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动画片 > 八卦谈 > 《生化奇兵:无限》的结局是失败的,也是成功的

《生化奇兵:无限》的结局是失败的,也是成功的

八卦谈 佚名 2023-05-01 09:13:22

时隔7年,终于玩通了《生化奇兵:无限》,也体验到了大名鼎鼎的结局。与大部分玩家一样,我也被这个奇妙的结局惊叹到了。

如果你隔了这么久还没玩过这游戏的话····大概率你是不会在乎剧透了

结局


剧情的结尾,恢复能力的伊丽莎白向布克揭露了残忍的事实:布克其实就是Comstock本人,而一切的转折发生于伤膝谷战役后的洗礼。玩家所操控的时间线的布克没有接受洗礼,于是继续抑郁的过着喝酒赌博的一生。接受了洗礼的布克改名变成了Comstock,依靠着Lutece兄妹的技术和自己以前的战友建立了天空城。而没有洗礼的布克在未来生下一个女儿叫安娜。与此同时Comstock因为失去生育能力,让兄妹开启了裂痕抢走平行世界布克的女儿,起名叫伊丽莎白。之后因为Lutece兄妹成为威胁,Comstock杀害了他们,而Lutece兄妹成为量子态存在于平行宇宙中。布克把女儿卖给Comstock后悔恨20年,突然有一天Lutece兄妹通过裂痕出现提供了他找回女儿的办法,布克进入裂痕后因为时空交错忘记自己的本意,以为自己是来救一个叫伊丽莎白的女孩来还清债务的。《无限》剧情开始。

假如你真的没有玩过《无限》的话,你也看不懂这图

而最后的最后,布克选择了在洗礼前让平行世界的伊丽莎白溺死自己。这样一切便不会发生。

并不是说本体的结局多么糟糕。作为一款游戏,这个结局的目的是给玩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它确实做到了。一个能让玩家接受的结局很可能就像迪士尼电影似的看够即忘。而一个复杂而纠结的结局能让玩家不停的讨论。和同期的《最后生还者》相比,搜索《无限》的结局的人在谷歌趋势上成完全碾压状,这在商业上是绝对的成功。

谷歌搜索“结局”的趋势。红线为《最后生还者》,蓝线为《生化奇兵:无限》


然而本体结局传输的价值观,对我个人而言是失败的。

如果说命运给带来了曲折,一个没有重新选择能力的人会选择接受他的命运,把希望放在未来。对我们平常人来说,如果说另一个世界的布克给另一个世界的伊丽莎白带来了痛苦,起码这个世界的布克能陪着另一个世界的伊丽莎白在巴黎共度余生。痛苦随着时间只会变成人生中的一部分而已。

整个无限的剧情就是卖掉女儿的布克杀出天空城救出自己女儿----一个赎罪(redemption)的故事。然而玩家控制的布克,唯一成功的布克,居然选择了自杀。这让我不能苟同:整个无限的剧情在结尾前是布克解决问题,救赎自己的过程。本体的结局通过平行世界的悖论杀死了布克,整个天空城不会出现,伊丽莎白不会出现,布克也不会卖女儿,只留下布克和安娜还在一起的世界。看似完美的解决了问题,然而事实上问题根本就没有出现。我不敢苟同Ken对人生的看法。如果遇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是让问题消失,这不是一种逃避吗?

在布克杀死Comstock,解放伊丽莎白那一瞬间,这个世界的他已经赎清了自己的罪孽:自己经历了苦难救出了女儿,而Comstock也为自己的罪过付出了代价。然而Ken把平行世界的理念强行揉进了玩家的价值观里:为什么其他所有没有成功的布克,所有变成Comstock的布克的罪过需要由这个已经赎清自己罪过的布克来承担呢?为什么伊丽莎白宁愿保证所有的自己消失和一路照顾自己的布克死亡也不愿意去巴黎看一眼呢?伊丽莎白一句:“还有其他Comstock在其他上百万的宇宙里活着”,否定了玩家在游戏里做的一切努力。即使伊丽莎白和布克了解多元宇宙的存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的玩家可遇不到这东西,你要如何说服玩家让玩家认同布克自杀让全宇宙的Comstock和伊丽莎白都消失才是完成了救赎呢 ?假如说我跟你说你现在自杀可以拯救其他多元宇宙里的70亿人,你有多大可能会去做呢?


伊丽莎白的转折也比较突兀。如果说是后半段手术的折磨把她变成了一心只想复仇Comstock的人,这个转变在玩家的体验里是被完全跳过了的。唯一的挽留就是在开门前主世界的伊丽莎白问:Booker, are you sure this is what you want? 我认为Ken在写剧本的时候绝对应该在开门之前这一段多下点笔墨,不应该让伊丽莎白就这样放一路陪伴自己的布克就这么走向自己的死亡,起码应该多说两句话吧?虽然陪伴玩家的伊丽莎白并没有忍心亲手杀死布克,不过脖子上没有挂针的细节完全不足以支撑起伊丽莎白情感的冲突。

Yep,你去死前就关心了这一句话


同是13年的作品,美末1的结局就更能让玩家感同身受。乔尔怪罪自己造成了女儿的死,于是他费尽万苦保护了艾莉,救赎了自己。即使艾莉的死有可能拯救全人类,对他而言也是毫无意义。为什么我要在乎与我无关的人的感受呢?我只在乎我全程照顾的这个伊丽莎白不就行了?

这些要素的集合让《无限》的结局在当年成为了最具有争议的游戏结局。这和本体对于角色发展的处理不当有很大的关系。


这些问题在DLC2里伊丽莎白回答自己为什么要选择一条明明注定要死亡的道路之后,Ken Levine想给这个故事灌注的核心才被稍微的解释了:

Booker: "You know atlas is going to ..." 你知道阿特拉斯会把你···
Eliz: "I know. I'm ready." 我知道,我准备好了
Booker: "Are you sure?" 你确定吗
Eliz:"Yes. " 我确定

这和布克在为了伊丽莎白牺牲前的对话一样:

Eliz:"Booker, are you sure this is what you want." 布克,你确定这是你想要的吗
Booker: "Yes, this is the only way to undo what I have done to you." 我确定,这是能够补偿我对你所做的事的唯一办法。

这样有意为之的对话,以及整个海葬2里伊丽莎白都是在幻想的布克的引导下前进的种种设置,是Ken在告诉玩家:伊丽莎白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布克。而布克在《无限》里的牺牲,不是毫无意义的,也不是一种逃避。他认为自己的罪孽深重,不是简简单单的“解决问题”就能赎清的。而他这种想法,也深深的烙印在了自己的女儿身上。

海葬二里伊丽莎白对幻想的布克的态度是能解释这一点的。她从一开始讥讽布克,到电梯里对布克的怀念,再到最后承认自己离不开布克,并不是她态度上产生了转变,而是她逐渐认识到自己藏在内心深处的对父亲情感的过程。伊丽莎白在无限剧情结束后,以为自己是憎恨父亲的,因为两个世界的父亲给她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她认为布克和Comstock都是罪人。这点可以从无限结尾里伊丽莎白的表情还有语气看出来(当然还有Ken Levine在采访里也是这么说的)


在布克进门前她还是迟疑了。海葬一结束后,她意识到自己为了自己目的而牺牲了Sally,就像Comstock夺取了她的童年,布克卖走了她来还债一样。她是气愤的,因为她最不想成为的人就是她的父亲。而在她在拯救Sally的过程中,她逐渐理解了布克的感受,也渐渐接受了他对自己带来的影响。她意识到自己不仅早就原谅了布克,而且还接受了他对“救赎”的价值观。布克为了赎清对她的罪孽而牺牲了,如今她全盘接受了她父亲的做法,也走上了父亲的道路,牺牲自己去赎清自己对Sally犯下的错。对我这种玩家来言,这是温暖的,但是也是悲伤的。因为这条路的终点对伊丽莎白来说只有死亡。但是伊丽莎白还是义无反顾的走进去了。

DLC1+2和无限的本体让布克和伊丽莎白两个人物的塑造形成了一个循环。她父亲是伤害伊丽莎白的人,是关心伊丽莎白的人,是拯救伊丽莎白的人,也是塑造了伊丽莎白的人。所以伊丽莎白在电梯里说:

Elizabeth:"Booker, I miss you. You were the only one who ever...you were my only friend.” 布克我想你,你是唯一一个对我···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她想概括布克对她做的事情,但是她概括不出来。所以她只能用“朋友”这个词来形容布克。在孤独和恐惧下,她终于拥抱了自己的情感,接受了在她内心深处,她最关心的,影响她最深的人就是布克的事实。这样看来,在海葬里伊丽莎白一直拒绝管布克叫父亲也不难理解了。在她眼里,她憎恨的人是她的父亲,而她爱的是布克。Ken说“海葬二对玩家来说像是一封情书”,我大概也能理解了。

虽然这样的走向符合角色发展,也塑造了一个完美的悲剧,但是这样的结局仍然是让人不满意的。DLC1+2的故事与本体完全脱离,而且出身于“Irrational Game即将解散,IP回归2K”的背景下。我总是觉得,伊丽莎白死的意义或许不仅是在解释角色的动机,更是Ken对于他角色的私心。

当然我也不怪Ken。Ken真的是被埋没的奇才,他的故事是属于只有你去体验了才能理解的,也大概是为什么他在电影界反而碌碌无为吧。这个游戏最大的错就是它是一款游戏。它的剧本单独提出来是足以让任何评论家写上几页的解析的。只可惜游戏是面向所有人的,它没有《李尔王》和《麦克白》的高贵,也没有文学的魄力让自己的观众坐下来静静思考。只希望在玩家的心里,有这样一个结局:布克在伊丽莎白问他:Are you sure this is what you want? 的时候布克应该收回开门的手说:What happened happened, what's important is right now. 


我其实并没有死我只是老了而已~~~

封面来自steam社区用户observer2049


本文标题:《生化奇兵:无限》的结局是失败的,也是成功的 - 八卦谈
本文地址:www.ttdhp.com/article/29568.html

天天动画片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