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动画片 > 八卦谈 > 新版《红楼梦》跟风评论(下)

新版《红楼梦》跟风评论(下)

八卦谈 佚名 2022-12-22 02:00:10

十三

 

  看完了二十五、二十六两集。

  晴雯补裘一节戏的结尾部分,拍得实在不怎么好。原著里晴雯补裘,补到四更天就补完了,这里却是天大亮了才补完,还险些误了宝玉出门。这晴雯的“勇”里,倒被编剧添了些“笨”了。而且看见满怡红院的人都为了宝玉出门的事情如临大敌,反而显得小家子气。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一段,新版拍得还行,基本按照原著写的来,暂且不论了。单说“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一段,这一段的重头戏,是贾母的“掰谎记”。因为新版是按照后四十回拍,所以,理所当然地,贾母说的那段“才子佳人,鬼不成鬼,贼不成贼”的话,变成了警告黛玉的言语。新版拍这段的时候,先是林黛玉喂贾宝玉酒吃,只见对面席上王夫人邢夫人都拉下脸来。然后贾母掰谎,镜头往林黛玉脸上照,黛玉自己思量,便有些不悦起来。当然了,这样拍也未尝不可,这跟89电影版的拍法是一样的。但是,因为这一段公案,红学界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说法,是说贾母暗讽薛姨妈宝钗母女,因“金玉良缘”之言的缘故。所以我还是觉得87版的拍法更妙,先是林黛玉喂宝玉酒,镜头拍过去,每个人脸上都是客套的笑意;接着老祖宗掰谎,镜头在每个姐妹脸上都照了一圈,黛玉的表情跟宝钗等人相比,并没有特别的不同。这个拍法,是把思考的空间留给了观众,显得更含蓄,更耐人寻味。另外,那个说书的女先生,口齿也太不生动伶俐了,如何能吃得这碗饭呢?

  然后是众人挪进暖阁吃酒一段,这一段,戏倒是按着原著拍的,但是桌上的摆设太煞风景了,贾府竟然没钱点红蜡烛,大节下一屋子都是白蜡烛和黄蜡烛,又没有烛台,直接点在碟子上。这寒酸的蜡烛跟各位女眷花团锦簇的穿着比起来,真是大煞风景。

  元宵开夜宴一节结束后,就是“慧紫鹃情辞试忙玉”了。新版里把这段情节挪到了“辱亲女愚妾争闲气”前面。之前我说袭人过于严肃,谁知这个紫鹃更甚,跟宝玉说话粗声粗气的,面无表情,毫无规矩,哪里称得上一个“慧”字?再看宝玉发病的时候,紫鹃竟像是看出什么端倪,忙叨叨地把宝玉推给了晴雯——天,这是要逃离犯罪现场么?原著里紫鹃是分明不知道自己闯祸了呀。

  然后是袭人到潇湘馆找紫鹃论理,这袭人也是个没教养的,林黛玉卧室的门关着,她说推开就推开,然后没等人家请她坐,自己直接坐在黛玉的湘妃榻上——平儿在凤姐的炕沿上尚且不敢整个身子坐上去,林黛玉的卧榻岂是你一个丫鬟能坐的?

  然后紫鹃到怡红院劝解宝玉的时候,原著里写,宝玉是见了紫鹃才“哎呀”一声,哭出来的,可见之前一直是神志不清,性命垂危的样子,不然贾母王夫人也不会慌得那样。可是这里呢,紫鹃还没进门,就听见宝玉在床上乱喊乱叫,这不像是急痛攻心,倒像是小孩子要不到东西吃,撒泼耍赖。接着整段戏,宝玉的表演都按着撒泼耍赖的套路来演,我看了就不想说什么了,对比87版和89版里两位宝玉的演绎,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啊。后来和紫鹃说心里话,说“化灰化烟”等话的时候,那感觉也是非常不对。我不想形容了,诸位看了片子自然就知道。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一段,龚丽君演得不错,蒋梦婕的黛玉和李沁的宝钗倒是平常。

  以上这两段戏中间,本来还有邢岫烟的戏份,新版里全部删除了。可怜的邢姑娘没得到摄影师的一个正脸,成了只在旁白里出现的角色了。

  下一节就该是探春跟赵姨娘吵架了,等着看吵成什么样。

 

十四

 

  芳官的干娘打骂芳官一段,被挪到了“辱亲女愚妾争闲气”之前。这一段,芳官的干娘实在太无礼了,当着宝玉的面还极其嚣张,竟说出“老太太、太太我也不怕”这样的话来,一个奴才敢这样当着主子面儿说话,荣国府的下人还真是没了王法。

  没王法的奴才还不只她一个,给探春回事儿的吴新登家的,款儿摆得也够大,一个管家媳妇竟然当着大奶奶和三姑娘的面儿大摇大摆地走路,还斜着眼睛,把脖子扭上一扭——实在是标致极了。她回话的口气已然是在挑事儿了,新版的探春竟然还能坐得住,实在是好脾气。那吴新登家回完第一句话,脸上竟然带着不怀好意看笑话的笑容盯着探春看,说要去查旧账的时候,居然一边翻白眼一边给探春看她的下巴颏子——这样的仆人,哪里是“蓄险心”啊,简直“刁奴”到了找打的地步!

  赵姨娘听说探春少给死了的赵国基赏了二十两银子,跑到议事厅来跟探春理论。这探春此时倒不好性儿了,赵姨娘说“姑娘现踩我,我告诉谁”,探春竟然不站起来回话,而是直接坐着,很没好气地说了句“我并不敢”。接下来这对母女就跳着脚对掐,活脱脱一对急红了眼的泼妇——这一段的表演,87版里东方闻樱已经够过火的了,没想到新版的干脆演成了撒泼。可怜我们的三姑娘啊,做派气度竟连那些“鱼眼珠子”都不如了。

  接着平儿来回事,这里又出了个纰漏。平儿是丫鬟,在凤姐那里只能斜签着坐炕沿,在探春这里只能坐脚踏的。但是这里平儿居然和李纨坐在了一张榻上,实在不妥。

  “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一节,探春听说园子里有那么多东西可以生利,居然当着下人,满脸兴奋,跟得了棒棒糖的小孩子一样。这也显得太没见过世面了。

  “茉莉粉替去蔷薇硝”一节,倒是基本按照原著拍的,但是,赵姨娘和众多小戏子居然就在怡红院宝玉的屋子旁边打了起来,是不是有点儿欠妥呢? 

  赵姨娘打完架,竟然就当着尤氏和李纨的面,喊“起开,起开”,话说尤氏和李纨都是正经有体面的主子,地位都比赵姨娘高,她敢在尤氏和李纨面前这样行动吗?虽然赵姨娘是个倒三不着两的人,也不至于连起码的规矩都不知道吧。

  司棋叫小丫头莲花儿到厨房要鸡蛋羹,柳嫂子因她是迎春房里的,不得势,用了种种理由不给。结果司棋带人大闹厨房,把所有的菜蔬全部丢了出来,弄得厨房里鸡飞狗跳,满地狼藉。这一段戏,首先是演莲花儿的演员年纪太大了,原著里明说是个小丫头。第二,那个柳嫂子也有点儿太三仙姑样子,做派太土气些。第三,司棋这个角色,按理长得也算不错,可是这个戏里长得太不好看了,而且高颧骨,一脸的凶相,难怪后来要被撵出去。第四,司棋大闹厨房之后,柳嫂子居然给司棋下跪赔不是,个人感觉这样做过了,司棋毕竟只是个大丫鬟。

  更好笑的是那碗鸡蛋羹,原著里明说“炖得嫩嫩的”,这里,已经老成了蜂窝状,司棋泼都泼不出来,只能整块倒在地上。柳嫂子果真这样做,就不怕司棋不满意,再闹一回厨房?

  接下来是“判冤决狱平儿行权”,戏倒是拍得毕竟符合原著,只是程媛媛扮演的平儿看着太过温柔沉默,没有凤姐左膀右臂的气势。而且秦显家的这个角色也凭空消失了,让这一段矛盾冲突很精彩的戏有种草草了事的感觉。

  接下来是宝玉生日,湘云醉卧。这段戏原著里写得很美,可惜新版里太草草了事了,不但芍药花少得可怜,扮演湘云的吴青芷,演技也不太好。她醉中行酒令,还念错一个字,把“玉碗盛来琥珀光”的“盛”读成了“剩”,实在不应该。

  下一回是“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估计尤二姐和尤三姐该出场了。

 

十五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节,拍得倒是比较忠实原著,气氛很欢乐。只是感觉这些姑娘少爷并奶奶们,举止未免太现代了些,尤其是数数算该谁抽花签的时候,一群人大声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给人感觉像是幼儿园里小朋友做游戏,实在有点儿太幼稚。

  第二天早上宝玉接到妙玉的帖子,到园子里请教林妹妹如何回帖,正好遇上了邢岫烟,邢岫烟告诉了他缘故,他写了“槛内人”三个字,回了帖子。这个新版的邢岫烟,不但相貌平常,气质也离“野鹤闲云”四个字差得远。

  接着,就到了“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一段了。我只能说,贾妮对尤氏这个人物的理解绝对出了偏差,她把尤氏演成了一个面对大事毫无主张,只知道哭泣,满脸惶恐不安的农妇。尤氏是这么个人么?原著中明写“独艳”二字,是说明此时两府中其他人等都不能料理,只有尤氏一个人撑起了局面,因此这个回目,有赞赏尤氏的才干之意——贾妮的表演,有一点儿有才干的感觉吗?尤氏应该是很冷静地锁了跟着贾敬修行的道士,然后很有章法地料理整个丧事的。这一点,87版里扮演尤氏的王贵娥女士(新版里的尤老娘)分寸拿捏得非常到位,而且尤氏作为管家奶奶的威严气度也表现得很好。

  然后是贾珍和贾蓉的戏份了,这一段,贾珍的扮演者姜彤倒是很好地体现了这个人物假惺惺的丑态。相比之下,贾蓉的扮演者袁新在演技和台词功力上就不大行了,他调戏两个姨娘的段落,那种狎昵的氛围感还是欠火候。 

  接着要说的是新版的尤二姐和尤三姐。新版的尤二姐看着太精明,而且缺少风情,若是演探春倒合适,却并没有“水性”的妩媚气质。新版的尤三姐呢,风情倒是有那么一点儿,可惜相貌实在不够中看(叶大师的片子头和无眉妆功劳不小),我看过她演的另外一部戏《中国往事》,窃以为那里边的扮相比新红强远了。片子头本来是要美化人物形象的,不料却成了让人的容貌面目全非的罪魁,叶大师的设计,这次是真的一败涂地了。

  “浪荡子情遗九龙佩”一段,新版演得着实平淡,贾琏和尤二姐两个角色之间,根本就没有化学反应。想起87版里高亮扮演的贾琏和张明明扮演的尤二姐,俊男美女眉目传情,何其赏心悦目,新版的孙菂和王龙华,着实没有感觉啊。

  这一集里给人感觉比较好的,是扮演尤老娘的王贵娥,台词做派都很靠谱,只是气质稍微高雅了一点儿,毕竟尤老娘在原著里只是个俗人,而且靠出卖两位女儿依附贾珍等人生活,不可能跟王夫人一样。第二十九集末尾,尤三姐愤戏贾琏贾珍的好戏快开场了,我觉得新版里演尤三姐的杨沫还算会演戏,也希望她能有精彩的表现吧。

  尤三姐愤戏贾琏贾珍一段,杨沫演得的确不错,在新红众多演员半生不熟的演技中,算得上是佳品了。不过,总感觉泼辣有余,过瘾倒是过瘾了,却不够有层次感,也就是说,尤三姐这个角色内心的不甘和悲苦,没有通过一些眼神动作之类的细节表现出来,算是一点点遗憾吧。

  然后是红楼二尤跟小厮兴儿说话的部分,这里,兴儿本该蹲在炕沿下吃的,不知怎么,尤二姐居然请他做到客堂的椅子上吃——这兴儿倒也实在,略一推辞就坐上去了。话说,凤姐的炕沿不是谁都能坐的,刘姥姥是亲戚才能坐,平儿是心腹,要坐也只能斜签着,一条腿在炕下。尤二姐虽然是贾琏偷娶了来的,到底是主子,哪有奴才坐在客位吃饭的道理?连赵嬷嬷那么体面的老下人,尚且只能在地下坐脚踏呢,何况兴儿这样的小厮?

  除开规矩,这个兴儿的演技倒还不错,可惜读错了字音,把“拨火儿”读成了“拔火儿”,呵呵,该不是给他们家二爷拔火罐拔上瘾了吧?

  “情小妹耻情归地府,冷二郎一冷入空门”一节,杨沫扮演的尤三姐演技不错,但是徐垚扮演的柳湘莲,清气倒有,那个“冷”字和英气,实在不够。三姐自刎一段,悲剧感不够,倒是有点诡异和忙乱。

  “闻秘事凤姐讯家童”一段,姚笛演的王熙凤,得知消息之后,居然惊得一屁股坐在回廊上大喘气,实在不符合凤姐一向处变不惊的作风。至于后来讯问兴儿,更是色厉内荏,虚张声势,撑不起场面来。

  下一集就该大闹宁国府了,等着看闹成什么样。


十六

 

  凤姐去见尤二姐一段,原著里的“满头素白银器”不见了,姚笛头上仍然是金簪和水钻,不过没那么华丽而已。凤姐送给尤二姐的拜礼,那一盒所谓的珠玉簪子,竟连淘宝上买的货色都不如,据人说两块一根都是有的,可叹堂堂贾府,竟然寒酸到如此地步。

  然后“苦尤娘赚入大观园”,凤姐给尤二姐安排的那个丫头,虽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也不至于连相貌都看不过去吧?这么一个面目可憎的丫头,叫来给尤二姐使唤,还说她最是爽利的,尤二姐即便是傻瓜,看了都要起疑。可叹新版红楼里主角里美女没有几个,这些小配角又多是些歪瓜裂枣——作为外貌协会的我,实在是有点儿为新红在男性观众群里的收视率担忧啊。

  真是闻名不如见面,早就听说新红的大闹宁国府闹得活色生香,十分欢乐,究竟没有细细见识过。如今一见,那真是失心疯遇上倒霉催,不但是声嘶力竭鸡飞狗跳,更是全武行上阵,只见那姚凤姐一声撕心裂肺的狂叫,继而施展铁头功,连连撞倒贾妮扮演的尤氏,接着趴在地上,按着尤氏的头往地下磕——可怜那尤氏,岂止成了原著里的面团儿,简直就是个大号沙包,专门供失心疯的凤姐发泄疯劲儿用的。这一场戏下来,贾妮和姚笛都是披头散发,气喘吁吁,这副尊容,哪里是两府里的两位当家奶奶,活脱脱就是刚在打谷场对掐的两位农村泼妇。李少红导演,您太让我佩服了,新红里每一场打架的戏,无一例外都拍得如此生猛,如此惊心动魄,充满了后现代的荒诞感。红楼里的老爷太太们能被您解读成这份德行,真是他们三生有幸啊!

  下一集,估计尤二姐就要吞金自尽了,据说这个场面也拍得很恐怖,等着看究竟是啥样。 

  “弄小巧用借剑杀人,觉大限吞生金自逝”一段,新红拍得基本忠实原著,但是秋桐长得实在太丑了。而且秋桐的戏份不够,原著里秋桐活色生香的几次大闹,新红都没拍出来。杨沫的尤三姐魂灵托梦一段,倒是演得很不错。

  尤二姐死后,到了“林黛玉重建桃花社”一节,演员都换了大的。个人感觉这批大的演员普遍没有小的有灵气,尤其是大宝钗,气质显得太一般了,甚至有点儿流俗。

  这一集没什么可评的,等着看下一集吧。

 

十七

 

  第三十三集,“嫌隙人有心生嫌隙”一节,本来是很精彩的,通过尤氏的小丫头跟大观园二门外的婆子口角,牵动了荣宁两府中上上下下的人际关系,揭示了两府中主子奴才层层圈子里难以调和的矛盾。新红这里,把故事的“前因”,即小丫头跟婆子口角的具体过程,和尤氏生气的原因省略了,只用旁白带过,这就将这段故事的精彩程度大大减弱,甚至还可能让观众不明就里,不知这段情节究竟有什么意义。

  这段戏里,邢夫人的扮演者王馥荔仍然演技出色,听说谗言时的怏怏不乐,当面给凤姐没脸时的一分嫌恶,二分赔笑,三分刻薄,四分端庄,都拿捏得恰到好处。相对而言,姚笛的凤姐在跟王夫人回话的时候,气场就小多了,给人感觉像一个慌里慌张的受气小媳妇,没有二奶奶的款儿。凤姐这时虽然被邢夫人当面给了没脸,但是当着王夫人和众位亲戚的面儿,还要强撑着不失礼,有眼泪也是背后洒的,这才是凤姐。姚笛的凤姐却当着李纨的面儿哭了起来,这感觉就差多了。这场戏里,尤氏说完“你也太多事了”,目送王夫人走后,自己也转身离开,看向凤姐的目光里,明显多了嫌恶之意,也有几分幸灾乐祸的感觉。这就不对了,大闹宁国府之后,尤氏也许对凤姐怀着不满,但是也不至于表现得如此露骨。

  “鸳鸯女无意遇鸳鸯”一节,感觉蔡飞雨和司棋的扮演者,这两位演员的表演,虽然挑不出什么错处,却也没有什么精彩的地方,尤其是两个丫鬟之间的姐妹情谊,显得淡了些。

  贾琏向鸳鸯讨老太太房里的金家伙一段,蔡飞雨的表演很不错,鸳鸯的那种淡定自若的大气演出来了。但是后边,贾琏夫妻二人因银钱的事情斗嘴一段,实在拍得平淡如水,感觉两人都是端着架子,笑吟吟地背台词,但是脑子里对台词说的意思却是没几分概念,戏完了,台词说完了,也就了了事了。演戏前揣摩剧本,吃透人物,这本来是演员的基本功,达到了,戏才有可能出彩。而新红的演员们交给我们的答卷,估计只能换来一声可有可无的叹息。 

  晴雯虚张声势,借着园里墙头跳进一个人,谎称宝玉吓着了,不能去应付老爷问功课一段,87版里的张静林,演得何等娇俏,何等聪慧,晴雯的“风流灵巧”四个字放在她身上,真是一点儿也不亏。再看杨幂呢,先是很蛮横地把一路上打瞌睡的小丫鬟全部推醒,口里大声喊着“别睡了,起来!”接着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那个顽皮的微笑倒是得了几分原著里的味道,但是接着跟几个婆子说话那一段,又摆出了太妹的架势,脸上的表情好像别人欠了钱似的——真真可惜了杨幂动听的嗓音了!晴雯在戏里的戏份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抓住几场戏,认真下功夫演好了,这个人物就立起来了。这里,我只能说,不是李少红导演的功夫没做到家,就是杨幂太不珍惜这次机会,太轻率地理解晴雯这个人物了。

  接下来贾母知道了夜里发生的事情,还有园子里众婆子聚赌设局的劣迹,不由得大怒。这场戏,贾母对犯了错误的下人是冷若冰霜,绝不姑息,应该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冷酷和坚决,而对于参与理家的探春,则是半责问半教诲,要有谆谆教导和恳切地希望贾府平安无事的感觉。可惜啊,周采芹女士的表演,感觉就是一个老太太沉着脸,虚张声势地发脾气,而且还显得有些稳不住轴子,这场戏应有的几重层次感,她都没有演出来。贾母这个人物到了她这里,变成了一个做派中不中,西不西;气质大不大,小不小的奇怪老太太,实在是很遗憾。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要跳出剧情说点儿题外话了——其实也不算题外话。新红看到第三十三集,给我的感觉是,节奏极其冗长缓慢,对白淡而无味,用句《水浒传》里的粗话形容,真是看得人嘴里要淡出鸟来!另外,这部戏里的荣国府和大观园,几乎全是摄影棚里搭建的室内场景,而且无一例外地拥挤、逼仄、光线不足,尤其是大观园,目前我数了外景,就是红香圃的亭子和轩馆,配上周围非常现代感的绿树;黛玉葬花的粉墙;一处有假山的北方园林;还有瘦西湖的水景。也就是说,除开摄影棚里搭建的潇湘馆和怡红院等四五处场景,新版红楼里大观园的外景,竟只有四处之多——跟87版和89版比起来,显得何等苍白寒酸!摄影棚里的景是缺乏生气的,看久了就让人透不过气来。可怜曹公笔下“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被新红压缩到了如此不堪的规模和境地。这就是李少红他们口口声声说的“忠实原著”“对得起曹公”吗?新红拍成如今这个样子,新红的主创且别忙着庆功,如果有点儿见识的话,该好好反思才是!

  三十三集结尾,傻大姐拾到了绣春囊,大观园的太平日子没几天了。且看下集。 

  “懦小姐不问累金凤”一段,扮演迎春的张笛演得不错,那种懦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感觉演得挺到位。但是书上这段剧情分两段,先是迎春院子里丫鬟媳妇们的口角矛盾和迎春的一味忍让,接着是各位姐妹帮迎春打抱不平,这时迎春仍是一副无主张的样子。新红里只演了前一段,却把后一段省略了,迎春这个本来出场就不多的人物,因此戏份就更少,也更难立体起来了,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王夫人知道了绣春囊的事情,以为是凤姐遗落的,过来找凤姐问罪。这一段,归亚蕾的气场倒是很足,只是姚笛,又是一副惶恐不安的受气小媳妇状。这一段,凤姐虽然又急又愧,但是头脑冷静,分辩在理,相形之下,虽然减了些气势,但是也不至于在表演上让这场戏变成王夫人的个人秀啊。姚笛的演技,实在是不够过关。

  接下来王夫人查问这件事情,几个陪房,尤其是王善保家的,演技不如87版的出彩多了。王善保家的这个角色虽小,却是书里那群“鱼眼珠子”的代表,演好了是能让人过目不忘的。新红的这位,从长相到演技,都没有让人深深记住的理由。

  然后又是杨幂演的晴雯出场了。原著里说晴雯身上并不自在,所以并未十分妆饰,“钗亸鬓松,衫垂带褪”,可并没说晴雯衣冠不整就见了王夫人了呀。晴雯就披了一件衣服,王夫人问话的时候,她脖子一扭一扭的,连头都不低一低,实在是“标致”极了。

  你说你平日跟小丫头们说话不带好气,做派如同太妹一般也就罢了,见了王夫人,那回话语调的嚣张程度,真是不知谁是主子,谁是奴才——晴雯风流灵巧脾气烈是假,但是晴雯这次见王夫人,在原著中该是非常乖巧的才对,怎么就这么“妖精似的”做派?离开的时候,脸上全无委屈之色,居然还当着王夫人和众婆子的面,“哼”了一声。满腹委屈呢,“一头走,一头哭”呢?新版不是号称最忠实原著么,原著里明写的,怎么又改成这样?原著里晴雯是抱屈,这杨幂如此一演,倒是把晴雯的罪名全部坐实了。

  “惑奸谗抄检大观园”一节,姚笛在宝玉处的那场戏,演技还不错,有点儿当家二奶奶的意思。可到了探春那里,那气息不足的心虚的假笑又出现了。探春“秉烛开门而待”的镜头,拍得真的很有武侠片的感觉。但是这个探春也太没规矩了,打了王善保家的一个耳光也就罢了,居然还和奴才推推搡搡,她那么忌讳奴才动她身上,这样近身接触就不怕脏了自己的衣服?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一段,扮演惜春的徐飒演技不错,倒是贾妮扮演的尤氏,气场不足。惜春的“冷”,惜春的无情,个人以为徐飒比87版里的胡泽红表现得到位,值得肯定。

  贾母吃饭一段,探春和宝琴说声“失陪”,居然只是离开饭桌,在旁边的两张椅子上坐了下来。这里有个疑问,“失陪”很多时候等同于“告辞”,难道新红或是原著里的这个词还有别的意思?

  下一集就该“开夜宴异兆发悲音”,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凹晶馆联诗了。且看如何。

 

十八

 

  中秋前夕,宁国府贾珍招人聚赌的一场戏拍得不错,那种纨绔子弟荒淫无耻的感觉拍出来了,而且很到位。但是紧接着宁府宗祠闹鬼的一场戏,拍得非常不好,本来阴森恐怖的戏,劲儿使大了,拍成了闹剧。那鬼闹的动静也忒大了些,原著里不过是隐约听见长叹之声,祠堂里门扇轻轻开合,这里,变成了狂风大作,而且吓得薛蟠等众人避之唯恐不及,贾妮扮演的尤氏呢,更不用说,无主张的村妇款儿再次体现出来。话说,李导演,您不是最擅长拍恐怖的情节吗,《橘子红了》里的有些场面就够压抑惊悚的了,怎么正经到新红里遇到这样的情节,你倒拍不好了呢?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一节,排场倒是拍出来了,“凄清”二字稍欠。尤其是那配乐中的笛声,比起87版里的来,实在当不起“悲切”二字。扮演贾母的周采芹老太太,仍旧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周围的人等,也没有“强颜欢笑”的感觉。此时大观园已经被抄,贾府也日渐衰落,正是“悲凉之雾,遍被华林”之时,这种表面上骨肉团圆而实际上有微妙的凄凉和不安的感觉,是要通过每个演员通过自己控制细节的功力传达给观众的。由此可见,新红演员们控制细节的功力不行。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场景很美,可惜看起来太假了。扮演林黛玉的蒋梦婕,在这场戏的剧照里倒是有几分忧郁气质,可惜一进了动态镜头,不但忧郁气质全无,而且表演也是平板无味,大湘云马晓灿的表演也是如此。“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镜头,拍出了几分意境,尤其是黛玉用手接住从空中飘下的桂花,望向水面,水面上的桂花和月影相映生辉,终于有了几分“唯美”的感觉。但是,这个凹晶馆的场景,附近并没有一棵桂树,那桂花又从何而来呢?看来还是为唯美而唯美,不免有穿凿之嫌啊。

  另外,两人吟诗的开头,又是那种不伦不类的“吟唱”形式,唱的是不是古音,我不太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戏不戏歌不歌的曲调,真是很破坏意境,很难听!

  然后司棋被逐一场戏,扮演迎春的张笛演得情真意切,值得称赞。宝玉看见周瑞家的撵司棋走,说嫁了汉子的女人比男人更混账,更可杀,那陪着周瑞家的两个婆子,居然敢跟宝玉对起嘴来——新红里贾府的奴才,果然都是没有王法的!原著里虽然有这一段对话,但是那两个婆子都是笑着问宝玉的,哪里有一边走着一边议论的?

  下一集晴雯大约就夭亡了,等着看。 

  晴雯被逐一场戏,杨幂见到宝玉,挣扎着伸出两只手来,那四支长得吓人的红指甲,实在很有“魔爪”的感觉。

  接下来是王夫人在怡红院撵人的段落,这一段,归亚蕾的表演还不错,台词对白也还比较符合原著。这里,扮演大宝玉的杨洋虽然没有台词,但是眼神等等方面做得很到位。

  但是接下来,宝玉对袭人痛哭一段,大段大段的台词,杨洋的功力就不行了,可以说他的台词功底极差,不张嘴还好,一张嘴全部露馅了——唯一值得肯定的是,他的表演很真,很动感情。袭人的扮演者李艳还是一副苦瓜脸,念台词依旧索然寡味,这一段本来也是袭人的重场戏,表现了袭人性格中的多个侧面,就被她这么平平淡淡地带过了,遗憾啊。

  宝玉探望晴雯一段,87版和89版都拍得十分感人,新版的这一段,在演员表演的真情流露上倒是下了功夫,有点儿感人的意思了,但是在细节上还是值得商榷。第一,晴雯的哥哥多浑虫再怎么不堪,也不至于把自家的炕和屠宰牲畜的案板和一堆肉放在一个屋子里吧,知道什么叫做内外有别吗?第二,杨洋扮演的宝玉居然搂着杨幂扮演的晴雯,这叫多姑娘说的“各不相扰”?原著里虽然写到两人交换贴身的袄子,宽衣也是各自宽衣,两人除了拉手,哪里有什么更多的肢体接触呢?第三,原著里明写,晴雯的衾褥还是原来的,这里呢,找了一条黑乎乎的被子就给晴雯盖上了。不过,这场戏里几位演员的表演都不错,杨幂在演奄奄一息的晴雯的时候,没有之前那种讨厌的太妹感觉了,相反倒是演得很到位。杨洋的表演也是真情流露,比较感人。这个多姑娘的表演虽然平淡了些,但是容貌比87版和89版中的两位演员都俊俏,虽然身材丰腴了一点儿,也算是基本让人满意了。

  晴雯给宝玉托梦一段,拍得毕竟简略,只能说差强人意罢了。87版里这一段戏,把张静林扮演的晴雯拍得非常美丽动人,可惜新版没有拍得这么详细。

  接下来王夫人给贾母回明晴雯和芳官等人的事情一段,周采芹演的贾母仍然是一副漫不经心的表情——我拜托你周老祖宗,就不能换个别的表情吗?

  下一集贾宝玉就要花下祭晴雯了,不知新版拍得怎么样。且看下集吧。

 

十九

 

  “宝玉花下祭晴雯”,顾名思义,是要有花的。新红居然就在摄影棚的水面放了几盏荷花灯了事——话说李导演,你认为祭奠晴雯是过鬼节吗?晴雯是成仙了,不是变鬼了,荷花灯是祭奠亡灵的,不是供养神明的!难道木芙蓉或者水芙蓉就那么难找吗?1.2亿的投资啊,要什么弄不到,就对原著中的重场戏如此敷衍塞责?

  杨洋扮演的宝玉,在读《芙蓉女儿诔》的时候,那叫一个生涩啊,除了知道这是一篇祭文,要读得悲悲切切之外,我真是怀疑他是否知道自己念的东西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有些字音读错不说,断句也有问题,把“忳幽沉于不尽”读成了“忳幽,沉于不尽”,华丽丽的破句啊!想来原著中数次说宝玉是不读书之人,也不至于见天念白字吧?

  接下来蒋黛玉出场了,还是呆呆的表情,还是平板无味的台词,只是在宝玉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之时,流了几滴眼泪——原著中黛玉此时的反应,应该是心下狐疑,觉得宝玉言语不详,体现在表情上,顶多是变了脸色,你流泪做什么啊?原著中可没写黛玉哭啊。

  接下来宝钗跟王夫人说要搬出去的事情,白冰的台词功力比李沁明显好了,但是也读错一个字,把“不为(音维)失了大家的体统”的“为”读成了“喂”。

  邢夫人和贾赦来找贾母,说把迎春许了孙家。原著中,贾母知道孙家的背景,心中不太乐意,但是因为贾赦主张,自己不好多事,只说“知道了”,别的没有多说。这里贾母却说了孙家的不是,接着才说“这事儿你做主便罢”,给人感觉贾母也太无情了。另外,曹雷在给贾母配音的时候也读错了字,把“犯浑”读成了“犯混(音去声)”。

  然后宝玉吟诵“紫菱洲歌”,把“芰荷”读成了“吱糊”,我对古音不熟悉,若这两个字古音不是“吱糊”,那么我们可爱的大宝玉,这可当了第二次白字先生了。而且宝玉吟咏这首诗的时候,就那样呆呆地背台词,实在是显得太没有演技了。

  然后是薛蟠迎娶夏金桂的戏份,这里,周野芒先生的旁白里,也读错了一个字,把“盗跖(音值)”读成了“盗剁”。

  接着就要说到这位夏金桂夏奶奶了。新红里的夏金桂,长得不算好看,不过考虑到从前的几个版本里,夏金桂这个角色都不甚漂亮,我也就忍了。但是我真的很想说一句,你夏金桂是从桂花夏家出来的,不是从八大胡同出来的!夏金桂再怎么“具花柳之姿,秉风雷之性”,人家也是好人家的女儿,也是知书识礼的,行事说话,怎么动辄扭腰斜眼,毫无气质仪态?再看夏金桂的丫鬟宝蟾,原著中明写“有三分姿色,举止轻浮可爱”,你新红挑了个毛脸雷公嘴的丫头来演,唬弄谁呢!我也当真佩服李少红,新红里美女本来就少,你再挑了一群长得惊天地泣鬼神的配角来,然后死命地跟我们说“唯美,浪漫”,单看这些千奇百怪的面孔,我们心里唯美得起来吗?浪漫得起来吗?

  夏金桂第一次见香菱,就给香菱改了名,这段戏是体现夏金桂的“才”,和她心中的丘壑的,这段戏一删,夏金桂这个角色的神采就大减了。而且原著中,夏金桂对香菱的荼毒过程,那是先和颜悦色,后辣手摧花,总之是先礼后兵的。而新红呢,你让夏金桂一上来就一副挑事儿的面孔,香菱就算是个木头,也该起了防范之心了,哪里能显出夏金桂的智谋来呢?

  新红的夏金桂,如此放诞无礼,但是原著里写到夏金桂撒泼,并且和薛姨妈口角的重场戏,新红里偏偏没拍。那场戏,87版里的杨女士可是演得活色生香,跟前面夏金桂装出的娴静优雅之态形成了鲜明反差。这样前删一场戏,后删一场戏,新红里的夏金桂,除了后四十回里写到的毒害香菱,不料反害了自己的一段戏,也就没什么看头了。

  迎春嫁人后回门一场戏,张笛演得不错。贾宝玉听说迎春在孙家受苦,到潇湘馆大哭一段,有黛玉抚琴的戏份。我拜托你蒋梦婕,你好歹也是开拍前受过演员集训的,怎么弹起古琴来这么没有样子,你那叫做“抚琴”么?叫“拨琴”还差不多!由此可见,新红开拍前的所谓集训,也不过是空有表面的形式罢了,内里的东西,拍戏的时候一试便知。

  这一集的结尾部分开始,就是后四十回的内容了。新红把前面的“老学士闲征姽婳词”一段删除了,只留了后面的“奉严词两番入家塾”,想来,是因为前八十回明明写到贾政在八股文章上不再强求宝玉,后边又说贾政逼宝玉考科举,两处情节会产生自相矛盾的问题。但是,这种删改前八十回内容,来迁就后四十回的做法,我个人非常不赞同。因为在我看来,后四十回续得再精彩,再是后人续书所不能及,也毕竟不是曹雪芹的原著。 

  看完了第三十八集。

  “老学究讲义警顽心”一段,新红里匆匆带过,这段戏,杨洋演得并不好。不提也罢。新红的编剧还算聪明,把高鹗续书中林黛玉说的一段劝宝玉求功名的话给删除了,应该是为了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前后统一吧。

  接下来,是袭人想着自己将来是宝玉的偏房,如果宝玉娶了黛玉,自己恐怕免不了香菱和尤二姐的命运,因此到潇湘馆来探黛玉的口风。这段情节其实非常不合理,袭人是何等乖觉的一个丫头,也很明白自己的身份,怎么可能跑到黛玉这里来语带机锋地问长问短呢?但是新红既然拍了这段戏,我就评一下好了。李艳的袭人,比原著中更加不懂规矩,紫鹃过来给她倒茶,她连站都不站起来一下,就大模大样地说“妹妹请坐吧”,搞得好像潇湘馆是她的院子似的。蒋梦婕的表演显得相当漫不经心,只是把台词说完了便罢,紫鹃更是个摆设了。

  然后,是宝钗处的婆子到黛玉这里来送蜜饯荔枝,这个婆子,相当不懂规矩,竟然当着一屋子人的面儿说宝玉和黛玉是一对儿,惹得黛玉心里极为不快。想来宝钗处的下人应当是很懂规矩的,怎么会出来这么一位呢?看了书,这也是高鹗的续笔,所以说,高鹗写的不能称作原著,不合情理的地方多了。

  “病潇湘痴魂惊噩梦”一段,本来是高鹗续书中写得很出色的段落,把黛玉的心事写得很丰富,很有层次感,我记得小时候还曾经在《文笔精华》一类的写作参考书上读到过。但是蒋梦婕的表演实在太让人失望了,应该说,这场梦境里出现的所有角色,都很让人失望。失望在哪里呢?失望在表演的时候把那个“梦”字给丢掉了,演得全都太实在了。蒋梦婕只知道一味地哭,表演方式非常琼瑶,而扮演贾母的周采芹,把高鹗续书里“呆着脸儿”的贾母,演得表情丰富,身子还一摇一晃的。这场戏的背景音乐渲染得十分恐怖,看得出李少红也想把这一段往惊悚诡异的方向上拍,可惜啊,演员太不给她面子了,最后出来的效果,是惊悚没怎么看出来,“梦幻”更是无从谈起。

  然后是成为网友众矢之的的“黛玉吐痰”的镜头了,放在戏里看,倒也没有想象中的雷人。但是,即便是吐痰,也应该拍得唯美一些,毕竟,林黛玉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人物,大家是很难接受她有不雅的举动的。这里我想到了89版拍摄时的一件轶事,扮演黛玉的陶慧敏,拍黛玉和宝玉闹别扭,把刚吃的香薷饮吐出来一段戏,自己琢磨了好久,才想出一个看着比较美的方式,既完成了拍摄,又不影响黛玉在观众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其实新红这段戏想拍得好也很简单,镜头拍黛玉咳嗽,接着直接跳到痰盒,一口带着鲜血的痰——这不就结了吗?新红为观众所诟病,其实终是自己不用心之过! 

  探春和湘云来探望患病的黛玉,竟然连个跟着的丫头都没有,直接推门就进来了,原著中,无论来的路上,还是潇湘馆里,都是有丫头陪着的。新红实在是不注意细节。

  接着,黛玉听见一个婆子骂自己的外孙女,居然以为是骂自己,哭晕过去——老天爷,这是多愁善感吗,简直就是精神错乱了!既然高鹗这么写,也就难怪李少红认为黛玉是因为忧郁症而自残的了。可是天晓得,黛玉的小性儿,从跟宝钗结为知己之后就好了很多,怎么到了后四十回里,又弄得变本加厉起来?

  凤姐跟周瑞家的说,咱们家里出去的多,进来的少,总绕不过弯儿一段,姚笛尚可,周瑞家的演得也太得瑟了。这段话是体现贾府日益艰难的,周瑞家的这样一过火表演,倒是显得这场戏气氛不对,像是喜剧了。

  贾元春染病,众人进宫探视,这里又有纰漏。第一,高鹗续书里明说,进去的是四乘轿子,十几辆大车,新红里只看见轿子,没见到大车。第二,贾母等四人进宫之后,元妃是赐了座的,这里,四个人却始终都站着,旁白偏又说“凤姐站起来回话”,与剧情自相矛盾。这段戏的唯一好处,是出现了难得一见的皇宫外景,而且看起来不是在横店明清宫苑,而是在北京故宫取的实景,这是比较难得的了。

  接下来,“试文字宝玉始提亲”一段,扮演贾政的许还山,把“不稂不莠”的“稂”字,读成了“良”,这是有点想当然,理解错了台词的意思。

  下一集是“探惊风贾环重结怨”了,等着看演得如何。

 

二十

 

  三十九集的内容很多,我拣几个重点的地方说吧。

  贾母的扮演者周采芹,演戏的时候显得很不稳重,头总是微微地摇晃,眼睛老是眨巴眨巴,还经常撇嘴,而且我总感觉,她的表演有时候跟曹雷的配音乃至原著中贾母话语的实际意思都是脱节的。这集开头,贾母听了贾政说宝玉不争气的话,接着说的一番话,该带着些许不悦才是,可是呢,我们的周老祖宗,依旧是漫不经心地摇头晃脑,仿佛把台词说完了,这场戏就完事了,完全没有发挥出一个老戏骨应有的作用。贾母是红楼这个大家族的掌门人,也是贾府富贵繁华的底色,新红中,这个底色出了问题,任那些年轻演员再是花红柳绿,这个戏也就显得轻浮和没根基了。更何况,这些青年演员,原也不怎么花红柳绿。

  感觉剧情进入后四十回以后,贾府人等越发大惊小怪起来。比如凤姐的女儿巧姐患了惊风,琥珀居然先来告诉了贾母,然后整整一回半的情节都在说巧姐的病。前八十回里巧姐也曾经两次生病,并没提到府中的人如何关切啊,巧姐毕竟是女孩子,生病时虽然也要请医问药,但是受到的待遇跟宝玉这样的男丁,贾府的继承人是不能比的。而新红的拍摄手法,更是加重了贾府人等大惊小怪的效果——一个小丫头冒冒失失闯进来,直接当着贾母等人的面儿喊道,二奶奶,巧姐不好了(怎么这么没规矩,一屋子主子,谁许你大呼小叫的),然后呢,姚笛演的凤姐,像是极其没有经过世面似的,“哗”地一下就站了起来,面露惊慌之色。她这样稳不住轴子,就不怕把身边的贾母吓坏了吗?

  刚才这段戏里,龚丽君扮演的薛姨妈,终于跟贾母提到了夏金桂给香菱改名的事情,新红的编剧虽然没做到前后照应,但是总算没漏掉这个细节,算是保持了情节的完整性吧。不过,完整归完整了,通过他人口中说出来,和看着夏金桂的扮演者自己演出来,那收到的艺术效果,可是大为不同的。

  “探惊风贾环重结怨”一段,扮演贾环的侯祥演得不错,但是扮演凤姐的姚笛,先是泼妇一样对看着炉子上的药铫子的丫鬟大呼小叫,然后,又一副神经病快要发作的面孔,恶狠狠地对着贾环说话,看着像是要把贾环撕碎了似的,表演之失当和过火,实在是言语难以形容得尽的。凤姐就算再恨赵姨娘和贾环母子俩,就算要骂贾环,也不至于如此失身份吧?

  袭人听说给宝玉提亲的事情,又跑到潇湘馆来探口风,结果怕黛玉疑心,没说话,坐了一会子就走了。我只能说,后四十回里的袭人,实在是显得有点儿小家子气,而且不懂本分。宝玉的亲事,岂是你一个下人可以过问的? 

  贾政升官,加上黛玉生日,贾府开戏庆贺。蒋梦婕扮演的黛玉出场,旁白说“黛玉略换了几件新鲜衣服,打扮得如同嫦娥下界”。依我说,这叶大师裁剪出来的新鲜衣服,倒不如不换的好,款式臃肿,颜色土气,蒋梦婕本来就不瘦,这一穿上,越发显得腰如水桶一般,哪里像嫦娥,竟像是一头月白的鲸鱼!也难为蒋梦婕,穿上还要在姐妹们面前转一圈,那脸上的表情,哪里是含羞带笑,分明是一个乡下姑娘特地穿了新衣裳来显摆给同村姐妹看的样子。当着贾母的面儿,黛玉如此轻狂,也就难怪贾母不喜欢了。

  贾府开戏这一段,包含了高鹗续书中的两段情节,一是周贵妃薨逝,二是薛蟠惹上人命官司。“周贵妃薨逝”这段情节,在高鹗续书中,本来是放在开戏之后的,但是可能编剧为了增强戏剧情节矛盾冲突的集中性,放在了开戏时。这也无可厚非,只是周贵妃薨逝,暗伏后文元妃之死,这里匆匆带过,实在有点遗憾。

  再说“薛文起复惹放流刑”一节,这节的开头,先是薛蝌得到消息,把消息传给丫头,小丫头再告知薛姨妈,薛姨妈再告知王夫人,王夫人再耳语传给贾母——都没说到底出了什么事儿。高鹗续书里的悬念感,新红的镜头语言倒是很忠实地传达了出来。但是后来情节发展部分,新红就拍得非常乱,一会儿是薛蝌去狱中看望薛蟠,一会儿是薛姨妈和王夫人说案件的细节,镜头切换快,台词删改多,观众还没闹明白怎么回事呢,也不知薛蟠究竟作何结果,咔嚓一声,两句旁白,把这段戏交代完了。新红编剧在情节铺排上的虎头蛇尾也不是第一遭了,能把每段故事讲全已经很不错,诸位看官,能担待就担待些吧。

  接下来是黛玉抚琴,宝玉听黛玉讲琴书的重场戏。说实在的,要说高鹗对《红楼梦》里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完整性没有一点贡献,那是不公平的,就说“黛玉抚琴”这个细节,就是后四十回里添上的,各版影视改编中基本都用到了,这个细节的增加,的确给黛玉的才女形象增色不少。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看剧中杨洋和蒋梦婕的表演,就大失所望了。蒋梦婕抚琴都不熟练,后期配上的琴声跟她的动作明显对不上,而且黛玉的高雅神韵到了她那里,就变成了单纯的做表情,摆POSE,然后干巴巴地背台词。杨洋的台词功力也很差,前面已经提过,这里不再提了。

  不过这段戏的结尾,黛玉夜晚沉思,看着从前自己剪了的香袋,和宝玉送来,自己题了诗的诗帕发呆一段,倒是拍得非常有意境,蒋梦婕的表演,也总算一半因为自己,一半因为摄影剪辑的关系,得了几分黛玉的神韵。

  查了一下回目,这一回的名字叫做“感秋深抚琴悲往事”,而前八十回提到,黛玉的生日是二月十二,应该是早春,前文刚写了黛玉过生日,怎么一下子就由早春变成深秋了?这算是高鹗续书中的一个小破绽吧。 

  妙玉跟惜春下棋,宝玉来观看一段,三位演员的表现都不好。之前听人说妙玉跟惜春下的棋局有问题,我不懂围棋,不做评价。但是徐飒(徐行)饰演的惜春,在这段戏里,一点清冷的感觉都没有,感觉待人接物和别的姑娘没有不同,显示不出惜春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对比之前撵入画的那场戏,徐行在这一集里的戏份明显不够用心。一个角色的塑造,不是靠一场戏用心就足够的,要场场戏都用心,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才算是好演员。另外,徐飒在这里念错了台词,把“使促狭唬人”读成了“使促吓唬人”,这实在不应该,不但背错了台词,而且显得根本没有理解台词的意思。高洋扮演的妙玉,仍然没有孤高的感觉,高鹗续书里写宝玉说话造次,让妙玉羞红了脸,这里,高洋的表演一点儿不细腻,没有把妙玉心中对宝玉的情愫含蓄地表达出来。

  接下来是宝玉和妙玉到潇湘馆听琴,这一段,黛玉边弹边吟唱的琴曲非常好听,古朴雅致,算是新红音乐中难得的“华彩乐章”了。很可惜,杨洋和高洋,这俩“洋”的表演还是不尽人意,完全就是在念台词,似乎根本没有听懂黛玉的琴音。

  “坐禅寂走火入邪魔”一段,原著中本来有很详细的描写,让惜春的丫头用一句话带过了,这倒罢了,因为高鹗续书里这段情节,显得实在是太装神弄鬼了。但是那个丫头的台词有几个错处,第一,“妙玉师父”的重音错了,让人以为她在说妙玉已故的师父;第二,高鹗续书中说是触犯了大观园西南畸角的阴人,台词中却说成了“东南街角”;第三,妙玉是嘴里乱嚷强盗找她来了,不是真的有强盗找上门来,台词却直接说“强盗找他们来了”,意思不对。 

  “蛇影杯弓颦卿绝粒”一段戏,算是这一集里最主要的内容。我很不喜欢高鹗续书里的这个情节,黛玉虽然心重,心里只有宝玉,但是也不至于因为有宝玉定亲的传闻就得了忧郁症,自残起来。黛玉的爱情观念,是“你好我自好”,她只希望宝玉幸福,就算失去了宝玉,只要他幸福,黛玉也会感到快乐的。不过戏里既然拍了,我也就略评评。

  紫鹃和雪雁在外头说话,雪雁提到侍书说宝玉提亲的事情,紫鹃失手,打了茶杯。这时黛玉问“紫鹃,怎么了”,紫鹃明知道林黛玉在屋子里听见了,还继续跟雪雁说话,这丫头哪里当得起一个“慧”字,简直傻到家了。而且此时宝玉还没走,两个丫鬟就在这里议论他定亲的事情,也十分不懂规矩。高鹗续书中,是宝玉离开潇湘馆后,黛玉去床上歪着,紫鹃才出来跟雪雁说话的,紫鹃根本就不知道黛玉在偷听。所以说,有时候原著(姑且称高续为“原著”一回)的情节是不能瞎改的,作者既然写了,就有他写的道理。

  黛玉把身子日渐糟蹋起来,不但不盖被子不吃饭,夜里还赤着脚在潇湘馆里吹冷风。老天爷,我真想告诉李少红导演,林妹妹是绛珠仙子,不是女鬼,你把林妹妹吹冷风拍得这么诡异做什么,简直就是在拍鬼片啊!配的音乐也难听,诡异的画面配上西洋歌剧式的“葬花吟”,显得格外刺耳。

  这段戏蒋梦婕演得还行,黛玉病弱的感觉出来了,但是还不够,高鹗续书中,黛玉可是病得快死了。这里倒好,黛玉听了侍书说宝玉并没定亲的话,立刻像没事人似的,不但毫不费力地站了起来,还兴冲冲地让丫鬟给她梳片子头,贾母来看她,她还冲着贾母傻笑——老天啊,黛玉是心病解除,不是病好了,蒋梦婕你把黛玉演成这样,我得不厚道地说一句,知道的说是蒋黛玉素日身体壮,恢复得快,不知道的,还以为林妹妹回光返照了呢!

  林黛玉才为宝玉生了病,贾母就张罗着要把宝钗嫁给宝玉,作为外祖母,高鹗续书里把她写得也忒狠心了。这段戏,几位老演员的表演不功不过,不提也罢。

  再说薛姨妈找薛蝌问薛蟠的官司,和邢岫烟跟薛蝌的婚事这一段。几位演员演得没什么问题,但是台词里,竟然让薛蝌直呼邢岫烟的名字,这在封建时代,有点儿不妥吧?

  然后“送果品小郎惊叵测”一段,夏金桂和宝蟾居然趁薛蟠不在家,想勾搭薛蝌,我实在佩服高鹗的想象力,前八十回只说夏金桂厉害,可没说她淫荡无耻啊!这段戏,宝蟾和夏金桂的演员演得倒罢了,只是把薛蝌吟诗一段挪到了宝蟾送果品后面,不大妥当。薛蝌吟诗,是感怀邢岫烟受了园子里婆子的气,家贫薄命,这情节挪到后面,倒像是薛蝌因为宝蟾和金桂起淫心而感怀似的,会让观众误会的,不妥。

  下一集就是“纵淫心宝蟾工设计”了,既然高鹗已经把这对主仆写得如此之坏,我就等着看她们能坏到什么地步。

 

二十一

 

  终于写到第二十一篇了,叹口气~看新红的确是件苦差事,我说句实话,若不是跟大家承诺了不能弃坑,楼主我早就放弃新红,只看央视一套正在播的《我的美丽人生》了。那玩意儿多欢乐啊,而新红,真是太悲催了。

  新红的悲催,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那八九位编剧。如果问我看过的最不知轻重,最不讲详略,最没有重点,最流水账,最拖沓冗长的剧情,出自谁的手里,毫无疑问,就是出自新红的编剧组之手。不该删除的重头戏偏偏删除了,该删除的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偏偏又事无巨细统统展现在观众面前,看得人昏昏欲睡,还美其名曰“忠实原著”。该忠实的时候不忠实,不该拘泥的时候死抠文本,原著中有些拗口的台词改都不改一字,直接让那些台词功夫极差的演员丢给广大观众,这样的编剧,让人真的忍不住大喝一声——拉出去,枪毙半小时!

  这一集,我本来以为夏金桂主仆的丑态还将得到进一步的展现,结果编剧童鞋又跟我开了个大玩笑,就跟元宵夜宴凤姐说的笑话似的,让这个大有戏剧冲突可挖的情节冰冷无味地住了,只交代了宝钗因为薛蟠的事情忙得生了病,情节就直接跳到了“布疑阵宝玉妄谈禅”。

  这段戏,杨洋和蒋梦婕两个人的表演,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呆,如果用三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看不懂。这段戏的台词,看过高鹗续书的童鞋们应该都知道,基本上是文言的禅机,宝黛二人是借着禅机,来试探彼此的爱情。如果演员在演这场戏之前,但凡做了一定的功课,深入理解了台词的意思,或是自己台词能力够强,就算编剧的台词写得再拗口,观众也不至于不能理解。但是呢,两人就那样平板无味地说着台词,语调毫无起伏,表情几乎不变,像两个机器人在互相问答,除了机械地你说上句我接下句,我听不出任何“禅机”和“爱情”的味道。一场对于后四十回里的宝黛爱情发展非常重要的戏,被拍成这个样子,我实在很遗憾,为拘泥文字的编剧遗憾,为不懂装懂的演员遗憾,自然,也为拍这个戏的导演,李少红女士,深深地遗憾。或者说,新红,本身就是2010年度,中国电视剧的最大遗憾! 

  “评女传巧姐慕贤良”一节,只拍了贾母举行消寒会的开头,那些贾宝玉评说《列女传》的部分,都被删除了。这倒罢了,只是原著的前八十回,明说柳五儿已经得病死了,这里宝玉又要请凤姐把柳五儿补进怡红院的丫头队伍里,难道人死还能复生不成?可知是高鹗老先生百密一疏了。

  “水月庵掀翻风月案”一节,也没什么可说,只是新红的编剧在前面几集里把“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的情节删除了,这里又说凤姐因为铁槛寺的事情吐血,没读过原著的人,真是会看得莫名其妙。

  高鹗续书里,司棋死了的情节,是借仆人之口,浓墨重彩地写了出来的。这里,却仅仅通过宝玉的一句话,平平淡淡地交代过去,显得悲剧性淡了很多。

  接下来,就是“宴海棠贾母赏花妖,失宝玉通灵知奇祸”了。这段戏,包括上面提到的司棋之死,87版都是按照后四十回里的情节,略加改编后就拍了出来的。看了新版的这段戏,总感觉戏剧冲突不如87版强烈。这段戏本来是为了表现荣国府内部人丁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新版拍得平淡了一些。而且,这段戏里有个相当可笑的小细节,王熙凤送来两匹红绸子,叫袭人包裹那棵海棠树,新版里,却把红绸子撕成一小条一小条,一根枝杈挂一条——拜托,高鹗续书里明写是“包裹”,又不是现在情侣们祈福的时候往树上挂的红丝带,怎么可以这样处理呢?真是自作聪明!

  有耐心看完新版的童鞋,真可以把新版和87版的编剧做一个对比。都说87版的后七集拍得虎头蛇尾,很多该交代的情节没交代,我不否认87版的后面七集有这个问题。但是87版的编剧非常聪明,他们把前八十回里的一些悲剧性情节挪到后七集来表现,又采用了一些高鹗续书中比较合理的情节,比如司棋之死、宝玉丢玉、黛玉焚稿等,既避免了过多编造情节容易导致的漏洞,又增强了后七集的戏剧冲突,让后七集的情节高潮迭起,荡气回肠,十分地好看。而新红的编剧呢?五十集的戏拍下来,大半的情节都是流水账,美其名曰“忠实原著”,这叫做忠实吗?这叫做拘泥文本的死脑筋。所以,无论是87版,还是89版的剧情,跟新红的一对比,妍媸立辨,高下立现。 

  第四十二集主要有三个内容,一个是“元妃薨逝”,一个是“瞒消息凤姐设奇谋”,最后一个是“泄机关颦儿迷本性”。

  “元妃薨逝”,是贾府衰败的一个重要标志,离了元妃在皇上那里得到的恩宠,贾府也就失去了一柄巨大的保护伞。但是新红的这段戏,并没有拍出应有的不祥之感和悲剧色彩,连贾府女眷进宫的场面都没拍,直接让一个小太监传旨出来,说元妃薨逝了。然后贾府众男丁在门前哭成一团,再用旁白交代交代料理丧事的过程,这段戏就过去了。

  这段戏里有一个疏漏,那就是元妃刚刚薨逝,小太监传的圣旨里,应该只有元妃的死讯,是不会有元妃的谥号的。谥号得等皇帝斟酌一段时间之后,才会颁布下来。

  元妃薨逝之后,宝玉的疯傻情况日益严重,贾母决定把宝钗娶进门,给宝玉冲喜,这段情节让人感觉有点不合理。第一,前八十回里贾母明显是喜欢黛玉,而对宝钗印象平平(贾母明说不喜欢薛宝钗房里的陈设,也就说明她其实不甚欣赏宝钗的性格),如何在后四十回里突然就对宝钗欣赏备至了呢?第二,宝玉成亲是在贵妃去世后不久,功服未满,宝钗就不算正式嫁过来,仅仅是冲喜而已,也就是说这段婚姻的性质难以确定,薛姨妈就宝钗一个女儿,会这样名不正言不顺地稀里糊涂送出去吗?第三,宝玉喜欢林妹妹,是贾府阖府皆知的事情,如果这时候让宝玉娶了宝钗,焉知他的疯傻之症不会日益沉重?所以,高鹗续书里的这段情节,表面看上去似乎合情合理,实际上有诸多跟前八十回的故事矛盾的地方。这且不提,暂且先说这段戏里演员的表演。

  周采芹周老祖宗,还是一演着急的戏就眼睛瞪得比乒乓球还大,说话咬牙切齿,她演得费劲,给她配音的曹雷女士就更费劲,句句台词都是用力过猛,看戏的人看得比两个演戏的还累。而我们的杨洋童鞋,把宝玉演成了一个天生痴傻的弱智儿——宝玉是神魂失散,不是真的成了弱智,这两种状态虽然看起来相似,但是在荧幕上表现出来时绝然不同的。 

  接着,就是“瞒消息凤姐设奇谋”了。这个“谋”其实非常拙劣,这是续书作者的问题,我们且不去管它。只说姚笛童鞋的表演,实在没有表现出凤辣子应有的智慧狡黠,就这样平淡无味地,几句台词把这段戏给“流”过去了。

  “泄机关”没味道,“迷本性”这场黛玉的重头戏,总该好好演,好好拍了吧?可惜啊,我们的蒋梦婕姑娘,在听到傻大姐说宝玉要娶宝钗的时候,表现还不错,有点五雷轰顶的感觉,但是震撼力还是不够。这个消息对于黛玉而言,是灾难性的消息啊,蒋梦婕的表现,就跟琼瑶戏里女主角一般的失恋差不多,并无出彩之处。然后听到消息之后,蒋梦婕本该表现出“精神恍惚”的状态,结果呢,镜头特写之下,她仍然是面无表情——跟她平时说话、“沉思”时没有区别。只有在宝玉那里问宝玉“你为什么病了”的时候,蒋梦婕的眉眼之间有了几分黛玉的神韵,可惜的是,这应当归功于新红的化妆师,跟蒋梦婕自己的面部表情没有太大关系。我实在不想在这里提89版中陶慧敏的表演,但是,跟蒋梦婕的一对比,你就知道,陶慧敏的表演,有悟性,有灵气,看得出她用心揣摩了黛玉这个人物,只有心里头的东西满了,演员脸上的表情才能打动观众。而蒋梦婕呢,你看了她的表演,感觉只是平平常常,甚至是呆滞、无味,因为她根本没有理解黛玉这个人物,所以所有的表演,几乎都是走脸不走心。新红作为一部电视剧,女主角的表演是这个样子,哪怕那些配角演员演成一朵花,观众也懒怠继续往下看了。

  下一集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了,等着看蒋黛玉焚稿是个什么样子。

 

二十二

 

  看了第四十三、四十四两集。

  这两集的重点,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也就是黛玉之死,和宝钗出嫁。

  我只能说,新红的编剧再次犯了一个大错误,把“黛玉之死”这场戏的全过程,从“泄机关颦儿迷本性”开始,到“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再到“苦绛珠魂归离恨天”,分割到了三集剧情当中。这样冗长拖沓的剧情设置,大大削弱了原著中这个“黛死钗嫁”同时进行造成的非常集中而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悲剧效果,所以,看了新红的这段剧情,我不但没有哭,连一点儿难受的感觉都没有。

  小蒋的黛玉,到了临死,还是没有瘦下来。虽然,她已经极力地演出林黛玉的病弱来,化妆师也把她的脸色化得面白如纸,但是,这一切都是那么没有说服力。因为,她不是黛玉,她不适合出演这个角色,她无法让观众,哪怕在焚稿这出戏的一瞬间,相信她是黛玉。更何况,她的演技还是不怎么样。

  这个黛玉,居然在焚稿之前,还有力气让丫鬟扶着,坐在门廊里的美人靠上吹冷风。这个黛玉,在焚稿的时候,只是轻飘飘地把手帕和诗稿往火盆里一甩,脸上的表情几乎没有变化。唯一值得称道的是,她在焚稿的时候,脸上露出一丝苦涩的笑意,这是跟前面几版黛玉的扮演者在表演上不同的地方。这笑意,也许在蒋梦婕本人看来,是黛玉对自己看错了宝玉的嘲笑吧,但是可惜,连这个笑容,都跟她焚稿的动作一样轻飘。

  黛玉的死亡,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结果,李少红就想出了这样一个场面——“马拉之死”。黛玉刚刚亡故,丫鬟们当然要给她擦洗身体,换好衣服,准备停床。但是,我们可敬的周老祖宗,新红中的贾母,居然穿着一身大红礼服,在丫鬟们还没有收拾完毕的情况下,闯进了潇湘馆。于是,她就看见了这样一幕——黛玉,不,蒋梦婕一丝不挂地躺在床上,锁骨以下被一床非常薄的纱质被子盖着,一只依旧珠圆玉润的手臂,垂挂在被子外边——正和油画“马拉之死”中一模一样。难道贾母到刚死了人的屋子里去,不忌讳吗?难道贾母已经无礼到,要打断丫鬟给林黛玉料理后事的过程吗? 

  我想问问李少红导演,难道说“质本洁来还洁去”,就意味着裸露吗?林黛玉是中国古典美的典型化身,中国的古典美,讲究的是含蓄蕴藉,而西方化的“马拉之死”,那种裸露的肢体,恰好伤害了林黛玉身上清雅恬淡的中国古典气质。的确,对名著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但是,用不合适的西方式思维来解读和演绎中国古典名著,产生的效果,说得好听,那叫做非驴非马;说得不好听,那叫做亵渎。我宁愿相信,李少红的动机是好的,我宁愿相信,李少红对《红楼梦》没有恶意。但是事实告诉我们,李少红,你不懂《红楼梦》,因为不懂,所以你也就对这部名著缺乏起码的敬畏之心。一个不懂红楼的导演拍了红楼,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新红的“黛玉之死”也不是没有优点。第一,黛玉在焚稿之前,把潇湘馆里的鹦哥放了生,这个细节还是颇值得玩味的。第二,林黛玉闭上双眼后,镜头里出现了太虚幻境里的判词册页,“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里暗示了林黛玉“绛珠仙子”的身份,也不错。但是可看的也就这两处了,新红的“黛死钗嫁”,不管是配乐、镜头运用,还是编剧和演员表演,都跟87和89两版差得非常远。

  62越剧版,和89电影版中,都有“宝玉哭灵”这一重场戏。新红中虽然也有,却是草草了事,演大宝玉的杨洋,除了哭还是哭,虽然他哭得很真实很动情,但是他的表演却严重缺乏层次感。另外,黛玉死后,大观园中潇湘馆等处都是有人看管打扫的,探春也还住在秋爽斋,怎么四十四集结尾,凤姐进大观园瞧探春的时候,藕香榭一带都荒草丛生了呢?就算是为了表现贾府衰败吧,这也显得太不合情理了。

  下一集,大约就要演到“探春远嫁”了。顺带说一句,快要开学了,楼主要忙功课,更新可能会慢一些,但是一定会把这个坑填完的,各位放心。

 

二十三

 

  “大观园月夜感幽魂,散花寺神签惊异兆”一节,姚笛扮演的凤姐演得还行,不像先前那么用力过猛了,但也只是平平。顺带说一下,看了这一集才知道,原来“大观园月夜感幽魂”一段,被新红处理成了王熙凤的一个噩梦。既然是噩梦,那么大观园内的景致也就当不得真了。

  新版的“探春远嫁”,其悲剧效果远不如87版。演大探春的丁荔的表演非常动情,但是由于少了远嫁前探春心路历程的铺垫(87版叙述这个情节可是用了整整一集戏),怎么看都觉得她的表演少了点什么。而且新版按照高鹗续书的情节来拍,所以探春只是嫁给一个镇守海疆的官吏,不像87版里按照曹雪芹的原意,是做了王妃,整个场面的排场上也就输了一大截了。总之,新版里对探春这个人物的着墨太少了,有限的几个重场戏,由于导演说戏和演员表演的失误,又极大地损伤了探春这个人物的光彩,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遗憾。

  “宁国府骨肉病灾侵”一段,本来是有点儿诡异的段落,可是贾妮扮演的尤氏的表演,活脱脱把高鹗续书里“装神弄鬼”的情节,弄成了一出喜剧。不由感叹,贾妮演的尤氏比前两个版本多有不及,连中邪都中得这么没有气质。 

  “施毒计金桂自焚身”一段,新红拍成了一场闹剧。虽说原著中这个场面就够闹腾的,但是新红里一众大小人等推推搡搡,你撞我一下,我撞你一下,大不成个体统。而且夏金桂快死的时候,那个背景音乐,跟羊叫一样,“咩咩咩”地,实在是要多难听有多难听。我很想问问李少红导演,金桂的母亲到底是大家出身,有点规矩的,怎么会一上来就对宝钗和薛姨妈动手动脚的?是不是原著中有吵架争斗之类的情节,就非得拍成闹剧才好看呢?

  这一集的重头戏,是“锦衣军查抄宁国府”,这场戏,算是新红里难得的比较好看的戏份,镜头调度,演员表演,也不再那么死气沉沉了。只是,抄家这场戏,新红里也处理得太闹腾,太一惊一乍了。贾府里的人丁,除了贾政,居然都没有一点处变不惊的意思。我又要提到贾妮扮演的尤氏了,那个札手舞脚的样子,简直就是一个毫无见识的村妇,哪里有一点宁府大奶奶的味道?只能说,高鹗续书里把贾府的几位太太奶奶写得毫无主张,新红又用镜头语言反复强调了这一点,虽然算是“忠实原著”,但是观者看起来就怎么都不对味儿。89版就很聪明,把王熙凤和贾母昏倒一幕匆匆带过,把戏份重点放在抄家之后的“史太君祷天消祸患”和“明大义贾母散余资”上,体现了贾母这个掌门人在灾难面前的高贵从容的气度。新红虽然和89版一样,后几十回的内容都是按照高鹗续书拍的,但是在改编的水准上,明显差了一大截。

  贾府被抄了,风云突变,于是连老天爷也开始落井下石。被抄的当晚,荣宁二府大雪纷飞,外加电闪雷鸣(百度了一下,这种天气情况倒是有的,只是太少见了),被抄之后,薛蝌进府探望贾政时,荣国府的月台上落叶纷飞,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话说,新红的摄影棚里连一棵像样的树都没看到,那满地的落叶从何而来啊,况且前面都演到下雪了,树叶都该落完了才是啊?虽然主角一旦悲伤失意就打雷下雨,早已成为电视剧中的固定桥段,但是新红中安排得如此错乱,如此狗血,如此时令颠倒,还是让人开了眼界啊。

  第四十六集里,贾府众人依旧是哭哭啼啼,连前几十集里一向端着的,扮演邢夫人的王馥荔女士,也开始不淡定起来。当然啦,这都是高鹗续书里写到的,新红没办法不拍出来,所谓“忠实原著”嘛。我是很佩服新红的编剧的,他们的叙事手法枯燥无味,详略不当,把红楼里好好的戏剧冲突写得七零八落,拖沓冗长,但是,在台词上,却偏偏死抠高鹗续书,把那些难懂的、拗口的、长得令人打瞌睡的台词,一字不落,全部交给演员去念。老演员,如许还山等人,以及给贾母配音的曹雷,还好些,年轻演员,尤其是配角,如扮演北静王的那位,那念台词的劲头,真是让人昏昏欲倒,估计他自己都不太明白自己在念的是什么吧?影视剧是通俗的艺术,通俗,顾名思义,就是要让观众都看懂。但是从四十五集结尾,到整个四十六集,我只能看懂大致的情节走向,而对于这些拗口的台词,恕我愚钝,实在是承受不起。所以,我这里又要赞扬87版和89版的编剧了,大刀阔斧地删除了难懂的台词,但是又保留了清晰的情节脉络,以及贾府被抄这个情节的悲剧性。这样的改编,才能算是成功的改编。而新红,就算再“忠实”,我也只能送上两个字——抄书,而已。 

  这一集里,周采芹老祖宗的表演依旧没什么出彩的地方。哭戏就不说了,哭得跟寻常老太太没什么两样。“史太君祷天消祸患”一节还好,虔诚的感觉到位了,但是那种面临灾难时的高贵和庄严感,窃以为不如89版中林默予扮演的老太太多矣。到了“散余资贾母明大义”一节,这位老太太又恢复了她漫不经心的表演作风,还时不时面露微笑,倒好像抄家对于她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情似的,跟我们期待看到的“明大义”相差甚远。戏演到这儿,离“史太君寿终归地府”已然不远,对于这位贾母的演技,以及曹雷老师的配音,我只能说两个字——失望。

  这一集里,凤姐这个角色,始终都处在病中,所以姚笛终于摆脱了那种呵呵呵的假笑,念台词的语气和感情都变得真诚和正常起来。扮演凤姐的姚笛,在表演上跟89版中的刘晓庆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在表现凤姐得意的时候,表演经常过火,而在表现凤姐后半部分,尤其是贾府败落之后的戏份上,倒是有了几分真切感人。然而,公允地说,姚笛的凤姐,道行跟刘晓庆女士比起来,可是差得远着呢,用飞毛腿也赶不上的。

  顺带说一句,贾母散余资那场戏里,有一口箱子,按照高鹗续书,里边该是贾母年轻时的衣服首饰。衣服倒罢了,那首饰,居然是一堆廉价的藏银发簪和镯子——就算这东西不廉价吧,难道两百多年前的贾母竟然已经超前到喜欢民族风的东西了?话说,新红,一两亿资金投下去,总得在拍特写的时候,给我们一点子看得过眼的东西吧。就这些十块二十块一个的货色,你糊弄谁呢?

  戏看到这里,文写到这里,我对新红的最后四集,抱的指望已然是微乎其微。一部电视剧,到将近结局的时候能让观者近乎无欲兼无语,也真算是主创们的一种境界啊!

 

二十四

 

  第二十四篇了,远目~

  第四十七集,是新红里,我目前看过的最拖沓的一集。因为这集,总共只说了原著里一回半的内容。而且,有大半集戏,都在说宝玉如何思念黛玉,那个叙述的拖沓,实在让人想快进。

  这集的开头,史湘云出嫁后回门,到贾母处请安,提到给宝钗做生日的事情。这个扮演大湘云的马晓灿,本身并没有原著里史湘云那种天然的可爱气质,却偏偏要装可爱,说话故意摇头晃脑,让人看着略微有点儿别扭。而我们的史太君,基本没改样,仍旧一副漫不经心的表情,似怒非怒,似喜非喜,而且,作为一个老太太,尤其是中国古代贵族家庭的老太太,她的小动作实在太多了,眼神也老是左右扫视,没半分安生的时候。周老祖宗这个样儿,或者该去演个西洋的喜剧片,或许还出点彩儿,演这种纯正中国式的戏,恕我难以接受。

  接下来“强欢笑蘅芜庆生辰”,拍得并不太好。主要是“强欢笑”三个字没有体现充分,从演员的表演,到音乐,都没有体现出此时贾府败落,众人强颜欢笑撑场面的悲凉感。这一段戏里,鸳鸯居然叫宝玉“宝兄弟”,这本来是宝钗和凤姐对宝玉的称呼,啥时候一个丫鬟也叫得了?真是没有规矩。另外,贾母把“将谓偷闲学少年”的“将”读成了“酱”,把高鹗续书里的“公领孙”读成了“公孙领”,都是很不应该的错误。

  接下来的“死缠绵潇湘闻鬼哭”和“候芳魂五儿承错爱”,非常拖沓冗长,基本就是杨洋扮演的宝玉木呆呆地演,然后蒋梦婕更呆的表演,在镜头里一遍遍地闪回。一部戏要好看,要么是情节吸引人,要么演员的表演要以情感人。这段情节没有太多故事性,杨洋等人的表演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表演不感人,观众手中的遥控器是无情的,立马就要换台。很遗憾,杨洋的表演虽然很真诚,却毫无灵性和打动观众心灵之处。所以,这段本来可以很感人的剧情,又成了新红中一块可有可无的鸡肋。

  下一集,估计要演到“史太君寿终归地府”,或许还有“鸳鸯女殉主登太虚”,等着看。 

        贾母病重,荣府上空再次电闪雷鸣,却是干打雷不下雨。我这回算是明白了,原来雷公电母二位都是贾家人,所以贾府一有事就来凑热闹——哦,不,应该说,雷公电母都是李少红的本家,所以,才这么听李导演的话,想要什么稀奇古怪不合常理的天气,随便一招呼就有。

  周老太太卧病在床的模样儿,倒是让人有了几分对老人的同情。当然,曹雷的配音也功不可没。可惜的是,贾母临终的场景,着实让人大倒胃口。贾母戴了一头的黄铜首饰,衣冠齐整地半卧在床上,两只脚冲着众人——真新鲜,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临终姿态,而且,贾母身上,居然连条被子都没有。看来贾府的规矩果然和别家不同,自家老祖宗还能说话的时候,就赶着让她自己把寿衣穿好了,一屋子的人黑压压围在那儿,等着看她怎么告别人世。真是一群孝子贤孙啊!高鹗续书中明说,贾母是快咽气的时候,众人才忙着给贾母换了寿衣的,哪有自己穿戴好了躺在床上等死的道理?而且停床的时候,贾母身上,居然还是没有一条被子——李少红口口声声忠实原著,忠实原著,你当高鹗是什么?人家明写着“把床安设停当,铺了被褥”,而你呢,你就让荣国府的老祖宗连被子都不盖地停床了?可怜的周老祖宗,你恐怕是目前为止,所有红楼影视剧版本里,“归天”得最不体面的一位了。

  这场戏当然也有好处,那就是曹雷的配音。曹雷真不愧是上译厂的老配音演员,把贾母临终的状态配得十分逼真,真是难为她了。可惜啊,好处也就这么多了。这个版本里的贾母去世一节,可以说是摆足了自以为是的架子,却没有给人任何庄严沉重之感。

  老太太病逝,鸳鸯到凤姐那里哭着求凤姐把老太太的丧事办得体面些。鸳鸯是老太太的丫头,在贾府里是非常有体面的,连凤姐都得喊她一声“姐姐”。高鹗续书里明写,鸳鸯两次要跪下,凤姐都赶忙拉住的。可是这儿呢,鸳鸯都跪在地上说了半天了,凤姐才慢悠悠说了一句“快起来”,真不知道鸳鸯这“体面”在哪里,凤姐的“规矩”又在哪里。 

       说到后四十回里,鸳鸯在老太太死后的表现,我觉得高鹗写得并不好。作为老太太的丫鬟,她向来都是识大局顾大体的,贾府的财政状况,作为总管老太太财政的大丫鬟,她心里应该最清楚。我认为,如果鸳鸯真如前八十回那样聪明懂礼,她就不可能勉强凤姐把老太太的丧事办得风光,更不可能因为凤姐办得不够好而在老太太灵前明里哭灵,暗里话中有话地责难凤姐。贾府已经不比往日了,鸳鸯如果懂事的话,应该体谅凤姐的难处才对,而不是等李纨跟她讲明利害才回过神来。

         “王凤姐力诎失人心”一节,窃以为,姚笛的表演实在没有层次感。她演出来的这个凤姐,在仆人面前已经完全没有威严可言,根本就是一个病病歪歪的受气小媳妇。姚笛,你真该好好学学刘晓庆阿姨当年在89版中的表演,把凤姐内心的委屈,面上的隐忍和不甘,对老太太死后自己失去依靠的悲伤,都演绎得非常到位,非常感人。姚笛呢,我只能说,你也许尽力了,可是你的力气,几乎完全没使对地方。

  “鸳鸯女殉主登太虚”一节,拍得诡异有余,但是除了诡异以外,似乎没有别的感觉了。感觉上,就是鸳鸯糊里糊涂就跟着可卿的鬼魂上了吊,草草收场了事。况且,高鹗续书里明说,鸳鸯是用汗巾子上的吊,不知怎么,戏里变成一条好几米长的红纱巾;而且,鸳鸯的尸体被发现的时候,脚离地面非常远,看上去根本不是自己吊死的,倒像是被可卿给谋杀了。这段戏的处理,跟李少红从前拍的《大明宫词》里,太平的结局一样,也是略微幽暗的场景,风吹得帐幔飘飞,房梁上一条白纱巾飘来荡去——但是,李导演,请你注意,这是《红楼梦》,不是你的《大明宫词》;死的是鸳鸯,不是你纯洁善良的太平公主。某种表现手法,用一次让人感觉新鲜唯美,用两次,而且还用得不是地方,就只能让人感觉你江郎才尽,使不出其他招儿了。

  至于接下来的“狗彘奴欺天招伙盗”一节,我就不做太多评论了。我只说一句,扮演妙玉的高洋,实在不如扮演惜春的徐飒像尼姑。

 

二十五

 

  贾府遭了贼,惜春和丫鬟吓得躲在桌子下边不敢出来,只有两朵大花在桌面上颤悠悠地。虽然高鹗续书中写惜春因为盗贼进院子吓得昏了过去,但是新版里的这个镜头,还是让人忍不住发笑。看来在高鹗眼里,贾府的众女眷,都是抗压能力超弱,经不起大事的主儿。

  惜春寻死觅活闹着要出家一段,徐飒的表演没有太大问题,只是那个扮相啊,我只能说,铜钱头绝对是个杯具,大大的杯具,让她的脑袋变成了一个剥了皮的鸡蛋——这可不是形容她皮肤好,而是形容铜钱头和秃眉妆让她的整张脸都浮肿了一般,别扭至极。

  这里,贾妮扮演的尤氏说了一句话,“什么死呀活的,咱们家这几日死的人还少么?”一笑,话倒是不错,可是从东府大奶奶这个身份的人嘴里说出来,怎么就那么不是味道呢?

  这一集,贾府又死了两个人,一个是赵姨娘,一个是凤姐。赵姨娘倒罢了,她的死跟她的生一样,都被新红剧组拍成了一场货真价实的闹剧;而凤姐的死,未免拍得有些草草了事了。这样一个重要人物的死亡,新红拍得几乎没有什么悲剧色彩,相反,还极力渲染凤姐中邪的丑态——凤姐直眉瞪眼地伸出“爪子”向空中乱抓,再配上羊叫鬼嚎一样的音乐,实在让人不悲反笑。于是,赵姨娘和凤姐,两个人物的死,都被拍得同样闹腾,而没有可回味之处。相比之下,89版在这段情节的改编上显然更好,89版的编剧谢逢松和导演谢铁骊,把剧情重点放在了凤姐给刘姥姥托孤,刘姥姥重情重义,答应帮忙照顾巧姐上边,赵丽蓉和刘晓庆把这段剧情演绎得颇为感人。而新版呢,刘姥姥似乎成了这段戏里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只是王熙凤叫来替她求神拜佛消灾弭祸的。虽然新版的剧情,更忠实于高鹗的“原著”,但是却不及89版贴近曹公原作的精神。孰优孰劣,各位可以自己去对比一下。

  凤姐死后,她的兄弟王仁跑来,对贾琏说了好些混账话。高鹗续书里是说,贾琏虽然跟王仁不睦,但是碍于亲戚面子,知道他不懂什么,也就不大理他。而新红这里边,王龙华扮演的贾琏不但脾气见长,跟王仁大吵起来,喊他住嘴,还叫人把他“给我轰出去”。我想说,老婆刚死,就把前来吊丧的大舅子轰出门,天底下有这样的待客之道吗?

  这集后半段,宝玉的戏份,着实让人看不懂。看了高鹗续书,是宝玉的玉失而复得,宝玉重新回到太虚幻境,有些开悟了,于是起了出世的念头,对身边的女孩儿都不大放在心上了。而新红呢,把宝玉的玉失而复得这个前因略过,结果就造成了这样奇怪的,前后矛盾的剧情——宝玉一会儿因为想起黛玉在紫鹃房前痛哭流涕,一会儿又认为惜春出家是件好事。我记得89版中,这段戏的情节线索是完整的,所以看起来非常顺畅,新红里,则看得人非常糊涂。可见,高鹗续书里有些情节,是删减不得的。

  接下来,就演到了贾芸、贾环、王仁、邢大舅这一干“狠舅奸兄”合计,要把巧姐卖给外藩做偏房的事情。那外藩家里好歹也是王爷,怎么派出来相看巧姐的几个女人,一个比一个像是青楼的老鸨子,要么,就是传说中的黑山老妖?邢夫人就是再傻,看了这样的来人,敢放心把巧姐交给他们吗? 

  巧姐儿被黑山老妖相看过之后,平儿去求了王夫人,说这门亲事不对头,做不得。王夫人去找邢夫人说话,邢夫人认为王夫人不是好意,让王夫人碰了个软钉子。这里老戏骨的价值就显现出来了,我最后夸一回王馥荔,因为这场戏,大概也是她在新红里的最后一场戏了。演得真是好,窃以为比87版和89版的邢夫人都高一个档次。由此想到,王馥荔演新红的邢夫人,真是可惜了,若是演的是其他更好的版本,播出之后,不知观众要怎样夸呢。哪里像现在,就算有赞赏她的声音,也被滔滔的骂声淹没了。我为李少红把红楼拍成这样而失望和愤怒,也为王馥荔抱屈。

  这一集,也就是新红的第五十集,本来重点应该在“中乡魁宝玉却尘缘”和“毗陵驿贾政遇宝玉”上头的。但是,不知编剧是怎么回事,这一集,交代狠舅奸兄欺负巧姐的事情和巧姐的结局,花了小半集戏;交代袭人的结局,又花了将近半集戏份。宝玉的戏份穿插在这两个情节的线索之间,少得可怜——新红的编剧之详略失当,在最后一集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杨洋的表演,比起89版的夏钦(夏菁)——话说,人家还是女扮男装——真不只差了一个档次。夏钦把宝玉最后出世的状态,演绎得非常到位,而杨洋,只是傻傻地背台词罢了。结局,那大雪中船头的匆匆一拜,宝玉并没有光头赤足,没有变成出家人的样子,杨洋的演技,也仍然没有打动人心。只有最后,周野芒吟出的那首歌谣,给了我一点惆怅之感——新红,终于带着它留在观众脑子里的一团糊涂酱,“渺渺茫茫”地,“归彼大荒”了。

  我已经没有什么心情,去挑着第五十集里的错误了,比如,袭人和蒋玉菡在新婚之夜居然互相看对方腰间的汗巾子(高鹗续书里是第二天开箱看嫁妆的时候才把两条汗巾子对上的),比如,王夫人写给贾政的家书,“老爷”二字下面居然加了冒号。好笑的地方也不是没有,比如高鹗续书里写,袭人本来不愿出家,想死在贾府,怕害了王夫人,没死成;到了家,见哥哥真心待自己,怕害了哥哥,又没死成;到了蒋家,见蒋家吓人都叫自己“奶奶”,办事认真,还是没死成——新红的旁白,把这个描写原封不动地在戏里说了出来。汗,我说高鹗老先生,你直接说袭人压根儿不想死不就完了,至于这么愁肠百结地说她如何“不得已”么? 

  现在回过头,该给新红一个总的评价了。我的评价就是,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是一部失败的作品,而且已经失败到,几乎不配以“红楼梦”三个字为他命名。这部戏失败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导演对原著精神的理解偏差,年轻演员们整体实力和气质的薄弱,作曲者那令人忽而哑然失笑忽然毛骨悚然忽而闭目塞听的配乐,还有叶大师,那死气沉沉,毫无“红楼”感觉的片子头和服装设计,年轻编剧们的“照本宣科”、详略失当和不重视细节。不过我想,除开以上提到的这些,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主创们太自以为是,太好大喜功,对《红楼梦》这部煌煌巨著,太缺乏敬畏之心。在这一群主创的眼中,《红楼梦》成了他们功成名就的跳板和台阶,人人都想从“红楼”这锅“佛跳墙”里分一杯羹。但是,他们恰恰忘了,虽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尽了这人世间“名利之场”的众生百态、世事炎凉,但是主创们在拍这样一部戏的时候,却恰恰几乎是一丝一毫名利之念都不能有的——即便有,也得把它压到最低值。我想,这也就是87版之所以成功,和新版之所以失败的原因所在吧。

  新红走到今天,收视率下滑,红学家开批,观众的骂声如潮水一般,拍打得新红的主创们坐卧不宁。作为总导演的李少红,估计此时心里十分委屈吧。李导演,你真的别委屈。没有金刚钻的你,既然揽了这瓷器活儿,而且做砸了,就该料到有这样的结果。也别怨人给你送上了天涯“金乌鸦”的奖杯,这不是众口铄金,这是“众望所归”。希望你能把“新红”当成一个教训,好好反思下你自己。但愿你能和张艺谋一样,拍得出“黄金甲”,也捧得出“山楂树”。

  新红已然遭到惨败,但是影视圈的“红楼热”却并没有降温,造型之廉价触目惊心的《黛玉传》可能也将播出,而87版编剧周雷的“111集”“新新红楼”也已经在筹备之中,而胡玫导演的电影版红楼,据内部人士消息,也已经设计好了人物造型。我已经不敢奢望这几部片子里能出什么“经典”了,我只希望各位主创,能怀着对原著的敬畏之心,拍出一部不辜负“红楼梦”三个字的作品,这就足够了。

  走笔至此,我已经兑现了我许下的诺言——没有弃坑,两集一篇,写完了二十五篇。当然,虽然有人在网上说批评新红的都是“五毛”,我却没有领到一分钱的工资,而且还赔上了自己两个多月的时间。后悔吗?我不后悔。值得吗?那要各位去评论了。感谢这么长时间以来,各位对我这篇帖子的支持。本人现在要好好放松一下,抛开新红,去看别的,我自己感兴趣的好戏了。新红,撒哟娜拉~各位,回见~


本文标题:新版《红楼梦》跟风评论(下) - 八卦谈
本文地址:www.ttdhp.com/article/15779.html

天天动画片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