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动画片 > 八卦谈 > BIOSHOCK INFINITE:无限可能与必然命运的浪漫交响——《生化奇兵:无限》全方位解析

BIOSHOCK INFINITE:无限可能与必然命运的浪漫交响——《生化奇兵:无限》全方位解析

八卦谈 佚名 2022-12-13 23:40:16


       若能看到这篇文章,想必是相当喜欢这个游戏了,那么,想必各位对这个游戏已经有了一定层次的了解。这篇文章的受众并非刚刚通关而对剧情云里雾里的玩家,而是对剧本理解了个大概但仍是对剧情的某些部分抱有疑问的诸君,以及致力于深层次探究《无限》世界的热爱者。如题所说,这是一篇对《生化奇兵无限》的全方位解析,包含剧情解析、人物解读、深层内核解构等内容,它或许可以给各位带来一些问题的答案,也可能可以给各位带来新的观点,引出更有内涵的思考。另外,本文中关于剧情的部分核心内容是与“主流观点”相悖的,是极具个人色彩的解读,不过相对于主流观点会更加接近游戏主创们想要展现给玩家们的故事与隐藏于游戏中的精神内核,望各位保持独立精神,尽可能抛弃先入为主的观念自行判断正误。最后本文只是我通过整合各种对白和台词、剧情表现以及游戏外访谈所得出的片面理解和观点,敬请各位斧正,也望能抛砖引玉。   

         作为一篇无限的解析当然要从扑朔迷离的结局讲起。但在此之前我要说明,“平行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相当“形而上”的概念,用常规逻辑是很难梳理清楚的。为了较为清晰的解析,我需要向各位介绍《无限》隐藏在“平行世界”概念下的一个同样比较唯心观念的原理,各位稍稍耐心。 

         在无限的世界观中,人在相同的客观环境中做出的选择必然相同,但客观环境依旧受到客观概率的影响,正如伊丽莎白所说“有那么多的可能性,我们却走上了一样的道路”。受洗的布克必定成为康姆斯托克,不可能变为小布什、肯尼迪或特朗普之流,也不可能给自己冠以“以利亚”或者“穆罕默德”之名。他必然建立哥伦比亚,也必然穿越时空夺走布克的女儿。不洗礼的布克在1893年遇到卢特斯时必定会卖掉自己的女儿,也必然在此后颓废整整二十年,在海葬中伊丽莎白也提到,布克其实根本“没得选”,这些都是布克的必然命运。如此看来在此角度上用宿命论去理解无限是部分适用的,但由于概率的存在,它并不完全适用。请暂时记住这个观点。

         让我们正式进入剧情。布克德维特在随第七骑兵团参与1890的伤膝河大屠杀后陷入了后悔与自我怀疑,为了寻求救赎,他选择参与某个湖畔的洗礼。在此时由于某些不可知的概率原因分成了两条世界线。世界线A的布克来到了被人群拥簇着的洗礼湖,并在最后关头拒绝了传教士的洗礼,挤出人群离开,之后结婚生女,女儿名为安娜德维特,也就是之后的伊丽莎白;世界线B的布克则来到了仅有传教士一人的洗礼湖,在这里他接受了洗礼,选择扎卡里.康姆斯托克作为他重生后的新名字。至此形成了两个必然趋向,每个布克都必选其一:A是到达人群簇拥的洗礼湖,必然拒绝洗礼的布克;B是到达只有传教士一人之洗礼湖,必然接受洗礼的布克。

        在结尾中布克在到达康姆斯托克的洗礼湖时,两人的对白也展示了两个洗礼湖的差异。

伊丽莎白:这不是同一个地方,布克。

布克:当然不是,我记得……

必然挤出人群拒绝洗礼的世界线A
必然独自接受洗礼的世界线B

       

女儿也指明这两者“不是同一个地方”

      由此,洗礼事件建立了带有必然性质的“变量”和“常量”,而《无限》中平行世界“相似又不尽相同”的原因在于伊丽莎白所说的“常量”与“变量”。无数个世界都围绕着这些“变量”与“常量”产生相应的结果。但如我之前所说的,在《无限》的宿命论与概率论结合之下,与我们平常认为的“到达洗礼湖”为常量,“选择受洗与否”为变量不同的是,到达不同的洗礼湖是“变量”,而在不同的洗礼湖接受洗礼与否则变成了“常量”。不断有布克接受或拒绝洗礼,父女分离的惨剧也就不断循环重现。

        而又因为概率的存在造成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在“受洗”后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分支,形成不同的“结果”。用游戏中的例子来说明,在我们所操纵的布克世界线中,布克在1912.7.6到达纪念碑岛,纪念碑岛空无一人,从柜子里的录音得知在1912.7.3日虹吸器刚出现意外,导致纪念碑岛人员全部撤离,布克得以在老康转移伊丽莎白前带她离开虹吸塔。另一个世界中可能没有出现这个意外,纪念碑岛人手充沛,老康做到了在布克到达前对伊丽莎白的及时转移,从而导致了不一样的结局。所以正如卢特斯所讲,“将潮水引出去有什么用?它还是会流回来的”,他们可以在一个世界阻止老康带走安娜,但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老康终究还是会把安娜夺走,这个世界和其他世界的安娜也终究无法逃脱如此的悲惨命运。

        而在结局中,为了使伊丽莎白逃脱这个命运囚笼,“所有受洗”的布克选择死亡,伊丽莎白随之消失,似乎肯列文给了我们一个如《李尔王》一般的父女惨死的最坏的结局。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布克死亡而伊丽莎白消失

      当然并非如此。无限的结局虽是开放性、朦胧而又模糊的,但作者对于“真结局”的指向性也包含在其中,伊丽莎白与布克真正的结局也已经被指明。插入一段在结局中的对白:

伊丽莎白:“你选择了离开,但在其他世界,你没有。你受洗了,然后你重生,成为另外一个人。”

布克:“康姆斯托克。”

伊丽莎白:“这一切需要结束,正如从未开始,不只是在这个世界,而是在所有有我们的世界。”

布克:“把他扼杀在摇篮中。”

伊丽莎白:“扼杀……在这个选择做出之前,在你重生之前。”

      可见布克的对白都是补充而非延伸性质的。所以杀死的布克的范围其实已经被划定了,杀死的布克范围并没有上升到“所有世界中的布克”,而是将培养本篇伊丽莎白的康姆斯托克上升到了“所有有伊丽莎白的世界中的布克”,也就是所有的康姆斯托克。加之布克与康姆斯托克洗礼场景的不同,以及制作人名单后重回1893年10月8日的彩蛋以及圆满结束的摇篮曲,答案已经明了:结局中伊丽莎白杀死的是所有在受洗之前的康姆斯托克,而非所有布克。最后加上我之前所提到的“常量”与“变量”以及“宿命论”,我想我们已经可以清晰的解析出肯列文真正所想要表达的结局了。

        穿过门海后,伊丽莎白带着经历了世界线A的布克到达了世界线B的洗礼湖,即只有传教士和布克二人的洗礼湖,并在布克受洗前将布克淹死于湖中。由于每个到达B线洗礼湖的布克都必将接受洗礼,这是世界恒定的“常量”,而将他杀死则完全抹杀了他受洗的可能,在此“到达洗礼湖B”这一变量得到确定,但“布克受洗”这一常量却没有诞生,致使“在B线洗礼湖中必然受洗”这一常量破碎,导致所有含“布克受洗”这一常量的世界都会重构。康姆斯托克不曾诞生,也失去了诞生的可能性,过去、现在、未来,康姆斯托克都不会存在。

     而在“布克必然受洗”这一常量破碎后,世界线A与B都被改变。一切都已经结束,正如从未开始一样。世界线A中由于康姆斯托克不曾出现,伊丽莎白不会被夺走,布克也不会为了找回伊丽莎白穿越时空去往哥伦比亚,他会留在纽约陪伴伊丽莎白度过童年,更不会在B线洗礼湖中淹死。天空乌托邦不复存在,伊丽莎白被监禁在塔中二十年和被酷刑折磨六个月之久的惨痛经历也不复存在。正如结尾彩蛋所暗示的那样,剩下的只有依旧对屠杀充满悔恨的布克和他一屁股的烂债,以及仍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伊丽莎白而已。

          

布克和伊丽莎白最终未曾分离

      

        那么如此解析无限的结局,又为何“更接近作者试图表达的东西”呢?一方面,“杀死所有布克”以偿还债务本身就与“洗礼重生”抛弃过去无异,从康姆斯托克与布克的人生走向来看,作者对于死亡以逃避罪孽是持反对意见的,相反,他更希望人们背负罪孽而活,这才是真正的赎罪。而结局伊丽莎白将布克浸入水中本身就是一场真正的“浸水礼”,把过去的罪孽留在水中,受洗者作为出水新生。布克杀死了一半的自己,并将康姆斯托克犯下的罪孽永远留在洗礼湖中,背负着他在伤膝河犯下的原罪继续生活,对于布克而言,这才是他真正赎罪的开始。

        另一方面,你玩的不是《冰汽时代》,是一直都很温柔的《生化奇兵》(当然除了海葬以外,不过这点有待商榷,我之后也会谈到)玩家与布克和伊丽莎白所做的一切都不是没有意义的,他们的行动以成功告终,而在做出选择,为自己的罪孽付出代价后,他们理应回到他们为之奋斗的生活中,布克依旧贫困潦倒,依然自暴自弃,但伊丽莎白也得到了应有的自由童年。《无限》并不需要一个无奈的悲剧性结尾来震撼人心,它却需要在真相大白后给予玩家们一个“所做一切并非毫无意义”的想法,这就是制作组名单结束后的彩蛋出现的意义,这个彩蛋以及它附带的含义也是父女二人回归平淡生活的证明。 

       对于用宿命论常量变量来解释为何杀死一个布克就能杀死所有的康姆斯托克,其实我是挺无奈的,这点一直没有一个真正有强说服力的观点,官服也没有对此做出解释,那么我只能自作主张将无限世界观的常量与变量、客观上布克与康姆斯托克历史上洗礼湖的差异拿到这里来用了。


属于伊丽莎白的盛大海葬

 

        海葬被称作神作,最大原因是作为一代和无限的连接件,首作和末作头尾相接形成了看似完美的循环。那句“would you kindly”被人津津乐道了将近十年。可惜的是如果如主流看法一般将海葬的时间线放在本篇结束后,整个海葬其实都是与本篇结局相悖的,伊丽莎白、康姆斯托克和哥伦比亚的存在完全没有合理性。所以让我们接着简单谈谈“海葬”发生的真正时间以及由此引出的整个Bioshock系列的时间线问题。

        从把“海葬”放在无限世界线重置后的合理性问题说起吧。这样一来整个海葬就会与无限的结局相悖。在结局中伊丽莎白把布克带回了康姆斯托克世界的洗礼现场并告诉布克这是一切开始的地方。在洗礼湖边等着我们的另一个伊丽莎白也说“Not just in THIS WORLD,but in all of us”,两句对白就相当明显的指出本篇伊丽莎白带布克回到的是她自己生活了近二十年的康姆斯托克世界,故而在本篇结局后,这个世界的时间线应该最先重启,也最应该重启,而本篇伊丽莎白应该是最不应该不消失的那个,因为布克斩断的是她世界的康姆斯托克。如果这个康姆斯托克依然存在并在1893年抢走了伊丽莎白,“常量”不会破碎,其他的伊丽莎白就不应消失。结尾的表达也是“一切结束,正如从未开始”,在本篇结局后本就不应该出现康姆斯托克以及他所留下的任何痕迹。

        其次在海葬中“伊丽莎白、康姆斯托克、卢特斯兄妹和哥伦比亚”依然存在。本篇结局中,布克把所有必然受洗的康姆斯托克可能性都除去了,也就是洗礼事件不会诞生,康姆斯托克也不会诞生,只要在历史上成为康姆斯托克的“布克”就都应该消失;所以伊丽莎白和老康仍存在的合理性几乎等于零。如果哥伦比亚消失,而伊丽莎白和康姆斯托克都成为“无源之水”也就是没有过去只存在当下和未来的人这个理论也许说的过去,但哥伦比亚出现了且与极乐城做了链接。或许因为伊丽莎白存在,所以她历史上的“哥伦比亚”存在,但请回想一下,伊丽莎白和布克在本篇中穿越了多少个平行世界?一个伊丽莎白的历史存在说明有“本篇伊丽莎白成长的世界”,“枪匠没死但没有工具的世界”“枪匠拿到工具的世界”以及“继位先知的世界”,而“继位先知”与本篇世界区别不同的地方只在于“布克有无及时在手术前救回伊丽莎白”这个区别而已,也就是“继位先知世界”连带着另外两个“成长”“枪匠没死”世界。前前后后至少有六个有哥伦比亚的世界出现。这与“最后一个伊丽莎白和康姆斯托克”的言论完全不符,更与“在所有伊丽莎白的世界将康姆斯托克的存在抹去”完全相悖。有六个康姆斯托克就说明循环根本没有被打破,康姆斯托克依然诞生,布克和伊丽莎白在本篇结尾所做的一切则变得没有意义。

        接着便是大老爹和小妹妹的链接。让我们假设时间线重置前,拥有哥伦比亚的世界线为甲世界线,而结局重置后没有哥伦比亚和康姆斯托克的世界线为乙世界线。结局后世界线变动甲世界线转变为乙世界线,康姆斯托克和哥伦比亚应该从未出现。“甲乙世界线”互为代替,有甲无乙,有乙无甲。我们能知道一点:在哥伦比亚的“甲世界线”即拥有哥伦比亚和老康的世界线中,芬克因为看到了大老爹和小妹妹牵手才创建造夜莺看守伊丽莎白。但关键在于海葬中“大老爹和小妹妹的链接”是伊丽莎白创造的,而在此时本篇结局已经结束,“甲世界线”转变为“乙世界线”,“链接”是在“乙世界线”被创造的。在“甲世界线”中伊丽莎白尚没有逃离,也就不可能创造链接,所以“甲世界线”芬克根本不可能看到“大老爹和小妹妹的链接”。又如上所言有链接的“乙世界线”根本不存在哥伦比亚,所以二者也不可能相通。

        当然,把“海葬”放在本篇后并非是空穴来风。在伊丽莎白和幽灵布克的对白中有提到海葬的康姆斯托克是“the final comstock”,而伊丽莎白死后卢特斯兄妹的谈话也说“所以德维特/康姆斯托克线……”。也就是“伊丽莎白和老康都是最后一人”。即制作组似乎想把我们带到“海葬发生在本篇结局后”这个观点里,而很明显正如我所说,前面的“海葬”发生在“无限”后有不少逻辑漏洞。有意思的是在默认海葬发生在无限后的情况下,生化奇兵的制作人肯列文在被eurogamer采访中被问到“在海葬里为何康姆斯托克不消失”的回答和我对此的个人翻译。

“So, how was he able to escape Elizabeth's cull of all Comstock realities - and indeed, how he is he able to still exist now the Columbia he came from presumably does not?"

“那么,他是如何逃脱伊丽莎白对所有康姆斯托克存在的消除的呢?事实上,他是如何能够在他所来自的哥伦比亚可能已经不存在了的情况下仍然存在呢?"

"The trouble of explaining anything when you start to cover off the mechanics is that the true linear understanding of events gets very, very, very complicated," BioShock creator Ken Levine tells Eurogamer when we press him for more concrete answers. "Chronology gets very, very complicated. As Einstein says, 'The only reason for time is so that everything doesn't happen at once'. It's a way we perceive something."

“解释任何事情的麻烦在于当你开始囊括所有机制时,对真正的线性事件的理解会变得非常复杂。时间表会变得非常非常复杂。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时间存在的唯一意义是所有事情不会在同时发生’,这是我们理解事情的一种方式。”

        非常有意思的是,他提到了“时间表”与时间。再加上海葬中幽灵布克一向说话直接,无论是淹死鸣禽还是杀死菲茨罗伊,他都是直言不讳的,但说到布克时他的言辞就变得模糊起来,他说“布克根本不在这个世界”,而非“布克死了”,换而言之有可能布克此时还没有被淹死。加之肯列文所说的“时间线”以及在结局中本篇伊丽莎白并没有跟着布克一起进入康姆斯托克的洗礼湖,我们就可以开始大胆假设了。肯列文给了我们不少解决康姆斯托克存在合理性的提示,那么在这些“时间”的提示下,稍稍更改一下事件的发展顺序和时间线如何呢?例如,把整个海葬以及生化奇兵1与生化奇兵2放在无限的结局之前,即康姆斯托克和哥伦比亚都没有被消去存在之前

        这样一来似乎可以完美解决所有逻辑问题。而BS1与BS2的故事都是在本篇结局时间线重置前发生的。即BS系列的时间线为“无限本篇→海葬→BS1→BS2→无限本篇结局”。

        本篇结局中所说的“康姆斯托克不曾存在”没有被打破,极乐城世界线中哥伦比亚的存在也得到合理的解释,杰克顺利来到极乐城拯救小妹妹,在Delta的推动下极乐城最终灭亡。无论是伊丽莎白还是布克的行为都不会失去意义。

        这么一来难以说通的是“时间”,在布克进门到时间线重置短短几分钟,有可能在极乐城世界线中走完两代间、以及杰克衰老数十年的时间跨度吗?

       在《无限》的平行世界背景下,这并非不可能。

        伊丽莎白在结尾中给我们解释的“因为它过去一直发生,现在一直发生,未来也一直发生”,时间的流速很可能有快有慢。由于平行世界互不干涉原则,平行世界时间的流速不一定是均匀的,也无法排除一个世界中时间流速较快而另一个世界中时间流速较慢的可能。

       在此情况下时间流速不均,极乐城世界的时间流速可能快于布克回到洗礼湖所处世界中的时间流速,布克的几分钟有可能相当于极乐城的百年。这就给BS1BS2提供了发生在无限本篇结局重组时间线前的可能。正先前所说,如此一来伊丽莎白和布克的行为就不会失去意义。布克确确实实做出了选择抹除了所有康姆斯托克的存在;由于极乐城世界到达世界线重启仍需很长时间,甚至长于杰克的寿命,所以伊丽莎白的行动也改变了小妹妹们这一世的人生,让她们被杰克拯救,不会作为纯粹的亚当物质收集工具度过悲惨的一辈子;同时“伊丽莎白和康姆斯托克以及哥伦比亚在海葬中的存在”就得到了完美的解释,因为在极乐城世界中可能要花费数十年数百年才能通过布克所在的洗礼湖世界的几分钟,在这“几分钟时间”里世界线尚未重启,哥伦比亚依然存在。

        接下来只剩下解释海葬对白中提及的所谓的“最后一个伊丽莎白和康姆斯克”了。以下纯粹是个人对“最后一个康姆斯托克与伊丽莎白”的猜测。

       本篇伊丽莎白是最早一批成功解放能力进入门海的伊丽莎白,结局里“本篇布克淹死”导致“伊丽莎白消失”也说明本篇布克是最早破除循环的布克,由此可推出相对于其它哥伦比亚世界,本篇伊丽莎白所经过的世界时间流速也都应该是最快的。而在结局中她带着布克回到了自己成长的康姆斯托克世界,所以在“布克回到老康世界,再到时间线重启”这段时间中成功解除虹吸塔限制的伊丽莎白为了更快的破除循环都会到达时间流速较快的哥伦比亚世界,也就是本篇伊丽莎白世界并在此世界中淹死布克,这也是本篇结尾各种伊丽莎白一个接一个跳出来的原因。而本篇伊丽莎白没有陪布克进入时间流速快的洗礼湖畔,而是在各个时间流速更快,尚未迎来时间线重置的世界中穿行。很可能她是没有踏入时间流速较慢世界中的唯一一个解放全能力的伊丽莎白,仅剩的能自由穿梭于各个平行世界的伊丽莎白,最后一个完全体伊丽莎白

        布克的行为在过去和未来除去万千世界中康姆斯托克的存在,在目的是为了使自己和伊丽莎白能生活在一起。在正常情况下,康姆斯托克们都会在自己的世界中;时间线重置后,时间流速慢世界中的康姆斯托克可能在存活时迎来时间线重置,也可能在洗礼事件发生前时间线就会重置;时间较流速快的或者哥伦比亚事件已经结束的世界中康姆斯托克会痛苦的死于癌症,在死亡后迎来时间线重置;两者的最终结局都是消失,且都不可能得到善终。但有一个康姆斯托克因为在与布克的争抢中误杀了安娜,自责的来到了比本篇哥伦比亚世界时间流速更快的极乐城世界,在此时他尚未过度使用卢特斯的装置而引发癌症,他会在时间线重置前度过作为布克的一生。也就是说,这个害死了伊丽莎白的康姆斯托克在这一辈子里将不会受到制裁,既不会死于癌症也不会在活着的时候消失,他将作为最后一个不受制裁的康姆斯托克度过他此生的漫长岁月。伊丽莎白当然不会容忍这种情况的出现,这个杀死了另一个她却能在这一生中得到善终的康姆斯托克自然成了她最后的复仇对象

债务的背负者与追债人

        在这个世界观下,伊丽莎白是最后的“能自由穿梭于平行世界间的最后一个完全体伊丽莎白”,康姆斯托克是“最后需要被制裁的康姆斯托克”,两人都是各自的“最后一人”。无论如何最终时间线都会重置,哪怕是有打开裂缝能力的卢特斯兄妹和伊丽莎白最终都会消失。这也应了卢特斯说的那句“我们殊途同归”,而这个最后的伊丽莎白死后,卢特斯兄妹可以看到未来并确定不再有能与他们共行的伊丽莎白,加之世界线必然重置,对他们而言,“德威特/康姆斯托克线就断了”。

      而后随伊丽莎白在极乐城长眠的漫漫岁月流逝,时间线迎来重置,伊丽莎白最终迎来作为布克年幼女儿安娜的新人生,与布克重归没有康姆斯托克干涉的旧日生活。“伊丽莎白”和“康姆斯托克”都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有布克和安娜而已。这也对应了本篇的“康姆斯托克不曾诞生,一切结束,正如从未开始”

        最后总结一下,在无限结局中伊丽莎白没有陪布克进入最后的洗礼现场,而是选择去极乐城找最后一个需要制裁的康姆斯托克报仇,结果为救莎莉身死极乐城,之后杰克来临拯救小妹妹,德尔塔与埃琳娜最终毁灭极乐城,这些都发生在布克视角的短短几分钟里。最后在布克的几分钟里,极乐城可能的数百年后,世界线迎来重组,伊丽莎白与布克历经千辛万苦终能相守于纽约。

        一开始我还很好奇,为什么在肯列文眼中康姆斯托克不消失会扯到“时间表”和“时间”,还会很“复杂”,由此就向着复杂和与时间线相关的推论进行猜想。

        而得出的结论,正如他所说,也如你所见,假设这个“囊括了所有机制”的推论无误,BioShock系列会成为拥有我见过的最麻烦最复杂的时间线的游戏之一,老肯可能确实试过把所有的机制囊括起来,也可能会想找机会把它讲出来,不过在访谈中他基本上也只说他在游戏里表达的东西而缺乏补充,到最后在最宏大也最缺乏整体总结的《无限》中他真正的想法和真正的时间表与故事线多半是不会得到阐述了,而他到底是简单的想不顾bug强行让哥伦比亚、伊丽莎白和康姆斯托克在极乐城出现,还是深思熟虑在复杂的世界观下隐藏真相,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

        当然,在我心中这个复杂且难以理解的推论是Bioshock系列真正的结局。没有硬逻辑问题和剧情表达漏洞,极乐城和哥伦比亚最终都会毁灭,Jack和little sister们拥有了属于自己而非作为工具的人生,Delta和Eleanor逃出极乐城“生活”在一起,Elizabeth和Booker最终不曾分离,还有什么比这更棒的呢?

        解决了时间线问题,最后来谈谈我对海葬的看法吧。肯列文说过,海葬像是一封情书。我的游玩体验也是如此,它像是一封伊丽莎白交给布克的情书,同时也是老肯对玩家们的表白。相比于“封神”却迷雾重重的连接件,我更喜欢把海葬看做是对无限的导演解析。

最终都必然消亡的两个绝美乌托邦

         第一次通关无限的时候,我满脑子只有一个感觉:这游戏真他妈浪漫。天空城霰弹枪,天轨线和各种各样的魔法,这些元素和杀戮结合起来成了当之无愧的血色浪漫。蒸汽朋克和旧维多利亚风格融合的城市真的浪漫得不可思议,更不用说还有个 至今无人超越的伊丽莎白。恐怕再过五年我都忘不了初到哥伦比亚的震撼,大天使像和浮空城绝对是游戏史上最有艺术性的场景之一。

        它的浪漫并不只体现在视觉风格上,无限所讲的故事本就具有极强的浪漫色彩。布克单枪匹马前去哥伦比亚本身就像极了中世纪骑士文学中的“英勇骑士拯救高塔公主”,这类文学作品一般带有浓烈的罗曼蒂克”氛围,很明显无限也被其感染。而在平行世界概念下,“重复百次的失败,无数次的舍生忘死只是为了拯救你”确实可以作为游戏领域里浪漫的化身了。

高悬云端名为哥伦比亚的天空乌托邦

        但纯粹浪漫并不是无限的主题,隐藏在浪漫表皮下的不那么浪漫的部分才是无限的灵魂。整个游戏析出的宗教色彩恐怕无人能视而不见。进入灯塔正对着门的镜子和上面的“汝有罪,愿吾洗之”和乘火箭进入天空城时与一代相似的手法体现了整个游戏的格调,“主”“带领”“洗礼”“救赎”“罪人”这几个游戏中的高频词同时也是《圣经》中的高频词。天空城本身就直接影射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后者被称作“第一部教会历史哲学”。“洗礼”又是游戏的重点展示对象之一,洗礼分为“点水礼”和“浸水礼”,方式不一样但其代表的内涵并无区别,由于剧情需要游戏展现的主要是将人整个浸入水中的浸水礼。洗礼内涵为“洗去原罪”,一般进行在婴儿出生时和入教时,部分宗教改革家也把其作为“重生”的代表,是崭新生活的开端。游戏中布克接受了洗礼,同时入教和“重生”,得到了与原本娶妻生子的截然不同的新生。结局的表现也是布克接受女儿的“浸洗礼”终结一切得到与女儿共同生活的新生活。好玩的是布克进入哥伦比亚时挤进人群接受同一个传教士时隔二十年后的洗礼,象征着他来与过去做个了断。但游戏对于“洗去原罪”是具有否定意味的,洗礼以逃避悔恨这一行为只会造成更大的过错,也体现游戏的思想之一:罪孽不可改变,你只能背负它前行

         宗教色彩还体现在布克和伊丽莎白的关系上。布克被叫做“假牧羊人”而伊丽莎白被称作“羔羊”,明喻游戏中布克作为带领者而伊丽莎白作为被带领者的身份。“牧羊人”在圣经中是带领迷途羔羊的人,是领导者和保护者,耶稣就是最大的牧羊人,而在哥伦比亚中这个领导者是谁自然不必多言;布克则被称为“假牧羊人”,他带领着作为“羔羊”的伊丽莎白,是其保护人,同时他也是某个世界中的革命英雄,是“VOX”的领导者。游戏很巧妙的运用“牧羊人”暗示了康姆斯托克和布克本就是同一个体在不同角度的体现,正如一枚硬币的“heads or tails”。在圣经中“羔羊”又有着多重意义,其一是“迷途的羔羊”,受到“牧羊人”的领导;其二是“替罪羊”,是牺牲品。第一重含义在游戏中显而易见:不管是康姆斯托克这个“牧羊人”还是布克这个“假牧羊人”,两者都是伊丽莎白这只“羔羊”的带领者,只是将她带往不同的方向;第二重含义又有不同的体现,传教士在布克洗礼时曾说“在羔羊的鲜血中重生”,布克的洗礼是要以伊丽莎白的痛苦作为代价的。他新人生之价值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伊丽莎白与亲爹分离之上,必须建立在伊丽莎白被囚禁在塔中二十年之上,建立在伊丽莎白走向她完全不希望的人生轨道之上。总而言之,伊丽莎白是布克洗礼的“羔羊”,是当之无愧的牺牲品。回到“替罪羊”身上,整部《新约》中,最神圣的一只“替罪羊”,便是耶稣本尊,他本来圣洁无罪,但为了拯救世人,却甘心背负所有人类的罪孽。约翰福音第一章就记录了施洗约翰看见耶稣时便说:“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是不是像极了康姆斯托克所预言的那个“洗礼地上的索多玛”的伊丽莎白?在康姆斯托克眼中,伊丽莎白就是那个“背负世人罪孽”的“替罪羊”,那个必定“除去众人罪孽”的继位先知,那只给人间带来末日并将其带回天堂的“领头羊”。

耶稣基督,神的羔羊

        圣经中耶稣既是“牧羊人”又是“羔羊”,这也暗示了布克和伊丽莎白之间的相似性。在“继位先知”世界线中,伊丽莎白继承了康姆斯托克的遗志,进攻地面,所做之事达成了惊人的一致。在本篇世界线和海葬中,父女二人的行事风格也极其相似,在需要时一样的残酷,一样的不择手段,甚至在结局中都一样选择付出生命以达成自我救赎和对他人的赎罪,寻求到解脱。无论哪个世界中,布克在自己女儿身上打下的烙印已经不可磨灭,两人在根本上高度统一。“我最终成了你”,是不是也有别样的浪漫呢?化用圣经完成世界观与角色塑造的出彩吻合,在游戏中能做到如此程度确实凤毛麟角。

基督教诞生后,耶稣成了更广义上的“牧羊人”

       在宗教这方面又能引出无限的核心之一——对美国例外主义的批判。此观点是“出于上帝赐予还是道德义务,只有美国有权把文明、民主或自由带给全世界,如果需要的话,不惜使用武力来实现”,将主的旨意通过美国这个国家而非耶稣那样的圣人实现。游戏中制作者借由“哥伦比亚例外主义”将其体现,通过哥伦比亚将“民主自由”带给地上的索多玛。我们自能从哥伦比亚这个表面光鲜实则内部冲突剧烈的城邦中看到此主义的荒谬之处:一个自身都无法实现“自由民主平等”的城邦又谈何传播“主的旨意”?同理,在我们的世界中亦是如此。

        接下来的主题当然就是种族歧视了。制作者把目光投向了美国例外主义下的种族藩篱。美军向印第安人发动的伤膝河屠杀被美化为一场对于邪恶化外之民的扫荡,主张废除奴隶制度的亚伯拉罕·林肯则被妖魔化。游戏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在提醒你这是个“白人至上”的城市。对于种族的直接探讨从美国立国初一直延续到现在甚至出现了各种分支,而在游戏中对此直接进行批判也比较少见,做得也很出色。直接讽刺的高潮在渡鸦兄弟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比如通过放映机中对康姆斯托克“颅骨学”的展示,一个神父自称精通颅骨学,这不是荒唐那什么能算是?再比如渡鸦兄弟会会员人人蒙面尖帽子,直接映射了“三K党”在各种各样的细节中也有体现。黑人白人有分开的洗手间;不同肤色的清洁工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在广播中赤裸裸的有色人种歧视……荒唐却真真正正是我们真实世界的夸张化阐述。

不同人种使用不同的洗手间
白人奢华的洗手间

 

黑人破旧肮脏的洗手间,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一个十几个小时流程的游戏塞进了对“god”和“race”两个困扰美国百年之久的问题探讨和作者对玩家们的引导。无限确实做到了对美国历史的反思。仅此而言它就能称得上是一款“严肃的”电子游戏了 。

        但它并未止步于此。自由选择自由意志才是生化奇兵无限》的真正内核。正如我之前所说,在无限的世界观中“宿命的结果已然注定”。“基因就是命运”,你的基因决定了你本身,你做出了选择,你的选择又反过来造就了你。因为“选择”的强制性,“没得选”才是游戏里的真实写照。萨特主义说过,“有自由意志能做出自由选择”,那么是不是代表游戏里的人们都没有自由意志呢?答案是否定的。布克的自由意志从未缺席,所有的选择都是他自己做出的。不论宿命存在与否,选择都是做出的,所得的结果也是由你的选择所导致的。人是“实体”,必须依存于物质世界存在,而物质世界必然影响人本身。因为人的客观存在,“完全的自由意志”不可能存在,但我们仍具有“主观的自由意志”,我们依然能做出“自由选择”。无论结果是否注定,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你做的。你是带有客观不自由性质的主观自由的个体。你之所以是你,是因为你的“自由选择”,是因为你的“自由意志”,无论客观环境如何改变,“你”这个主体都不会改变。你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这就是生化奇兵无限对自由意志和选择这一问题的答卷。

借伊丽莎白之口对宿命和选择的反思

        那么在加入“概率论”和“宿命论”的平行世界下,我们是否无法对世界造成任何影响呢?结果也是否定的。因为“宿命论”决定了你必然去做,正如布克前去洗礼,但你的选择也必然对世界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宿命的结局。宿命论与客观世界下,你被世界影响;你的自由意志的存在,反作用于世界本身。布克洗礼造就了拥有天空城的世界,世界的客观环境又影响了布克受洗的选择。正如你与你的选择相互造就,你与世界自然也是相互造就的。你拥有主观能动性,能够造成趋势从而改变世界。你与你的宿命相互造就。而在“概率”的影响下,未来有其不确定性,在概率事件发生前,世界线都是不确定的;在概率事件发生后,你的选择和宿命才得以尘埃落定。

       在宿命论下,这些因素构成了对萨特主义的反思:所谓绝对的自由意志,根本不存在。存在决定本质?还是本质决定存在?它们根本就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任何一方能脱离另一方而存在。萨特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之初是没有本质的,而人能造就自己的本质。如上所言,客观世界决定选择,选择决定人所造就的本质。因为客观世界的存在即便在概率下人的“宿命”是决定的,你将做出的选择也是绝对的。也就是说人的“本质”的雏形在生来就已经注定,而通过你注定做出的选择将这个骨架慢慢填充而已。是谓“本质”和“存在”其实是相互决定的。没有“存在”“本质”不会被构建,而“本质”在“存在”诞生时就已经怀胎腹中。

代表无限世界的门海

        一篇《生化奇兵无限》的解析当然更离不开那对“游戏史上最佳搭档”。

        “布克德维特”这个名字致敬了美国物理学家布莱斯·塞利格曼·德维特。“多重世界”即平行世界最早是在1957年,美国物理学家休·埃弗雷特首次提出的,而这个理论首次亮相时并没有进入公众的视野,但是在十年后,这一理论被物理学家布莱斯·塞利格曼·德维特推广。但并不像安德鲁莱恩是安兰德的化身,布克只是他自己。他很难说得上是一个好人,参与过伤膝河战役甚至将印第安人的帐篷和里面的女人一起烧掉;他酗酒赌博,自我毁灭;他为了赌债卖掉了自己的女儿;他在哥伦比亚毫不手软的大开杀戒。但他仍然是个人。他具有冒险精神,在哥伦比亚的潜在危险已经露头后仍是坚持寻找伊丽莎白。在开头的齐柏林飞艇上他对修女直言“我不会伤害你”,即使明白鸣禽的危险依然弃自身安危不顾的拯救伊丽莎白。他冷酷,杀人毫不手软。他柔情,为了伊丽莎白可以放弃生命。在游戏中有两个“I have to”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阿卡姆骑士中蝙蝠侠对阿福说“I have to,this is only way to protect them”。另一个则是布克在进门前对伊丽莎白的“I have to,this is only way to undo I have done to you”。他们都迎来了自己故事的结局,而这个结局是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珍爱之人做出的选择(当然在我看来一个假死一个重置时间线,结局都挺不错)。布克的选择让我想起王国峰的“死怎能不从容不迫,爱又怎能无动于衷”。他是爱着伊丽莎白的,说是恋情也好父爱也罢,为了伊丽莎白他可以牺牲。布克和伊丽莎白让我感触最深的并不是那句“are you afraid of god”,而是之后那句“你觉得我们能挽回我们做过的事吗?”“挽回?我不认为那有什么用”。布克嘴上说着挽回无用,可当能挽回的机会出现在他眼前时,他还是毫不犹豫的接受了。

布克-德维特

        正如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类。他身上带有极强的矛盾性质:残酷又温柔,无情又多情。想抛弃过去又想背负罪孽。强硬却又在失去伊丽莎白时满怀悔恨的哭腔道歉。

        他的内核是“选择”“过去”。他穷极一生都在为他的选择悔恨,在被他的过去折磨。庆幸的是他仍然有挽回的机会,即使不能挽回他十六岁时造成的杀戮,但他仍能补救对自己女儿的伤害。他也确实做到了对自己的救赎:至少对伊丽莎白和被哥伦比亚所迫害的人、康姆斯托克来说,他还清了债。他仍是要为布克的行为付出代价,背负他创下的罪孽度过此生。令人欣慰的是这次则是有着伊丽莎白的陪伴。

        布克在纽约陪伴着伊丽莎白度过童年,这是布克故事的结局,同时也是伊丽莎白的。但将布克送回洗礼湖畔是布克的终章却不是伊丽莎白的落幕

        伊丽莎白康姆斯托克,“漂亮聪明又带有潜在危险的女子”,游戏浪漫精神的集中体现,她的一颦一笑总是让我感受到这个陪伴在玩家身边女子的美好。与一名充满魅力的女子踏足于云间,身边被巨型气球托举着的维多利亚建筑所环绕,头顶如龙般盘旋飞向远方的天轨,这才是无限给予我的仅属于“游戏”的浪漫

        她在重获自由后的一举一动都让我心醉神迷。打水漂搬石头,靠在栏杆边坐在长椅上,对于各种街景的好奇俯身都在显示着少女的调皮单纯;面对玩家时的转身和婀娜的曲线都却在告诉你她身为成年女子的魅力。

伊丽莎白-康姆斯托克

        她不是个花瓶。“在战斗中她会保护好自己”这句话让和布克一样初到天空城的我舒心不已。在伊丽莎白向我扔子弹时我的惊喜至今难忘。她当然不只是补给箱那么简单,她还是玩家和布克在哥伦比亚漫步的向导,也是对布克深藏心底的过去的探索者。在一句又一句和布克的对白中布克的过去已如蒙在雾中的霓虹灯一般可见大致轮廓,哥伦比亚也在她的叙述中显现出蒸汽黑科技的外衣。

        她身为最让我喜欢的女主角靠的当然不只是一张漂亮脸蛋或作为移动补给箱和人肉说明书,她身上的个人魅力才是她吸引力的关键。被关在塔中二十年,即使读书万卷但社会履历一片空白。她单纯得完全相信了不久前才第一次见面的布克,并给了他她能给的所有信任,她满怀希望的相信着布克带她前去巴黎的谎言,可换来的是布克的背叛;认为她和布克的行为会带来一场“悲惨世界”式的革命。但她不傻,立刻进行反击并成功逃脱。在布克找到她后她还会傲娇的叫布克“不要习惯她的帮助”,但依然不遗余力的给布克各种支援。布克第一次在她面前杀人时她显得愤怒又恐惧;对贫民窟的人们满怀同情的伸出援手,她身上几乎笼罩着一层光环。但她很快迎来了人生的分水岭。为了阻止黛西杀掉一个孩子,她被迫用剪刀刺向黛西的后背,恐怕到此她才真正明白布克教给她的“为了生存,我们必须做些什么”。她开始学会如何去生存。哪怕没有布克在身边,她经历了整整六个月的“教化”仍是没有屈服。在知道康姆斯托克将要做的一切时,她放弃了立刻前去巴黎的机会,毅然决定前去杀死老康。她也一样是爱着布克的,她很清楚返回是“死亡之旅”,甚至是更糟的东西,但她为了救布克还是毫不犹豫的跟随着鸣禽返回康姆斯托克的手中。她坚定不移,百般挫折仍向真相前进。聪明又美丽,善良却不圣母,坚定却不固执。伊丽莎白确实几近完美。

更深于依赖的情感

        但一个角色的成功塑造不止在于优点,她身上的缺陷才是最令我着迷的地方。她会意气用事,带着气恼她无论如何都想拿到她“母亲”的手;她学会了像布克一样的残酷,对修补者们毫不手软;她行事不择手段,为了寻求真相淹死鸣禽,为了拯救莎莉甚至能放弃自己的生命,放弃回到巴黎的机会;她也会软弱,在极乐城失去布克的引导那一瞬间她仿佛变回了那个安娜;她也会害怕,在苏崇的餐厅被莱恩的手下围攻时她会向幽灵布克诉说自己的恐惧。正如她的父亲,她身上有着各种矛盾之处:善良又冷酷;独立又需要依托,对自由有无限的向往却又不知为何从未穿过裂缝逃离。

        杀死黛西是她成长的转折点。在杀死黛西前她有着较为夸张的语气和肢体动作,脸上更多的是笑容;在此后则多为无表情和皱眉这,肢体语言的幅度也明显下降。近乎是“戏剧”表现形式与“电影”表现形式的区别。之前她的笑靥如花和之后的正颜厉色呈现了她前后心态鲜明的差异。一样是受到伤害,在此前她想的只有逃离这座城市,此后则是不惜一切代价向康姆斯托克复仇。正如卢特斯兄妹所言:“她从女孩变成了女人”。

总是板脸皱眉的蓝裙伊丽莎白

        她的内核是“自由”“未来”。她是一只笼中鸟,几乎一生都被困在虹吸塔中,对自由的向往从未停歇。她的所作所为皆是为了未来,淹死布克为了在“未来”的过去父女二人的不曾分离;为了小妹妹的未来她又重返极乐城和哥伦比亚。她也背负着罪孽,而她也一样有机会将其洗清。她做到了自我救赎:挽回了对莎莉的伤害,也免于让自己成为像康姆斯托克一样用后代鲜血实现自己目标的人。她释怀于万难后的莎莉被拯救;她解脱于自己被困二十年的满心伤痕的人生。她的一生跌宕起伏,救赎又被救赎。她认为无论是布克还是老康都是罪人,自以为她应该是恨着布克的。海葬里她对幽灵布克从讥讽,到思念最后到与其分离的痛哭,她才发现自己早就原谅了布克,而剩下的只有对布克的思念和爱。

        这场盛大的表演以壮烈的海葬落下帷幕。想必伊丽莎白再次抬起头时听到的应该是布克焦急的喊着安娜,看到的应该是被打开的房门和那个依旧痛苦的男人吧。

一切结束后相互陪伴的二人

         布克和伊丽莎白是《生化奇兵无限》当之无愧的主体。无限所含有的大部分最深层内涵:过去和未来,选择与自由,利己或利他都通过他们二人呈现。他们是在哥伦比亚这个舞台上被灯光聚焦的演奏者,在蒸汽和天空的浪漫光环下为我们展现一场“跨越时空”的恢宏科幻歌剧,一出完美的交响。

         也许冥冥之中我们像布克一样已犯下无数次的罪过,但是请抓住机会,结果会导致原因产生,那么就在做出错误决定的时候让自己觉醒,打破自己那个无限的循环,走向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

       A  woman and man. A light house. A city.《BIOSHOCK  INFINITE》为我展现了独属于游戏的浪漫。称一句第九艺术当之无愧。

     《BIOSHOCK INFINITE》,循环的开始,循环的结尾,循环的碎裂。无数次的出生入死终是换来无限世界中的布克和伊丽莎白能共同安度一生。愿这曲无限可能必然宿命的浪漫交响余音绕梁而亘古不变。

          以此篇纪念那座悬浮于天际的哥伦比亚。

         纪念为了救赎自己和女儿赴汤蹈火123次的布克。

          纪念被拯救又拯救,向往自由却又为他人将其抛弃的永远的伊丽莎白。

          也纪念那个初到云端无限之城和布克一起发出赞叹的我。

有缘再见,这份独属于生化奇兵:无限的浪漫


本文标题:BIOSHOCK INFINITE:无限可能与必然命运的浪漫交响——《生化奇兵:无限》全方位解析 - 八卦谈
本文地址:www.ttdhp.com/article/13431.html

天天动画片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