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动画片 > 八卦谈 > 《TDKR》一场被煽动的暴力革命,在恐惧中建立秩序

《TDKR》一场被煽动的暴力革命,在恐惧中建立秩序

八卦谈 佚名 2022-10-01 13:40:19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The Dark Knight Rises)作为《黑暗骑士》三部曲的最终章,完成一个华丽的表演,令全世界都掀起一股“蝙蝠”狂潮。

三部曲第一部《蝙蝠侠:侠影之谜》上映之初35位影评人86%的认同率,这部电影所得的评分甚至超过了横扫全球票房的超级ip《星战前传Ⅲ》。

三部曲第二部《蝙蝠侠:黑暗骑士》上映之后最终拿下全球2008年年度票房冠军,是DC电影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拿下全球年冠,北美票房也拿下年度冠军。

三部曲第三部《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则拿下2012年影史票房第七,让蝙蝠侠这个ip持续升温。

凭借诺兰的才华让蝙蝠侠这个被打入冷宫多年超级英雄ip一度达到了巅峰,《黑暗骑士》三部曲的内核深度也一度让漫改电影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而三部曲各自有不同的风格基调。

与第二部《黑暗骑士》有所不同的是,政治这个元素在第一部和第三部痕迹都太明显。

《黑暗骑士》三部曲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The Dark Knight Rises)的故事发生在《蝙蝠侠:黑暗骑士》八年后的一个冬天。

蝙蝠侠替哈维丹特背锅,承受整个哥谭市的指责与羞辱,背负刽子手的罪名。

而哥谭警局和哥谭政界一起推动丹特法案,借这套法案关押了上千名罪犯。

序幕拉开,贝恩登场

任何人类欲望的价值尺度与对它的追求所冒的风险都是成正比的。价值越高,风险越大。

贝恩团队完成了一场惊险的空中劫机,视人命为草芥。

贝恩和他的团队甚至愿为他们的目的牺牲生命。

你能从序幕里感受到贝恩团队钢铁般的意志,不可动摇。

此时押上台面的价值观是——意志、信念。


让故事开始仅仅卷入几个主要人物,当故事讲述过程向前进展时,让他们的行动向外分岔,扩展到角色周围的世界,触动改变越来越多人的生活。

贝恩裹挟着其他人,强制让蝙蝠侠乃至于整个哥谭市加入到这场对抗中。

利用幕结构,以紧张作为开始的基点,然后通过场景和序列提升到第一幕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贝恩劫机一幕是实拍。

从诺兰的《盗梦空间》到《信条》,都符合这个结构,不光是诺兰,很多电影也都是这个结构。

当进入第二幕时,需要一些削弱这一紧张的场景,可以是言情或是喜剧,一种可以相应降低第一幕紧张程度的基调。

第二幕韦恩慈善会上各种小插曲相应的削弱了序幕里贝恩劫机的电影节奏。

天下太平,要什么英雄

节拍构建场景,场景构建故事设计中下一个更大的动态单位:序列。

每一个场景都在自己的价值观层面上进行了转折

场景一:蝙蝠侠归来,干涉银行抢劫案

外骨骼装甲

蝙蝠侠面对警察的重重围堵冲了出来,重拾自信。

但这种自信是建立在依赖高科技工具之上的。

依靠蝙蝠战机冲出警察围堵

场景二:对战贝恩,被贝恩断背

从自信跌落自疑

在家闲置八年的布鲁斯当然不是视人命为草芥贝恩的对手。

场景三:监狱崛起

“Why Do We Fall?”

“我们为什么会跌倒?”

“那个孩子没有拴着绳子,让恐惧成为你的翅膀吧。”

在布鲁斯逃离监狱时,囚犯们说的是摩洛哥语 “Deshi Deshi Basara Basara” 译为 “崛起”。

价值观层面转折。

这几个场景构成了一个负荷着更大价值观的序列,这一价值观居高临下又与其他价值观相辅相成。

让每一句对白或每一个场景都服务于行为和动作的转折或情景设置上的变化。

猫女盗窃布鲁斯韦恩指纹

公司内斗把布鲁斯驱逐出韦恩企业

被情人背叛,背后捅刀

因果关系驱动一个故事,使有动机导致结果,这些结果又变成其他结果的原因,从而导向故事高潮。

各个片段却又连锁反应,将冲突的各个层面连接,表现出现实的相互性。

一个小插曲:管家阿福瑞德离开布鲁斯韦恩

管家阿福曾在《黑暗骑士》里劝导布鲁斯:“你是你,你不是蝙蝠侠,你有极限,蝙蝠侠没有。”

当然,布鲁斯韦恩没有在意。

布鲁斯认为他即蝙蝠侠,他即黑暗骑士,他即哥谭救世主。

沉迷在扮演蒙面义警的世界里,蝙蝠侠即是他生活的全部,唯一的恋人瑞秋死在爆炸中,布鲁斯自我封闭,谢绝一切访客,把自己封闭在韦恩庄园。

在贝恩出现他第一反应是重新戴上面具成为蝙蝠侠。

在家闲置八年的布鲁斯被贝恩狠狠教训了一顿,被打的满地找牙。

贝恩

再一次回到哥谭对决贝恩的时候,布鲁斯理解了阿福的意思。

他没有带着核弹同归于尽,没有满足自己虚假的自我牺牲精神。

布鲁斯是布鲁斯,蝙蝠侠是蝙蝠侠,这不能划等号。

只有神经病才会觉得自己不是自己,而是蝙蝠侠。

在电影最后,借戈登警长之口说出了这个价值观:

在最阴暗的角落里发出最耀眼的光芒,任何人都可以是蝙蝠侠,让这个城市看到希望。

布鲁斯经历了一种自我牺牲式英雄到真正回归到生活,放下蒙面义警包袱的韦恩身份。

从情感瘫痪者到一个可以去爱人的人。(外在条件也有体现)

故事高潮:故事是一系列幕的组合,渐次构成一个最后的幕高潮,又称故事高潮,从而引发不可逆转的变化。

经过一系列事件,布鲁斯从自疑到自信、被社会舆论攻击到被认可、从自我闭塞到释放。

布鲁斯对生活的态度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让故事弧光在内在冲突的层面闪烁,进而迸发出主人公心灵或道德本质的深刻变化。

无论其面貌如何,在人物塑造之下,这个人到底是谁?充满爱心还是残酷无情?忠厚老实还是虚情假意?如何在压力之下作出选择,在追逐欲望的过程中采取哪种行为。

压力才是根本。

在没有任何风险的情况之下做出的选择意义甚微。

如果一个人物选择在一个说谎将不会使他获得任何好处的情况下讲真话,那这一幕毫无意义,因为他没有表达出任何东西。

相反,一个人物在说谎可以保全他性命的情况下依旧选择讲真话,那么,便直观的能感受到这个人物的性格核心是诚实。

布鲁斯韦恩在爆炸风险下依旧选择回到哥谭市,那观众便能直观的感受到布鲁斯的意志。

花花公子外表下是一个具有思想的布鲁斯。

结构的功能就是提供不断加强的压力,把人物逼向越来越难的两难困境,迫使他们作出越来越艰难的选择,逐渐揭示其真实本性,甚至直逼无意识的自我。

观众只认同人物的深层性格。

即通过压力之下的选择而揭示出内在品质。

人物行为逻辑

布鲁斯韦恩见到贝恩的第一反应是戴上面具。

例如一个正常人要进入一所房子,他会采取最小的保守动作。

他会去敲门。

而一个武打英雄保守的第一步大概率是破门而入,他会觉得这是最慎重且最保守的动作。

而布鲁斯韦恩,在面对黑帮、影武者联盟、稻草人、小丑、双面人之后早已对蝙蝠侠这层身份产生了一种路径上的依赖。

他遇到贝恩的第一反应,也必定是成为蝙蝠侠。

冲突层面是人性维

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意识形态的、生物的以及心理的社会力量,都像时代风景和服装一样,对事件的塑造发挥着同样的作用。因此,人物设置,包括其各不相同的冲突层面,也是故事背景的一部分。

一个故事的背景严格的界定并限制了其可能性。尽管背景多么现实或荒诞,其因果原理一经确定,就不可能更改。

你能想象急冻人在《黑暗骑士》三部曲里满哥谭市里发疯到处冻人吗?

你能想象杀手鳄在哥谭市下水道里潜伏掠夺吗?

你能想象基努里维斯版《康斯坦丁》跟《黑暗骑士崛起》一个世界观吗?

世界观上该有必要的取舍,世界越大,创作者的知识便越被稀释,其创作的选择就越少,故事便越发充满陈词滥调。

比如《龙珠》,随时都能塞进一个更强大的反派用于剧情需要。

所以,世界观越大≠作品越好

诺兰在自己的三部曲宇宙作出了最有特色的蝙蝠侠。

正如杰昆菲尼克斯版《小丑》风格独特一样,《黑暗骑士》三部曲作品同样基调独特到不可能融入到任何一个漫改世界观里。

《黑暗骑士崛起》整部电影的节奏实际上处于一种递增状态,每一次交流都要强上于上一个节拍。

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是一个政治学和大众传播理论。理论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理论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

贝恩放出了因丹特法案入狱的罪犯们。

出狱的罪犯们裹挟着更多的穷人加入到一场无脑跟风的“打砸抢”的狂欢运动中。

在这些暴徒眼中,富人们生来就拥有权势、地位、财富。他们生来就不平等。

更多的人借着团队归属感对富人们发泄着自己的仇恨。

而贝恩,则赋予了这个群体一股虚假的存在感和归属感。

主导这个群体的情绪是仇恨、颂赞、狂欢。

在这群乌合之众浩浩荡荡的碾压下,少数正常人和残余的警察选择了躲起来。

正对应了“沉默的螺旋”。

实际上贝恩很清楚自己在煽动一场没有结果的狂欢,他知道炸弹迟早会爆炸。他也不会离开,整个贝恩团队都自认为自己是理想的殉道者。

而这些监狱里被放出来的罪犯贫民们则是被贝恩当做枪使,可以被煽动,可以被利用,也可以被抛弃。

实际上任何鼓吹的言论都需要独立思考。

以前需要工人建设社会,工人最光荣,现在工人不提了。

后来需要农民来消耗市场,转嫁市场危机,有一阵农民最光荣。

现在工人农民都不光荣了。

紧接着贝恩设立法庭去审判那些有钱人们。

审判者是谁?

稻草人!

稻草人在三部曲第一部《侠影之谜》中隶属于影武者联盟,并且在第二部《黑暗骑士》里面贩卖毒品。自始至终稻草人都是罪犯,毋庸置疑,并且是隶属于影武者联盟的罪犯。

而贝恩,挑选了这位影武者联盟的老搭档来担任法庭审判者。

这也直接交代了这所虚假法庭的本质:一场由民意绑架判决结果的闹剧,而这种民意绑架司法的法庭,谁掌握了民意,谁就掌握了审判权。

这根本不是法庭审判,只是一场粗暴的屠宰。

人们不按照法律来进行公平公正的审判,所有的审判结果都只是出自人们愤恨的情绪。

富人们和贫民身份天生不对等,公平吗?

答案当然是——公平。

哪有什么绝对的社会公平?人脉、权力、财富都可以通过血脉亲情传递,当富人们的先辈们在拼搏的时候,贫民们的父辈们可能在酒桌上鬼混、在庄稼地里打滚、街巷里上蹿下跳。

不可能一笔抹除别人的先天优势而要求社会平等。

就简单的来说,美即天生的不平等,还有智力。

可以设想有这样一个社会,从个人财物和奢侈品来说,财富是平均分配的,而权力仍留在少数特权阶层人物的手中。但是实际上这种社会不能保持长期稳定。因为,如果人人都能享受闲暇的生活和生活保障,原来由于贫困而愚昧无知的绝大多数人就会学习文化,就会独立思考;他们一旦做到这一点,迟早就会意识到少数特权阶层的人没有作用,他们就会把他们扫除掉。从长期来看,等级社会只有在贫困和无知的基础上才能存在。

不要觉得这些被贝恩煽动的罪犯贫民没脑子、场面太荒诞,实际上这种煽动并不罕见,各取所求而已。


当暴力是民主化的,是被允许的,安全的、正当的,没有后顾之忧的,你也能从中获得某种满足的,满城皆如是、无人是例外的,你还敢信心满满地说不么 ——豆瓣《狗镇》


蝙蝠侠点亮了一个巨大的蝙蝠标志,与贝恩对标,以煽动对抗煽动。

这个“煽动”可以是一句口号,也可以是一个标志,他们都能代表一种精神。

诺兰很聪明的在《黑暗骑士崛起》高潮戏里面隐藏了哥谭市民,也隐藏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只留下了一众贝恩团队和蝙蝠侠为首的警察团队对抗。

孤儿院的孩子们四散去叫哥谭市民一起逃亡,然而没有一个人跟来。

逃亡的仅有这一车孤儿院孩子。

哥谭警察这个团队是输不起的,他们已经是被排除在这个独裁阶级之外的团体,而他们势必与贝恩团队有一场思想上的碰撞,而在高潮戏中,这两个声音里将有一个胜出成为故事的主控思想。

最后,蝙蝠侠拯救了哥谭市,以英雄之名。

蝙蝠侠在贝恩一战后获得了政界和媒体的认可,在这双方的权威话语权之下,蝙蝠侠自然而然的也就得到了主流认可。

谁掌握了媒体,也就掌握了最大的话语权

即使是蝙蝠侠杀死米兰达之后,依旧能以蒙面英雄的名义立碑立项,收人膜拜。

你可以说这是米兰达咎由自取,但这与黑暗骑士的初衷完全相悖。但这也是极端情况下的一种无奈,一种妥协。

蝙蝠侠本就是一种游走在法律边缘的存在,他的所作所为只取决于自己的道德底线,这个身份一旦使用不当就会逾越到法律之上,成为私刑者、刽子手。

正因为蝙蝠侠有道德底线,所以戈登警长即使是迫于社会舆论压力也要跟蝙蝠侠合作。

哥谭市长也选择性失明,对媒体缄默不言。

为了哥谭市我可以是任何人,甚至是刽子手。

在极端情况下,准则=愚善,这高贵的道德底线反而成为真正束缚好人的一种无形枷锁。

所以他会为救小男孩杀死双面人,即使是无意识。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崛起   RISE

布莱克成为罗宾是目前所有漫改电影中最独特的一个改编

布莱克是体制内的一名警察,整部电影中出镜不多,单独有一条故事成长支线。很多时候他都被称作“菜鸟”。以他的视角来看,整个哥谭市都缺乏凝聚力,他也时常无法融入圈子。

铲除黑帮后的哥谭警局都处在一个安逸成性的环境,团队不健康,工作不上进,做事唯唯诺诺,效率低效,谈资都是家长里短。

炸桥的一幕则是布莱克辞职的最后推力。

冗长的手续制度和自成一体的章程习惯正在成为束缚好人的一种障碍。

最终布莱克卸去公职,选择成为罗宾。

也正应了《黑暗骑士崛起》的内核:

在最阴暗的角落里发出最耀眼的光芒,任何人都可以是蝙蝠侠,让这个城市看到希望。

蝙蝠侠系列:


本文标题:《TDKR》一场被煽动的暴力革命,在恐惧中建立秩序 - 八卦谈
本文地址:www.ttdhp.com/article/3501.html

天天动画片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