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动画片 > 八卦谈 > 大国博弈中的牺牲品——冬季战争背景及曼尼拉炮击事件简述

大国博弈中的牺牲品——冬季战争背景及曼尼拉炮击事件简述

八卦谈 佚名 2023-06-29 15:14:34

文章非原创,转自中文Wikipedia并在与英文版本对照后做了些许修改,文章中所有加粗字体并无特殊意味(迫真)

曼尼拉炮击事件(芬兰语:Mainilan laukaukset,俄语:Майнильский инцидент),为是一起发生于1939年11月26日的军事事件,事件中苏联红军炮击芬苏边界上的俄罗斯村庄曼尼拉(俄语:Майнило)(邻近贝尔卢斯特罗维(俄语:Белоостров)),并对外宣称攻击行为是由芬兰所为,且炮击造成了苏联方面的人员伤亡。经由这次假旗行动,苏联成功制造了入侵芬兰的战争借口,并于炮击后四天发动冬季战争

事件背景

苏联与芬兰间签有两项主要的互不侵犯条约,分别是1920年签订的《塔尔图和约》与于1932年首次签署、1934年更新延长的《苏芬互不侵犯条约》。此外,两国亦均是国际联盟的成员。就入侵芬兰一事上,苏联政府期望寻求一项正当的战争借口以合理化发动侵略战争的行为。早在同年8月底时,纳粹德国便自导自演了格莱维茨事件以为入侵波兰制造借口。此外,苏联于1938年3月至1939年间举行的兵棋推演亦假定了在麦尼拉这个位于边界上的村庄发生的事件将会引发两国的全面战争。


苏联自约瑟夫·斯大林掌权立即着手备战,对芬兰局势极为警戒。从列宁格勒的安全而言,芬兰距列宁格勒仅32千米,而且摩尔曼斯克铁路(俄语:Кировская железная дорога)沿苏联-芬兰边界(英语:Finland–Russia border)而建,盟军援助苏联的物资经二战北冰洋护航母队(英语:Arctic convoys of World War II)护航至北冰洋不冻港摩尔曼斯克再经摩尔曼斯克铁路(俄语:Кировская железная дорога)运至列宁格勒,极其重要。从争夺资源而言,芬兰极北佩琴加区的镍矿(详见芬兰的镍矿(英语:Nickel deposits of Finland))虽然由英国-加拿大开采但已引起纳粹德国垂涎;而距芬兰不远的瑞典北部铁矿(主要在基律纳与马尔姆贝里耶(英语:Malmberget),详见二战瑞典铁矿开采(英语:Swedish iron-ore mining during World War II))供应了纳粹德国40%的铁矿需求。由此苏联认为纳粹德国有足够动机、也有能力攻占芬兰。


苏联对于芬兰的潜在威胁在许多场合上一再被提出,1935年6月,驻赫尔辛基苏联大使艾力克·阿斯穆斯(英语:Eric Assmus)告知芬兰总理托伊沃·米卡埃尔·基维麦基(英语:Toivo Mikael Kivimäki):“如果德国与苏联爆发战争,红军将会秉持“前沿防御”的原则,于一周内占领芬兰。”1936年1月,苏军参谋总长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元帅表示芬兰东部的机场未来将可能变成德军在反苏战争中的轰炸机前线基地。列宁格勒党委员会第一书记安德烈·亚历山德罗维奇·日丹诺夫也表示:“波罗的海国家和芬兰没有和德国处理好安全上的事务,这有损它们的中立性。”芬兰方面,该国认为通过加入“国际联盟”此一国际组织以及若干条约的签订来巩固其独立外,还与斯堪地纳维亚国家与波罗的海国家积极进行军事合作,特别是瑞典。另一方面,芬兰与德国还有一些私下的友好行为,如芬兰陆军的最高层常与德军将领们交往、访德次数颇多、德国陆军参谋长弗朗兹·哈尔德亦曾于1939年6月30日来观看芬军的夏季大演习,上述各事件某种程度来说也是芬兰对于苏联不信任的表现之一。


随着纳粹德国日益强大与扩张,苏联越来越不能容忍与芬兰现有的边界问题。1938年4月,苏联大使馆二等秘书鲍里斯·雷布金(俄语:Рыбкин, Борис Аркадьевич)接触芬兰外交部长鲁道夫·霍斯提(芬兰语:Rudolf Holsti)与其总理艾莫·卡罗·卡扬德,表示苏联并不信任德国,两国迟早会爆发战争,他要确认芬兰在这场战争会采何种立场,也直言道德军将以芬兰作为入侵跳板,无论是芬兰人允许其过境或是德军以武力强行入侵之,苏军都不会在国境后被动地等待,宁可主动过去“会见敌人”。芬兰代表向雷布金保证,芬兰将坚定地维持政治上的中立立场,也会抵抗任何武装入侵的行动。8月18日,苏联再度提出草案,倘若芬兰愿意在正式的书面文件上证明将抗击任何外来入侵势力、允许苏军租借苏尔萨里岛(芬兰语:Suursaari)和4座芬兰湾上的小岛30年和接受苏联的军事援助,苏联将保证芬兰领土的不可侵犯性,以及一份有利于该国的经济协定。但芬兰政府以中间温和派的艾莫·卡罗·卡扬德总理为首,认为这是想破坏芬兰的国家主权之举,与芬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共同遵循的中立政策有冲突,且从道义和国际法上来看都没有理由要接受,故拒绝了苏方的要求。当时身为国防委员会议长的曼纳海姆对芬兰领导层这种作法不表认同,他认为这些小岛本身不具价值,即便失去了对国威影响也不大,为此换来与东邻大国间的摩擦并不值得,并指出芬兰的军事实力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支持国家政策。1939年3月,苏联再度派遣外交部长马克西姆·马克西莫维奇·李维诺夫同芬兰谈判,希望后者提出芬兰湾的5座小岛供苏联海军作观察哨使用,但仍遭拒绝。同年6月,斯大林命令列宁格勒军区(英语:Leningrad Military District)司令——二级集团军群级指挥员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要他着手准备一个针对芬兰人“应该会发起的军事挑衅”之“反击”计划。


1939年8月,纳粹德国与苏联签订了《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协定》,该协定表面上是道互不侵犯条约,但实际上还暗藏一道两国瓜分东欧、建立彼此势力范围的秘密协定,其中芬兰与波罗的海国家被划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内。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两天后,英法两国对德宣战。9月中旬,苏军也自东边入侵波兰,吞并了该国东部,与1920年波苏战争前的边界大致相同。接着苏联以武力威胁波罗的海国家接受在国内设置军事基地以及驻军的要求,爱沙尼亚、拉托维亚和立陶宛分别于9月28日、10月5日和10月11日接受其通牒。苏联在波罗的海国家行动的同时也进行着对芬兰的侵略准备,9月时已制定好作战计划,边境也正进行密集的动员,预计于11月开始入侵。芬兰方面,政府仍秉持着乐观态度,而曼纳海姆对其非现实态度感到绝望,原打算辞职,但他又预测到事态发展急速恶化,故收回辞职书,展开全国动员。10月12日起,芬兰政府也开始进行备战措施,从小学起,所有学校全部停课、戏院关闭、禁止提领超过2,000马克的现金等等。

天无二日的曼纳海姆元帅


1939年10月5日,苏联外交部长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召唤芬兰驻苏联大使阿尔诺·于尔约-科斯基宁(英语:Aarno Yrjö-Koskinen),要求芬兰外长埃利亚·厄尔科(芬兰语:Eljas Erkko)就“某些带有政治本质的具体问题”赴莫斯科谈判。由于芬兰方面至8日还尚未答复,苏方进而指责其远不及波罗的海国家来的“积极”,而厄尔科则反驳:“我不知他们如何被邀请到莫斯科,但芬兰把这件事当作一件常事,因此通过正常程序处理。”芬兰担忧苏联会认为厄尔科此种态度代表整个政府,因此改派出由驻瑞典大使尤霍·库斯蒂·巴锡基维率领、政经顾问约翰·尼科普(芬兰语:Johan Nykopp)和总统军事顾问阿拉达尔·帕索宁(英语:Aladár Paasonen)的代表团赴约。行前,芬兰政府指示巴锡基维必须强调芬兰地小人少、有签订《塔尔图协定》和互不侵犯条约,不会构成对苏联的威胁;任何领土上的让步、在国内驻军的要求都必须拒绝、只有在极大的压力下才能就芬兰湾的几座岛屿让步,但绝不得让出苏尔萨里岛,且任何让步必须是对等的,补偿也必须在外界看来是合理的,最后,禁止谈论关于互助条约的相关事务。


芬兰代表团于10月9日出发,于12日开始谈判,苏方以莫洛托夫和斯大林为代表,就列宁格勒的安全和控制芬兰湾入口之必要性,要求芬兰方面接受下列条件:一、为使列宁格勒远离芬军重型火炮的射程,要求卡累利阿地峡的两国边境向西推延12千米,换句话说,即是割让地峡至卫普里(即现在的维堡,当时为芬兰第二大城,也是地峡上的主要防御工事——“曼纳海姆防线”至芬兰内地的中心根据地)以东30千米间的土地予苏联,这对卫普里构成相当的威胁,同时也使苏方可使用地峡的极北河川和湖泊的天然防御线。二、租借雷巴奇半岛予苏联,令其于西部驻扎5,000名士兵,以保护苏联于北极圈内唯一的不冻港——摩尔曼斯克之安全,另外还要芬兰割让其唯一的北极海出海口——佩察莫。三、租借汉科半岛(英语:Hanko Peninsula)予苏联30年,并允许在上面建设军事基地,如此便可与爱沙尼亚的帕尔迪斯基基地联合起来封锁芬兰湾出口,保护喀琅施塔德的苏联海军基地,为此苏联每年会付给芬兰800万芬兰马克。四、割让苏尔萨里岛、拉万萨里岛(芬兰语:Lavansaari)、蒂泰尔萨里岛(芬兰语:Tytärsaari)和科伊维斯托群岛(芬兰语:Koiviston saaret)予苏联。五、拆除曼纳海姆防线,理由为该防线“对两国发展和平睦邻关系不利”。六、签署一项互助条约。作为交换,苏联将割让两座自治市——雷波拉(英语:Repola)与波拉亚维(芬兰语:Porajärvi (taajama))给芬兰,两者合计面积为5,529平方千米,为苏联对芬兰要求的2,761平方千米领土大上两倍,但两者皆为仅有原始森林的低开发土地。


苏联提出的要求几乎每一项都与巴锡基维被交待的事项相对,其条件之严苛远未被芬兰方面料想到,故巴锡基维等人先返回赫尔辛基接受新指示。芬兰政府以外长厄尔科和国防部长尤霍·纽卡宁(芬兰语:Juho Niukkanen)两人为首,强硬地拒绝所有要求。而财政部长唐纳和曼纳海姆则持相反意见,认为可以接受此交易,后者意见是,认为苏方的要求实际上不会给芬兰的安危有太大的威胁,在地峡上反倒是使较危险的狭窄突出处放宽了不少,也不影响“曼纳海姆防线”的完整性。最终,政府内强硬派占了上风,做出以下结论:五座芬兰湾的小岛屿可能让给苏联来换取某些补偿、地峡上的边界可以调整(但远不及苏方要求的程度)、1932年的互不侵犯条约可以重新拟定,要声明双方均不得援助他国进攻缔约国一方。然而,芬兰政府认为在本国领土上设有他国军事基地事关国家主权问题,且若答应的话就相当于认可苏联可使用国境与半岛之间、长达320千米的铁路来运送苏联军队与其军需物资,路程中即会通过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此为该国的心脏地带,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租借汉科半岛和雷巴奇半岛。由于巴锡基维不愿在没有政府官员陪同下进行谈判,因此返回莫斯科时,唐纳也是代表团成员之一。


10月23日,苏芬双方重启谈判,斯大林对于芬兰提出的新建议十分失望,再三强调芬兰的让步不够,而苏联的要求已是最低限度。在历经两个小时毫无结果的争论后,芬兰代表起身离开克里姆林宫准备返国,但过了几个小时后,莫洛托夫的秘书又来请芬兰代表团继续谈判,斯大林这次将驻于雷巴奇半岛的苏军降至4,000人,并减少对地峡地区上的领土要求。但即便如此,苏联的要求仍然远远超出了芬兰人可接受的范围,因此巴锡基维与唐纳第二次返回赫尔辛基与政府协商。政府内部进行磋商后,决定对斯大林继续持以强硬立场,所有基地均不予以租借、“曼纳海姆防线”不拆除,但地峡边界可西移(还是低于苏方要求)、雷巴奇半岛西部和芬兰湾的岛屿可割让。曼纳海姆依旧认为应避免与苏联发生冲突,而唐纳则致信瑞典首相佩尔·阿尔宾·汉森,试问若芬兰遭苏联入侵是否会可以支援?27日,汉森答复瑞典将继续提供芬兰武器和食物、允许在第三国通过其领土来供应芬兰物资,也会提供外交支持,但他同时也暗示瑞典不会再提供更多的援助。芬兰国防部长纽卡宁倒是对芬军相当有信心,认为至少可以抗击苏军六个月之久。10月31日,莫洛托夫于苏联最高苏维埃议会上将谈判过程公布。11月3日至9日,苏芬继续谈判,但苏联拒不接受芬兰的条件,至此强硬的芬兰代表团不再让步,交涉宣告破裂。芬兰代表团于11月13日返回赫尔辛基,这时芬兰政府首脑也依旧不认为苏联真的会攻击芬兰。

事件经过

1939年11月26日,苏联红军向麦尼拉发射了七发炮弹,国界另一边的芬兰观测站观测到了其中三发。观测站人员估计炮弹大约在距边界800米处的苏联国土内爆炸。事件发生后,芬兰方面提议两国共同调查原委,但遭苏联方面拒绝后者更于11月29日断绝与芬兰的外交关系


苏共领导人安德烈·日丹诺夫的私人档案库中的文件强烈暗示整起事件均是由苏联官方一手策画,目的在于将芬兰描绘为发动攻势的入侵者。芬兰方面则拒绝承担任何责任,宣称发动炮击的是苏联军队。驻扎在边界附近的芬军炮兵连的战争日志显示麦尼拉不在任何芬兰炮兵部队的射程之内;他们先前即为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而撤往内陆。


苏联随后毁弃《苏芬互不侵犯条约》,并于1939年11月30日向芬兰发动了冬季战争的首波攻势。

冬季战争前夕苏军的进攻计划及部署

事件后续

事件发生后,国际联盟与芬兰随即展开联合调查(此前芬兰要求与苏联共同调查,被严词拒绝);调查结果认为炮击当时没有任何一门芬军火炮或迫击炮有足够的射程能对麦尼拉实施炮击。芬兰国防军元帅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冯·曼纳海姆早先已命令炮兵部队撤离边境。芬兰边境警卫同时作证宣称他们听到炮声是从苏联那里传来的。


俄罗斯历史学家帕维尔·阿普特卡尔(Pavel Aptekar)在分析前苏联军事档案后发现事件发生时驻守在麦尼拉地区的部队并未回报任何人员伤亡,这使他认为炮击事件完全是苏军自导自演。

莫斯科协议中芬兰割让的领土


战后苏联最高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曾写道炮击事件是由炮兵元帅格里戈里·库利克所策画的。1994年,时任俄罗斯总统的鲍利斯·叶利钦更进一步承认冬季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不过鉴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政治因素,我并不信任叶利钦的相关论述


只要我们将嗓门提高点,芬兰人就可能屈服。他们还不屈服,我们就再放一枪,芬兰人一定会举手投降……我们是这么认为,我们没有想到会发生战争,我们认为芬兰人会接受我们的要求,不会迫使我们进行战争……有人经常问,我们是否在法律上、道义上有权采取反对芬兰的行动?我们当然是没有法律权力的,但就道德而言,从我们的立场上出发,我们渴望保护自己就可以说明我们的行动是正当的。

——赫鲁晓夫

本文标题:大国博弈中的牺牲品——冬季战争背景及曼尼拉炮击事件简述 - 八卦谈
本文地址:www.ttdhp.com/article/35428.html

天天动画片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