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动画片 > 八卦谈 > 经济危机理论的演进过程

经济危机理论的演进过程

八卦谈 佚名 2022-12-18 12:02:23

经济危机理论的演进过程

        摘要经济危机问题由来已久,但经济危机究竟为何产生与如何产生,在学术界中仍未有统一的答案。在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人们再次致力于寻找经济危机的发生机制与处理方法。马克思与凯恩斯的经济危机理论是对经济危机的经典解释,马克思的理论先行提出,但因为没有写出自己关于经济危机思想演进的专著,在近年才被重新重视;而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论述经济危机是由有效需求不足所导致的,两者在经济经济危机理论上,就危机根源与应对政策上存在根本的区别。回顾两种理论,以及对后凯恩斯主义的现代经济危机理论进行研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 凯恩斯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最早提出的主流危机理论,其分析主要体现在《资本论》中。关于是否存在完整的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这一问题,在学界上一直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厦门大学的林金忠教授认为,马克思只是完成了一般层次上的危机理论表述,而没有构建出完整的危机理论,“只是涉及危机的片段性和间接性论述,而且从这些论述中去解读马克思的思想的确是相当困难的”。[1] 而北京大学的王志伟教授则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不仅包括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形成的原因、表现、结果、趋势的阐述,而且包括经济危机形成的可能性、现实条件、周期性、实质和意义的分析,还包括对当时流行的各种错误的经济危机理论进行的批判"。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尽管分散在各个段落,但是组装后仍能构成马克思科学的、完善的经济危机理论。[2]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是从商品流通形式的分析开始的。当直接的物物交换发展为以货币为交换媒介的商品流通后,卖与买分裂为两个独立的过程一个人卖了自己的产品并不一定要马上买回自己需要的别人的产品。这就可能造成另外的卖者卖不出自己的产品。这种卖者与买者之间的对立需要在危机中实现二者的统一。有的经济学家例如约翰·穆勒想用买卖分离这种危机的形式说明危机,之所以存在这种解释,是因为穆勒一类的学者认为,商品卖不出去是偶然的所以危机也是偶然的这与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是无关的。马克思认为,这样的解释,“就是用危机来说明危机。[3]

        他指出,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后货币在两个不同的时刻分别起价值尺度和价值实现手段的作用危机的可能性就包含在这两个时刻的分离中因为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条件下,商品是以赊销的形式出卖的。虽然商品已经转手但商品的价值并没有真正实现商品所有者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债务连锁关系。因此,这里包含着一个直接的矛盾在各种支付互相抵消货币只是观念上的价值尺度而在必须进行实际支付时人们要的是实在的货币一旦有一个或几个债务人不能如期支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使一系列支付不能实现使整个信用关系遭到破坏造成经济危机。可见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使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进一步向现实转化

        马克思的分析表明经济危机所以周期性爆发不在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这种形式它产生的原因植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切矛盾的集中表现。对必然导致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马克思是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开始考察的。在《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在对单个企业的微观分析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生产。由于追逐剩余价值资本家有着无限扩大资本积累的欲望马克思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又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进行动态的宏观的分析揭示出不断扩大的资本积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因而形成了相对过剩人口。正是过剩人口调节着一般工资率的变动它的存在迫使在业工人不能提出正常的工资要求。这决定了资本在一端积累而贫困在工人阶级这一端积累。马克思揭示出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这一规律表明了有效需求不足的深层根源从而也可以说是阐述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最深层的一般基础。

 

        二、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

        凯恩斯是西方经济学中承认存在经济危机、并寻求改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经济学家之一,他于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有大量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表现形式为有效需求不足最终导致就业不足,危机向大规模失业的方向爆发。

        凯恩斯的经济危机理论中,一部分的思想源自马克思的理论,融合了1929-1933年大萧条时期的实际总结得出,与传统的理论不同,凯恩斯理论的不同点在于:

        (一)承认经常性失业的客观存在

        凯恩斯反对传统的资产阶级学者所信奉的无危机和充分就业理论以及由此导致的对付危机的态度他不同意说资本主义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失业的存在只是一种偶然现象或只承认失业只是结构性的是暂时性的摩擦失业”。在他看来危机和失业会经常出现充分就业仅仅偶然存在。凯恩斯敢于承认资本主义社会中经常性失业的客观存在与他之前的古典、经济学家相比是很大的进步。他承认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批判了萨伊的供给创造需求的谬论承认了物物交换与商品流通之间的本质区别。

        这些理论也侧面反映了凯恩斯接受了马克思的部分思想,尽管凯恩斯不愿承认,但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写道:“总需求函数完全可以置之不论,这也是李嘉图经济学说的基本观点。一百多年来,我们所承袭的经济学都是以这一观点为基础的。……这个概念只能偷偷摸摸地生活在卡尔·马克思、西尔。维盖塞尔或道格拉斯少校这些不入流的经济学家的著作中。”[4]

        (二)将失业的原因归因心理因素

        凯恩斯并没有从资本主义制度内部,没有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去寻找失业的原因而是把失业归因于有效需求不足并进一步归结为心理因素。他认为,“就业量取决于消费倾向和新投资量……如果消费倾向和投资率导致有效需求不足那么就业的实际水平将低于现行实质工资制度下所可能得到的劳动力供给量。”“雇主决定雇佣劳动力的人数取决于预期的社会消费量与预期的新投资量之间。”这里的预期社会消费量就是凯恩斯所说的有效需求。“当我们的收入增加时我们的消费也随之增加但不如收入增加得那样快。解决我们实际问题的关键就在这个心理法则上。”三个基本心理法则是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流动性偏好以及心理上对资本资产的预期”,事实上即使消费与收入增长得同样快生产过剩危机同样会发生。


        三、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的比较

        虽然凯恩斯的理论思想一部分源自马克思,但是实际上两者在解释危机成因、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上有着根本的不同。

        (一)解释的经济危机成因不同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无限扩大的生产与劳动民众的低消费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他指出:“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5] 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导致生产无限扩大,同时造成劳动民众的购买力相对减少。首先,工人创造了包括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在内的新价值,但得到的仅仅是劳动力价值这一部分,所以,工人不能得到自己生产出来的全部新价值,相对于社会产出而言,工人的收入是不足的,从而造成工人的消费不足。而作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就会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以扩大生产规模。而不断增长的生产力将会迫使社会产生过剩人口,导致劳动力价值的下降,拉大了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最终形成两极分化的现象。

        所以从全社会来看工人从社会产值中得到不多的工资导致消费乏力而资本家又不断进行时大的生产从而形成供大于求的宏观经济状况社会产品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出现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应运而生了。[6] 特别是在马克思提出生产价格规律后,就能看出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经济利益的对抗,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这种对抗的爆发和表现。

        而凯恩斯则认为,经济危机来源于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又决定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灵活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规律。通常情况下三个基本心理规律的综合作用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因为心理上的消费倾向使得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或者说消费增长慢于收入增长人们没有将全部收入用于消费因而引起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率使得资本家认为增加一笔投资既增加了成本又降低了产品在将来的收益这种预期使得资本家现在或者不愿意增加太多投资或者会减少投资从而引起投资需求不足流动偏好是人们持有货币的愿望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获得利息收入较高水平的利率才可使人们将货币贷放出去以得到利息流动偏好在货币供给一定的条件下使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从而妨碍了投资的增加。因而三个心理规律使得社会消费与投资也就是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从而造成非自愿失业并最终产生经济危机。

       (二)研究目的的不同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运动规律。从两个角度对这些规律进行考察一是积极方面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是怎样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二是从消极方面,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怎样逐渐变旧开始阻碍和破坏生产力的发展揭示它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发展趋势。对经济危机的分析马克思一方面指出危机永远只是现有矛盾的暂时的暴力的解决永远只是使已经破坏的平衡得到瞬间恢复的暴力的爆发”,另一方面周期性地爆发全面的生产过剩危机造成资本与劳动的双重过剩证明资本主义生产决不是发展生产力和生产财富的绝对形式[7] 表明资本主义的存在只是暂时性

        凯恩斯的经济危机理论所研究的是实际的生产当事人对经济运行的预期和决策活动他的《通论》写作的根本目的是探讨怎样提高国民收入使它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以解决资本主义的失业问题和生产过剩经济机问题以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永恒存在。

       (三)研究方法不同

        凯恩斯通过有效需求这一概念将总产出下降和失业率上升的原因进一步归结为心理因素认为是消费不如收入增加得快的消费倾向和资本家对投资回报的悲观预期引起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影响了对劳动力的需求。用人的主观心理解释事物的客观运动不可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其结果只会掩盖事物的真相。而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再生产本质关系的宏观分析揭示了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相对人口过剩和工人阶级贫困化倾向的资本主义积累规律从而揭示资本主义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真正根源。与这些分析比较起来凯恩斯对有效需求的说明就显得异常肤浅和苍白

 

        四、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是凯恩斯思想的延续,是经济危机理论演进目前比较新的理论。

        凯恩斯的经济危机理论对1929年的大萧条时期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但随后的发展则出现了瓶颈,原因是其理论框架缺乏微观体系的支撑。后凯恩斯主义者主张从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内涵出发,在对古典学派的理论回归中建设自己的微观基础体系。总体来看,后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基本信条是李嘉图主义微观理论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理论的结合,研究方法是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集合。

        目前,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是一个还处在不断发展中的学派,目前还没有成为完整或统一的理论体系。在后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危机的研究内容中,还没有某一理论能够代表整个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危机思想。在这其中,最能明显体现危机理论的是后凯恩斯主义货币经济学与增长模型。[8] 这一理论强调了货币的作用,宏观经济问题的任何环节都受到货币因素的影响,因此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经济学也不只是对货币市场的研究,而是通过对货币职能和动态的分析对整个经济运行方式的全面考察;同时,经济增长理论也是对整个经济运行效果的长期动态分析。对经济危机的认识需要对宏观经济体制的全盘考察,货币经济学与经济增长理论正符合这一要求。

        后凯恩斯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融合阶级对立是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基础。后凯恩斯主义根据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法论证了不同阶级的行为倾向相互作用最终会对经济运行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最后基于对经济增长率影响因素的证明,提出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等政策主张。这一研究过程表明了后凯恩斯主义学者摆脱了意识形态倾向上的局限单纯地将阶级对立当作客观事实而纳入考量吸收了阶级分析法和部门分析法作为对微观行为主体的研究方法为凯恩斯主义发展了微观经济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林金忠.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札记[J].政治经济评论,2009(1):96-113.

[2]王志伟.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有效性[J].贵州社会科学,2013(2):100-10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2.

[4]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Macmillan and Co., Ltd.1936:51.

[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48.

[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73.

[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93.

[8]李杭灵.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及启示[D].云南财经大学,2018.


本文标题:经济危机理论的演进过程 - 八卦谈
本文地址:www.ttdhp.com/article/14686.html

天天动画片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