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动画片 > 八卦谈 > 【神祇】四臂伽内什雕像复制品开箱:浅谈象头神伽内什

【神祇】四臂伽内什雕像复制品开箱:浅谈象头神伽内什

八卦谈 佚名 2023-04-27 12:15:34

(本文已授权Bigfun社区独家发布:https://www.bigfun.cn/post/934892。转载请标明出处)

本文是新系列的第一篇。这个系列将关注所谓“怪力乱神”之事,探讨一些神话、传说、故事中出现的神祇、妖怪、异兽等有趣的内容,但题材并不限于此,也不是什么特别严肃的文章;一些内容将结合文物、摆件、绘画,甚至手办摆件的开箱来呈现,也算是夹带某些个人收藏兴趣爱好的“私货”。更新频率尽量保持在每个月一篇左右,一是写作各种文章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我本身并没有太多业余闲暇时间;二是我的资金还没有盈余到支持我多写这类文章的地步。

事情起因于前段时间无意间找到的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摆件。这个摆件是一尊伽内什雕像,是某座博物馆内藏品的比例缩小复制品,造型相当古朴规整,且外观基本完整,属于题材相对比较少见的摆件——于是现在这尊伽内什小雕像就在我手上了。

这尊雕像的长宽高粗略尺寸为9.3cm×8cm×15cm(均取雕像最长/宽/高处数据),但原件在网上信息极度缺失,难以确定其具体尺寸大小,因此到底等比缩小了多少则无从得知。从样式来看,这尊雕像为同题材较常见的盘腿坐姿,伽内什双眼微闭,神态安详,坐在花瓣状座台上,两臂呈托举某物姿态置于膝上(右手掌残缺),另两臂竖举与双耳平齐,手中持握某物,但四只手分别持握的物件因年代久远而难以断定其样式。

不过,如果从神话传说的角度来进行比较,也并非完全不能得知这尊伽内什雕像手持之物到底为何;借由这个机会,简要聊一聊伽内什、乃至发源于印度的象信仰崇拜

·象头神缘起

伽内什(Ganesha,梵文गणेश,IAST/国际梵语转写为Gaṇeśa)大概是印度教神话中最知名的神祇之一,论知名度大抵可以排在第二梯队——第一梯队是人尽皆知的“三大神”(三相神):梵天毗湿奴湿婆,其下则是因陀罗伽内什这类执掌某种具体职能的神。而在某个大IP级别的手游中,伽内什是以这样一个形象出现的:

“伟大的石像神”

首先明确一点:本文并非对FGO英灵的考据(但一定要把这篇文章看作是FGO考据……也不是不行),为什么这个象头神会在游戏里摇身一变成为有小肚腩的眼镜美少女,这一点不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只是因为FGO在二次元群体的广泛影响力,很多人多少都了解到了这位印度教神祇,因此以此作为对伽内什介绍的一个切入点。

尽管对象的崇拜远早于吠陀时代,但“伽内什”这位神祇正式出现的时间很晚,直到《摩柯婆娑多》、《罗摩衍那》和一系列《往世书》中,伽内什才正式登场。在这些文献中,伽内什的身世有多种说法,但都无一例外都称其为毁灭神湿婆(Shiva,梵文शिव,IAST转写Śiva)与雪山女神帕尔瓦蒂(Parvati,梵文पार्वती,IAST转写Pārvatī))的孩子、尤其强调与帕尔瓦蒂的母子关系;伽内什是主流印度神话中唯一直接以动物头像造型出现的重要神祇(哈努曼仅见于史诗《罗摩衍那》,且其是“神猴”而非“猴神”;其他象头神大多与伽内什有关,地位皆不如其重要),关于他为什么长了个象脑袋,则有以下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最为常见,主流印度神话和上世纪一些较具学术影响力的研究文献均采纳此说,知道伽内什事迹的读者应该大多听闻的也是这个说法。在这个版本中,伽内什是帕尔瓦蒂自行创造出来的孩子,当湿婆不在帕尔瓦蒂身边时,没有人能在女神沐浴时担任看守、防止他人闯入,因此她将净身用的姜黄根粉调成糊状,捏成孩童形状后赋予其生命,从而使伽内什诞生于世间。得到雪山女神神力的伽内什非同寻常,须臾间就成长为英俊壮硕的青年,并忠实听从母亲命令守在其沐浴之地外;岂料此时湿婆归来,看见一名陌生男子守在妻子浴池之外,疑心自己被绿了的湿婆意欲进入浴池一问究竟,不知缘由的伽内什则坚决不让湿婆进入浴池,二人展开死斗,最后以伽内什被湿婆枭首而告终。

姜黄及姜黄粉。姜黄为姜科植物,其块状根茎晒干后磨制成粉可入药,亦是重要的调料和食用着色剂——人们熟知的“印度糊糊”咖喱中就会加姜黄粉,一方面是取其香味,另一方面也用于着色
湿婆一家。在伽内什之前,湿婆和帕尔瓦蒂已有一子(右下)室建陀,就是FGO玩家熟悉的伽摩被烧成灰那次的结果;室建陀在印度神话中地位并不一般,后续内容中会对这位神祇加以介绍

此时,沐浴完毕的帕尔瓦蒂缓缓走出,却惊闻丈夫将儿子斩杀的噩耗,悲恸不已,现出破坏与死亡女神迦梨(Kali,梵文काली,IAST转写Kālī)之相,责令湿婆必须想办法将自己的儿子复活;得知真相的湿婆悔恨不已,于是前去寻找毗湿奴求助。毗湿奴告知湿婆,次日往北方直行,将其所见第一只动物的头砍下、安在伽内什尸身上,即可将其复活;第二天湿婆照毗湿奴所言,沿着北极星的方向前进,在北方的森林中发现一头白象(部分文献称这头白象为毗湿奴之妻吉祥天女所养,所以这其实是毗湿奴在暗中助力),于是提白象头去见妻子,将象脑壳安在儿子身上,使得已死的伽内什重返人世,但从此就只能顶着白象的头颅存活。

迦梨女神像, 印度画家拉贾·拉维·瓦尔马(Raja Ravi Varma,1848-1906)所作 。迦梨在神话中是残暴与恐怖的象征,因此其肤色被描绘为黑色或靛蓝色;她的凶暴令大地都颤抖,湿婆为避免世间众生承受其恐怖,自愿躺在大地上任由迦梨践踏,因此迦梨造像通常是手持武器、脚踏湿婆的恐怖女神造型

这个传说是糅合南亚地区象崇拜的产物,伽内什并非因为自身的神能、而是因为具备白象的头颅才成为大神;《梵转往世书》The Brahmavaivarta Purana,梵文 ब्रह्मवैवर्त पुराण, IAST转写Brahmavaivarta Purāṇa)则称,湿婆见到的第一只动物不是普通白象、而是因陀罗的坐骑艾拉瓦塔(Airavata),伽内什正是因为获得因陀罗座下象王的能力,后来才成为一名重要神祇。

一幅17世纪时期的壁画,描绘因陀罗及其妃子萨奇(Shachi,梵文शची)乘坐在艾拉瓦塔背上出行的场景,现藏于洛杉矶艺术博物馆。艾拉瓦塔通常被描绘为具有三个头或五个头的巨大白象,诞生于诸神与阿修罗搅拌乳海之时,是因陀罗用于骑乘和降雨的仆从

第二种说法与其他神话中的故事异曲同工,都是没有邀请某位神参加宴会惹的祸。这一说法称,湿婆和帕尔瓦蒂诞下伽内什后邀请诸神参加盛大的宴会,并让诸神欣赏注视襁褓中伽内什的面孔;偏偏业报与正义之神沙尼(Shani,梵文शनि,IAST转写Śani;他同时也是土星之神)低垂眼眸、不肯上前。雪山女神质问缘由,沙尼说自己曾经供奉毗湿奴至为勤谨,却没供奉身为毗湿奴之妻的吉祥天女,后者遂对诅咒其在宴会上看到的人将会身首分离;不信邪的雪山圣女强迫沙尼睁眼看自己的儿子,沙尼无奈只好照做,不料年幼的伽内什果真死于飞来横祸(另一说是沙尼未被邀请到宴会上,因此出于愤怒以神火烧死伽内什)。

沙尼。沙尼的名字是现代印度语言中“星期六”的起源,他常被描述为手持权杖、弓箭或剑,骑着乌鸦(说法不一,还有秃鹫、大象、马、驴等说法),有黑色或蓝色面孔的男性神祇;尽管他的职能是正义、业力与报应,但沙尼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制造混乱,被视作印度教中最令人恐惧的神

又惊又悲的帕尔瓦蒂放声大哭,一度变为战争与复仇女神杜尔迦(Durga,梵文दुर्गा,,IAST转写Durgā)之相,意欲大肆破坏;诸神连忙对其加以安抚,毗湿奴(另一种说法中是大梵天)将其在森林中遇到的第一头动物——白象的头颅割下,安在伽内什尸身上将其复活,从而使伽内什以象头人身的形象存活下来。但这一说法存在一个致命漏洞,在于其无法解释地位低于雪山女神的沙尼为何敢在众神聚会上犯下如此暴行,同时该行为和吉祥天女的一贯面貌也大不相同,因此这一说法不被主流研究者和印度神话所接受,仅见于印度教部分分支教派。

第三种说法则影响更小,据传只见于13世纪一位名为胜车的作者笔下,2011年出版的《宗教庆典:节假日、典礼与精神纪念百科全书》(Religious Celebrations: An Encyclopedia of Holidays, Festivals, Solemn Observances, and Spiritual Commemorations)中也提到这一说法。这个说法称,帕尔瓦蒂将自己的洗澡水泼向恒河,其中有一滴被象头女神玛里尼(Malini)喝下,之后玛里尼诞下一个长着象头的男婴、被帕尔瓦蒂寻到;由于玛里尼是因为帕尔瓦蒂才诞下这个孩子,因此这个孩子被视为是帕尔瓦蒂的儿子,从而被帕尔瓦蒂收养。这个说法在印度教中影响不甚大,仅见于部分分支教派;现代一些研究者认为,这个传说实质上隐晦地传达了当时不常见的女同性恋现象,玛里尼喝下帕尔瓦蒂洗澡水诞下孩子的情节象征着女性与女性间的亲密关系——当然,这种说法也只是少数现代研究者的一家之言;真相到底如何,如今已难以考证。

《宗教庆典:节假日、典礼与精神纪念百科全书》,作者J. Gordon Melton 

·伽那之主

从宗教层面而言,“印度教”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涵义,包括了大小数百个教义存在差异的派别;同时,南亚地区繁杂的语言系统,使得相同神祇在不同教派、甚至不同地区都有不同名称。另一方面,印度神话中的神祇大多不止掌管一个方面的权能,根据不同教派信奉的该神祇的不同侧面、以及该神在不同时期掌管的不同权能,又存在多种平行存在的名称——这又影响到该神祇造像的特点。因此,如果想要确定我手头上这尊伽内什雕像的具体特点,就需要对其名称权能传统造像规律进行一定的分析。

盘坐的伽内什象牙雕像,约14-15世纪,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伽内什最常见的名称——“Ganesha”,是由梵文中“Gana” (梵文गण,IAST转写gaṇa)和“isha”(梵文ईश,IAST转写īśa)构成的复合词。“Gana”直译为“群体、系统”,也称“Bhutagana”,中文常音译为“迦那”或“伽那”,是印度教神话中湿婆座下一群类似小精灵或地精的半神(注意,不是娜迦,后者是湄公河流域传说里的水族);“isha”意为“主人”,与“Gana”连在一起即“伽那之主”——这个名称是因为湿婆将统领伽那的职权交给象头儿子而来;与之类似者还有《梨俱吠陀》中出现的“Ganapati”,也表“伽那之主”之意;

但这并非伽内什本身职能的体现。他本身的职能为“障碍之神”——并非为人制造阻碍,而是助人破除障碍,是相当具有正面意义的善神。这一职能与伽内什的出生有关,主流神话说法中,湿婆误杀儿子伽内什后将其复活,对于儿子只能以象头人身形象存活而心怀愧疚,于是责令诸神为伽内什保驾护航、无论后者遇到何种阻碍都必须帮其解决;由此,伽内什被信徒们尊为帮助人类排忧解难的障碍之神,成为信众范围最广的神祇之一。作为障碍之神时,他的别名为“Vinayaka”(梵文(विनायक,IAST转写vināyaka;另一种解释是这个名称由表“不经过”的“vina”和表“男人”的“nayaka”复合而成,意为这个孩子是帕尔瓦蒂未曾经过男人帮忙独自生下)、“Vighnesha”(梵文विघ्नेश,IAST转写vighneśa)、“Vighneshvara”(梵文विघ्नेश्वर,IAST转写vighneśvara),这些名称都具有“Vighna”词根——后者意为“障碍”;这些名称的直译含义为“障碍排除”、“障碍之王”,都是对伽内什神职的体现。

除此之外,伽内什一些别名则大多是根据其神话形象和造像特征而来。大概从笈多王朝时代(约320-约540)开始,伽内什塑像被刻画为具有圆滚腹部、皮肤呈红或黄色的象头男性神明,他的两个别名“Lambodara”(梵文लम्बोदर,意为“圆腹者”、“锅一样的肚子”或“垂下的肚子”)、“Mahodara”(梵文महोदर,意为“大肚子”,这同时也是一个伽那的名字)皆具有“odara”(IAST转写udara)这个表示“肚子”的词根,用以描绘其十分具有辨识度的腹部特征——据印度教说法,伽内什的腹部包含有过去、现在、将来一切宇宙,包罗万象、无所不有,甚至还有伽内什腹部无法承受如此多事物而裂开、以至于其将一条蛇缠在腹部作为腰带以修补裂痕的说法;而他最早见于史诗的名称“Ekadanta”意为“一根长牙”,对应伽内什造像只有一根完整象牙的特征——尽管在不同文献中,伽内什折断一根象牙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印度教徒大多认为这是指代其在印度神话中最重要的事迹,也就是担任长篇史诗《摩诃婆罗多》的记录者。 

在印度教神话传说中,该教最重要的史诗之一《摩诃婆罗多》是由伽内什记录下来的。传说在伽内什诞生之初,智慧、学问与艺术女神辩才天(Saraswati,梵文सरस्वती,IAST转写Sarasvatī,也译“萨拉斯瓦蒂”)赠予他神笔和墨水,帮助伽内什成为学问与智慧之神;当广博仙人毗耶娑(Vyasa,梵文व्यासः,IAST转写Vyāsa)构思长篇巨著《摩诃婆罗多》时,担心自己无法记全前后情节,于是找到大梵天求助,后者指点他寻求伽内什的帮助。于是,伽内什以辩才天所赠神笔记录毗耶娑口述,岂料这篇史诗过于宏大,以至于即使是神笔也无法写尽、中途损坏;情急之下,伽内什将自己的右象牙折断为笔,继续抄录,最终得以完整记录下这部巨著。

辩才天女画像,印度画家拉贾·拉维·瓦尔马(Raja Ravi Varma,1848-1906)所作
广博仙人毗耶娑。据说他是一众《往世书》的作者,同时也是原始吠陀经文的编译者;传说《摩诃婆罗多》是他孙子们的战争,他以孙辈们的斗争为灵感创作出这部史诗。但这个人的真实性基本为零,研究者认为“毗耶娑”实为“编纂者”之意,《往世书》等典籍是印度各地不同作者编写、之后假托“毗耶娑”之名成书

·甜饺爱好者

在了解伽内什的神职之后,我们探寻一下这位象头神的各种传统形象,通过列举他的各种要素来猜测一下我手上这尊小雕像可能的原始面貌。

诚如前文所述,印度教是个下辖众多分支的庞然大物,不同地区教派所信奉的内容甚至完全不同。以伽内什为例,南印度将他被视作湿婆夫妇的长子北印度则视为幼子孟加拉地区将他和辩才天说成是吉祥天女的孩子,但其他地区则不采用这种说法;在印度南部地区,伽内什是纯洁到世间没有女人能与之缔结婚姻、只能与一株披上雪山神女纱丽的香蕉树结为伴侣的孩童神(说直白点就是处男神),但北部地区的教派则说他有两个女神伴侣——这类地区性差异在造像上也有体现:在南亚地区不同的印度教派系、乃至受印度教影响的尼泊尔等地,伽内什共有32种不同画像,主要反映在体态坐骑手持之物等具有主要辨识作用的细节之处;每种不同形象所具备的涵义和象征的事物皆有所不同,涉及到不同教派的教旨和修行条文,通常寺院会在其画像上配合相对应的梵文诗助人理解开悟;

由于我并非印度教徒,也非梵文学习者和专业研究者,加上本文并非讨论印度教内对伽内什的拜偶像现象,因此不会将32种画像全部一一列举;这里仅就伽内什造像常见的各种道具,来讨论一下不同道具的含义和我这尊小雕像可能的形象。

(以下所采用伽内什画像均出自19世纪编纂于印度卡纳塔克邦的肖像学著作《赫赫有名的现世财富》/ Śrītattvanidhi/ The Illustrious Treasure of Realities)

首先,从整体姿态来看,这尊伽内什雕像是典型的盘坐莲台造型。伽内什的造像以盘坐和舞蹈两种体态为主,其中盘坐型大多是端坐单腿翘起坐在宝台或坐骑上,舞蹈型则常表现伽内什身放光芒站在椰子树下的姿态;

盘腿坐姿
在这幅“舞者伽内什”(Ganapati the Dancer/ Nṛtya Gaṇapati)的画像中,象头神站在一棵椰树下舞蹈

值得一提的是,伽内什最常见的坐骑是一只硕大的老鼠——这是大约10世纪后逐渐扩展开的形象,此前这位神大多骑着一头狮子。根据《伽内什往世书》(The Ganesha Purana,梵文गणेश पुराणम्,IAST转写gaṇeśa purāṇam)的说法,广博仙人毗耶娑饱受啮齿类动物(兔子、老鼠、袋狸说法不一)之苦,因此前去祈求伽内什帮忙除去打扰其修习的动物;于是伽内什坐在啮齿动物身上降伏之,使其成为自己的坐骑——这个故事多少有些微妙,因为按照伽内什的体重来看,可能他一坐上去,啮齿动物就支棱不起来了……

32种伽内什画像中的两种:“创造者伽内什”(Ganapati the Creator/ Sṝishṭi Gaṇapati,图左)和“常胜者伽内什”(Ganapati the Victorious/ Vijaya Gaṇapati,图右)。这是两种常见的骑鼠伽内什画像

从身体特征来看,这尊小雕像为单头四臂,也算比较常见的造型。伽内什造像以单头四臂为主流,兼有单头十臂、单头八臂、单头十二臂、单头十六臂、双头四臂、三头六臂、四头四臂、五头十臂等奇行种造型——通常说法认为,神祇的头数和手臂数量越多,表示其权能越强大、掌控的方面越广泛,其地位也越高;不同手所持不同器具象征不同含义,而这些手臂又分为持握手(身体一侧呈扇形排开)和托举手(置于膝上)。在伽内什造像中,常见的持握器具有以下几种:

绳套-绳索能够用来捆扎物件,象征“联结”,能够把零散的事物串联组合在一起;

斧头-斧头是用于砍树的工具,伐木工利用斧子将成片的森林砍到,并将木桩分解为一块块零散的木材,因此斧头象征“解构”,代表将大而笼统的事物分解为小的方面。通常情况下,绳索和斧头会成对出现在伽内什造像中,二者象征人类大脑特有的复杂思考能力,是理解物质和精神的重要技能,也是伽内什作为智慧之神的象征;

象牙-大多数情况下,伽内什都会拿着他的断牙;断裂的是左牙还是右牙并无定论,不同地区有不同规定。断牙的来历也有很多说法,除了最常见的伽内什自己撅下来写字以外,《未来往世书》(The Bhavishya Purana,梵文भविष्यपुराण,IAST转写Bhaviṣya Purāṇa)说这是伽内什与持斧罗摩打架的结果,《莲花往世书》(The Padma Purana,梵文पद्म पुराण)则说这是伽内什与大力罗摩斗争的结果。对伽内什而言,断牙并不只是用于书写,还可以作为靠枕供他倚靠修习;他还把自己的牙齿用作武器,砸跑了嘲笑他骑在老鼠背上的月亮。印度教认为,象牙是大象用于攻击的凶器,象牙断裂象征脱去野兽的蛮勇、从而能够拥抱智慧;而无论持斧罗摩还是大力罗摩,都是毗湿奴的化身,象征毗湿奴帮助伽内什寻得慧根。此外,也有伽内什一边象牙断裂、另一边象牙完整,代表物质(断牙)与精神(好牙)统一的说法;

象矛-这是一种常见于印度教神祇造像中的用具,造型类似一根在侧面加装U形钩子的长矛。南亚及东南亚是大象的栖息地,当地人很早就发展出驯象技术,利用象矛这种器械来训练大象;锋利而尖锐的矛尖用来刺击不听话的大象,钝而不会造成重伤的钩子则用来管束象群。这种类似“一手萝卜一手大棒”的做法象征对人心深处野性的管控方法,人需要克制内心的兽性本能,但不能将其彻底湮灭,时不时仍然要将其释放出来;只有让对本能的鼓励和约束达到平衡,才能让人得到幸福;

象矛

甘蔗-印度是制糖技术的重要源地,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独占块状蔗糖(“石蜜”)的加工方法,直到唐代才随军队传回中国。在神话传说中,作为重要制糖原料的甘蔗能咀嚼出甜蜜的汁水,象征人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情感,是“生命之汁”,性与爱之神伽摩(Kama,全称“伽摩德瓦”/Kamadeva,梵文कामदेव,IAST转写Kāmadeva)的弓就是甘蔗做成的。部分伽内什造像手持甘蔗,主要是因为他具有丰饶财富等一系列神格特质,而甜蜜的甘蔗常被视为财富的象征。此外,据说伽内什在神界的住所就位于一篇甘蔗汁海的中央;

伽摩。伽摩是性欲与爱欲之神,同时也掌管生命力,这使得他与一系列茁壮生长的动植物有关——大部分人认为,这位爱神的坐骑是一只或几只喧闹不休的杜鹃或鹦鹉

弓矢、刀枪、剑棍、轮宝、旗帜等武具-武器象征进攻征服,具有“进取”和“先破后立”的涵义;轮宝则是具有扫清前方一切阻碍的特殊能力的神宝,与各种武器一同构成伽内什“障碍之神”的象征。实际上,这类武具在各种神祇的造像中都很常见,大多是作为神明威严的体现而存在的要素;

神笔和手稿-这类道具强调了伽内什作为学问之神的侧面,反映其记录《摩诃婆罗多》的功绩

手杖、祭祀用具-伽内什的父亲湿婆是一名苦行的隐修者,作为修行者必备装备的手杖在湿婆很多造像中都有体现,这里伽内什是继承了父亲的特征;祭祀用具则是在强调自己的神格地位,同时也有向教派信众传播“勤加供奉”涵义的意图。

“双生伽内什”(Ganapati the Twice-Born/ Dvija Gaṇapati)是为数不多的多头伽内什形象,在这幅画像中,伽内什前两手挂念珠拈印,另外两手分别持手杖和祭祀用的容器

除此之外,伽内什在造像中通常会有两只放在身前的托举手,这两只手持有的道具种类就比较少,无外乎是念珠、祭祀用具、各类水果和甜饺。这里着重提一下最后者。

除了智慧之神障碍之神外,伽内什还有个“丰饶与财富之神”的身份。一方面,湿婆令诸神为伽内什保驾护航这一点,本身就具备“丰饶”、“万全”之意;另一方面,一个伽内什俱毗罗的有趣故事也印证了伽内什的这一神格。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俱毗罗(Kubera,梵文कुबेर,他另一个为人熟知的名字是“多闻天”,即四天王中掌管北方的那位)是夜叉(Yaksha,也称药叉)的首领,这个种族因囤积财富而为人所知;与夜叉同为梵天后代的罗刹(Rakshasa)嫉妒夜叉的财富,罗刹首领罗波那(Ravana,梵文रावण,IAST转写Rāvaṇa,他就是《罗摩衍那》里掳走悉多、最后被罗摩杀死的罗刹王)设法将俱毗罗逐出其领地楞伽,霸占了夜叉的领土和财富。无家可归的夜叉们四处流浪,最后向北进发,成为湿婆的追随者——也就是伽那。俱毗罗对自己的财富夸夸而谈,引起坐在湿婆身上的帕尔瓦蒂的不满,于是女神徒手挖出夜叉首领的左眼生吞了下去。一瞬间,死亡的恐惧笼罩在俱毗罗身上,他觉得自己几乎就要死了;女神风轻云淡地说,“你可以用你那么多的财富来充当失去的眼睛”,但俱毗罗却发现自己できません,在那一瞬间领悟再多财富都无法赋予生命更多的意义,于是用黄金制成一颗假眼取代失去的左目以警醒自己,也得到了湿婆的重用;

发掘于印度卡纳塔克邦的俱毗罗雕像,约雕刻于11世纪

某天,俱毗罗见到大腹便便的伽内什,出于同情而提出请伽内什吃饭,结果伽内什将俱毗罗贮藏的食物一扫而光、却还没吃饱,俱毗罗只好忍着割肉般的心疼、从宝库中拿出大量财宝去换取食物,结果伽内什如风卷残云般一扫而空,又说自己还没吃饱。惹火上身的俱毗罗哭倒在地,跪求败家孩子伽内什别吃了,伽内什则笑着告诉他“你贮藏财富是为了客服饥饿,却落入囤积癖的魔障;如今母亲已教会你如何战胜饥饿,即使没有财富和食物,你也大可不必哭丧着脸”。

伽内什俱毗罗在这个故事中分别代表两种特质:前者象征精神的富足后者则象征物质财富的富足。伽内什喜欢美食,却不会因食物多寡而患喜患忧,象征富足的精神世界不会因物质世界改变而变化;俱毗罗坐拥无数财宝,却仍吝啬忧虑,则象征物质富足但精神贫乏者始终惴惴不安——但如果就“富足”这一层面而言,二者实际是拥有相同职能的。二者在很多方面都有类似之处:都有着富态的身材、都与湿婆关系紧密,同时,二者的造像大多呈现其托举某物的特征,俱毗罗是托着一个钱袋,伽内什则是托着各类水果、或者一种名叫“摩德卡”(Modak/ Modaka,梵文मोदक)的印度传统甜点,并将象鼻搭在这种点心上,体现出这位象头神对甜点的热爱。

摩德卡

摩德卡”几乎是一种与伽内什绑定的点心,伽内什是如此热爱这种令人愉悦的小零食,以至于他得了个“Modakapriya”的别名,意为“摩德卡爱好者”;虽然外观与中国的小笼包神似,但在当地饮食文化中,这种用米粉或小麦粉所制外皮包裹棕榈糖、椰肉的蒸制或煎制甜食被归为“饺子”——似乎世界各地饮食文化的有馅类菜肴,在被翻译为中文时都选择了“饺子”这一称呼。这是种宗教意义大于食用意义的食物,在伽内什造像中常被简略地描绘为正放的三角形,象征精神世界;摩德卡充盈着甜味,则象征精神世界的富足——这在我的这尊小雕像上也有模糊的体现;有时,摩德卡会被一种名为“卡杜布”(kadubu)的炸制甜饺所代替,但二者的意象是一致的,并没有太多区别。

这尊雕像的象鼻搭载左手的某个物体上,虽然无法判断伽内什左手到底拿着什么,但可以依稀分辨出是一个扁平的东西
卡杜布

除此之外,伽内什形象里还有一些十分重要的特征,就是“”和“草叶”。上文提到,伽内什因为肚里装不下太多事物,不得不用一条蛇缠在腰上以防止肚子裂开。这条蛇的来头可不小,有说法称它是印度教神话里有形的生命之力“拙火”(Kundalini),也有说法称它是湿婆的眷属婆苏吉(Vasuki,梵文वासुकि,IAST转写Vāsuki),是地位与千首蛇神等同的巨大蛇神;诸神与阿修罗达成协议搅拌乳海时,就是以婆苏吉巨大的身躯作为缆绳缠绕须弥山、诸神与阿修罗各执蛇头蛇尾、以须弥山为搅拌棒来翻动乳海。在印度教中,蛇象征再生;伽内什以蛇为腰带绑住胀裂的肚子,是象征世间财富的再生与再储存。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连带繁衍迅速、生育力强大的伽内什坐骑——,都与“丰产”有各种方面的联系,这些要素与蛇一起,构成了伽内什“丰产之神”职能的体现。

描绘诸神与阿修罗合力搅拌乳海的壁画,约完成于1870年

现在再来看看这尊古老又崭新的小雕像:伽内什靠近耳边的左手持棍状物,可能是他父亲的手杖;

他胸前平举的左手托着一种食物,也许是摩德卡、也许是卡杜布——反正是象头神最爱的小零嘴

他滴流圆润的肚子上有一道明显的曲线凸起,大概就是他用来防止肥水流往外人田的那条

靠近耳边的右手上握着不知名的器具,可能是草叶?反正不可能是斧头或绳套一类的大型器具;

至于托举的右手,很遗憾,这只手的手掌缺失,所以到底象头神随身携带了什么小道具……如今也无从知晓了。

·大圣欢喜天

随着时间推移和宗教传播,象头神伽内什传播到不限于印度的地区和不限于印度教的其他宗教中,耆那教、原始密教乃至佛教中,都有象头神的身影——尤其是在佛教中,伽内什还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是呢……伽内什本身长了个象脑壳,使得他在极力打压印度教渡来神祇的佛教中拥有一个略为不堪的形象,这和他那一贯伟光正的兄弟室建陀形成了相当大的反差对比。

象头神伽内什在原始密教中有重要地位,根据佛教的说法,象神曾皈依金刚萨埵和观世音菩萨,立下护持修行者的誓言,后来还与十一面观音菩萨的化身结下姻缘。在佛教法理与印度教原始教义尚未分庭抗礼的密教时期,象头神被称为“大圣欢喜天”,是以大威德助修行者的纯粹正面形象;但在密教没落、汉传及大乘诸派兴盛后,象头神开始变成亦正亦邪的存在——就连伽内什的父亲湿婆,在佛教中都变成了“二十诸天”中具备双重色彩的色界之主·大自在天(伊舍那天),象头人身的伽内什就更不必言。身为善神的大圣欢喜天乃是与观音一体双身的财神,而作为恶神的他则是名唤“毗那夜迦”(Vinayaka,梵文विनायक,IAST转写Vināyaka)、为人增加阻碍的恶神。《大日经疏》云:“毗那夜迦,即是一切为障者。此障皆从妄想心生”,《毗那夜迦含光轨》则说“毗那夜迦,常随作障难,故名常随魔也……此云象鼻也,其形如人,但鼻极长,即爱香尘故也”,意思是毗那夜迦也叫常随魔、障碍魔,象头人身,喜好凡尘风俗之事,是个好色的花和尚;他在密宗和汉传佛教造像中基本上都是被金刚萨埵观世音大日如来等大神的化身踩在脚下,象征人自身的邪念魔障被克服,倒是得了和亲爹一样的待遇(密宗“五大明王”中降三世明王的最大特征,就是脚踩脱胎于湿婆的大自在天)。

降三世明王木像,藏于日本东寺。这位明王脚下踩着的二者,就是脱胎自湿婆的大自在天和脱胎自雪山神女的乌摩妃

但这意味着伽内什在佛教中是一个反面角色吗?倒也不是,只是在当前汉地流传的佛教中如此,藏传佛教、日本密宗里,象头神还是有不少受众。藏传佛教里有个“臭名昭著”的造像,叫做“欢喜佛”,形象为与女性(明妃)面对面怀抱结合的的明王,这一造型就是脱胎自毗那夜迦——《四部毗那夜迦法》中记载了一个与之有关的故事,说大自在天的长子象头神喜好女色、不从佛法,观世音菩萨为降伏象头神而变作绝世美女(“毗那夜迦女”)前去面见他。象头神一见美人,欲心炽盛,急吼吼地想与美女探讨人生的终极问题;变为美女的菩萨则拒绝说,“你若皈依我教,我便委以此身,你是否愿与我至尽未来世、为我教护法?”,象头神一听,还有这种好事?于是“都依你,都依你”,美女便喜笑颜开与之交合,从而调伏象头神,双方皆大欢喜,象头神也因此得“大欢喜天”之称。

欢喜佛,藏传佛教中,密迹金刚、大威德明王等神佛都常以欢喜佛形式呈现,在格鲁派(黄教)尤为明显

日本东台二密中也有象头神,但形象与藏密、汉传不尽相同。日本密宗里的象头神叫“大圣欢喜双身天王”、“象鼻天”,常见形象为两个拥抱在一起的象头人身神。日本密宗的说法里,欢喜天不是因为观世音、而是因为十一面观音的调伏而皈依佛门,这一点与原始密教一脉相承。与汉传佛教不同之处在于,密宗一系的欢喜天不再是被大日如来踩在脚下的存在,而是被视为大日如来乃至观自在菩萨的化身,因此能够使用此二神佛的“”字冠名,得称“圣天”。

双身欢喜天,见于日本平安时代的画像集《别尊杂记》

供奉仪轨方面,日本密宗基本保留了原始的供奉习俗,以甜饺为主、加上白萝卜作为对欢喜天的供品;但日本将“摩德卡”加以改进,将原本就已经很甜的“摩德卡”改为白米粉和面擀皮,将酥油、蜂蜜、干姜、石榴、莓类、核桃、红豆等十几种材料混成馅,包成有华丽褶子的石榴状油炸点心,称作“欢喜团”(歓喜団/かんぎだん)、“欢喜丸”(歓喜丸/かんぎがん)或“团喜”(団喜/だんき)——别说是欢喜天,这玩意人吃起来都齁得慌;要是伽内什吃到日本人做的欢喜团,只怕牙齿还没等自己掰就已经坏了罢

欢喜团,嗯,很有恶魔果实的既视感

最后再提一嘴这尊小雕像原件的所在地吧。虽然国内外贩卖这尊雕像店铺大多说这尊雕像的原件现藏于法国巴黎的吉美博物馆(Musée Guimet),但查找吉美博物馆的主要藏品后会发现,这座博物馆虽然确有一尊伽内什雕像,但造型与这尊完全不同、体积也要大很多——长下面这样:

伽内什雕像,寻自柬埔寨暹粒省,约雕刻于12-13世纪

而我在查找这尊雕像的详细信息时,找到了一些提供这尊雕像3D打印数据参数的网站。在网站中出现了两种有关这尊雕像来源的说法。一种语焉不详的说法是,这尊雕像现藏于丹麦的哥本哈根国家艺术博物馆(The National Art Museum of Copenhagen);另一种相对详细的说法则称,这尊雕像现藏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五十周年纪念博物馆(Musee du Cinquantenaire),是一尊发现于印度尼西亚中爪哇岛的约公元10世纪时的作品。但我在五十周年纪念博物馆的官网介绍页面中,并未找到这尊雕像的任何图文内容,也没有找到任何与之有关联的介绍内容——伟大的象头神大概想不到,数千年后他的小雕像复原品居然会成为困扰想探寻其根源出处者的障碍;不知道这位障碍之神会不会像当初对俱毗罗那样,笑着说“大可不必为此烦恼”呢?


本文标题:【神祇】四臂伽内什雕像复制品开箱:浅谈象头神伽内什 - 八卦谈
本文地址:www.ttdhp.com/article/29099.html

天天动画片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