天天动画片 > 八卦谈 > 【中国航天•航天科工】开拓者一号(KT-1)相关资料收集

【中国航天•航天科工】开拓者一号(KT-1)相关资料收集

八卦谈 佚名 2022-12-07 05:27:37



开拓者一号( KT -1)固体运载火箭

开拓者一号( KT -1)固体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固体运载火箭有限公司组织研制的第一代固体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对地观测小型卫星和微型卫星,今年9月进行了发射试验。

主要技术指标性能

级数:4级

总长:13.6m

最大直径:1.4m

起飞质量:19.3t

动力系统:固体火箭发动机

控制系统:速率捷联惯导

运载能力:100kg(LEO)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2.12)

航天机电集团公司研制的开拓者一号固体火箭已通过总体方案评审,将转入工程研制

本报讯:11月16日,由航天固体运载火箭有限公司组织召开了开拓者一号(KT1)运载火箭总体技术方案评审会。评审委员会由包括3位院士在内的共14位专家组成.会议听取了《开拓者一号(KT1)运载火箭总体技术方案》报告,并对报告内容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审查,评审委员会一致认为:开拓者一号总体技术方案合理可行,能满足发射“模拟星”以及同类微小卫星的要求。

此次总体技术方案评审是在各分系统已完成方案论证并通过评审的基础上进行的,标志着开拓者一号运载火箭圆满完成了方案阶段工作,将转入工程研制阶段。

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二炮、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机电集团公司等所属单位的代表和专家80余人参加了会议。航天机电集团公司总经理夏国洪和副总经理殷兴良亲临会场并讲了话,再次阐明了发展小型固体运载火箭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航天报》(2000.12.2)

中国"开拓者一号"火箭发射成功,将送小卫星升空

华夏经纬网9月20日讯:据中新网报道,中国第一型四级全固体运载火箭“开拓者一号”,日前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进行了发射试验。按照科研摸底试验的标准,“开拓者一号”此次飞行试验取得了成功。

“开拓者一号”全固体运载火箭是由航天科工集团研制的系列运载火箭中的第一型,具有可机动发射、操作简单、发射速度快等特点,可用于发射重量为100公斤以下的各种近地轨道小卫星及微小卫星,以满足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科学实验等领域的需要。

在此次“开拓者一号”飞行试验中,火箭全程捷联惯导、整流罩分离和星箭分离等关键技术方面得到了试验验证,研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航天科工集团总经理夏国洪表示,下一步将认真总结飞行试验中的宝贵经验,对试验未达到预定目标的个别方面吃透技术,认真归零,严抓质量,争取早日用“开拓者一号”将小卫星送入太空,使我国具备“快速进入太空”的能力。

新浪新闻(2003.9.21)

最新消息
开拓者-1飞行试验取得成功

9月16日,我国第1型四级全固体运载火箭开拓者-1,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进行了发射试验。按照科研摸底试验的标准,开拓者-1此次飞行试验取得了成功(笔者注:若按实战发射标准,此次发射失败)。

开拓者-1全固体运载火箭是由航天科工集团研制的系列运载火箭中的第1型,具有可机动发射、操作简单、发射速度快等特点,可用于发射质量为100kg以下的各种近地轨道小卫星及微小卫星,以满足资源普查、环境监测和科学实验等领域的需要。

《国际太空》(2003.10)

中国首枚全固体运载火箭试飞成功

本报讯(特约记者孙自法)近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团公司研制的中国首枚四级全固体运载火箭”开拓者一号”,已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进行飞行试验(笔者注:与上面一样,实际算作失败),“开拓者一号”模型此前曾在第四届珠海航展上上亮相并备受瞩目。在此次实体飞行试验中,“开拓者一号”火箭全程捷联惯导,整流流罩分离和星箭分离等关键技术方面得到验证,研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试验结果表明,“开拓者一号”可用于发射射重量为一百公斤以下的各种近地轨道和太阳日同步轨道的小卫星及徴小卫星的发射。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夏国洪表示,航天专家下一步将认真总结本次飞行试验中的宝贵经验,争取早日用“开拓者一号”将小卫星送入太空,使中国具备“快速进入太空”的能力。

据介绍,“开拓者”系列全因体运载火箭是是专门用于小卫星和徽小卫星发射的新一代火箭,也是中国大型液体运载火箭的重要补充。“开拓者”系列全固体运载火箭具有不同于长征系列火箭的突出特点:既可车载和机载移动发射,又使用操作简单可实现快速进入空间,其发射成本也大大低于液体火火箭,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此间航天专家称,全固体运载火箭已成为满足勘察、通讯、监测.科学实验等卫星应用的优选高科技产品,中国成功研制并发射全固体运载火箭,将对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并对推动中国航天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科技报》(2003.10.8)

我首枚固体燃料运载火箭试飞成功

中国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把卫星快速送入太空的国家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记者江国成)记者24日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获悉,中国首枚四级固体燃料运载火箭“开拓者一号”,近日在山西省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进行发射试验(实质上失败),这意味着中国有望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把卫星快速送入太空的国家。

据专家介绍,9月16日试验的这枚固体运载火箭使用固体燃料,具有可机动发射、操作简单、发射速度快等特点,可用于发射重量为100公斤以下的各种近地轨道小卫星及微小卫星,以满足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科学实验等领域的需要。

“开拓者一号”火箭最快可在12小时之内将小卫星送上天空,而使用液体燃料的大型运载火箭发射卫星,前期准备工作,如运输、安装测试、灌注燃料,往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

固体火箭燃料稳定可靠,可以长期储存,以备随时取用,而目前使用的液体燃料具有腐蚀性,不耐储存,只能在发射前不久加注。目前,在商业领域,世界上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拥有全固体运载火箭。

这位专家说,今后,如果某个地方出现水灾,或者想转播一场球赛,需要临时发射一颗小的通讯卫星,那么,“开拓者一号”12小时内就可以升空。他说,随着商业发射市场对小型卫星和运载火箭发射需求的不断增长,全固体运载火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总经理夏国洪说,中国科学家将认真总结这次飞行试验的宝贵经验,争取早日用“开拓者一号”将小卫星送上太空。

“开拓者一号”模型不久前曾亮相于珠海航展,引起海内外专家的关注。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9.25)

开拓二号首飞,固体火箭添丁(节选)

中国固体火箭“开拓者”

中国和美俄等国家一样,航天和导弹工业其实是一家。由于技术水平和需求优先的关系,我国早期全力研制和生产弹道导弹,当年的“八年四弹”完成了从中程导弹到洲际导弹的跨越。“八年四弹”的东风四号衍生出长征一号火箭,而东风五号成为长征二号、三号和四号的基础。不过这四种导弹都是液体弹道导弹,我国固体弹道导弹的发展要晚得多,中国航天也没有人力物力和精力研制固体运载火箭。

随着固体弹道导弹的成熟,航天系统也有单位欲以导弹为基础研制运载火箭,以扩展型号的用途,只不过在当时的环境下缺乏需求,方案始终未能立项。世纪之交随着需求的增加,2000年5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当时名为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航天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院以及南京晨光集团联合成立了航天固体运载火箭有限公司,自筹资金开展开拓者一号固体火箭的研制工作,开创了中国航天商业化的先河。航天固体火箭公司主要从事固体运载火箭的研制生产和商业服务,2000年6月航天清华卫星公司成立,投资者之一正好是航天科工集团。火箭发射服务商参与投资卫星公司,体现了浓厚的商业意识。可惜接下来的历史,让我们不得不感慨它的生不逢时。

开拓者一号火箭是一种13.6米长、直径1.4米,质量约20吨的固体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100干克,4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50干克。由于是自筹资金项目,得到的投资不足,火箭研制中必须精打细算能省就省。为了打响头炮,开拓者火箭必须尽快完成研制,以实际飞行成功来建立客户信心。然而欲速则不达,面对火箭研制时间紧的问题,航天固体火箭公司不得不冒险实施并行工程管理模式,这对项目工程管理水平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使是欧美发达国家尝试之初也常常出现问题,开拓者一号火箭恐怕也由此先天不足。

2002年9月开拓者一号火箭首次试飞,第二级出现故障。2003年9月第二次飞行也没能获得完全成功,此后还曾进行第三次发射,但仍未能成功,此后多年再未现身。作为我国固体火箭的先行者,开拓者一号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平心而论,即使开拓者一号火箭发射成功,我国当时也没有几颗足够轻的小卫星给它发射,指望以此盈利并不现实。更何况我国运载火箭不仅受到美国国际器贸易条例( ITAR )的限制,无法发射带有美国零件的卫星,而且开拓者一号的运载能力和报价也无法和国外的第聂伯河等火箭竞争。但无论如何,开拓者一号作为中国固体运载火箭探路者,仍然值得我们铭记。

《中国航天》(2017.5)

谈谈固体运载火箭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我国研制的固体运载火箭“开拓者”将于今年发射。如所周知,我国是固体火箭的发源地,但在现代固体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却成了后来者。而我国现在使用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全部是液体火箭。

固体运载火箭与液体运载火箭相比有许多优点:

1、由于固体火箭发运机结构简单,它没有推进剂贮箱和复杂的供应系统,导致整个固体火箭结构简单,零部件少,使得其研制周期短、生产成本低、可维护性好:

2、由于固体火箭零部件少,从而因某一零部件失效导致整个火箭失效的可能性小,所以可靠性高;

(PS:开拓者一号、快舟一号甲、快舟十一号、双曲线一号、OS-M、朱雀一号、GSLV、ASLV、金牛座、泰坦:你说什么?)

3、由于固体火箭发动机可长期贮存,所以整个火箭可长期处于待工作状态,随时提供共紧急发射任务;

4、由于固体推进剂密度高,体积比冲(密度与比冲之乘积)大,同样冲量的火箭,固体的要比液体的小,从而减轻了火箭结构的质量,并使其结构设计紧凑;

5、发射平台小,辅助设备和设施少,因此使用简单、灵活,也使得发射费用大大减少。

除上述优点外,固体运载火箭易于实现系列化,有几台基本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即可根据有效载荷大小组成各种运载能力的火箭。因此,用固体火箭发射近地轨道卫星,尤其是发射临时性的小型卫星是非常划算的。在上一世纪后期,在世界上曾掀起一股发射小卫星的热潮,这也促进了小型固体运载火箭的发展。

《航空知识》(2004)

2003年,中国首枚四级全固体运载火箭“开拓者一号”(KT-1)在航天科工总装厂完成出厂前调试。9月16日,KT-1在山西省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进行了发射试验,为我国商业航天发射、快速进入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把卫星快速送入太空的国家。

来源:航天科工(2021.6.25)

开拓者固体运载火箭发展规划与实施策略研究

现代小卫星技术的发展对小型低成本运载火箭提出了越来越多的市场需求。近年来国内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相继投身于小卫星的研发工作,航天清华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研制并发射了50kg量级的航天清华一号小卫星。


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成立伊始就将小型运载火箭和小卫星作为自己的战略性发展领域和支柱产业,并成立了航天固体运载火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载火箭公司),通过开拓者一号(KT-1)小型运载火箭的技术能力演示验证来启动型号技术和产业化工作。目前第二发试验火箭正处于紧张的研制阶段。

科工集团公司在决策初期,经过比较充分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和方方面面长时期的酝酿,认为通过自身优势资源组合,利用现有的比较成熟的弹道导弾技术发展小型固体运载火箭的时机是成熟的。第一级固体火箭发动机( SRM )的性能是决定运载能力的主要因素。科工集团公司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院(即第六研究院)拥有成熟的技术和经验,研制了国内最大的卫星近地点发动机们(EPKM)。在捷联惯导技术方面,科工集团自身也有成熟的技术和产品。利用这些技术和产品,运载火箭公司在不到18个月的时间里就研制了第一枚演示验证型 KT -1火箭。

运载火箭公司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运载火箭的研发、试验和服务等业务,自筹资金用于 KT-1的演示试验,代表了航天企业开拓新领域的新模式。但是由于运载火箭的研发费用居高难下,而且小型运载器的第一次飞行试验统计失败率较高,因此投资风险较大。

2002年9月第一发 KT-1飞行试验失败,对后续试验箭的研制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得型号研制周期延长,总研制成本加大,保险费率提高,后续研制计划推迟,多型号计划协调难度加大等。

但是,运载火箭公司致カ于固体运载火箭发展的决心是不会改变的,暂时的挫折只会磨练航天人的斗志。运载火箭公司对 KT-1第一次飞行试验故障原因进行了归零工作,对质量管理整改工作进行了督促检查,从而消除了技术不可知论和运载火箭技术高不可攀的心理负担,提高了运载火箭从业人员的自信心,确保第二次飞行试验的成功。

固体运载火箭的未来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而且需要周密的落实措施。运载火箭公司制定了2020年前固体运载火箭发展战略。

该战略基于国内外运載器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提出了发展300kg有效载荷、800km高度极轨道以下运载能力的因体运载火箭系列,制定了四步走”的发展战略。

但是运载器的研发具有资金量大、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航天企业传统的研发模式是根据军方的使用需求研制产品,对预研重视不够,更新换代慢,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产业化非常薄弱。而军方也在改革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采购方式,实行项目招投标制,这就使得没有技术储备的竞标者很难在未来的技术竞争中领先。因此运载火箭公司必须在重视研制一代产品的同时注重新一代产品的预研工作,做好技术储备。

为了尽快实现运载火箭公司制定的远景规划,探讨如何从管理、资金、技术等方面保证快速发展固体运載火箭的新模式和新途径是十分必要的。首先,由于国内已经有了用于弹道导弹的更大直径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及其技术,科工集团必须以开放的思维和市场经济的观点,解决自己的大尺寸固体火箭发动机问题,因为依赖军方对此技术大量投资的可能性不大;其次,利用1.4m直径及其以下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系列研制的运载火箭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运载火箭公司的发展壮大问题;另外,在军品基础上研制的运载火箭用于商业用途存在一定的争议。

本文分析了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从事固体运载火箭研发的实力和技术现状,对制约集团公司新一代运载能力发展的瓶颈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提出了按市场规律发展军民与商业用途固体运載火箭的新型发展模式,以实现运载火箭公司不断壮大主业的规划发展目标。

一、小型固体运载火箭的发展规划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型固体运载火箭的发展规划和思路

历经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导弹、探空火箭、运载火箭和卫星上都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形成了2.0m以下直径尺寸的覆盖。对于较大型运载火箭来说,固体火箭发动机多用于助推级、上面级,但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也完全可以作为推力要求比较大的第一级,也可以用于全固体运载火箭,而且有些运载火箭就是由固体弹道导弹直接改型而来的。

直径1.7m和1.4m以下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和其他弹道导弹技术是运载火箭公司进军固体运载火箭领域的基础。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和小卫星将成为航天科工集团探索和开发宇宙空间的战略平台。

基于市场分析和国内外的激烈竞争,运载火箭公司一开始就将市场定位在小型有效载荷上,逐步形成固体运载火箭的系列化,而且积极研发固体运载火箭的机载发射技术以提高运载能力,降低成本,充分发挥小型固体运載火箭快速移动发射和低成本的特点。所有这些思想都集中体现在2020年前固体运载火箭发展规划中。我们认为开拓者系列与我国小型长征运载火箭还可以形成互补的关系,并不构成竞争。比较一下 KT-1和长征一号丁(CZ-1D)就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也预示着存在一个市场空间。科工集团公司通过运载火箭公司进行项目运作和技术规划发展,靠自筹资金和上市融资来实现固体运载火箭的跨越式快速发展。

2、落实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发展规划中存的在主要问题

(1)第一级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的需求与瓶颈制约

利用直径1m以下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直接串联组合可以生成起飞重量分别为20i和30的四级固体运载火箭,将50-100kg左右的有效载荷发射到300-600kmn高度的极轨道或太阳同步轨道(自旋入轨方案)。KT-1的运载能力约为50kg有效载荷,400km太阳同步轨道。直径1.4m的发动机最大装药量为15t,因此四级串联方案的运载能力是有限的。

实现近、中、远期规划发展

目标首当其冲的是大推力发动机问题。开拓者固体运载火筋要实现系列化,动力要先行。第一级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性能决定了运载能力大小,推力越大越有助于克服由重力和阻力引起的损失。推重比大,则起飞加速性就好,飞行速度快,损失相对就小,运载能力自然就大。

虽然可以在 KT-1的基础上捆绑成熟的发动机,但是以较大运载能力的开拓者二号作为未来捆绑的芯级较为合理,能够较快实现步走”的发展规划。因此,首先要解决该芯级的第一级大发动机问题。美国轨道科学公司的运载器发展历史就体现了这一点。如“人牛怪”的第一级采用了直径1.68m的M55EI发动机,运载能力相当有限,更大一些的金牛座”则采用了直径2.4m的“维和者1”或卡斯特120发动机。

新一代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发展思路是首先立足于科工集团已成熟的发动机技术和能力,充分吸收国内外的有关先进技术经验,以实现集团公司军民两用运载器的发展战略;其次,在必要的时候也不排除直接购买或合作研制生产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在保护集团公司固体火箭发动机市场的同时,也要引进竞争机制,以确保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快、好、省”的发展目标。

经初步论证,立足于国内发动机的技术水平,紧紧依靠集团公司比较成熟的技术和生产能力,首先研发较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演示验证样机是完全有可能的。

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直接利用我国最大的导弹用固体火箭发动机,采用类似“金牛座”的第一级发动机解决方案。

(2)解决运载火箭跨越式发展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

运载器研制途径和服务保障渠道必须是成熟的,这是固体运载火箭发展的前提,否则就会面临很大的经济风险。现代企业制度催生了运载火箭公司及其产业价值链系统。

KT-1?

由于 KT-1的研制没有政府的立项和规划支持,主要依赖科工集团公司自身的经济实力。演示验证所用的有效载荷也是自筹资金,面对 KT-1飞行试验阶段的高技术风险,企业财务风险加大,生存面临危机。实践证明,即使在美国这样的航天强国,面对由政府、工业界等多方参与的航天市场的不对称竞争以及航天技术的有限成熟性,相对弱小的经济实体也是不敢进入航天领域的。在高风险与高回报并存的航天领域,国外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企业的生存处境是要么领先,要么跟踪,要么出局。

运载火箭公司应该在积极进取与谨慎处理投资风险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必须采取稳妥有效的措施。

可以预见,在 KT-1基础上发展更大运载能力的 KT-2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潜在用户投资动力不足,这主要是由于国内大发动机方面强大竞争对手的压力造成的。运载火箭公司必须做好自筹大量资金的准备,因为大型发动机技术攻关存在一定的周期,必须超前投资进行预研。

3)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的关系问题

运载器工业价值链系统表明:除了其他积极因素之外,运载火箭公司的高端即用户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小型固体运载火箭技术的发展要与用户的应用需求相结合,必须重视市场的开发和型号的规划。

在注重固体运载火箭通用化设计,满足军、民和商业多用户需求的同时,要考虑不同用户的特殊要求。例如,如果是针对军事航天目的,弹道导弹的技术和产品可以直接用在火箭上,但如果是商业发射,那么该火箭如采用了导弹的技术和型号就可能会存在发射许可问题。(后文笔略)

《中国航天》(2003年第八期)

开拓者一号的秘密

企业掏钱造火箭

“开拓者一号是由企业自己筹资进行开发研制的, 是一个靠近市场的行为 。”听了这一席话, 记者不禁大吃一惊 。谁都知道, 造火箭可不是闹着玩的事, 技术难度高, 投资多而且风险大, 就这三条足以令任何企业和个人望而却步。而从国际惯例而言, 运载火箭的开发始终是国家行为, 一直都是由国家投资进行研制开发的。

“其实, 开拓者一号的方案论证工作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就开始了 。但是直到 1999 年科工集团成立之前, 由于多种原因, 始终没能列入国家的发展计划当中。”固体运载火箭技术一般是从固体导弹技术发展而来, 我国的固体发动机技术也随着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应当说, 单从技术而言, 发展固体运载火箭的时机早就成熟了 。

那是不是固体运载火箭不重要呢? 这就得看发射需求了, 无庸讳言的是运载火箭技术有两大应用领域 :民用和军用。

民用主要是应用于卫星发射。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卫星发射市场出现了两大发展趋势:一种发展趋势是发射高集成化、功能全的大卫星,重量从几吨到十几吨不等,另一种发展趋势是发射小卫星和微小卫星,由这些小卫星和微小卫星组成星座来执行各种复杂的航天任务。大卫星主要是由载荷能力大的液体运载火箭来发射,而小卫星则主要由固体运载火箭来承担,否则就是杀鸡用了牛刀了。因此,各航天大国都是采取两者并重的发展措施,以形成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发射体系,而从军用而言,固体运载火箭是一个国家的战略选择。固体运载火箭可以快速部署快速进入空间和快速应用,其机动灵活的特点一直受到各国军方的青睐;而液体运载火箭机动性差易受攻击的特点亦属兵家大忌,如果只从军用角度而论,固体运载火箭无疑是未来的方向,因此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固体运载火箭开发、单单上个世纪90年代就有二十多个型号的固体运载火箭上马.就足以说明了固体运载火箭的重要性了。

科工集团正是认准了固体运载火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经过反复的咨询和论证,2000年5月,毅然决定自筹资金,组建研队伍,正式开展“开拓者一号”四级固体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不足国家投资十分之一的经费.对于研制四级固体运载火箭而言还不够材料费。然而就是这么少的资金开创了中国航天企业自主筹资开发运载火箭的先河。

集团公司的夏总对研制人员的发言更是体现了集团党组的决心。“成功是你们的,失败是我的,但固体运载火箭一定要搞。”

航天工程,99分也不及格

“我们是领了军令状的。”航天系统的军令状是一定时间期限的代名词,而领到“开拓者一号”的军令状还有了另外的潜台词,那就是经费有限,经费有限是没办法的,只能精打细算,能省就省,能借就借。

“做试验的时候,缺一个生设备的东西,我们就千方百计借用和代用,用完了再还。”

一般情况下,测试设备都是根据初样、试样的研制程序需要单独重新生产。“开拓者一号”,从初样到试样,从研究所的综合实验室、到总装厂测试一直到靶场的技术阵地和发射阵地,就是一套测试设备,研制人员要按照状态要求不断地对设备进行修改。毎次出差总是带着几个大箱子,从北京搬到南京,再从南京搬到北京,来回倒腾,时间紧只能挤。“经费少,时间紧,在管理上我们只有打破过去的常规。”杨总指挥介绍说。过去研制一个新型号必须经过初样、试样,采取的是串连的程序.要一步一步来,毎一个系统全部成功之后,オ能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由于开拓者一号是各种多级火箭设计技术的集成,继承了一些原来型号的成熟技术,因此在管理上他们采取了一种全新的并行工程管理模式。对于继承性技术方案确定后,直接进入试样。而新技术则严格按照航天科研研制规律开展。当新研制的部分进展不顺利时,则从人力资金、时间、进度、配套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狠抓短线突出了重点,保证了研制进度。

在研制过程中,加班加点,没有休息日,干不完就睡在办公室里。这些现象属于最正常的,“拼命三郎”的称号可以不夸张地安在好几个人的身上。

航天系统的人都知道严格的双归零规定,产品一旦出现故障是要招回的,有些设备需要运回北京。测试中,曾有一个设备三天内两次归零,第二次归零,研发人员晚上四点钟从太原出发,到北京正赶上休息日的中午12点,等修好了已经到了晚上一点了。为了赶时间,赶进度,研制人员并没有借此回家休息,而是连夜赶回了靶场。

然而,就是这样省了、挤了、苦了、累了、拼了,但换来的结局却可能是失败,这恐怕是航天人最难以面对而又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了。

2002年9月,“开拓者一号”首次试飞,火箭刚上去就掉了下来,许多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很多人当场就落下了心酸的眼泪。几个参加工作不久的同志用匿名的方式给“两总”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在学校里学习考60分就算及格了,但是搞航天工程99分也不及格,这种现实太残酷了太令人难以接受了。

然而在失败面前,大家并没有互相推诿责任,而是主动从自己的研制系统找原因。集团公司夏总在第二天举行的大会上的一番话更加坚定了研制人员的信心:“我渴望成功,但也绝不害怕失败,固体运载火箭还是要搞下去。”

正像总设计师助理袁斌所说失败是双刃剑,研究人员的最大乐趣在于征服困难、征服失败、三年的风风雨雨,三年的摸爬滚打,除了攻克了数道科研难关外,还摔打出了一批年轻的队伍和年轻的人オ,在这个研制队伍中,有80%是年轻人,有些人甚至是刚刚走出校门,就参加了“开拓者一号”的研制工作。经过磨练,现在他们中有的人已经达到了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的水平,有一批年轻人成为了主任设计师,还有一些人走上了领导岗位。

开拓者能不能系列化?

(如果)“开拓者一号”试飞成功了,这对我们国家意味着什么呢?

“开拓者一号”的成功只是意味着我们具备和掌握了固体运载火箭的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零的突破。不仅美、俄掌握了固体运载火箭技术,日本、以色列.印度都掌握这项技术,前不久发射失败的巴西VSL火箭也是固体运载火箭。

如果从运载能カ来看,我们的“开拓者一号”的运载能力还不够大,还不能满足发射卫星的需求。而美、俄、日的固体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比我们的“开拓者一号”高,美国金牛座固体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为700公斤,俄罗斯的固体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是500公斤左右。”

“如果从固体运载火箭的发展历程来看,美国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搞侦察兵,光侦察兵就打了100多发,发射了多颗科学实验卫星和军用卫星,八十年代开发了用飞机空中发射的飞马座,后来又搞了一个金牛座,运载能力大,且可移动发射和机载发射.”

“开拓者一号”的研制成功更大的意义在于,它为我国开发固体运载火箭提供了一个契机。除了在多级固体火箭设计、固体发动机及捷联惯导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外,重要的是研制过程中培育出了一批具备开发固体运载火箭的技术队伍。这为我国固体运载火箭系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是企业自筹资金,经费有限,时间有限,我们在“开拓者一号”的设计上还比较保守。如果条件允许,完全可以有更大的突破。虽然我们现在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但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小卫星的优势在于技术更新快,产生经济效益快。国外现在大学就研制卫星,一所学校就能出现一个载荷,就能送到天上去,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以往都是航天局、欧空局、美国的NASA才能研制卫星。我国也有数家高校开展小卫星和微小卫星的研制工作,但受限于运载火箭的水平,不得不放慢开发节奏。发展固体运载火箭可以牵动需求,可以带动一大批产业,它的作用不可低估。

固体运载火箭已经由企业率先走出了第一步,能不能形成产业并带动一批产业,尤其是这种带有重大的国防战略意义项目,恐怕目前还不能离开国家的输血机能。我国的固体运载火箭事业只是刚刚露出了一线曙光,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9月中旬,我国首枚固体运载火箭“开拓者一号”试飞成功(笔者注:实际上由于四级故障,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仅完成了星箭分离,卫星环绕地球一周左右之后即再入大气层)。各大媒体在匆匆报道了几条消息之后,不约而同地掉转枪口,杀向了载人航天,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声东击西战法。而国外媒体则对开拓者一号”的技术水平及其用途猜测不已,并且采用“谜”这样的字眼来加以形容.惹来人们好奇……

运载火箭两大应用

民用主要是应用于卫星发射。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卫星发射市场出现了两大发展趋势:一种发展趋势是发射高集成化、功能全的大卫星,重量从几吨到十几吨不等,另一种发展趋势是发射小卫星和微小卫星,由这些小卫星和微小卫星组成星座,来执行各种复杂的航天任务。大卫星主要是由载荷能力大的液体运载火箭来发射,而小卫星则主要由固体运载火箭来承担,否则就是杀鸡用了牛刀了。因此,各航天大国都是采取两者并重的发展措施,以形成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发射体系。

而从军用而言,固体运载火箭是一个国家的战略选择.固体运载火箭可以快速部署、快速进入空间和快速应用,其机动灵活的特点一直受到各国军方的青睐。而液体运载火箭机动性差,易受攻击的特点亦属兵家大忌,如果只从军用角度而论.固体运载火箭无疑是未来的方向.因此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固体运载火箭开发.单单上个世纪90年代就有二十多个型号的固体运载火箭上马,就足以说明了固体运载火箭的重要性了。

《科技日报》(2003.10.15)

夏国洪总经理透露珠海航展航天机电集团公司要火一把,即将面世的固体运载火箭命名为“ 开拓者一号”,航展期间将有10个合作项目签约2.3亿元

11月6日,两年一届的珠海航展又将开幕,记者专程采访了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总经理夏国洪,请他就集团公司参展情况作了介绍。

记者:第三届珠海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开展在即, 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将以怎样的姿态参加这次盛会?

夏国洪(以下简称夏):今年,我们首次以中 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的身份,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起,代表中国航天主办和参加这次国际航空航天界的盛会,对此,我们感到十分荣幸和自豪。

这届珠海航展,是本世纪最后一次航展。我们希望它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为 此,从今年初开始,我们成 立了航展领导小组和办事机 构,多渠道筹措了办展资金,从参展项目到布展方案,都做了多次专题研究, 进行了紧张的筹备工作。

记者:这次博览会,也可以说是航天成果及航天技术应用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那么,航天机电集团公司将会有哪些成果向公众展示?

夏:我们集团是一个以军为主、军民结合的高科技企业集团,主要任务是研制生产各类导弹武器系统和航天产品,同时兼营各类民用产品。集团所属单位在40多年中,为国防现代化提供了大量不同类型、不同制导方式、可针对不同目标、性能先进的导弹武器装备,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九五”期间又研制定型了 一批新型导弹武器装备,其中多个型号参加了50周年国庆阅兵,受到表彰。

我们这次参展的展品, 大致分为导弹武器、航天产品和民用产品三个部分。

由于保密等原因,我们 展出的导弹不多。我们研制 提供的各类航天产品,成功 地用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神舟飞船及各种卫星,成为 中国航天实现新的飞跃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借这次航展之机,我们推出了若干种导弹武器以外的航天产品和高科技民用产品。航天产品如各类固体火箭发动 机、卫星有效载荷、星上元器件等。民用产品如车载探 地雷达、低射线数字化医用 X光机等医疗器械、车载卫星新闻采集站等卫星应用产品、钢骨架塑料复合管道、 污水处理等节能环保产品、 工控数控等计算机应用和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等。在参展产品中,还有我们集团与清华大学、英国萨瑞大学联合研制的 “航天清华一号”小卫星。这些产品有很高的科技含量,有 的是同类传统产品的换代产品,有的填补了传统产品的空白,还有的是适应和代表着社会发展趋势的如绿色环保产品等,不少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指定专用产品。它们既是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又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点,其用途和前景非常可观。

在我国,由于多方面原因,小卫星研制虽已于几年前开始论证,实践上却还是空白。集团公司成立后,我们积极地拓展中国航天的发展领 域,采取全新的机制和超常规运作的方式,中外合作,产学研结合,依靠清华这样的名牌 大学的智力资源,同时借助国际范围内在小卫星研究方面的技术力量和科技成果,高起点、迈大步,实现跨跃式发展。

为了与小卫星相配套,我们还积极开展了固体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以股份制的形式,组建了固体运载火箭公司和卫星应用公司,初步确定了 第一个固体运载火箭型号设计方案,力争尽快拿出成果,经试验成功后投入使用。我们给即将面世的固体运载火箭命名为“开拓者一号。

借这个机会,我向大家宣布一个消息,经过我们的努力,航展期间,我们集团将有10个项目与15个签约方举行签约仪式。在这10个 项目中,有2个是与国外合作的,一是日本,一是泰国。另外8个项目分别是与香港、澳门、台湾、广东、 西安、江苏等国内企业合作 的。10个项目的总签约额约2.3亿元人民币,超过了前两届航展,使集团公司在实现 跨行业、跨国经营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记者:20世纪即将过去,新世纪初的一些年里,航天机电集团公司将以什么样的步伐前进,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创新?

夏:21世纪是充满挑战和发展机遇的世纪,也是航天高科技大有作为的世纪。 为了把握下个世纪高科技领域的主动权,我们准备从以 下几个方面确定工作重点, 加快发展速度。

一是在产品发展方向上,始终坚持航天为本,以导弹武器系统为基业,突破关键技术,加快研制速度, 确保完成国家急需的新一代导弹武器装备,努力缩小我国在国防实力和安全防务能力方面与世界强国的差距。 同时,以导弹武器系统、军民两用信息系统和航天产品 为三大主业,拓展任务领域 和发展空间。

二是要始终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建立自己的科技创新体系,围绕发展的重点领域,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领先国际国内水平。

三是大力变革生产关系。 我们已经着手进行结构调整、 资产重组,并已初见成效。

四是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总趋势,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一方面,我们要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和更加丰富的层面上,寻求更多的合作伙伴。另一方面,经过几年的努力,实现成为有较强竞争实力的特大型高科技跨国集团目标。

《中国航天报》(2000.11.4)

开拓者一号( KT-1)固体运载火箭(车载)

开拓者一号( KT-1)固体运载火箭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组织研制的第一代固体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对地观测小型卫星和微型卫星,在2002年9月进行了发射试验。

道客巴巴(2021.3.29上传)

China’s small Kaituozhe booster, still under development, underwent two failed orbital launch tests in 2002 and 2003. A third test flight is scheduled for the fourth quarter of 2004.

(中国仍在研制中的“开拓者”小型运载火箭在2002年、2003年进行了两次失败的轨道发射试验。第三次试飞定于2004年第四季度进行。)

Fourth Quarter 2004 Quarterly Launch Report

The Kaituozhe-1 (KT-1) launcher was a small, solid fueled launch vehicle, which was based on the road mobile DF-21 IRBM with an additional upper stage.

KT-1 was developed by 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 (CASIC).

It has the capability to launch a small 100 kg into a low earth orbit. Possibly it is also the launch vehicle for the chinese ASAT system, which was tested against an old chinese weather satellite in 2007.

The Kaituozhe-1 launcher appears to have been cancelled after two unsuccessful launches. A third and fourth launch have been rumored, but are not confirmed.

(开拓者一号 (KT-1)是一种小型固体燃料运载火箭,以道路机动DF-21为基础,具有额外的上面级。KT-1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制。它有能力将一个100千克的小型载荷送入近地轨道。这可能也是中国反卫星系统的运载火箭,该系统在2007年测试对抗中国一颗旧的气象卫星。“开拓者-1”似乎在两次发射失败后被取消。有传言称会有第三次和第四次发射,但没有得到证实。)

GUNTER'S SPACE PAGE

開拓者1号

開発史

2000年5月に宇宙固体燃料ロケット会社(Space Solid Fuel Rocket Carrier Co Ltd)が設立。開拓者1号(当時はSLV-1)の開発を担当する。

2000年8月15日にロケットエンジンの全体設計を完了し、2000年11月7日には正式に「開拓者1号」と命名される。

2001年2月25日にはロケット3段目の地上試験を行う。全てのパラメーターは設計通りであり成功だった。2001年4月までに、ロケットと12のサブシステムの全体設計は、最終設計審査に合格する。

2002年9月15日10時30分(GMT)太原衛星発射センターから打ち上げられる。2段目が不具合を起こし失敗。50kgのテスト衛星は、300kmの極軌道に置かれることになっていた。

2003年9月16日、太原衛星発射センターから打ち上げられる。4段目の点火に失敗する。PS-2と呼ばれる40kgのマイクロサットは300kmの極軌道に投入予定であった。

(2000年5月宇宙固体燃料火箭公司成立。负责开拓者1号(当时为SLV-1)的开发。

2000年8月15日完成火箭发动机总体设计,2000年11月7日被正式命名为“开拓者1号”。

2001年2月25日将进行火箭3级的地面试验。所有的参数都符合设计,是成功的。截止2001年4月,火箭和12个子系统的总体设计通过最终设计审查。

2002年9月15日10时30分(GMT)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第2段发生故障失败。(预计)50公斤的测试卫星被放置在300公里的极轨道上。

2003年9月16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第四段点火失败。(预计)被称为PS-2的40公斤的微卫星被预定送入300公里的极轨道。)

日文维基百科

Kaituozhe-1 (KT-1) was small, solid fueled launch vehicle based on the road mobile DF-21 IRBM with an additional upper stage (in total 4 stages). It was 13.6 meters in length and 1.4 meters in diameter, with launch mass of 20t. It was possible to launch KT-1 both from a truck-based platform or from airborne platform.[1] It had a 100 kg to LEO payload capacity. It was possibly the launch vehicle for a Chinese ASAT system that was tested against an old Chinese weather satellite in 2007.

The vehicle has performed two flights, the first in 15 September 2002 and the second 16 September 2003. The first flight failed to place a 50 kg satellite into polar orbit due to a second stage malfunction. The second flight was also a failure, however Chinese officials declared some success citing the guidance systems, fairing separation and satellite-launcher separation as successful. The second launch sent the payload, PS-2 microsatellite (40 kg) into wrong orbit. The satellite completed barely one orbit before re-entering the atmosphere.

The Kaituozhe-1 launcher appears to have been cancelled after two unsuccessful launches. A third (in 2004) and fourth launch have been rumored, but are not confirmed.

The rocket had three variants:

the Kaituozhe-1 (KT-1),the Kaituozhe-1A (KT-1A, originally designated KT-2, not to be confused with KT-2 below) and the Kaituozhe-1B (KT-1B, originally designated KT-2A, not to be confused with KT-2A below). The rockets that flew were of the KT-1 variant. The KT-1A and KT-1B variant rockets were not built.

(开拓者-1 (KT-1)小型、固体燃料运载火箭基于道路机动DF-21 IRBM具有额外的上部级(总共4级)。它长13.6米,直径1.4米,发射质量20吨。从卡车平台或从机载平台发射KT-1是可能的它有100千克到低轨道的有效载荷能力。它可能是中国反卫星系统的运载火箭,在2007年对一颗旧的中国气象卫星进行了测试。

运载火箭执行了两次飞行,第一次在2002年9月15日和第二次在2003年9月16日。第一次飞行中,由于第二次故障,50公斤重的卫星未能进入极轨。第二次飞行也失败了,但宣布取得了一些成功,称制导系统、整流罩分离和卫星发射装置分离成功。第二次发射将有效载荷PS-2微型卫星(40公斤)送入了错误的轨道。这颗卫星在重返大气层前只绕轨道运行了一圈。

“开拓者-1”发射装置似乎在两次发射失败后被取消。第三次(2004年)和第四次发射传闻已经传出,但没有得到证实。)

英文维基百科

KT-1 (Kaituozhe) Space Launch Vehicle


China's Space Solid Fuel Rocket Carrier company (SSRC) developed a small commercial satellite launch vehicle, called KT-1 (Kaituozhe-1). Capable of placing spacecraft up to 0.3 tons into LEO or 0.1 ton into 500 km polar orbit, the booster is a 20-meter tall four-stage design with two solid upper stages. The 2.0-meter diameter first stage features four nozzles. The total launch mass is 13.6 tons. Although the KT-1 was widely reported to be based on the solid rocket motors of the DF-31 ICBM, the second stage of the KT-1 clearly has a much smaller diameter than the DF-31 second stage [which is the same 2 meters as the first stage of both vehicles]. But the 20 meter length is rather unwieldy [roughly twice the length of the DF-21 intermediate range missile],

Yin Xingliang, Vice President of CAMEC (China Aerospace Machinery and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stated in early 2001 that CAMEC was developing the Kaituozhe-1 solid-propellant launch vehicle which could be launched from a mobile, truck-based platform, "anywhere in the country". Development of the launcher is "in progress" and the vehicle could be tested as early as 2002.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1990s, the then holding company for the space industry had been discuss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mercial solid rocket based on the Julang 1 and Dongfeng 21 medium-range missiles. However, these plans found no support from the Chinese leadership. Finally, the China Aerospace Machinery and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since July 2001 " 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Industry Corporation " or CASIC), which emerged on July 1, 1999 from the umbrella company for the space industry, founded space travel on May 26, 2000 from its own resources - Space Solid Fuel Rocket Carrier Co. Ltd. (SSRC). This was a consortium of four subsidiaries of the group:

China Space Sanjiang Group Corporation , Wuhan Defense Technology Academy , Beijing Chinese Academy for Drive Technology or "Sixth Academy", Hohhot Aerosun, Nanjing

When the SSRC was founded, the China Aerospace Machinery and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i.e. the parent company of the above companies, was the sole shareholder. [6] The Machinery and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was a company the sole state ownership (since 2003 " Central Managed Companies "). This means that it, like its subsidiary SSRC, which it founded in May 2000, was subordinate to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rough the Commission for the Control and Administration of State Assets . The SSRC was a so-called "State-owned Enterprise". Leg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newly founded SOE based in the Beijing district of Haidian- in the building complex of the China Aerospace Machinery and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Fucheng 8 - was Yin Xingliang (1953-2010), deputy general director of Aerospace Machinery and Electronics and 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Harbin Fenghua Aerospace HiTech Ltd. established on January 27, 1999 by the then space holding company was founded together with six other companies. On November 24, 2000, Fenghua

Aerospace and Aerospace Machinery and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agre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latter company, which was to be accomplished by swapping subsidiaries. This was approved by the Fenghua Shareholders' Meeting on December 30, 2000. It was planned to develop space-solid launcher rockets based on the 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 Dongfeng 31 (DF-31), placing small satellites of up to 100 kg mass into a polar orbit kg and up to 300 in one could carry near-earth orbit. Since all four stages worked with solid propellants, all of which were developed by the Sixth Academy, there was no need for complex refueling systems on the launch pad. Nevertheless, the original share capital of the SOE was far from sufficient. In December 2000, a capital increase took place in which the China Aerospace Machinery and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brought additional money into the SOE, while its subsidiaries contributed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is increased the registered capital of the GmbH to 101,540,000 yuan and the Sanjiang Group etc. were now also formally involved as shareholders in the SSRC. Unlike its sister company 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whose ChangZheng rockets have been funded under the 863 program since 1986, CASIC received no state support for its project. The companies involved in SSRC were all long -established state-owned companies - Aerosun was founded in 1865 as the Jinling Engineering Office - those via Julang 1 or Dongfeng 11 had decades of experience in construction of large solid rocket rockets. In addition to space flight activities, SSRC also made at least one non-industry investment: on July 6, 2000, six weeks after its founding, it used two million yuan to set up the Beijing Yinrongtong technology investment consultancy, an enterrpise with Chen Jun, the managing director of SSRC, as the legal representative, plus four employees and the stated corporate goal of developing and selling computers, office supplies and similar things. A first attempt at launch took place on September 15, 2002 from the Taiyuan Cosmodrome. The payload was the 36 kg technology test satellite Kaituo-1 PS-1. The maiden flight of the Kaituozhe-1 from Taiyuan failed to place a 50 kg satellite HTSTL into 300 km polar orbit on 15 September 2002 due to a second stage malfunction. Even for the second launch of the rocket, the company could not win any commercial customers. The start attempt was made on September 16, 2003, also in Taiyuan. This time, the fourth stage failed, so that the satellite could not be brought into orbit. From July 2004 a third satellite was built by CASIC Satellite - Kaituo-1 PS-3 - which was completed in September of that year. Chinese officials claimed that the launch was successful in "R&D standard". The official report said that its guidance system, fairing separation and satellite-launcher separation work well but also admitted that "not all objectives" were achieved. According to information revealed earlier, the launcher was to put the 40-kg PS2 satellite into the 300km circular orbit. There are indications that another payload could have been lost in another failed launch of kaituozhe-1 on 9 June of 2005. On September 27, 2003, less than two weeks after the failed launch attempt on 16 September 2003, SSRC also used 50 million yuan to establish CASIC Aerospace Engineering Launch Vehicle Launch System Technology Co., Ltd, again with Chen Jun as managing director, plus six other employees. About three months later, on December 12, 2003, 35.13 million yuan from the registered capital of the newly formed company was replaced with natural products and unpatented technology. At 70.26%, this was somewhat above the limit of 70% provided for in the Corporation Ac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fter at least two flight failures with no successful missions, the KT-1 seemed to fade away.

(中国空间固体燃料火箭运载公司(SSRC)开发了一种小型商业卫星运载火箭,称为KT-1(开拓者-1)。能够将宇宙飞船放置到0.3吨进入近地轨道或0.1吨进入500公里极地轨道,助推器是一个20米高的四级设计,有两个固体上层。第一级直径为2.0米,设有四个喷嘴。总发射质量为13.6吨。虽然KT-1被广泛报道为以东风-31洲际弹道导弹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为基础,但KT-1第二级的直径明显比东风-31第二级(与两种运载火箭的第一级相同2米)小得多。但是20米长度是相当笨拙的[大约是DF-21中程导弹长度的两倍],殷兴亮,中国航空航天机械电子公司(CAMEC)副总裁在2001年早期说,CAMEC正在发展开拓者-1固体推进剂运载火箭,可以从一个移动的、基于卡车的平台发射,“在国家的任何地方”。发射装置的发展“正在进行中”,而且车辆可能最早在2002年进行测试。自从1990年代开始,当时为空间工业的控股公司已经在讨论基于巨浪- 1和东风- 21中程导弹的一种商业固体火箭的发展。然而,这些计划没有得到中国领导层的支持。最后,中国航天机械电子集团公司(自2001年7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或CASIC),诞生于1999年7月1日的伞公司为航天工业,于2000年5月26日从自己的资源成立太空旅行-空间固体燃料火箭运载有限公司(SSRC)。这是一个由集团的四个子公司组成的财团:中国航天三江集团公司,武汉国防技术学院,北京中国驱动技术研究院或“第六研究院”,呼和浩特Aerosun、南京中国航天研究中心成立时,上述两家公司的母公司中国航天机械电子集团公司为唯一股东。[6]机械电子公司是国有独资公司(2003年起为“中央管理公司”)。这意味着,与2000年5月成立的子公司中国科学技术研究院(SSRC)一样。SSRC是一个的“国有企业”。新成立的国有企业设在北京海淀区富城8号中国航天机械电子集团公司大楼内,法定代表人是尹兴亮(1953-2010),他是1999年1月27日由当时的航天控股公司与其他6家公司共同成立的哈尔滨丰华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航天机械电子副总经理兼董事会主席。2000年11月24日,航空航天机械电子公司同意通过交换子公司的方式参与后一家公司。2000年12月30日奉化股东会通过。它计划发展基于东风-31洲际弹道导弹(DF-31)的空间-固体发射火箭,将高达100公斤质量的小卫星送入极轨千克和高达300公斤一颗可以携带近地轨道。

因为所有四个阶段都使用固体推进剂,都是由第六学院开发的,所以不需要在发射台上安装复杂的加油系统。

然而,国有企业的原始股本远远不够。2000年12月,中国航空航天机械电子集团公司(China Aerospace Machinery and Electronics Corporation)为这家国有企业增资,其子公司则贡献了知识产权。至此,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增至10154万元,三江集团等也正式成为中国证监会的股东。与姊妹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不同的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长征火箭自1986年以来一直由863计划资助,该公司的项目没有得到国家的支持。参与SSRC的公司都是成立已久的国有公司,Aerosun成立于1865年,当时名为金陵工程办公室——那些通过巨浪1号或东风11号建造大型固体火箭的公司有几十年的经验。

除了太空飞行活动,SSRC还至少进行了一项非工业投资:2000年7月6日,成立六周后,它用200万元成立了北京银融通科技投资咨询公司,这家公司由SSRC董事总经理陈军担任法人代表,外加四名员工,公司的目标是开发和销售电脑、办公用品和类似的东西。第一次发射尝试在2002年9月15日从太原航天发射场进行。载荷是36公斤的技术测试卫星开拓-1 PS-1。在2002年9月15日,由于第二级故障,从太原发射的开拓者-1的首飞未能将一颗50公斤的卫星HTSTL送入300公里极轨道。即使是第二次发射火箭,该公司也没有赢得任何商业客户。2003年9月16日,同样是在太原。这一次,第四阶段失败了,所以卫星不能被送入轨道。从2004年7月开始,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开拓号PS-3卫星建造了第三颗卫星,并于同年9月完成。中国官员称,此次发射在“研发标准”方面取得了成功。官方报告称,其制导系统、整流罩分离和卫星发射装置分离工作良好,但也承认“并非所有目标”都实现了。根据早些时候透露的信息,发射装置将把40公斤的PS2卫星送入300公里的圆形轨道。有迹象表明,在2005年6月9日发射的另一次失败中,可能丢失了另一个有效载荷。在2003年9月27日,在2003年9月16日失败的发射尝试后不到两周,SSRC也使用5000万元建立中国航天科工航天工程运载火箭发射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再次与陈军作为董事总经理,加上其他六名员工。大约3个月后,2003年12月12日,新成立的公司将注册资本中的3513万元换成了天然产品

未获得专利权的技术。这一比例为70.26%,略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70%的上限。

KT-1在两次以上的飞行失败后,没有成功执行任务,似乎逐渐消失了。)

GlobalSecurity.org


本文标题:【中国航天•航天科工】开拓者一号(KT-1)相关资料收集 - 八卦谈
本文地址:www.ttdhp.com/article/11446.html

天天动画片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