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动画片 > 八卦谈 > 行为主义心理学简介

行为主义心理学简介

八卦谈 佚名 2022-12-13 19:09:42


一、主要观点及研究方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处于心理学早期阶段的心理学家们在蓬勃发展的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影响下,试图用简单的元素区分(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和函数关系(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来描述并把握人的心理和意识。而在这两种心理学研究方法正在发生激烈争论的时候,美国心理学界出现了另一种思潮:行为主义(behaviorism)。

行为主义有两个重要的特点:①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②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的方法。行为主义认为意识是无法,至少是很难被把握、认识到的,于是以约翰· 华生为首的一批心理学家认为应该放弃或悬置对意识本身的研究,而更多地研究可以被实验很好检验的现象,如外界刺激、人或动物的行为反应等。

 

二、发展时期及代表人物

1、前行为主义时期

爱德华·桑代克(Edward LeeThorndike,1874—1949)

桑代克从动物学习实验出发,提出了联结主义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哲学基础是17-18世纪的英国经验论,主张人的心灵与客观世界的二元对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对观察客观世界复杂现象得到的经验的梳理整合。桑代克认为学习是实验动物对实验情境的感觉和反应动作的冲动之间的联结。桑代克只讲情境感觉和反应之间的联结,而不讲心灵观念之间的联想,他认为动物只有联结,而人既有联结、还有不同观念之间的联想。桑代克把联结分为先天的和后天习得的,从而对后天联结进行研究,开创了教育心理学。联结主义是机能主义和行为主义之间的一种过渡。

伊万·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俄文: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 英文:Ivan Petrovich Pavlov,1849—1936)

巴甫洛夫研究动物的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conditioned reflex)。巴甫洛夫给出四个名称: 1、无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指能直接引起动物无条件反应的刺激,例如食物。 2、无条件反应(unconditioned response,指动物先天就可以做到的对无条件刺激做出的反应,例如吃食物时分泌唾液。 3、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指与动物先天反应能力无关的刺激,例如吃食物前听到铃响。 4、条件反应(conditioned response),指动物经过学习习得某种能力后,对条件刺激做出的反应,例如听到铃响后分泌唾液。而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加在一起被称为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现象是动物受到刺激和做出反应之间的直接联系,实验无需测量检验意识的主观认知过程,为行为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材料。

2、行为主义早期

约翰· 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1958)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华生反对传统意识心理学把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把内省法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主张心理学用自然科学的客观方法研究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他的行为主义心理理论体系。他认为行为主义的理论目标是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贯彻经验实证原则,继承机能主义的传统,认为心理学是纯粹自然科学的一个客观实验分支。由此,华生认为凡是不可经验的对象都不能作为心理学的对象,主张放弃内省法,放弃所有与意识有关的范畴,如感觉、情绪、思维等等。

华生认为,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全部活动。为了便于对行为进行客观的实验研究,他把行为和引起行为的环境影响分析为两个简单的要素,即刺激(S)和反应(R)。刺激是指引起有机体行为的外部或内部的变化;而反应则是构成行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这样,全部行为,包括身体活动,也包括通常所说的心理活动,都不外乎是一些物理变化引起的另一些物理变化而已。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确定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规律,以便人们在已知刺激后,能预测将会发生怎样的反应,或者已知反应后,能够指出有效刺激的性质。

3、新行为主义时期

 爱德华·托尔曼(Edward Chase Tolman,1886—1959)

托尔曼将考虑整体的格式塔心理学研究方法带入行为主义心理学之中,他认为对于行为的研究不应该是分子性的,例如动物某处的肌肉抽动,而应该是带有某种目和认知的摩尔性的,例如猫试图逃出迷箱。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把被试和实验者的主体性带入实验之中,在“刺激-反应”的逻辑中加入了描述意识活动的中介变量,得到“刺激-中介变量-反应”的逻辑模型。

  克拉克·赫尔(Clark Hull , 1884-1952)

赫尔从逻辑实证主义出发,认为心理学作为科学,应该适用“假设-演绎”的方法,最终使心理学成为像物理、数学等自然科学一样客观的科学。他认为行为主义中中介变量的部分不止具有应答性,还应该具有可操作性。赫尔提出了“刺激-刺激痕迹-神经冲动-反应”的逻辑模型,他认为刺激会在机体内留存一段时间,成为刺激痕迹,该刺激痕迹导致了运动神经的冲动,而神经冲动最终导致了外部行为反应。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

斯金纳通过对“刺激-反应”的逻辑模型进行翻转,成为“反应-刺激”,从而实现了对中介变量的操作。当动物做出反应后,实验者再根据反应情况给予动物相应刺激,在多次操作后,动物“刺激-中介变量-反应”中的中介变量就被实验者的操作改变了。

4、后行为主义时期

① 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1931)

1936年,米德出版了《心灵、自我与社会》。米德认为,人类有一点不同于动物,即人有“自我感”,亦即具有心灵的有机体能够成为其自身的对象,人可以和自己交流。人在“刺激-反应”之中可以对自己的姿势可能引起的反应有明确的意识。米德认为动物只能通过无意义的姿势,即记号进行活动,而人既可以通过记号进行活动,也可以通过符号进行活动。米德自称为社会行为主义者,认为象征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而正是社会结构产生了各种象征符号。用斯金纳的“反应-刺激”模型来理解,米德所说的源自他人的象征符号充当了给予人“刺激”的角色。

 

三、影响与评价

    行为主义是心理学早期在没有大量实验和理论积累的情况下对人类心灵构建失败的一种妥协,他忽略动物和人的自我意识与感受,否定了研究意识的重要性和对生命的人本主义关怀,是心理学史上一次不健康的尝试。行为主义的方法沿袭自自然科学“假设-检验”的研究方法,如同自然科学一样,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黑天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问题,同时其缺乏人本主义关怀的属性进一步加速了其式微。如今,行为主义很少被用作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但其思想与研究方法对人类社会各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例如,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行为主义作为一种方法提供了程序学习的一条路径。行为主义也被进一步发展成应用行为分析技术,作为“行为改善”的方法辅助了监狱服刑人员行为矫正、工厂员工培训、自闭者患者治疗、动物训练、药物上瘾者康复、边缘人格者辅导等。在商业中,行为主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社交软件交互模型构建、电子游戏用户黏度提升方法构建等。在医学中,行为主义为各种生物反馈技术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本文标题:行为主义心理学简介 - 八卦谈
本文地址:www.ttdhp.com/article/13391.html

天天动画片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