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动画片 > 八卦谈 > 民国时代中国轻兵器(手枪篇二)

民国时代中国轻兵器(手枪篇二)

八卦谈 佚名 2023-04-27 06:15:23

美国

史密斯.韦森军警型左轮手枪

重量:约907克(配标准102毫米枪管及未上弹)

枪管长度:51毫米;64毫米;76毫米;102毫米;130毫米;150毫米

子弹:.38长柯尔特、.38特种弹、.38/200

口径:.38寸

枪机:双动式

发射模式:连发

枪口初速:300米/秒(.38特种弹);209米/秒 (.38/200)

供弹方式:6发弹巢

瞄具:机械缺口式照门

史密斯&威森10型,曾经也被称为:史密斯&威森.38口径手动抛壳1899年型、史密斯&威森军警型及史密斯&威森胜利型,是由美国史密斯&威森公司于1899年推出的转轮手枪,该枪曾普遍地获世界各地的军队和执法机关所采用。


1899年,美国陆军和美国海军向史密斯&威森订购2,000—3,000枝.38长柯尔特口径的1899型手动抛壳式转轮手枪。该枪因受该订单影响而变得闻名起来,并被枪械爱好者称为“.38军警型”。同年,史密斯&威森留意到美军就在美菲战争期间对.38口径手枪弹药威力不足所撰写的报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开发了一种新的弹药,是为.38 S&W特种弹。该弹药是.38长柯尔特弹的稍微拉长版,它有着一颗比前者更重的战斗部(158格令),火药量则由原来的18格令增加至21格令。


1902年,史密斯&威森推出了第2代的.38军警型,与先前型号相比,该型号有着重大的改变。当中包括:对内部结构的改良和简化,抛壳杆也由原本的独立式改为以闩锁将其下挂于枪管底部。其枪管长度有4、5、6及6.5英寸,并带有圆型的握把底部。生产序号从1到20,975。大部分发射.38特种弹的早期版军警型转轮手枪均卖给了民间市场。在1904年,史密斯&威森推出配备4、5及6.5英寸枪管,以及圆型或正方型握把底部的.38军警型。


史密斯&威森于1915年推出.38口径1905年军警型的第四个改良版,它加入了一种被动式击锤阻铁以及加大型机械瞄具,这些设计成为日后军用转轮手枪的标准原素。军警型在一次大战中被美军部队大量装备,并透过在实战中证明是一种非常可靠和准确的武器。尽管在一战中半自动手枪有着崛起的趋势,包括军警型在内的转轮手枪仍被大量使用。原因是当时半自动手枪的产量无法完全满足部队需求。


一战过后,军警型在接下来的70多年间作为各国警队的制式手枪使用。它在平民当中也十分受欢迎,史密斯&威森因而推出了数款新型号。包括在1936年生产的2、2.5及3英寸枪管的短管型。


从1942—1944年间生产的史密斯&威森军警型转轮手枪,它们的生产序号均为“V”字开头。这些手枪被称为史密斯&威森胜利型。但最早期的胜利型并非全部都是V字开头。在二次大战期间,美国政府将超过570,000枝手枪以租借法案的名义供应给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等英联邦王国。这些手枪发射恩菲尔德No.2转轮手枪和韦伯利Mk IV转轮手枪所使用的.38/200口径手枪弹。大部分供应给英国的胜利型均配备4或5英寸枪管,还有只出现在少数早期型的6英寸枪管。


由美军所采用的胜利型则发射.38特种弹。胜利型为美国海军及美国海军陆战队飞行员在二战间的制式手枪,它也被在战争期间驻守在美国国内的工厂和国防设施的保安人员所使用。


部分胜利型直至1990年代仍被美国空军和美国海岸防卫队所使用。直至1990年,M9手枪问世前,美国陆军直升机组员和女宪兵的制式手枪为.38口径的胜利型。刑事调查部的人员也配备使用2英寸枪管的.38口径军警型。最后一批胜利型被美国空军国民警卫队的坦克组员和其他车组人员使用至1991年的沙漠风暴行动,海军保安人员则装备至1995年。


部分透过租借法案提供给英国的.38/200口径胜利型在战后被运回美国,这些手枪随即被改膛至发射威力更强的.38特种弹,并在枪管上刻上新口径的字样。然而由.38/200改膛至.38特种口径会导致膛室过大,可能在使用上会构成问题。被认为是肯尼迪遇刺案的主凶,李·哈维·奥斯华于1963年11月22日被逮捕时携带着一枝经改膛的胜利型。


胜利型的表面通常使用喷砂式或派克化的涂装,与常见于商业销售版的军警型/10型的高质量烤蓝或镀镍式涂装有着明显区别。其他可区别的地方还包括在胜利型的握把底部设有挂绳环,以及使用了光滑的核桃木握板。然而有部分早期型使用方格式握把,尤其在1942年之前生产的版本。


二战过后,史密斯&威森恢复生产军警型系列。除了在外观上有改变外,这些手枪还以麦格纳式的握把取代原来的底把嵌合式握把,并把弹簧式的阻铁保险改为一个设置在握把内部侧面通道,以凸轮驱动的阻铁保险。在1957年,史密斯&威森开始改用数字命名的惯例,把军警型重新命名为10型。


军警型/10型可使用烤蓝钢或镀镍式涂装,握把有圆型底部或正方型底部两种。从1960年代后期开始生产的10-5型分别以垂直“公牛式”枪管和倾斜的坡道碾磨准星取代了原来的锥形枪管及半月型瞄具。10型的后期版本能够发射所有现存的各种类.38特种弹,包括高膛压弹。 截至2012年为止,10型仅有4英寸枪管型,以及其不锈钢版本,史密斯&威森64型。整个军警型系列的总生产量高达6,000,000枝,这令它成为20世纪最流行的手枪。


史密斯&威森军警型曾被一些国家的厂商所仿制,当中包括西班牙的艾巴尔和格尔尼卡公司曾为法国军队在一战间生产一种8mm口径的军警型仿制版,它们与原版武器相比尺英寸较小。


巴西陶鲁斯公司于1993年推出的陶鲁斯M82明显地是以10型作原型。


以色列军事工业曾以“IMI 9毫米转轮手枪”的名义生产发射9毫米帕拉贝鲁姆弹的10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也自2000年开始生产史密斯&威森M64的山寨版本,并命名为“NP50”。


中华民国联勤205厂曾仿制史密夫韦森军警型并命名为“T72转轮手枪”,至今仍有装备台军。


史密斯&威森军警型/10型目前仍然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执法机关和保安部队的制式武器。其中法国的现金押运人员、香港纪律部队、缅甸警队和秘鲁国家警察至今仍以10型及其衍生型为其主要配枪。


柯尔特M1908手枪(四寸撸子)

重量:368.5克

长度:114.3毫米

枪管长度:51毫米

子弹:.25 ACP

口径:.25

枪机:枪管后坐式,单动式

发射模式:半自动

供弹方式:6发弹匣

瞄具:固定式机械瞄具

柯尔特M1908袖珍背心型手枪,俗称柯尔特.25,是美国著名枪械设计师约翰·勃朗宁设计的其中一种枪械,它于1908年至1948年期间由柯尔特公司生产,并以隐蔽携带枪支的名义出售。该枪发射.25 ACP弹,为一款无击锤,并以平移击铁的单动式手枪,由于枪身细小的原故,它能够很容易地藏在西装的口袋里而不显眼。而FN M1906则是由比利时FN Herstal生产的欧洲版本,该版本比起柯尔特的版本更早推出。


柯尔特M1911手枪(大眼撸子)

重量:空枪连弹匣:1,105克

长度:210毫米

枪管长度:政府型:127毫米;指挥官型:108毫米;军官ACP型:89毫米

子弹:.45 ACP

枪机:枪管短行程后座作用、单动式

发射模式:半自动

枪口初速:251.46米/秒

有效射程:50米

供弹方式:7发(标准弹匣)

瞄具:金属缺口式照门及准星

M1911(45手枪)是一种在1911年起生产的.45 ACP口径半自动手枪,由约翰·勃朗宁设计,推出后立即成为美军的制式手枪并一直维持达74年(1911—1985年,美国海军陆战队至今仍有使用其衍生型)。M1911曾经是美军在战场上常见的武器,经历了一战、二战、朝鲜战争、越战以及海湾战争。


1940年美国军方对M1911正式命名为“Automatic Pistol, Caliber .45, M1911”,而对1924年推出的改进型M1911A1则命名为“Automatic Pistol, Caliber .45, M1911A1”,越战时期的M1911A1又更名为“Pistol, Caliber .45, Automatic, M1911A1”,在整个服役时期美国共生产了约270万把M1911及M1911A1(不包括盟国授权生产),很可能是历来累积产量最多的手枪。M1911系列亦是约翰·勃朗宁以枪管短行程后座作用原理来设计的著名产品,其各种特点也影响着其他在20世纪推出的手枪。


M1911于1890年未期起开发,当时的美军在装备了M1892/96/98 Krag及M1895李氏海军步枪后,希望以自动装填手枪(半自动手枪)来取代多种仍然服役且种类繁多的转轮手枪。在1899年尾至1900年初,美军举行了自动装填手枪评选,参加的厂商有毛瑟(毛瑟C96 Broomhandle)、曼利夏(施泰尔-曼利夏M1894)及柯尔特(柯尔特M1900)。


德意志帝国的德意志武器弹药制造公司购买了1,000把发射7.65×21毫米帕拉贝伦瓶颈式子弹的鲁格P08半自动手枪作实战测试以研究其停止作用,其他国家的政府亦有作相关测试,结果DWM把7.65毫米帕拉贝鲁姆弹改进成直壁式无边缘弹壳的9毫米帕拉贝鲁姆弹(即现在的9×19毫米北约手枪子弹),其中50把在1903年被美国陆军测试。


在美菲战争中美军制式的.38长柯尔特口径转轮手枪在丛林战场中表现不可靠、停止作用低,无法有效对抗服用麻醉用途毒品的摩洛游击队。美国陆军短暂地重新采用19世纪发射.45柯尔特枪弹的M1873单动式转轮手枪作战并发现较低速及较重的弹药对健壮的摩洛族人更为有效,而陆军在1902年把更多的M1873运至菲律宾战场,当时的美国陆军军械兵团主管威廉·歇尔将军亦决定测试新的半自动手枪以取代转轮手枪作为制式辅助武器。


在1904年的汤普森-拉格特手枪子弹威力测试后,约翰·汤普森上校认为新的制式手枪口径“不可小于.45英寸”及最好采用半自动运作。在1906年共有6间生产商参与了制式手枪评选,包括柯尔特、伯格曼、DWM、萨维奇轻武器、克鲁比、Webley & Scott及怀特-美林。在他们各自提交6个手枪设计后,只有萨维奇轻武器、DWM及柯尔特所发射.45 ACP的样枪能继续参与评选,但仍然被认为需要进行改进设计,同时DWM亦退出了评选,理由可能是DWM认为评选不公平,他们的手枪只是其余两家公司手枪代罪羔羊。萨维奇轻武器及柯尔特的样枪在1907—1911年间进行多次测试,每次测试后两者亦不断进行改进,至1910年尾,柯尔特的样枪在6,000发射击试验后没有出现任何问题,而萨维奇轻武器的样枪就出现了37次故障。


在通过所有试验后,柯尔特的参选手枪在1911年3月29日正式成为了陆军的制式手枪,定名为M1911,并且在1913年也成为了美国海军及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制式手枪。


在一战开始前,柯尔特已经进行大量生产以达到美军的要求,国营的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亦有参与生产。


一战的经验令军方提出要求对M1911进行一些外部改进,改进时间自1920年中开始。包括扳机稍微后移、加大扳机护圈、加阔准星、握把近扳机护环的位置加上凹槽、加长握把式保险上方的突出部以避免射手虎口被击锤锤伤、加厚握把尾部(后来版本又再被简化了)、加长击锤以利于操作及简化了握把上的纹路等。这些改进在1924年完成,1926年定案,新版本定名为M1911A1,由于没有进行内部修改,因此内部零件仍可与M1911互换。


相比起一战,美军在二战时对M1911A1的需求量更大,当时的美国政府共购买了约190万把以装备所有美军部队,并增加了承包商来提高生产力,包括雷明顿兰德(约900,000把)、柯尔特(约400,000把)、伊萨卡(约400,000把)、联合号志公司(约50,000把)、胜家(约500把),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及岩岛兵工厂亦有进行大规模生产。1945年二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停止订购新的M1911A1,只是不断地翻新原有的手枪,而M1911A1亦成为部分美国军人最喜爱的手枪。


挪威在二战前亦有由康斯贝格集团合法授权生产M1911,名为11.25 m/m AUT. PISTOL M/1914, Kongsberg Colten(又名康斯贝格柯尔特,口径相同,在德国国防军占领挪威后在德军控制下继续生产,德军则对其取名为Pistole 660(a)。现在这批挪威的M1911成为收藏家的高价收藏品,另外阿根廷在1922年起生产的巴莱斯特-莫利纳亦是仿制自M1911A1。


二战过后,M1911系列仍然是美军部队在朝鲜战争和越战中的制式手枪,在1990年正式退役后仍然是少数美国陆军部队在海湾战争的武器之一。时至今日,美国特种作战部队在伊拉克自由行动和持久自由军事行动中仍有采用M1911系列,部分为个别队员携带的私人物品。


在1970年代后期,M1911A1被认为是过时产品,在北约将手枪子弹制式化的压力下,美国空军首先开始了联合战斗手枪计划挑选9×19毫米口径的半自动手枪作为M1911A1的替代品,代号XM9,在1985年1日14日决定采用意大利设计的贝雷塔92F,但陆军在1980年代又再对XM9重新试验,不久又分拆出XM10试验,结果后来贝雷塔把92F改进成92FS,并在1990年正式取代M1911A1成为新的制式手枪,定名为M9手枪。


1990年代早期,大部分的M1911A1皆被M9手枪取代,但部分特种作战部队继续以M1911A1及改进型作配枪,美国海军陆战队仍然为远征军配发陆战队自行改装而成的MEU(SOC)手枪,2012年开始逐渐改用同样以M1911衍生而来的M45A1近身作战手枪。另一方面,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提出进攻手枪武器系统计划,要求一种发射.45 ACP的特别用途手枪,柯尔特以M1911A1为基础,加入大幅改良的柯尔特双鹰型手枪的内部机构衍生出柯尔特OHWS,而另一个参选厂商黑克勒-科赫则以HK USP修改大型化后来参加竞标,最终柯尔特OHWS落选,而HK的枪支则被赋予制式编号Mk 23 Mod 0,HK虽然在竞标中胜出,但HK Mk 23 Mod 0作为手枪实在过于庞大而不受好评,始终没有成为特种作战部队的常用武器。


在2004年后期,菲律宾兵器公司推出了M1911A1的改进型-M1911A2。A2同样可以发射.45 ACP及.40口径子弹,拥有15发容量标准弹匣,现时没有军队使用,但民间可合法拥有。菲律宾兵器公司的M1911A2并不视为正式的1911系列手枪,主要因为一般的1911系列都是用单排式弹匣的,而STI INTERNATIONAL公司早就有推出了使用了双排式弹匣达到多发数的产品。


除了美国军队外,M1911因具备高停止作用及良好的人体工学设计,同时又具备丰富的美国情怀而令其成为美国国内部分执法部门、联邦调查局人质拯救队(现已逐渐全面改用格洛克手枪)和多个警察战术单位的常用武器之一,塔科马警局亦有装备金柏公司推出的Pro Carry II或Pro Carry II HD给警员作选择性配枪。


M1911的可靠性和美国人对.45口径的钟爱使得M1911系列在民用市场同样深受喜爱。无论是打靶训练、比赛、个人自卫还是IPSC都能经常见到M1911系列(包括改进型或仿制版本)的踪影。民间拥有者喜欢用订制零件对手枪进行改装,在美国也有多家厂商生产不同版本的M1911,如战术型、比赛型和紧凑型等,价格在$250美元至$4,000美元不等。值得一提的是人质拯救队及联邦调查局特种武器和战术部队所使用的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特制M1911A1的民用型价格在$2,595美元—$2,700美元不等。


MEU(SOC)手枪是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陆战队远征队中精英部队而开发,以军方的M1911A1经过人手挑选,在更换枪管、扳机、套筒、握把式保险、照门、准星,另配弹匣,采用双侧保险及扩大弹匣供弹口等后,手工进行更换改装。


1980年后期,美国海军陆战队提出把M1911A1进行改良以适合21世纪战场,随后他们对洛杉矶警察局所特别订制的金柏M1911十分满意,并向金柏订制了以TLE/RL II系列作改良的版本,金柏亦在短时间内生产了小量特制的M1911A1交货,这种版本命名为ICQB手枪,主要改用简化了的复进零件及5英寸比赛级不锈钢枪管等。


后来海军陆战队特种作战司令部第1特遣队的金柏ICQB手枪又加装了Dawson的整体式导轨、SureFire整体式军用手枪战术灯、Novak LoMount氚光机械瞄具、Gemtech TRL战术枪索、Safariland 6004手枪套及配Wilson 47D 8发弹匣。


最新型MEU(SOC)手枪为柯尔特研制的滑轨手枪,被命名为M45A1近身距离作战手枪。M45A1采用了串联式复进簧组件,MIL-STD-1913战术导轨和Cerakote棕黄色氮化表面转换处理。


二战时期的加拿大军队、苏联红军(透过租借法案取得)、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透过租借法案取得)、德国国防军(在占领挪威后继续生产挪威版本的M1911并装备德军,部分则缴获自盟军)

越战时期的越南共和国军(南越军)及越南人民军(北越军)(前者由美国援助,后者则缴获自美军及南越军)


以20世纪初期当时的科技条件,设计.45半自动手枪并非易事,但约翰·勃朗宁却设计了一款经的起岁月考验的.45半自动手枪,在它漫长的生产岁月中,未见有人能对其原始设计作出重大的改进。M1911的基本操作原理是利用后座力。子弹内的发射药的燃烧气体将战斗部推出枪管,此时锁在一起的枪管与套筒受后座力开始向后滑。战斗部射出后,枪管与套筒继续一起向后滑一小段距离。然后枪管尾端以绞链为轴向下摆动。


此时套筒内的闭锁凹槽与枪管尾端凸筋分离,不再锁在一起,套筒继续后退,抓子爪抓住弹壳退出膛室,退子钩弹出弹壳,套筒后退到底。此时复进簧把套筒反弹向前。套筒带动弹匣内下一颗子弹上膛,继续向前,套筒内的闭锁凹槽与枪管尾端凸筋对准,枪管尾端以绞链为轴向上摆动,枪管与套筒再度锁在一起。套筒与枪管继续向前滑一小段距离,枪管回复水平线。


M1911系列具有双重保险设计,握把式保险需要以掌心保持按压才可发射,松开保险制时扳机与击锤间的传动凸齿因无法连接从而阻止意外击发。另一个是为位于手枪枪身左面手动保险,在保险状态下会锁紧击锤及阻铁,套筒亦无法复进,另外亦有些厂商生产的M1911A1采用击针保险。


虽然市面上有多种如格洛克21、SIG P220、HK USP等更轻的.45 ACP手枪,但M1911系列并没有被取代的迹象,在警队和民间用途中仍然相当常见,尤其是IDPA和IPSC等专业比赛。


除了.45 ACP外,M1911系列亦有多种不同口径的衍生型、仿制型和改装型号,较主要的是.38 Super、9 x 19毫米、.40 S&W、.400 Corbon,.45 ACP是早期柯尔特以.38 ACP改良而成,这种弹药在1890年代后期至1900年代中的政府武器评选胜出,而M1911在成为制式手枪时亦取代了美军武器中大量转轮手枪及半自动手枪。


一些由小公司和枪匠个人研发的特制改良型,如精选高质素的枪管再作个人校正和改造了瞄准器与握把的射击竞赛专用枪,特种部队订制过改造成可连发冲锋手枪并配以特大弹匣和简易枪托,早年情报机关特别改良的了使用专用微声器的特制手枪,乃至安装了瞄准镜和枪托的临时的狙击型卡宾枪,甚至有改造成可以发射专用箭型弹的特型手枪,在外国的读物和媒体上可见,但都并非量产的衍生枪型。


量产的衍生型多出于柯尔特原厂的,主要是指政府型(战后生产的民用版本)、指挥官(紧凑和轻量化型)、双动型(双鹰型)、双排大容弹匣(加拿大制的P14)、可以发射较大威力弹药的马格南型等,柯尔特原厂专门生产的射击竞赛枪称金杯型。


苏联

纳甘M1895转轮手枪(七音子)

重量:0.8千克(空枪)

长度:235毫米

枪管长度:114毫米

子弹:7.62×38毫米

口径:7.62毫米

枪机:单/双动式;纯单动式(列兵型)

发射模式:连发

射速:14—21发/分钟

枪口初速:272米/秒

有效射程:22米

供弹方式:7发转轮式弹巢

瞄具:V型照门及准星

纳甘M1895是由比利时工业家莱昂·纳甘为俄罗斯帝国所研发的7发双动式转轮手枪,发射7.62×38毫米R弹药。与大部分转轮手枪的运作原理不同,该枪采用了特殊的气体密封式设计。在手枪的击锤被扳低后其弹巢会向前移动,同时亦封闭了弹巢与枪管之间的空隙,增加了子弹的初速,并容许武器能够被微声(这种功能在一般的转轮手枪并不常见)。纳甘转轮手枪更获多国军警采用,采用该枪的国家包括:瑞典(7.5 mm M1887)、挪威(M1893)、波兰和希腊等。尽管这些转轮手枪与俄罗斯采用的十分类似,它们并没有加入气动密封式的机制。


由于曾参与设计俄军的制式步枪莫辛—纳甘并在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莱昂·纳甘与他的兄弟埃米尔在俄罗斯沙皇朝庭和军事管理部里早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人物。不久,他们研制的纳甘M1895亦成为了俄罗斯帝国陆军和警察的制式手枪。不仅如此,它亦被后来的苏联红军与执法部门所使用。


纳甘M1895最初在比利时列日投入生产,但由于俄罗斯帝国政府于1898年购买了生产权,该枪后来完全改在俄罗斯的图拉兵工厂生产,该工厂每年可生产20,000把手枪。在1930年,苏联开始以更现代化的托卡列夫手枪取代纳甘M1895。尽管如此,苏联的工厂在二战期间仍有大量生产纳甘转轮手枪,它们被装备于在前线作战的苏联红军士兵和政治委员,而且直到二战结束后亦没有完全被取代。直到1952年,苏联完全列装马卡洛夫手枪时,纳甘转轮手枪才开始退出苏军前线装备。纳甘转轮手枪独特的外型和名字为它实现了在俄罗斯被崇拜的地位,例如在1930年代的苏联,若苏联共产党党员获赠一把刻有红星的纳甘M1895转轮手枪可以说是其最高的荣誉。而纳甘一词在俄罗斯境内亦成为了纳甘系列转轮手枪的代名词。直至21世纪,纳甘M1895仍然被俄罗斯铁路警察、联邦法警局和一些私人保安部队所使用,不过这些手枪目前均已退役。


一般非气密式转轮手枪在弹巢与枪管之间有一条小空隙以令弹巢能够顺利转动,以带动下一个装塡的膛室准备击发。战斗部经过这个空隙或许会导致射击精确度下降,此空隙还会导致高压及高温的气体在战斗部尚未离开枪管前,由此处逸出。而纳甘转轮手枪则具有以下的机制:当击锤被扳起后会带动弹巢转动并令它向前移动,同时封闭了弹巢与枪管之间的空隙。而此枪使用的弹药也为封闭枪支以防止火药气体从枪中逸出提供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有别于一般的子弹,7.62×38毫米的战斗部是位于弹壳里面的,而弹壳顶部的缺口的直径亦略有减少。纳甘转轮手枪的枪管后部具有一个短小的圆锥型部分,这是用来对应弹药顶部的缺口,以完成气密式的作用。在封闭空隙的时候,弹药的初速会增加了约15—45米/秒。


然而,成功亦有其代价。在重新装填时用户需手动以抛壳杆把弹壳逐一退出(在发射后弹壳会因炽热的火药气体导致其在膛室内膨胀起来,令射手无法在不以任何工具下进行抛壳),并将新的子弹透过装填口逐一载入弹巢的各个膛室里。若然要跟使用中折式设计或外摆式弹巢的转轮手枪作比较的话,纳甘转轮手枪这种过时的装填方式固然会显得比较费力和费时。


纳甘转轮手枪具有单动式和双动式两种版本,这在口语上分别被称为“列兵型”及“军官型”。单动式版本似乎早于1918年就已经停产,但当中亦有一些例外,这包括了专为射击竞赛而设的比赛型。而大部分单动式版本随后亦被改装为双动式版本,故由原厂生产的单动式版本相当罕见。


纳甘M1895转轮手枪曾被俄罗斯帝国陆军广泛的使用,在十月革命后亦被苏俄及其后成立的苏联所采用。在俄罗斯服役期间,该枪普遍的被认为是坚固和可靠的武器。


它亦被布尔什维克秘密警察,契卡以及许多的苏联执法机构,包括:国家政治保卫总局和内务人民委员部广泛的采用。苏联警察使用短枪管纳甘转轮手枪的情况十分常见,这是因为它们能方便的藏在便衣探员的衣服里隐蔽携带。尽管更先进的托卡列夫手枪已在1930年推出,纳甘M1895转轮手枪仍然持续生产并普遍在二战中使用。


纳甘转轮手枪的气体密封式设计说明了它与其他转轮手枪不同,并能够有效的加装抑制器以作微声射击,这些微声的纳甘转轮手枪被称为“布拉米特装置”。二战期间,加装了抑制器的纳甘转轮手枪主要由苏联的侦察部队、特种部队和内务人民委员会所采用。德国国防军也有使用缴获的纳甘转轮手枪;其中在波兰缴获的纳甘转轮手枪被命名为“Revolver 612(p)”;在希腊缴获的被命名为“Revolver 612(g)”;在苏联缴获的则被命名为“Revolver 612(r)”。而在越南战争期间,一些在秘密工作房内改装的微声纳甘转轮手枪曾装备于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越共)游击队以作暗杀美军部队之用。其中一把被缴获的样本被展示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兰利的中央情报局博物馆里。


7.62毫米纳甘弹,又称:7.62×38毫米R弹。这种弹药的战斗部是位于弹壳里面的,而弹壳顶部的缺口的直径亦略有减少。而纳甘转轮手枪的枪管后部具有一个短小的圆锥型部分,这是用来对应弹药顶部的缺口,以完成气密式的作用。在完成气密式作用后枪口初速会增加约75英尺/秒。


选择7.62毫米口径的原因是为了可以简化生产机器,以便于生产与莫辛-纳甘步枪发射的7.62×54毫米步枪弹相同直径的战斗部。


纳甘转轮手枪也能够发射.32 S&W、.32 S&W long和.32 H&R马格南等弹药,但一般并不建议这种做法。而.327联邦马格南弹更不应用在这枪上。这是基于纳甘转轮手枪并不是为了发射这些不同尺寸的弹药而设计的,故射手在尝试使用这些弹药前应事先了解其风险。售后市场销售的.32口径专用弹巢能够安装在此枪上,并容许用户可以安全的发射.32 H&R和.32 ACP(英语:.32 ACP)等子弹。


托夫列卡手枪

重量:840克

长度:196毫米

枪管长度:116毫米

子弹:7.62×25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弹

口径:7.62毫米

枪机:枪管短行程后座作用、单动

发射模式:半自动

枪口初速:420米/秒

最大射程:50米

供弹方式:8发弹匣

瞄具:固定型机械瞄具(U型照门与柱状准星)

托卡列夫手枪是前苏联制造的半自动手枪之一,于1930年定型,由费迪·华西列维奇·托卡列夫设计,开发目的是用以取代沙俄时期的纳甘M1895转轮手枪。该枪也常常被称为TT。


在1920年,苏俄工农红军引进了大量德国制的毛瑟C96手枪。该枪因采用火力强大的7.63×25毫米毛瑟弹而深受士兵青睐。


1930年,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要求以新型制代手枪取代自沙俄时代便开始服役的纳甘M1895转轮手枪。于1931年1月7日进行的招标当中,由费迪·托卡列夫设计的手枪获得了军方的注目,认为它具备成为制式武器的潜质。数周后,苏军订购了1,000把TT-30手枪用作测试,该枪随后成为了他们的制式手枪。TT-30于1930—36年间生产,产量约为93,000把。


为了简化生产,托卡列夫对该枪的枪管、断接器、扳机和底把进行了少量变动,而最显著的变动是取消了原本位于握把后方的可移除组件(由于在分解TT-30的扳机时需从后方将其取出,故而设计了该可移除部件),以及对全周长锁耳的改良。这个改进版本被命名为“TT-33”。TT-33主要用于装备苏联红军中的指挥官,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地使用,不过直到战争结束后仍然未能完全取代纳甘转轮手枪。


在外观上,TT手枪与约翰·勃朗宁设计的自由枪机式手枪FN M1903很相似,但前者采用勃朗宁的短行程后座作用及倾斜式枪管原理运作,故在内部结构上则与M1911较为相似。然而在其他方面,托卡列夫手枪的设计与勃朗宁的设计并不完全一致。包括其采用了一个比M1911简单的击锤和司牙组件,该部件为模块化设计,能够直接从手枪上移除。另外该枪还具备一个经机械加工的弹匣供弹咀,这是为了防止在使用破损的弹匣时出现供弹故障。苏联的工程师曾作出多次尝试以使运作部件更加容易生产和保养。最显著的是对枪管锁耳的简化,这能够有效减少加工程序。部分版本使用固定在导杆上,并依赖枪管衬套来维持拉紧状态的复进簧。TT-33发射7.62×25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弹,该弹药是由毛瑟C96手枪所用的7.63×25毫米毛瑟弹改良而成。托卡列夫手枪弹的特点是威力强大、有着极为平坦的弹道,而且能够有效贯穿厚衣服和较薄的防弹背心。TT-33作为一款结构简单及坚固耐用的手枪,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粗暴对待。该枪在二战到1950年代期间被大量生产。


与许多半自动手枪不同的是,TT手枪明显是没有额外保险装置,也没有手动击锤保险,但仍然可以透过把击锤拉落一半后固定,以实现半待击状态。此时仍不能开枪,但可以缩短将击锤完全拉落的时间。作为军用手枪来说,TT手枪是合格的,但作为警用手枪的评价较逊。除了因为安全问题以外,7.62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弹的贯穿力被认为是过强,但对人的杀伤效果(停止作用)却较弱。


现在于美国,有部分民间用户把TT-33改装至发射更强的子弹,包括.38超级弹和9×23毫米温彻斯特弹等。此外,有许多出口到美国市场的TT手枪及衍生型都添加了各种不同的手动保险装置。


TT-33是二战期间苏军使用量最多的手枪,但直至二战终结时也无法完全取代纳甘M1895。德苏战争初年,TT-33开始被苏联境内各工厂大量投产并装备部队。在1941年6月22日,苏联红军已接收大约600万把TT-33。在战争进行期间,该枪的生产量再度增加。


1951年,苏军开始以9毫米口径的马卡洛夫手枪取代TT-33。尽管如此,直到1970年代,一些民警单位仍有装备。


二战期间,德国国防军从苏军手上缴获了大量TT-33,并以“Pistole 615(r)”的名义装备部队。这是由于7.63×25毫米毛瑟弹的尺英寸与7.62×25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弹几乎相同,因此前者能够直接用在发射托卡列夫手枪弹的枪械,这为德军使用包括TT手枪和波波莎冲锋枪在内的缴获苏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7.63毛瑟弹可用在7.62托卡列夫口径的枪械上,但7.62托卡列夫弹却不应该用在7.63毛瑟口径的枪械,否则会构成膛炸的风险。这是因为托卡列夫手枪弹所产生的膛压较高,并非7.63毛瑟口径的枪械能够承受的。


1949年,苏联生产了一种装上抑制器的TT-33衍生型。较特别的是,该枪的抑制器是安装在枪管衬套之上,而非枪管本身。由于加装抑制器后增加了枪械的重量,导致其套筒无法自动覆进,故退膛时需要以手动操作的方式进行,从而令该枪变成一枝泵动式手枪。这种微声的托卡列夫手枪最终于1967年被PB微声手枪所取代。


TT-33于1954年在苏联停产。但苏联曾授权东方集团及盟国生产该枪。有些国家还对它作出改良。其中不少仿制型与苏联原版手枪在外观和性能上基本相同。而它们与原版TT手枪的最主要区别是握把护片的样式和图案,以及枪上的铭文。


新中国最早在参与朝鲜战争时获苏联军援,获得TT-33手枪,并于1951年开始在本土以“51式”的名义进行仿制。后于1954年推出改良版“54式”。另有出口版本“M20”和“TU-90”。


中国北方工业公司曾推出一款主打外国市场的托卡列夫手枪改良型,是为“213型”。除了原本的7.62毫米托卡列夫口径型外,该枪还提供9毫米帕拉贝鲁姆口径型。其中9毫米口径版本具备原枪所没有的手动保险装置,套筒上的防滑纹也和苏联的TT-33不同。它还在弹匣插座后方加上一个弹匣插座阻铁,以实现在不需改装底把下直接使用9毫米弹匣。


北方工业曾在1980—90年代向美国出口许多民用枪械,当中包括213型及其他山寨TT手枪。而现在则因美国禁止进口中国制枪械而无法在当地出售。但在禁令生效前已在美国境内的中国民用枪械则不受限制。


中国制的山寨TT手枪曾被大量走私到日本,并普遍的由当地的暴力团和犯罪份子所使用。由于握把护片上刻有的五角星图案,该枪在当地也被称为“黑星”。


匈牙利仿制的TT-33手枪被命名为“48.M”。他们亦推出了一款出口埃及的9毫米帕拉贝鲁姆衍生型,“Tokagypt 58”,这个版本被埃及的警察大量使用 。Tokagypt具备一个有待击解脱功能的手动保险装置。还有,用户能够透过更换枪管和弹匣由原装的TT手枪改装成Tokagypt。


然而,埃及取消了对Tokagypt和其他匈牙利制手枪的大量订单,厂商只好将这些枪械转售往如德国(两德统一前为西德)等西方国家。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朝鲜)在建国后透过苏联军援获得大量苏制武器,当中包括TT-33手枪。 他们于1968年推出自主设计的“68式”,该枪为TT手枪配合约翰·勃朗宁的设计原素的产物。虽名为68式,但韩国军方曾经从北****手上缴获过刻上“1966年”字样的仿制TT手枪,故不排除北朝鲜在更先前已开始仿制该枪。


巴基斯坦位于开伯尔山口的工厂至今仍然合法或非合法地生产各种TT手枪的粗糙仿制品。


波兰于1947年开始以“PW wz. 33”的名义仿制TT-33手枪。他们也曾在1954—58年间把7.62毫米口径的TT手枪改膛为.22 LR口径用作训练。


罗马尼亚于1940年代末至50年代期间以“TTC”的名义仿制TT-33。目前仍大量生产作外销用途。为了符合美国法律要求,出口到当地的罗马尼亚TT手枪均装有扳机阻铁式保险。


越南以“K54”(即54式)的名义仿制TT-33和中国54式手枪。Z111厂还推出了以13发双排弹匣供弹的现代化升级版本,“K14-VN”。该枪最早已于2014年正式装备越南人民军。


南斯拉夫/塞尔维亚由扎斯塔瓦武器在当地生产TT-33的改进版本,是为“扎斯塔瓦M57”。


与原枪不同,M57具备一个更长的握把,并以9发容量的弹匣供弹。另有9毫米帕拉贝鲁姆口径型“M70A”及紧凑型“M88”。


本文标题:民国时代中国轻兵器(手枪篇二) - 八卦谈
本文地址:www.ttdhp.com/article/29060.html

天天动画片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