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动画片 > 八卦谈 > 《马恩选集》(第一卷)说明

《马恩选集》(第一卷)说明

八卦谈 佚名 2023-06-15 15:12:47

第一卷说明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选收马克思和恩格斯1843—1859年的著作,以及他们后来为一些著作撰写的序言和导言。

这一时期是马克思主义诞生并在革命实践中运用和丰富的重要时期。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在欧洲主要国家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日益加深,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反对资本主义压迫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声势浩大的斗争。与此同时,由于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以往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逐渐被各民族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所代替。这种世界交往的趋势不仅出现在物质生产领域,而且也出现在精神生产领域,从而使各民族的精神产品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这一切为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的诞生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1848—1849年欧洲大陆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工人阶级在这场革命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开始为争取自身彻底解放进行自觉的斗争,国际工人运动揭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投身于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活动,把自己的命运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他们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进而深入研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科学地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吸收和改造人类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形成了新世界观。他们参与创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了党的理论纲领和策略原则,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他们亲自参加1848—1849年革命,指导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并在革命失败后全面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科学理论。19世纪50年代后半期,马克思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大发现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在这个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密切关注和热情支持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深刻揭露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本质和罪恶行径。

本卷开篇部分选收了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这两篇文章写于1843年至1844年初,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彻底完成了世界观和立场的转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从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立场出发,阐明了宗教的社会根源和本质,揭示了德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社会基础和阶级特征,提出了推翻这一反动制度的战斗任务,论述了革命理论同革命实践相统一的思想,同时首次明确地阐述了无产阶级消灭一切奴役、实现人的解放的历史使命。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恩格斯评述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和影响,分析和批判了它的主要范畴,指出它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理论表现,同时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强调只有消灭私有制、全面变革现存的社会关系,才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弊端。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1844年4—8月撰写的一部未完成的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著作。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出发,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的各种历史文献和思想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性考察,在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过程中,提出了新的经济学观点、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理论观点,并作了初步的综合性阐述。在本卷选录的《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这一节中,马克思批判地改造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异化概念,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用来分析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揭示资本与劳动的不可调和的对立,说明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给工人阶级和整个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指出要使社会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就必须采取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必须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这样,马克思就进一步深刻地论证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重视对社会状况特别是工人阶级状况的考察,以便把自己的理论建立在确凿可靠的事实基础上。恩格斯在1844—1845年撰写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就是这方面的范例。这部著作以生动具体的材料展现了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惨遭剥削和压迫的情景,揭示了工人遭受蹂躏的社会根源,并明确指出,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必然会促使他们奋起抗争,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实现创建新社会的任务。在本卷选录的内容中,恩格斯在阐明上述基本思想的同时,还论述了英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历程和前进方向,指出工人运动除了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再没有其他出路;而社会主义只有成为工人阶级政治斗争的目标,才能赢得真正的胜利。在为这部著作1892年德文第二版撰写的序言中,恩格斯分析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批判了那种凌驾于一切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之上的冒牌社会主义,强调工人阶级必须正确判断形势,善于总结经验,把革命运动不断推向前进。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新世界观的过程中,不仅坚决批判唯心主义,而且自觉地同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1845年春,马克思撰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者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作用的主要缺点,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观,论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思想,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哲学家们过去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恩格斯认为,《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1845年秋至1846年5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了阐述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部著作的第一卷第一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对唯物史观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他们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的出发点,论证了研究现实的人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科学的历史观的前提,指出唯物史观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揭示各种观念形态,从而深刻地揭示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他们论证了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中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阐述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们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消灭私有制、建设新社会并在斗争实践中改造自己的任务,强调未来新社会的创建一方面要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另一方面要以同生产力的普遍发展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共产主义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哲学基础。

为了给新世界观的传播扫清道路,引导工人阶级在思想上同小资产阶级划清界限,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形形色色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剖析和批判。1847年,马克思撰写了《哲学的贫困》,抨击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蒲鲁东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散布的取消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改良主义主张。本卷节选了这部著作的第二章《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马克思在文中批判了蒲鲁东的唯心史观和形而上学方法论,进一步阐发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以及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对抗性必然导致阶级斗争尖锐化,资本主义终将为一个没有阶级和阶级对抗的新社会所代替,而工人阶级就是实现这一历史性变革的伟大革命阶级。这些精辟论述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奠定了初步基础,包含着后来在《资本论》中阐发的理论的萌芽。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广泛关注各个社会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著和演说。本卷收录的恩格斯的《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阐述了共产主义理论产生的实践基础,强调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于波兰的演说》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同民族解放运动的关系,指出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是一切被压迫民族获得解放的信号。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论述了以剥削雇佣工人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阐述了后来在《资本论》中得到科学论证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些重要思想。恩格斯在1891年为这篇著作撰写的《导言》中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价值,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指出工人阶级不仅是社会财富的生产者,而且是新的社会制度的创造者。在《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中,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所标榜的“贸易自由”实质上就是资本家压榨工人的自由,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国家牺牲其他民族的利益而聚敛财富的自由。这些论著和演说从不同角度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一开始就体现了鲜明的阶级特征、实践品格和科学精神。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个时期同工人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并保持广泛联系,使自己的理论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引导和支持下,1847年成立了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收入本卷的《共产主义原理》是恩格斯为同盟撰写的纲领草案,是《共产党宣言》的重要准备著作。恩格斯在这篇文献中指出,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历史的发展决定了无产阶级必将完成埋葬资本主义和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的使命。恩格斯强调废除私有制是共产主义者的主要要求,同时阐明了消灭私有制的历史条件,论述了共产主义者的斗争道路和策略原则,并科学地预言了未来新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1847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同盟起草一个准备公布的理论和实践的纲领。他们在《共产主义原理》的基础上写成了《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宣言》用历史唯物主义阐明了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对资本主义作了深刻而系统的分析,科学地评价了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阐述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伟大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并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并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共产主义新社会必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这个新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宣言》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础,论述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基本纲领和策略原则,指出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宣言》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流派,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这些流派的界限,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战斗口号。

本卷同时收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不同时期为《宣言》写的七篇序言。序言阐明了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唯物史观,并结合各个国家的不同条件和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实践,阐述了《宣言》的指导意义,强调指出:不管后来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是完全正确的;而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共产党宣言》阐述的科学理论在1848—1849年欧洲革命中经受了检验,并在实际的运用中得到发展。本卷选收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和总结这场革命的经验的重要著作。在这些论著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有关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以及工农联盟等问题的重要观点,进一步丰富了新世界观的科学内涵。

《危机和反革命》、《资产阶级和反革命》是马克思在1848—1849年革命期间写的两篇评论。这两篇评论深刻地揭露了德国资产阶级背叛革命的行径及其原因,为无产阶级确立革命目标、制定斗争策略指明了方向。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是马克思科学总结法国1848—1849年革命经验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通过对法国1848—1849年革命的分析和总结,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理论和策略,并第一次使用了“无产阶级专政”概念。他评价六月起义是现代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间的第一次伟大战斗,是保存还是消灭资产阶级制度的斗争。马克思划清了革命的社会主义与各种空论的社会主义的界限,指出革命的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马克思阐明了“劳动权”的科学内涵,强调劳动权就是支配资本的权力,就是占有生产资料,使生产资料受联合起来的工人阶级支配,也就是消灭雇佣劳动、资本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恩格斯认为,马克思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了世界各国工人政党用以表述自己的经济改造要求的公式,即“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因而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此外马克思还提出了“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个著名论点,并阐述了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重要前提的思想。

在《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德国1848—1849年革命经验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对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策略,强调必须建立独立的工人政党并坚持无产阶级独立的革命策略,必须保持自己组织上和思想上的独立性。他们第一次比较完整地阐述了“不断革命”理论,指出无产阶级的利益要求不断革命,直到彻底消灭有产阶级的统治,直到无产阶级夺得国家政权,将有决定意义的生产力集中到无产者手中。

恩格斯的《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是一部用唯物史观全面研究德国1848—1849年革命的著作。恩格斯科学地阐明了革命的前提和性质、发展进程和失败原因。通过对德国社会结构、各阶级的地位及其在革命中的态度和作用的分析,恩格斯论述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并进一步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策略原则。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马克思总结法国1848年革命经验和评述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政变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通过对法国社会结构和阶级斗争状况的科学分析,揭示了历史运动的规律,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指出历次资产阶级革命都没有动摇在君主专制时代形成的军事官僚机器,反而把它当做主要的战利品,而无产阶级革命则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阐述了工农联盟的思想,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只有获得农民的支持,才能形成一种合唱,若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都会成为孤鸿哀鸣。

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唯物史观,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指出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中蕴含着巨大的革命力量;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对抗必然引起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是新生产力的代表,肩负着彻底改造旧世界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关注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斗争,本卷选收了他们在19世纪50年代论中国的十篇文章和论印度的两篇文章。

在论中国的文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揭露了资本主义列强对华战争的侵略本质和血腥暴行,热情支持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并对中国的农民起义作了科学的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封建专制的压迫和欧洲列强的侵略是引起中国革命的原因,中国革命必将对欧洲产生重要影响,并成为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

在论印度的文章中,马克思揭露了英国殖民统治的本质和罪恶行径,同时指出,它破坏了印度的宗法制,造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革命,因而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马克思联系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景来考察民族殖民地问题和人类历史进步问题,指出被压迫民族和殖民地人民的解放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强调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文明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才能在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条件下实现历史的进步。

从19世纪40年代初开始,马克思一直孜孜不倦地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1857—1858年间,他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题撰写了篇幅宏大的经济学手稿。1859年,他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并在序言中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表述。恩格斯为这部著作撰写了书评,阐述了马克思的理论贡献。按照本选集的体例和结构,上述著作选编在第二卷,以便比较集中地反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经济学领域的理论成果。


本文标题:《马恩选集》(第一卷)说明 - 八卦谈
本文地址:www.ttdhp.com/article/34010.html

天天动画片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