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动画片 > 八卦谈 > 民国时代中国轻兵器(日本篇)

民国时代中国轻兵器(日本篇)

八卦谈 佚名 2023-08-09 15:16:07

三十年式步枪

重量:3.95千克

长度:1,280毫米

枪管长度:800毫米

子弹:6.5×50毫米有坂弹、6.5×54毫米曼利夏-舍瑙尔步枪弹

口径:6.5毫米

枪机:旋转后拉式枪机

发射模式:连发

射速:10—15发/分钟

枪口初速:765米/秒

供弹方式:5发弹仓

制造数量:步枪型:554,000把;卡宾枪型:45,000把

三十年式步枪是日本于1897年(明治30年)研发成功的栓动式枪机步枪,目的是要取代村田式步枪,设计师是东京炮兵工厂的有坂成章,三十年式借鉴了德国毛瑟步枪的设计,采用后置拉机柄和枪机前端双突锁笋等类似毛瑟步枪的设计,但其枪机为日本人自己的设计,枪机被分成前中后三个分开的组件,三十年式步枪奠定了后来日本步枪的风格,尤其所使用的6.5×50毫米有坂子弹,西方枪械研究者将三十年式步枪后一系列采用同型设计枪机的多款步枪统称有坂步枪。

清朝末年,清廷曾采购一定数量的三十年式步枪(称为光绪廿九年式步枪),由于其保险杆用铜合金制造而且是钩形,故被当时的中国人称为金钩步枪。

在日俄战争期间,日军发现三十年式步枪面对风沙的防护不足,故在抛壳口加上一个防尘盖,此即为三八式步枪,到了抗日战争时第一线日军士兵早已不用三十年式,而是作为后方守备部队的警卫步枪。

衍生型号:

三十年式卡宾枪

三十年式卡宾枪是缩短型号的三十年式步枪,枪长缩短了约300毫米,枪身约480毫米长,不安装刺刀。

三十五年式海军步枪

三十五年式海军步枪是南部麒次郎负责的三十年式步枪改良版本,少量装备了日军部队,主要为海军陆战队使用。南部麒次郎只进行了小改良,将表尺改为翻转直立式,并且加上了枪机盖,但是不会随枪机移动。

三十年式步枪


三八式步枪

重量:3,730克(加上刺刀重4,100克)

长度:127.6厘米(上刺刀可达166.3厘米)

枪管长度:797毫米

子弹:6.5×50毫米有阪

口径:6.5毫米

枪机:旋转后拉式枪机

发射模式:连发

枪口初速:765米/秒

有效射程:460米

供弹方式:5发桥夹,内置弹仓

瞄具:铁制直立式表尺

三八式步枪的原型是三十年式步枪和三五式海军步枪。三十年式步枪仿造自德国毛瑟步枪,设计师是有坂成章,以取代从甲午战争以来,以法国M1874步枪仿造但是不可靠也打不准的村田式步枪。有坂在设计三十年式步枪时起初设定了三种口径作为研发方向:6毫米、6.5毫米以及7毫米。6毫米口径对于当时的日本工艺技术上还是一个很大的困难,在当时的日本人不像现在在饮食上能够得到均衡的发展,所以体格也因为饮食的关系身形较瘦小,所以在面对7毫米口径的后座力对当时体格较小的日本人来说又太强;6.5毫米口径刚刚好,因此获得采用。三十年式步枪于1897年进行制式化生产,并于1903年完成日本全军更换整装。

至于日本陆军换发三十年式步枪后,日本海军陆战队也跟着换枪,有坂成章将设计案转将给部属南部麒次郎上尉负责改进。南部麒次郎只进行了小改良,将表尺改为直立式,并且加上枪机盖,并命名为三五式海军步枪。

三十年式步枪在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下受到最严格的挑战。日军在中国东北战场上使用三十年式步枪的表现暴露出问题,反而往往遭到官兵抱怨,因为中国北方常有来自蒙古与黄土高原的细小沙尘,很容易就飘进枪身机匣内部导致操作故障,也因此造成日军官兵上下发起勤奋擦枪保养运动。然而日本人一向以细心而著称,但是细心在战场上却要了不少官兵老命;三十年式的枪机部设计可以说是相当精良,但是也可以反过来说复杂度相当高,日军官兵在面对日复一日沙尘入侵的同时,往往必须将步枪分解到更细致的程度才能有效清除尘土污垢,也因此在步枪分解与组装上发生许多严重的故障,最糟糕的包括三十年式步枪有根很容易折断的击针。

上述的情形在日俄战争后被提出讨论与进行改善,这时候已经升任小石川炮兵工厂研究所所长的南部麒次郎因此将枪机重新进行简化,同时在枪机表面增加了一个随枪机连动的防尘盖。然而增加防尘盖的立意虽然良好,不过却又为操作时增加了独特的金属噪音。其他改进包括在准星两侧增加护翼,三八式步枪机械瞄准具早期采用V型缺口照门,后期采用觇孔式照门。南部很快地完成三十式步枪的改良后,于明治四十年(1907年)5月开始制式化在东京小石川炮兵工厂进行生产。虽然正式的制式化量产从1907年开始,不过南部麒次郎将新改良开发的步枪仍然以明治天皇年号第三十八年(1905年)命名;明治41年3月开始,新式的三八式步枪逐渐成为部队的标准配备;到了明治43年(1910年),部队中的三十年式步枪就全面被三八式步枪取代了。

该枪的正式名称为三八式步兵铳,但是“三八式小铳”的名称从大正初期就成了半官方的叫法。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正3年(1914年)4月,原来枪身机匣上传统象征皇室的菊御纹章刻印宣布废除了,所以往后的三八式步枪就没有菊花刻印纹。大正10年(1921年)4月,三八式步枪又进行了一次防锈蚀的改进工程,并且重新将右旋膛线从6条缩减改为4条。昭和13年(1938年),日本依据国家总动员法进行三八式步枪的紧急增产,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侵华日军装备以及中国抗日军民通过缴获获得的三八式步枪、加上后来描写抗日战争的众多文艺作品也使得“三八大盖”(三八式步枪在中国的俗称)在中国有很高的知名度。华东军区的总结认为三八枪的优点是精确度高,枪管钢质好,保养得法能连续射击一万发。在太平洋战争中,日军与普遍装备半自动步枪的美军作战,三八式步枪在射速方面明显不如M1加兰德步枪,有人做过实验,熟练射手使用三八式步枪可以用8秒向四个目标打出五发子弹,而加兰德步枪可以在4-5秒向四个目标打出八发子弹。

此枪和零式战斗机一同普遍被视为日本军队的象征。昭和47年横井庄一下士回日本时声称:“我将天皇陛下赐给我的三八式步枪带回来了。”

三八式步枪重3.73kg,加上30年式刺刀为4.1kg。枪身全长127.6cm,再加上30式单刃刺刀后就可达166.3cm,该枪一大特征就是它的长度,有人认为三八式步枪就一如它的前辈,像是三十式步枪(全长1,275毫米,加上刺刀时长1,665毫米)以及村田步枪(全长1,210毫米),都是基于肉搏战所设计步枪。然而与它同时代的主流步枪如毛瑟Gew98步枪(1898年设计)为1,250毫米枪身长加500毫米刺刀,莫辛-纳甘M1891步枪的1,306毫米长枪身及带刺刀全长1738毫米的长度对比时并不奇怪。因此此说不可信。只是因为到抗日战争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面对一战后已经普遍缩短枪长的各国新一代所谓的“短步枪”,日本没跟上这一潮流,因而三八式步枪显得格外长,而且日本军人当时普遍身高矮小,在双方拼刺刀是认为较为长的步枪有利。日本直到1939年之后才制式采用口径改为7.7毫米的九九式“短步枪”,产量不足而且优先供应太平洋战场,不能全面取代三八式步枪。

三八式步枪的机匣制作公差小,表面经过防蚀处理,枪机在机匣内运行顺畅,机匣上面有两个排气小孔,保证射击时的安全,枪机上方是截面为随着枪机前后滑动的“n”型的防尘盖,防尘盖上有开口供直式拉机柄伸出,枪机尾部有圆帽型的转动保险装置。枪机组件的设计也有杰出之处,极大简化,其部件数量比毛瑟枪还少3个零件,仅有5个零件,是当年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中结构最简单的,提高可靠性和减低维护保障难度,不过零件外形复杂增加了加工难度。三八式步枪的弹仓镶嵌在枪身内,容量5发子弹,三八式步枪的弹仓还有空仓提示功能,当弹仓内最后一发枪弹射出后,枪机后拉到位时托弹板就会顶住枪机头无法向前运动提醒射手装弹。另外,三八式步枪的枪托加工方式与一般步枪的枪托用一整块木料切削而成不同,是用两块木料拼接而成的,此种方式虽然日久容易开裂但可节省木材。

三八式步枪采用6.5毫米有坂弹药;该弹设计时的要求是能以世界最小级别口径的步枪弹打碎哥萨克骑兵的马脚骨,它也实现了这一目的。以三八式步枪122.6倍径的枪管来看,枪管倍径实在过长,先不论有坂战斗部的能量被枪管与战斗部的摩擦力递减的问题,长倍径的设计方式让射击时的枪支重心因为质量的因素而往前倾,亦即在无依托射击情形下,射手左臂有过负荷的情形,尤其射手体型并不高大的时候,会更明显。此外以50毫米弹壳的火药容积率粗算值来算,只有49.51立方毫米。

三八式步枪在射击时由于长倍径让枪身的配重都在倾向前方,加上子弹的火药容积有限,因此三八式步枪在射击时反而可以有效提高射速,因为后座力被倍径的质量形成的配重与子弹的低火药量所抑制,对于当时体型矮小的日本人而言,三八式步枪发射时射击时后座力小、易于控制,射手的瞄准方式只会受到些许的干扰,对于射击具有天分的射手而言,三八式步枪是一把非常稳定又易于操控的步枪。另外,三八式步枪由于使用小装药子弹,其枪机闭锁时相当牢固,发生膛炸时几乎都是枪管爆裂,罕有枪栓突耳断裂的情形。美军在日本投降后评估称38枪完全能使用威力更大装药更多的子弹。

带弹量方面,一名步枪手腰带前方有30发装的弹包两个,背后有60发装的一个大弹包共计120发。

三八式步枪最初沿用了它的前身三十年式步枪采用6.5毫米有坂圆头弹药;德国研制成新型尖头弹后,1907年日本也研制成三八式6.5毫米尖头弹;三十八年式枪弹弹头直径6.65毫米,(0.2640英寸),壳颈直径7.34毫米(0.289英寸)壳肩直径10.59毫米(0.417英寸),弹底直径11.56毫米(0.455英寸),底缘直径11.84毫米(0.466英寸)底缘厚度1.143毫米(0.0450英寸),弹壳长50.8毫米(2英寸),全长75.69毫米(2.980英寸),弹头重139grain(9g),全重21g,装药2.14g。弹头为8:2混合的铜镍合金被甲。它的前身三十年实包为32grain的装药发射160grain的圆头弹。另外供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所用的子弹虽然外形并无不同,实际为减装弹,日军在供机枪使用的弹包上是印上表示减装的“G”的。另外也由于它的小口径无法开发燃烧弹之类的特殊弹种,因此只有普通战斗部。从倍径上换算过来M1903斯普林菲尔德步枪的.30-06子弹等于是63毫米的弹壳推送7.62毫米的战斗部经过78倍径的枪管。三八式步枪有效射程有460米,以一战到二战这个距离都绝对够普通步枪兵使用了。除与火药量低有关以外,有坂子弹的战斗部首先长径比就大约是一比五(.30战斗部的长径比大约一比三),并且又是"非艇尾"设计的战斗部,战斗部与枪管贴和面积过大,摩擦力也高,虽然战斗部长径比使得战斗部穿透力优良,但是让战斗部杀伤力在较远距离大幅下降。

非艇尾设计:没有“艇尾”的战斗部威力比有“艇尾”的战斗部大,肇因战斗部受火药推送面积大并且享有较佳的气密效应于有“艇尾”的战斗部。

6.5毫米有坂子弹在大气中高速前进时,其梭状尖端能够快速有效地将空气“推开”,不过子弹推开大气后,战斗部后方会形成小小的真空,大气会以正常的压力进行补偿合并;在前进中的子弹正后方会一直保持一个真空区域由于子弹前方空气被推开的关系,大气在进行回填的程序时会受到真空的影响而优先填补真空的部分,也等于说空气追逐著这一块真空并且还以被吸入的方式进行填补,所以空气会持续呈现出涡流状。

一般来说有“艇尾”的战斗部在空气动力学上会有较佳的表现,远胜没有“艇尾”的战斗部。尤其依赖惯性为动能的抛射物其动能递减的效率最快,尤其大部分平底型子弹有效射程不足原因与此有关。至于有艇尾的战斗部穿过大气时几乎就像热刀切冻奶油一样,由于弹尖前方的空气几乎是被划开而非被推开,因为战斗部尾端直径小于口径,以至于战斗部后方的真空区空间跟着缩小,等于大气顺着战斗部形状进行合并而不是被推开后再合并;战斗部飞经之处大气等于几乎没有被干扰过,因此自然也就不会产生涡流干扰战斗部了。

以K98步枪为例,该枪到1934年正式采用船尾弹。美国兵工在1926年采用.30 M1“球弹”。而日本未跟上这一步发展。

杀伤力:三八式步枪还有一个特性是拥有低伸平稳的弹道与终端弹道,尽管6.5毫米三八式子弹初速有762m/s,三八式步枪的弹道特性肇因与枪管的长短并无绝对关系;其弹道低申平稳原因由于战斗部的口径与长径的倍比高达一比五,因此除了前述战斗部在大气中的飞行特性造成弹道低申的特性之外,高长径比的子弹受限于体积、体积与尺寸的关系,运动的特性往往从一般大气的环境下突然变化成为高密度的环境时,例如人体,密度的变化限制了战斗部进行物理性的变化。也就是说普遍说来低长径比并且具有矛式弹尖的战斗部很容易因为密度的变化而在击中与击入物体后产生滚转,而滚转又会引发与加速战斗部的变形与战斗部罩破裂,尤其战斗部曾经先击穿过坚硬的物体而变形后,战斗部的破裂(甚至碎裂)的过程会变的更快。

三八式步枪总共开发出了三种6.5毫米弹药,最初所开发的弹药杀伤力最小,是圆头弹,打到人体只要没击中要害都是轻伤。据说很多经历过抗战的老兵对于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初期有坂子弹的印象就是具有“一枪两眼”(贯穿力)的效果;而日本亦有察觉,并在1939年不厌补给难度开始装备使用7.7毫米有坂弹的九九式步枪,并计划在战中完全取代三八式,只因1941年珍珠港事件日美开战作罢;但日军同时对6.5毫米有坂弹头进行了改动。至1945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开始与日本陆军在西太平洋展开夺岛战,在Beyer, Arima & Johnson在美国陆军军医部于二战时期出版的“弹道杀伤”第一章“敌人弹药”中有以下对日本38式步枪的6.5毫米子弹有细致的描述,称其中头部到躯干中弹后形成可怕的巨大穿出伤的亦不在少数。另外吴东才主编《晋冀豫根据地》中明确提到过六五式枪比七九式枪的杀伤力更大,晋察冀解放区兵工厂在1946年日本投降后,生产子弹中6.5mm口径和7.9mm口径的数量对等,由此可知1946年后的38步枪之6.5毫米弹药杀伤力比1937年时已增大。。

而据北美的枪支爱好者的记事,使用当今的该枪可以在150-200m米有效射杀棕熊,并称6.5有坂弹长在150m、最多200m内命中人体会出现相当可观的弹头变形,在200m—600m距离上飞行弹道会非常稳定,命中人体之后也很难失稳因此会形成进口出口一样大的情况。超过600m后的致伤效果和其他同时期步枪弹没有决定性差别。

隐匿性:小口径的战斗部经过长度约31.5英寸(797毫米)的枪管之后,发射药在枪管内充分燃烧,枪口在射击时的闪焰几乎不明显,原因在于这一段距离的空间之内弹药的燃烧程序不是完成就是接近完成,因此射手得于黑暗中得到掩护与隐匿(见枪管)。

至少三八式步枪与其衍生型九七式狙击步枪在这一点发挥的非常优异,往往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官兵在特定距离内死于日军冷枪之下而无法快速标定日军狙击手的位置进行还击,其长达797毫米的枪管,不论在夜间美军官兵都无法看见九七式狙击步枪吐出的火舌;在白天也见不到九七式狙击步枪口的白烟与尘土。

不过这并不代表日军狙击手是无敌的;狙击手面对优势敌人时基本全都无法移动位置因此马上就会被发现射杀;对于美军的攻击仅仅发挥“迟滞”而不是“威吓”的效果。美军针对日军狙击手为了获取良好视野依托高大树木没有改变位置的战术,一旦遭遇狙击手,步兵在环境允许的状况下呼叫M3李将军坦克用37毫米M3炮发射像是巨大的霰弹“Canister”炮弹,把狙击手跟灌木丛或者是树梢实施清除式炮轰。(钞能力)

三八式步枪生产时间相当长,除了日本自国使用以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部分欧陆国家的军火产能不足,也从日本进口了大量三八式。

一战期间,三八式和它的前身三十年式被英国人用于训练及装备部分前线部队,以节约昂贵的.303英式弹。

由于俄罗斯帝国在一战期间军火严重短缺,因此便向日本订购了大量的三八式步枪(数量甚至令日本的兵工厂供不应求)以应付战事,而在俄国内战时期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使用的步枪几乎都是三十年式和三十八年式。同时由沙俄设计,被部分人认为是世界第一款突击步枪的费德洛夫M1916自动步枪也采用了6.5×50毫米有坂子弹,这是考虑到其在当时的主流步枪全威力弹中威力刚刚好,后座力不会太大。而费德洛夫本人亦很欣赏三八式步枪,因为它的精度很好,价格也比莫辛-纳甘步枪低很多。苏联建国后,有部分多余的三八式被当成援助物资提供给中华民国及一些亲苏军阀。

西班牙共和军在西班牙内战时收到由苏联和墨西哥提供的三八式步枪

芬兰自俄罗斯独立后也有为后备部队装备三八式卡宾枪。当中在1918年的芬兰内战中就使用了超过7,000把日本制的步枪及卡宾枪,包括三八式步枪,它们被命名为“M/05步枪”。

其他国家,如阿尔巴尼亚和墨西哥等也有少量引进过三八式。

虽然中华民国的步兵长期以来都是以7.9毫米毛瑟步枪系列为主要武器,但是连年内战使缺乏军火生产能力的军阀对各种武器都来者不拒;日本在一战期间已经外销各式武器给中国各路军阀,段祺瑞签订西原借款时也动用该批款项向日本采购包括三八式步枪在内的轻重武器,这是中华民国采购三八式步枪的最早可考纪录。

一战后虽然各国签订对中国的军火禁运条约,但仍然有大量军火以废弃军品的名义流入中国,或是以走私方式夹带闯入,其中也包括日本步枪。日本以军事援助为由向各地军阀提供武器,奉系、直系、晋系、桂系等军阀势力均曾得到日本输出的三八式步枪,其中奉系军阀张作霖以及晋系军阀阎锡山还建厂生产,沈阳兵工厂并没有产制三八式,但是因张作霖雇用了日本制枪工程师,且兵工厂主事者韩麟春也是留学日本,因此沈阳兵工厂设计的步枪融合了部分来自三八式的枪机设计,可以说是其衍生枪型。山西兵工厂是中国国内唯一曾量产原版三八式的兵工厂,其称为晋造六五步枪或晋十三式步枪;国民革命军最早获得的苏联援助武器也是三八式步枪,苏联获得三八式步枪的来源除一战期间由前沙俄政权购得外,还有自日本在西伯利亚出兵期间撤退时缴获而得,接着再提供给当时缺乏军火的国民革命军。

抗战期间在敌后活动的八路军依靠缴获获取三八式步枪。有回忆表明八路军一旦缴到日军原产的38,就会将手中的中国制步枪交给民兵使用。抗战结束后,因数十万侵华日军投降,原本配给日军的三八式步枪与弹药随即大量转交到国民革命军与中国共产党军使用;解放战争期间,国共双方均使用以各种手段缴获的三八式步枪。蒋介石政府指定军政部第60兵工厂(国防部军备局生产制造中心第205厂前身)将缴获的6.5毫米口径的“三八大盖”统一至国民党军所使用的7.92毫米口径。凡被改扩口径的“三八大盖”,其弹膛上方均刻有“改七九”字样。抗战结束之初,沈阳第90兵工厂曾仿造三八式,但把口径改为7.92毫米,同时把瞄准镜座去掉。因该产品未列入制式,故称其为“临时式步枪”,并在机匣正上方刻“临七九”三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因为后勤等客观条件仍不宽裕,并没有立刻将缴获武器退役,而继续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留用。朝鲜战争爆发时,进入朝鲜半岛作战的前中国人民志愿军中装备为数众多的三八式步枪;以第三十九军为例,装备三八式步枪7,320把、中正式步枪1,512把、斯普林菲尔德式步枪2,408把,汤普森冲锋枪3,058把;由起义的国民党军第六十军改编的第五十军装备中正式步枪6,111把、三八式步枪1,575把。随着苏援普及化,中国人民解放军全面更换苏联体系武装,三八式步枪才移交给民兵使用。

台湾虽然也有部分日军遗留下来,以及从大陆随中华民国政府军撤退携带的三八式步枪,在金门战役时还可以看到国共两军交战时使用,然而蒋匪军在1950年代抵达台湾后三八式已不是他们在实战时使用的步兵武器,而且随着时代推移,三八式步枪仅剩教练用(特别是刺枪术),后来也由57式步枪取代。

越南战争期间,除越南人民军外、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及和好教、高台教等非正规部队也曾使用三八式步枪作战。

三八式步枪

三八式卡宾枪


重量:3.3千克

长度:966毫米

枪管长度:487毫米

子弹:6.5×50毫米有坂子弹

口径:6.5毫米

枪机:旋转后拉式枪机

发射模式:连发

供弹方式:5发内置弹仓

瞄具:机械瞄具

三八式卡宾枪,亦称三八式骑枪,是日军的三八式栓式步枪的短枪管版。它不仅适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日本骑兵,也同样被工兵、炮兵、辎重运输部队、通信、航空队的基地警备部队等二线部队所使用。而殖民地警察部队亦配属使用,如台湾警察在雾社事件中使用。于1905年开始服役。此枪的精准度相当高。三八式卡宾枪的全长缩短了306mm,枪管长比标准步枪枪管长短了310mm。

三八式卡宾枪

三八式狙击步枪


重量:3,730克(加上刺刀重4,100克)

长度:127.6厘米(上刺刀可达166.3厘米)

枪管长度:797毫米

子弹:6.5×50毫米有阪

口径:6.5毫米

枪机:旋转后拉式枪机

发射模式:连发

枪口初速:765米/秒

有效射程:460米

供弹方式:5发桥夹,内置弹仓

瞄具:2.5倍光学瞄准镜

九七式狙击枪未量产前,日本陆军由现役的三八式步枪临时改装使用的改型。日军挑选精度较高的三八式步枪加装日本光学工业生产的2.5倍光学瞄准镜。但因改良幅度不大,一般很难分别三八式狙击步枪与九七式狙击步枪的差别,除非装有单脚架以及改成下弯式拉机柄才会知道那是九七式狙击步枪;如果没有装单脚架,只看枪机上直式拉机柄伸出以及枪身上是否有“三八式”刻印分辨。

三八式狙击步枪

四四式卡宾枪

重量:3.965千克

长度:955毫米,含刺刀长1309毫米

枪管长度:487毫米

子弹:6.5×50毫米有坂

枪机:旋转后拉式枪机

发射模式:连发

枪口初速:708米/秒

有效射程:500米

供弹方式:5发装内置弹仓

瞄具:铁制直立式照门

四四式卡宾枪是基于三八式步枪所研发之栓动式枪机卡宾枪,因此在基本构造上与三八式步枪大同小异。然而小异之处也有大大不同,首先枪管递减到487mm长度,因此全长只有95.5cm。四四式卡宾枪一样适用6.5mm有坂子弹,且一样使用多边形枪管,然而战斗部初速却下降到只有每秒708米,但是诡异的是有效射程却比三八式步枪多出40米(三八式步枪有效射程460米);很可能四四式卡宾枪膛线的绕距相当高但是仍然有火药推进量不足的问题。

四四卡宾枪还有值得一提的地方就是它刺刀的设计;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四四式卡宾枪也会跟着使用长达40cm的三十式刺刀。然而四四式卡宾枪一开始就明确地设定给骑兵使用,尽管骑兵的式微还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才会知道,不过设计师有坂细心地观察到,如果骑兵一开始就没有上刺刀,那么在冲锋的时候在颠簸的马背上将腰际的刺刀抽出装上枪口,就等于现代在略为拥挤的高速公路上一边开车一边用火柴点烟斗是一样的道理。为了不让骑兵使用不便,令军方为之震撼的新式折叠式三棱刺刀就此诞生,有坂将它设计成前后折叠式,要使用时压下卡榫下方的固定钮就会解除刺刀固定,将刺刀由下往上固定在卡榫即可用于作战。另外该枪在枪口处设计了固定的弯钩,便于叉铳和白刃战时格挡。

四四式卡宾枪的枪托底部还有个精巧的旋转盖,拜其缩短的枪管所赐,通枪条缩短为两节,因此可以收藏在枪托中。

日俄战争是日本步枪演变的重要里程碑,原来的三十式步枪是因为早先的村田步枪性能不良所以取而代之;尽管打赢了俄罗斯但是官兵对于三十式步枪的性能也充满了一片批评的声浪,因此又出现了三八式步枪再取而代之。到了明治43年(1910年),部队中的三十年式步枪就全面被三八式步枪取代了。

四四式卡宾枪的量产时间较三八式步枪晚很多,正式量产始于1911年,不过很快地在隔年就进入部队服役,直到二次大战结束,甚至刚刚成立的陆上自卫队初期也以四四式卡宾枪为主力。不过生产时间却在1942年就停产,在这三十一年间大约91,900把四四式卡宾枪问世。

第一次世界大战证明了机枪是最有效率屠杀机器,而飞机更加速了战争的速度,甚至坦克的出现与应用从此改变地面战争的面貌,因此那种人马合一的浪漫最后只剩下重大庆典仪式才会出现。原来的骑兵头衔被让给新型的装甲部队,但是并没有影响到四四卡宾枪的生产,既然三八式步枪被定位为主力步枪,那么比较短而不被认为是“主力”的四四卡宾枪就自然沦为给“非主力”的部队使用,例如工兵、炮兵、辎重运输部队、通信、航空队的基地警备部队等等。

说起来这样的规划总有一些些歧视的味道,不过就迷信于铳剣道与铳剣术的日军来说,认定勤务部队会用到刺刀捅人的几率实在不高。

四四式卡宾枪一共有三代衍生款,不过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不过就是在刺刀座的部分上进行修改,增强耐用度,增加刺刀的长度等等。至于小改款部分就是四四式卡宾枪原来有两个收纳通枪条的收纳孔,后来改为一个直径加大的收纳孔以减少生产工时。

四四式卡宾枪

九七式狙击步枪

重量:3.95千克

长度:1,280毫米

枪管长度:797毫米

子弹:6.5×50毫米有阪

口径:6.5毫米

枪机:旋转后拉式枪机

发射模式:连发

枪口初速:2,500尺/秒

有效射程:1500米 (配望远瞄准镜)

供弹方式:5发内置弹仓

瞄具:2.5倍或九九式四倍光学瞄准镜

九七式狙击步枪为日本于1937年(昭和12年、皇纪2597年)设计制造与服役的栓动式枪机式狙击步枪,由于以皇纪年份命名,故名为九七式狙击步枪;日本自抗战起一直使用至二战战败为止。

基本上九七式狙击步枪是以三八式步枪进行改装而开发的,并采用相同的6.5mm 有阪弹药。原来的三八式步枪也有狙击型步枪,所以说九七式狙击步枪与三八式狙击步枪不同之处则是改用较轻的枪托、加长的弯拉机柄(减少拉柄在操作时与瞄准镜产生干扰)以及加装2.5倍或九九式四倍光学瞄准镜及单脚架(后期版本取消,成为九九式步枪标准配件)。

从外观上区分九七式狙击步枪与三八式狙击步枪有一定困难,必须近看仔细观察才能看出差别;三八式狙击步枪的机匣上有刻印“三八式”,如果是大正三年(1914年)前的步枪上还有传统象征皇室的菊御纹章刻印。

九七式狙击步枪
九九式步枪

重量:3.7千克

长度:1,120毫米

枪管长度:657毫米

子弹:7.7×58毫米有坂弹

枪机:旋转后拉式枪机

发射模式:连发

枪口初速:730米/秒

供弹方式:5发内置弹仓,以桥夹装弹

瞄具:机械瞄具(防空式后瞄准具,战争后期改为缺口式后瞄准具)

自大正8年始,日本陆军决定采用7.7毫米子弹为作为新的制式步枪,相关的技术讨论与人体工学需求都围绕着这个目标研析。在1931年九一八事件与隔年的一·二八事变,日军在和国军交战时的经验除了再度确定大口径步枪子弹足以击穿薄钢板的装甲车外,日军相信类似经验可适用于对抗苏联的摩托化步兵师;另一个重要的教训则是轻机枪作为步兵班火力攻击核心的战术已经成熟,机枪不该由上级主管调拨(当时日本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是步兵连下设机枪排,视战况由连长以机枪班作为支援单位配发运用),反而应该配发到班级单位作为制式作战武器。考虑到未来的新型步兵班中会同时装备机枪与步枪,统一子弹口径成为新型步枪另一项需要整合的项目。日军在昭和13年(1938年)决定了统一步枪和机枪弹药后开始开发7.7×58毫米有阪子弹,然后才开始研制新步枪。

新式步枪的设计以三八式步枪为基础,仍强调长距离精准射击,因此装设了1,700米的铁制表尺。但为了方便士兵携带而依循西方的步枪设计主流缩短了枪管,减轻步枪重量。发射7.7毫米子弹使其威力增加,但同时也增加了后座力,加上短枪管会让步枪在长距离精准射击的命中率下降,陆军为此增加了单脚架,并导入了毛瑟Kar98k步枪在枪机中有吸收后座力的设计,以增加步兵射击的稳定性。此外为了提升步兵火力,日军亦为该款新型步枪导入了枪榴弹发射功能,并配备制式枪榴弹发射套件。

新型步枪的原型在昭和13年10月完成,昭和14年7月15日完成暂定制式设计,并上呈参谋本部审查,昭和15年(1940年)正式决定采用,定名则采上呈审查时间为准,为“九九式步枪”。

九九式步枪主要在9间兵工厂进行生产;其中7间位于日本,其他2间分别位于中国沈阳与韩国仁川。

日本帝国陆军原本预定要在中日战争结束前完全以九九式取代三八式。不过因应太平洋战争爆发,军方急需大量枪械应战,故无法完全淘汰三八式,因此日本帝国陆军在战争中同时装备了这两种步枪。随着战争演进,兵工厂为了提升生产进度,采用了越来越多节省成本的制枪方式。当中战争晚期的步枪往往因为制作粗糙而被称作“最后一搏”或“替代标准”步枪。一般而言,这些步枪与德国在1945年制造的毛瑟Kar98k一样粗糙。

九九式有4种衍生型:标准的九九式短步枪、九九式长步枪(限量生产的衍生型)、二式伞兵步枪,以及九九式狙击步枪。标准步枪也附了一个框架型单脚架与一个防空用瞄准器。九九式是最早在枪管内侧镀铬(以方便士兵保养)的量产步枪。可是这些功能到了战争中期已被全部取消。

解放战争期间交战双方都有使用缴获自日军的九九式步枪,国军由于以7.92×57毫米毛瑟弹作为主要步枪子弹,故把九九式改膛至发射毛瑟子弹(7.92毫米口径)并在机匣上刻上改七九的字样,而解放军军则直接使用自第二次中日战争缴获,或由苏联移交作军援的九九式。

日本自卫队前身警察预备队于1950年代因M1卡宾枪等美式武器产量不足,于是请求美军将原本收缴自投降日军的九九式步枪交给他们作为临时武器以应付治安问题,而美军亦能够借此保留大量M1卡宾枪以便参与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爆发时,大约有133,000把九九式短步枪被南朝鲜军重新切割膛室,以使用当时的制式.30-06斯普林菲尔德步枪弹。这些步枪被加上了加长的弹匣井,枪械主体的顶端也切了一个小沟,以容纳大了1/3英寸的.30-06子弹。由于子弹、膛线旋转率,以及其他特色上的差异,这些枪械的准度下降,但仍可使用。在美国民间的部分用户也把他们的九九式步枪改膛至.30-06与7.62×51毫米NATO口径,并经常搭配使其“体育用具化”的改造。

在越战时,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等非正规武装也使用九九式。

有坂步枪是以基本的德国毛瑟设计为基础,不过添加了一些区域性改变。该枪使用“关闭时拉开击针”的枪机;与使用标准“开启时拉开击针”枪机设计的德国毛瑟步枪相比,射击率有所提升。它拥有快速释放枪机与防空瞄准器,以及旋转枪机盖与单脚架。其枪机盖尤其发生许多问题,许多军人甚至因其过度摇晃发出声响而直接丢弃。作为栓动式枪机步枪的九九式是一种非常坚固的武器,不过被盟军在战场上运用的半自动步枪完全比了下去。

九九式以身为史上最坚固的栓动式枪机步枪之一而闻名。不过要注意的是,许多战争后期生产的“万岁冲锋”步枪品质较低,也没经过正确的热处理;据指这些步枪在射击时会造成危险(虽然许多拥有这些步枪的人并没报告发生过危险)。“万岁冲锋”步枪往往可从其粗糙的程度识别出来,它们尤其具备以下特征:枪托品质不良、使用木制枪托板、金属部件的工具痕非常明显、使用缺口式准星而非原本的防空瞄具,以及配备有未完成的拉机柄与握把。有部分步枪可能只是设计用来发射空包弹的训练用枪。

九九式的刺刀有着又长又细,以及为了增加坚韧度而刻有沟纹的刀锋。早期的版本有着带钩的十字护手。这些刺刀透过在枪管下的一个支架上安装,并以一个套在枪口上的套圈稳固。在取下来后,其手感类似开山刀。

有坂步枪并没有大量输入美国,目前约有几千把在民间出售和使用,当中大部分是由自太平洋战场返国的美军士兵作为战利品带回国。原本刻在这些步枪机匣上的日本皇室菊花家征往往被投降的日军破坏,以保存天皇的颜面。而有着完好菊花图纹的步枪则可在收藏市场上卖到好价钱,有时几乎是同型被“毁观”步枪的两倍。在美国市场上也常常可发现“体育用具化”的有坂步枪,不过这些步枪已经失去了收藏价值。

九九式步枪


二式步枪

重量:4.09千克

长度:1,120毫米

枪管长度:660毫米

子弹:7.7×58毫米

口径:7.7毫米

枪机:旋转后拉式枪机

发射模式:连发

枪口初速:730米/秒

供弹方式:5发弹仓

1940年日本决定借鉴德国伞兵部队组建自己的伞兵部队(日本人称为挺身落下伞部队),为此而要发展伞兵用枪,要求此枪的长度较短以便伞兵进出机门,日本人曾用过三八式卡宾枪,但效果不佳,故决定由九九式步枪去发展伞兵用枪,此为二式步枪,几乎等同是一枝九九式短步枪,祇是枪身可在跳伞时一分为二,到地面时二合为一,两段枪身以一个突出部和一个横锁去固定,拉出横锁就是分开,反之拉入就是结合,前段枪身包括整条枪管而后段是整个枪机和闭锁系统,二式步枪的首次实战是1942年2月对印尼巨港的空降作战,二式步枪只在名古屋兵工厂生产,估计有22,000枝出厂。

二式步枪


百式冲锋枪(MP18/28低端仿制型)

重量:空枪:3.38千克/含弹药:3.92千克(前期型);3.16千克/3.7千克(伞兵型);3.84千克/4.38千克(后期型)

长度:90.3厘米/102.5厘米(前期型);83.5厘米/95.7厘米(伞兵型);90厘米/111.8厘米(后期型)

枪管长度:23厘米(前期型);28.5厘米(后期型)

子弹:8毫米南部子弹

口径:8×22毫米

枪机:自由枪机,开膛待击

发射模式:全自动

射速:450发/分(前期)、800发/分(后期)

枪口初速:334米/秒

有效射程:120米

最大射程:600米

供弹方式:30发弹匣

瞄具:铁制表尺

百式冲锋枪为日本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唯一量产的冲锋枪,日军中的制式名称是“机関短铳”,有时被误写成“短机関铳”。

日军在日俄战争遭到俄军自动武器的损失之后对于自动武器的引进十分迅速,除了引进法国的轻重机枪之外国内也开始尝试自制。但日本对冲锋枪的研究直到昭和三年(1928年)后开始进行,军方先后引进了MP18冲锋枪系列(主要是瑞士工业制造的1920年型MP18)以及汤普森冲锋枪进行研究,并将冲锋枪的研发交由各民间以及军方兵工厂进行。

同时期日本海军陆战队以及伞兵部队装备了一定数量的1920年型MP-18冲锋枪作为轻型自动武器支援并装上刺刀座,虽然有设计良好的样品可供参考,但开发却陷入停滞。主要原因是子弹规格的争论,当时日本在.25 ACP(英语:.25 ACP)、8毫米南部子弹、.32 ACP(英语:.32 ACP)三款子弹的选择上一直无法决定。昭和5年(1930年),日本陆军将研发冲锋枪的工作全交由南部麒次郎所建立的南部枪械制造所进行(后与数家工厂合并改组为中央工业),并决定子弹规格使用与十四年式手枪相同的8毫米南部子弹。同年第一款测试枪推出,在改正毛病后第二款样品推出,但是由于918事变的战费问题开发陷入停滞;一二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军费迅速扩张,日本军需工业获得足够的资金进行各式武器的测试以及量产,冲锋枪也不例外;南部枪械制造所在1934年研发了2款样枪并进行相关测试,1935年南部式试制机关短枪完成,并且再次输入德制冲锋枪(应为MP18枪系的MP34与福尔马冲锋枪进行对比测试。

与国外不同,冲锋枪的测试是由日本陆军骑兵学校负责。步兵单位从开发时就对这装备缺乏兴致,反倒是当时的师属骑兵团因为机械化后改制为搜索团,除了传统的侦查外还负担快速侦察与火力扫荡的任务,原先骑兵的主武装四四式骑枪显得火力不足,因此需要更具火力发扬性的单兵武装去补足火力空白。测试途中伞兵部队也挹注经费进行开发,因此设计又有所更改,于1938年7月制造出新样枪。

新设计主要配合伞兵需求将原先直式进弹方式改为横向进弹,在修改部分枪支设计后于昭和15年(1940年)军方正式采用。根据皇纪编年命名的原则,这款冲锋枪命名为百式冲锋枪。

百式冲锋枪外观与设计与MP18冲锋枪极为类似,木质枪托搭配反冲式枪机,并使用左侧进弹及双排弹匣,结构简单,但无法进行半自动射击;除了既有设计之外,百式冲锋枪在制造上将枪管镀铬以降低磨损及帮助清理,某些枪上还安装了防火帽以降低后座力;为了节省弹药,在设计上加入了降低射速的零件,但除了基本设计以外这把枪支却发生了因为定位问题而出现的特殊设计。

虽然日军投入经费进行冲锋枪的开发,但是对于冲锋枪的认知却有别于其他国家。冲锋枪的需求不是由步兵单位提出,而是骑兵单位;步兵单位的高层对于冲锋枪子弹的超高消耗量十分反感,因为他们有一个落后但无法反驳的观点:“如果可以一发子弹杀死敌人,又何必发射一堆子弹消耗资源”,因此十分反感这类武器,在这想法下冲锋枪不可能列入单兵武装考量,加上百式冲锋枪的成本是当时陆军步兵标准兵器三八式步枪的三倍,从思维到预算考量下步兵单位是不考虑使用冲锋枪的。

至于提出需求的骑兵,他们的操作环境是在机械力或兽力机动的环境下使用,因此骑兵单位没需要考虑冲锋枪是否适合步兵,他们认为冲锋枪就是可以让单人运用的小型轻机枪:可以在远处先进行单发精准射击,近距离再以全自动射击。为了这种定位,百式冲锋枪安装了脚架以及可以设计了可以瞄准到1500米外的表尺(当然,冲锋枪根本打不到这种距离);除了脚架以外,日军近距离接战准则中必须使用刺刀进行白刃战以节省弹药,百式冲锋枪就与同时期其他的日本步兵用机枪一样安装上刺刀座,成为独特的设计:一款有脚架(轻机枪功能)有刺刀(白刃战用)给骑兵用的冲锋枪。但是2000年的实弹射击证明了一些人的猜想:加装刺刀反而使得精度提高。。而且在刺刀座配置上,英国的斯特林、瑞士SIG MKMS、以色列乌兹、贝莱塔1938A型也都有过,而在两脚架上,58 PI和ZK-383也都有过。它的另一个主要用户是伞兵。

国际上设计冲锋枪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通过密集的火力给敌人以威慑,但日本陆军却对白刃战有着特别的执着,往往在战斗的最后阶段拼刺刀。所以,直到战争后期,才有一支日本海军陆战队部队装备了百式冲锋枪,还是实验性质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日本不适合装备冲锋枪,这使得百式冲锋枪一直没有列为步兵标准武器。

日本工业生产力有限,无法大量的制造冲锋枪和弹药。和日军正好相反的是苏军,苏军二战时的冲锋枪产量最高,使用最广泛,前线的步兵几乎都放弃了步枪而改用冲锋枪。原因也很简单,苏军对德作战是靠兵员和武器数量优势,需要不间断的用新兵补充战场损失。所以苏军士兵接受的训练时间很短,不可能去花时间练习枪法。而且对新手而言,冲锋枪要比步枪好用多了,制造过程也不那么讲究,因此非常适合苏联的国情。

百式冲锋枪由于定位因素日军一开始不打算大量配发,仅配发在特殊作战兵科(海军陆战队.伞兵部队)以及骑兵将校的护卫队中。第一次正式作战是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对印尼巨港油田的伞兵突击,但是此时伞兵用款式尚未正式配发,伞兵仍然无法在降落时携带冲锋枪而是必须在降落后捡拾空投下来的武器箱,作战中日军伞兵来不及回收武器箱就以手上的手枪以及手榴弹直接对荷兰部队突袭,因此百式冲锋枪的实质效益并不明显,随后伞兵部队因为战况陷入胶着而没有投入作战。

第二次比较明显的作战为冲绳战役期间由伞兵部队所进行的义号作战,突击队大量装备了百式冲锋枪作为单兵标准武器,成功的瘫痪美军机场3天运作,此战一直被当作日军特种作战的成功典范。

百式冲锋枪


二六式转轮手枪

重量927克(空枪)长度:230毫米枪管长度:120毫米子弹:二十六年式手枪子弹 (9×22mm)口径:9毫米枪机:双动式供弹方式:6发弹巢瞄具:刀锋,V沟二六式(又称二六型、26年式手枪)“无槌式”转轮手枪是日本帝国陆军采用的第一支现代化手枪。它由东京炮兵工厂开发而成,并以日本纪年命名(明治26年,公元1893年)。此枪在诸如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雾社事件,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冲突中均有使用。二六式原本设计上是做为骑兵的手枪,因此常在枪托处有可绑上系绳的环。由于供给缺乏,此枪往往被用做备用武器并服役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二六式属于以当代的史密夫韦森3号转轮手枪和纳甘M1878转轮手枪结构为基础的中折式转轮手枪。由于设计上为只有双动式,它没有击槌按把,也无法扳起扳机。而且,由于扣动扳机所需的力量相当大,其发射速率相当低。
二六式左轮手枪


南部手枪(鸡腿撸子,王八盒子)

南部甲型

重量:945克

长度:229毫米

枪管长度:110毫米

子弹:8×22毫米南部弹

口径:8毫米

枪机:短行程后座作用,单动

发射模式:半自动

枪口初速:290米每秒

有效射程:50米

最大射程:500米

供弹方式:8发弹匣

瞄具:缺口照门及准星


南部小型

重量:空枪:650克

长度:171毫米

枪管长度:83毫米

子弹:7×20毫米南部弹

枪机:短行程后座作用,单动

发射模式:半自动

枪口初速:290米/秒

供弹方式:7发弹匣

瞄具:缺口照门及准星


十四年式

重量:890克

长度:230毫米

枪管长度:117毫米

子弹:8×22毫米南部弹

口径:8毫米

枪机:短行程后座作用、单动

发射模式:半自动

枪口初速:325米/秒

供弹方式:8发弹匣

瞄具:缺口照门及准星

南部手枪是一系列由日本东京炮兵工厂(小石川工厂)生产的半自动手枪。该系列有四种衍生型,包括:1902年大型甲型(也被称为“祖父南部”) 、1902年大型乙型(也被称为“爸爸南部”)、小型(也被称为“婴儿南部”)以及十四年式。

这些手枪由南部麒次郎设计,并在第二次中日战争及二次大战中获日本皇军广泛使用。其中甲型的产量最少,小型更没有正式成为日军任何部队的制式武器,只有部分军官私下购买作配枪使用。而十四年式则被日军正式采纳为制式手枪。

随着在二战爆发后,十四年式的产量被大幅增加,但由于这些手枪都是于赶工的状态下出厂,与战前生产的批次相比品质显著下降。

南部手枪的历史最早源自南部麒次郎于1897年开始的“30年自动手枪计划”。尽管在外观上与德国鲁格手枪有点相似,该枪在结构上受到毛瑟C96手枪和意大利格里森蒂1910型手枪的影响较深。南部手枪的首个版本于1902年完成,并命名为“甲型”。该版本曾被日本皇军进行测试,但从没有正式采用过。大量的甲型曾被卖到军阀割据时期的中国,以及暹罗。与英军巧同的是,日本陆军的军官均需要选购自己的配枪,因此也有部分日本陆军的军官非官方地使用甲型。而乙型也于1924年被日本海军陆战队采纳为制式手枪,暹罗陆军也于1920年代开始采用。

乙型和小型南部手枪都是在东京炮兵工厂生产,只有少数在东京气体电力工业(现日野汽车)生产。而十四年式则由名古屋军械厂生产。

所有版本的南部手枪都是运用后座作用原理和闭膛待击的半自动手枪。即使它们的复进簧是从左侧突出,这些手枪的重量分布依然相当平均。它们都具备着一根较幼的枪管以及一体化的底把。其枪管锻造在底把内部。南部手枪采用了类似格里森蒂1910型手枪的“支撑”式闭锁系统。在回膛时,枪管复位后,会有一个阻块从底把下方向上升起,以锁耳勾著枪栓,从而将其锁定。南部系列手枪的弹匣为可分离式设计,并不像部分当代的半自动手枪,如毛瑟C96般需使用桥夹把子弹压入固定弹仓内供弹。其弹匣释放钮位于握把左侧。弹匣容量分别为7发(小型)和8发(甲型、乙型和十四年式)。这些手枪有一个通病,就是它们的保险装置和弹匣释放钮并不能有效地让射手在打空弹匣后把弹匣松开掉出,故射手需以双手把弹匣从枪上拿下来,从而增加了重新装填所需的时间。另外,南部手枪在打空子弹后会像现代大部分半自动手枪一样设有空仓挂机功能,但在移除空弹匣后拉杆会立刻复位,故在更换弹匣后必须重新拉动已复位的拉杆上膛。南部手枪发射低压的8×22毫米南部手枪弹,比起二战时期其他国家所使用的手枪弹,如美国.45 ACP、苏联7.62×25毫米托卡列夫、英国.455韦伯利及德国9×19毫米帕拉贝鲁姆都要弱。

甲型南部是该系列的首个型号,该枪于1902年由南部麒次郎设计。甲型有两个批次,于1903—06年生产的第一批次与1906年后生产的第二批次有着明显差异。美国收藏家通常会把这些甲型南部称为“祖父南部”。 直到1923年停产前,东京兵工厂和东京气体电力工业一共生产了2,400把甲型。 甲型南部在外观上看起来像鲁格P08手枪,但在功能上则较像毛瑟C96。

被美国收藏家称为“爸爸南部”的乙型南部与被称为“祖父南部”的甲型南部手枪有着许多差异,该型号由东京兵工厂一共生产了7,000把。其中“祖父型”的扳机护环被认为是太窄,尤其在戴上手套后更不便于操作。针对此问题,后来生产的改良型均扩大了扳机护环 。

另外,“祖父南部”的弹匣底部为木制品,并在底把后方设有焊接的枪绳扣。而“爸爸南部”则改用了铝制的弹匣底板,另保留了枪绳扣。部分二战前在暹罗军队服役的“祖父南部”和“爸爸南部”,它们的握把后方均刻有特别的符号。

甲型手枪在握把上设有参考自毛瑟C96用于****的轨道。

“小型南部”是对乙型南部缩小四分三尺寸的版本。该枪是针对部分用户认为甲型手枪较笨重和销量不佳的问题而推出 。这个版本被日本当局官方命名为“南部式”。由于外型紧凑,该枪在美国也被枪迷和收藏家广泛地称为“婴儿南部”。“婴儿南部”发射口径比先前型号使用的8×22毫米南部弹更小的7×20毫米南部弹。该枪在东京炮兵工厂投入生产。最初的450把小型南部手枪具备木制的弹匣底板,以及一根单一直径的击针。但后期的批次则改用铝制弹匣底板和多重直径的击针。小型手枪并没有官方地获得日本军队的任何单位采用 ,大部分该型号的手枪都是由一些日本军官私自购买并用作配枪。然而由于价钱与进口的外国手枪相比下被认为是太昂贵,该枪并没有在日军中流行起来。当时在日本陆军服装供应商偕行社出售的小型南部手枪售价高达180日元,而一名新任命少尉的月薪才只有70日元。

在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小石川的工厂停止生产该枪的零件,但组装工作仍一直持续到1929年。

“十四年式”是于1925年设计的改良版本,目的是要简化生产工序以降低成本。该枪于1927年成为日军制式武器并发配给陆军中的士官使用,同时也向军官出售。十四年式是乙型南部的进一步改进型。其产量约高达400,000把。 大部分的十四年式在枪身左侧均刻有生产年号、年份和月份。

后期生产的型号有着一个加大的椭圆形扳机护环,这是为了解决有日军士兵反映在满洲作战时戴上手套后难以开枪的问题。部分手枪还以钢制滚花拉杆取代了原本开槽的拉杆。于1940年中期再进一步改良,在弹匣内加入了辅助弹簧,以稳固弹匣及促进弹匣托弹板的运作。其保险装置为一个位于枪身左侧的杠杆,它的作用是锁死枪管和阻止司牙移动。为简化生产工序,在1944年推出了一种经重新设计的拉杆。另外,十四年式取消了旧型号设有的握把保险。该枪还能够透过使用特殊配件装填90式催泪弹。

据指,在二战前生产的十四年式品质较佳,但在战争期间生产的手枪质量则越来越差。战时出厂的十四年式有着以机器加工的标记、较薄的烤蓝和缺乏抛光处理,反映了战时资源短缺所造成的影响变得越来越明显。战争后期的十四年式虽在品质上明显下降,但依然能够正常使用。其枪套的品质也同样因资源短缺而持续下降。生产物料更由皮革改为橡胶帆布。

十四年式手枪机械故障率高尤其是击针易断,故用户要带备后备击针以便随时更换,在第二次中日战争期间除了日军士兵外,中国各地的抗日游击队也有缴获使用,由于十四年式手枪的枪套形状像乌龟而被中国人称为“王八盒子”,又由于外形类似鸡腿而被称作“鸡腿盒子”或“鸡腿撸子”。

在二战过后,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双方的军队接收了大量投降日军士兵的武器,当中包括十四年式手枪。这些武器被用于后来的国共内战和朝鲜战争。朝鲜人民军的军官在朝鲜战争初期也大量装备十四年式和其他日本武器。

十四年式也在越战时被北越军队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等准军事组织所使用。

日本战败后日军被解取武装,大部分武器被联合国军接管。但后来为了解决治安问题,日本政府向驻日盟军总司令请求交还部分收缴的武器以装备警察部队,终于1946年获归还部分十四年式手枪,并与美国供应的武器一同使用,直至被更先进的武器取代。

在1945年,美国人威廉·B·鲁格从一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手上购得一把缴获的十四年式手枪。后来鲁格在他的仓库内成功仿造出两把南部样式的手枪,为他日后面向大众推出的.22 LR口径鲁格标准型手枪埋下重要基础。

其他衍生型

北支一九式拳铳:十四年式的改良版,在战争末期于日军占领下的中国北平(现北京)生产。

试制拳铳付军刀:把手枪和军刀合而为一的实验性质刀铳型武器,除了在手枪的顶部接上刀刃外还把三十二年式军刀甲的刀柄和南部手枪的握把一体化,同时延长了握把的尺寸及取消了扳机护环。最初制作了四把以小型南部手枪作原型改造而成的样本,但它们都在关东大地震后遗失了。后来日本人再以十四年式为原型制作了三把试作的刀铳,但由于被质疑实用性,最后于1929年停止开发。

南部手枪


九四式手枪

总重:720克全长:180毫米枪管长度:95毫米弹药:8公厘南部子弹枪口初速:290 米/秒 供弹方式:6发可卸式盒状弹匣口径:8mm装弹数:6发有效射程:50m最大射程:550m九四式8公厘手枪是一种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和进行时大量生产的小型轻量半自动手枪。日本九四式手枪为战车乘员,汽车兵,飞行员等重要非直接地面战斗人员所装备的自卫手枪,这种手枪精度上乘,而且重量比大正14年式战斗手枪轻,并且也不需要经常保养擦拭,由于同样使用8mm南部子弹,该枪杀伤力与大正14年式一样也是极度凶残,此枪的绝对射击精度不如大正14年式与南部战斗手枪,但指向射击更准,特别适合没有时间苦练枪法,射击技术生疏的技术兵员。此手枪由南部麒次郎设计,并在1934年于南部铳制造所开始生产。虽然此枪原本是锁定民间市场,但有一些说法称这枪原本是开发给飞行员、航空人员,与坦克部队使用的袖珍型手枪,因为当时认为标准的十四式8公厘南部手枪太大了。事实上,十四式的确比Colt 1911 .45 ACP手枪还长了14毫米。此枪拥有塑胶材质的握把,而非十四式采用的角制或木制握把;这是为了使此枪能够便宜量产,不过后来的改造增加了它的成本。九四式与十四式同样采用8x22mm弹药,并因有着较坚固、能减少意外走火的发射机件,而较容易装填。此枪因一个设计瑕疵而恶名昭彰:若压下枪身左侧一个露出的击槌固定器,上膛的子弹就会被击发。不过事实上,此枪的保险关闭时(应该一直如此,除非正准备要射击),也能够安全的挡住击槌固定杆,因而有效防止任何意外走火。 这个设计特点多常真正在使用时导致意外走火是可疑的;虽然有些军官据传曾描述有人在踩到泥巴滑倒后,因不经意的触发手枪而射伤自己,这似乎比较像是一个广为流传在枪械作家之间的流言。不过这支枪在商业上是个失败品。事实上,此手枪常常被认定是有史以来最糟糕的军用手枪。有大量的九四式为了军事用途被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此枪的制造纪录失散了,不过一般是认为总共生产了超过72,000支九四式。与轴心国制造的大多武器相同的是,到了战争后期九四式的生产品质大幅下降。
九四式手枪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歪把子)

重量:10.2千克

长度:1,100毫米

枪管长度:443毫米

子弹:6.5×50mm有坂子弹

口径:6.5毫米

枪机:气动式

发射模式:全自动

射速:500发/分钟(理论射速)、120发/分钟(实际射速)

枪口初速:730米/秒

供弹方式:30发弹斗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是日本在1920年代战间期开始配发的轻机枪,亦称“11年式轻机枪”,在1922年(大正十一年)定型成为制式装备而得名。因其枪托为便于贴腮瞄准而向右弯曲,故在中国俗称“歪把子”机枪。

在日俄战争,日军以惨重的代价理解机关枪对步兵的威胁,尤以在攻击前进与冲锋时制造的杀伤圈足以封锁当时所有步兵战术;日本很快地便引进自制机枪,虽然日军希望有一种机枪可以伴随步兵前进支援火力,但1910年代以前的机枪体积仍无法单人携行。从1908年起,日军便长期投入开发手持机枪,主要枪机结构则效仿霍奇克斯机关枪设计;1908年时尝试让三八式重机枪小型化、1915-1916试图将三年式重机枪轻量化,成品称轻量型机枪(重11千克)、1918年,日本开发出等同三年式重机枪的原型轻机枪、1919年以前年的研究成果继续精进轻量化成8千克的枪支、1920年,设计使用旋转弹舱的甲号轻机枪、1921年,十一年式的原型乙号轻机枪诞生,经过南部麒次郎继续改良后,成品于1922年通过验收开始量产。

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采用气动式设计,枪管上有螺纹状散热片,使用与三八式步枪相同的6.5×50毫米步枪子弹以及标准5发弹夹,使用双脚架,与其它日本步兵手持枪械相同可插上刺刀作为近战锐器运用。

十一年式轻机枪最为独特的特征是使用弹斗供弹原理,在1920年代各国机枪主流进弹设计不外乎弹夹、弹带、弹链、保弹板等单独供弹方式,十一年式机枪为了和步枪共用供弹后勤规格设计了称为“压弹机”(装填架)的弹斗。在栓动式枪机步枪时代,步枪弹舱是利用桥夹固定子弹;十一年式的开放式弹斗可以容纳6个三八式步枪配备的5发装桥夹(30发),弹斗上方的盖子向下施加压力使最底层弹夹打完后桥夹自压弹机底部排除,叠在上面弹夹会因重力下降进入输弹位置。弹斗底部的推弹装置将弹夹中的枪弹推向给弹口推弹入膛,依次反复。因为使用弹斗设计,步兵只要携带一种规格的子弹就可以在两种枪支上互通,日军当时设计的着眼点主要在此,类似的架构在意大利Fiat–Revelli Modello 1914机枪上已首先使用。

机枪上配有油壶,子弹需要经过油刷给弹壳涂润滑油否则容易造成抛壳不畅(在东南亚地区高温高湿的条件抛壳更不畅,甚至涂润滑油也无济于事)。理论上只要不断向弹斗中装填弹夹即可持续射击,但是由于弹药装填繁琐,实际射速不能达到理论中的每分钟500发。在实战中亦存在枪管过热(枪管固定,不能更换)、人机工程恶劣、对气象环境变化敏感、结构复杂易出故障,枪托歪使得射击时会偏向等缺点。它的最大优点是精度高,90米上射出的30发子弹的八成都集中在30毫米边长的范围内。

该枪也被改成7.7毫米口径后供飞机安装为固定或枪架机枪使用,共有两或三种不同的机枪被称为八九式机枪,十一式的改型就是其中一种。一种改型方案是双联后用于放在枪架上向后射击,它们有更大的四方形弹仓。还有一种改型是固定安装向机头方向的用弹盘供弹的单联机枪,目前尚不清楚后一种是叫八九式,十一式还是另起了型号。

十一年式轻机枪在使用中暴露出的问题不能适应作战需要,之后以昭和十一年(1936年)定型的九六式轻机枪替代。但是由于日本持续扩军的原因因此十一式轻机枪并未就此退役,而是转用于各扩编师团以及各地伪军;除了日本以及其附庸政权以外,中华民国的奉天军械厂以及山西兵工厂由于抗战前的亲日立场因此也自行仿制十一年式轻机枪配备部队,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装备的十一式轻机枪也曾被各地敌后游击队缴获大量使用(例如:八路军和新四军),但正规军早已缴解回库,只有在1945年决号作战动员时才从军火库内供应给动员单位操作。

日军的操作经验中,对排除十一年式轻机枪的故障已经是写入步兵操典内从连长到射手都要熟习的重大问题。压弹机为开放式结构,无法隔绝沙尘污物入侵枪机,原厂虽然声称让子弹涂油可以改善枪机顺畅,但是润滑油本身也是容易沾黏沙尘的介质,结果是更多杂质干扰枪机运作。同时,枪机因生产工艺问题无法完整负荷6.5毫米步枪弹的膛压,如果使用反倒会使射击不顺,日本陆军为此制造6.5毫米减装弹,补给时还会在弹药盒外打上G的印记特别注记避免混用。且压弹机并没有阻止弹药跳脱的安全设计,在机枪射手作战时,一旦装满弹药的桥夹飞出触发底火,极其容易误杀友军;因此机枪排排长在下令射击姿势和前进时,需特别确定作战环境状态。

因为十一年式轻机枪具有太多问题,从军校、测考单位、实战单位从未给过十一年式轻机枪正面评价,而是在教范中多度修订战术要领及故障排除的各种问题;当1931年日军对下一代轻机枪进行概念探讨时,直接决定以弹夹进弹排除其它选项,显而易见这把机枪为日军基层带来的麻烦远大过枪械工程师的巧思。

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


九六式轻机枪

重量:9千克

长度:1,070毫米

枪管长度:550毫米

子弹:6.5×50毫米有坂子弹

枪机:气动式、开膛待击

发射模式:全自动

射速:450—500发/分钟

枪口初速:735米/秒

供弹方式:30发可卸式盒状弹匣

九六式轻机枪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轻机枪。

从日俄战争攻坚战役时遭受机枪痛击起,日本引进各式机枪一直未曾间断,日军得到的战斗经验使他们更加确信了机关枪可为前进的步兵提供掩护火力的功能;1922年日本帝国陆军开始配发给步兵班可由单兵携行的大正十一式轻机枪,该武器设计与菲亚特M1914中型机枪类似,均由霍奇克斯M1914重机枪为基本衍生。日本的轻机枪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以及在满州国与华北地区的后续战役中陆续取得前线的战斗检验,然而十一式设计上的开放式供弹斜面容易使沙土与污垢进入枪身,而且由于设计上不良的空间容忍度,使其在泥泞或脏乱的环境下容易卡弹。这使日军出现了要取代它们的呼声。

陆军的小仓兵工厂测试了自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掳获的一些捷克斯洛伐克制ZB26式轻机枪机枪样本,并且(在借用了一些设计特色后)在1936年发布了命名为九六式的新型轻机枪,在1945年至1949的印尼独立战争中此枪也被采用。

九六式轻机枪由于在建造上采用了以法国制的哈奇开斯轻机枪为基础的气冷式、气动式设计,几乎可说与十一式轻机枪相同。虽然较强大的7.7×58mm有坂子弹已被采纳并开始送往前线使用,但九六式轻机枪仍与十一式轻机枪一样,采用三八式步枪的6.5×50毫米有坂子弹。

与十一式最大的差异在于装在上方,容纳30发子弹的曲型可卸式盒状弹匣。这设计些许增加了可靠性,也减轻了此枪的重量。其拥有侧翼的枪管也可快速替换,以避免过热。九六式拥有刀锋状前准星以及叶片状后准星,上有200到1500米的刻度以及风向修正。在枪的右侧可安装一支有10度角视野的2.5倍放大望远瞄准镜。

九六式有着装在下的折叠式双脚架,也可在枪管下的气动装置接上标准的步兵刺刀。此枪只能全自动射击,不过也可经由短暂地扣动扳机而发射单发。

虽然如此,枪械设计师南部麒次郎并没设法解决枪机与枪管之间的大小容忍度问题,导致此枪经常因使用后的弹壳卡在膛室中而故障。为了确保(理论上)可靠的填弹,南部只好以装在弹匣装填器中的油泵为子弹上油。实际操作上,往往因为上了油的子弹容易黏上沙尘,反而使问题恶化[6]。这特色以及它本身带有的问题在九九式轻机枪问世后获得解决。

九六式在1936年开始被广泛使用。原本是要以其取代较旧的十一式,不过由于当时十一式已有大量生产,因此这两种武器直到战争结束仍都有使用。九六式被认定为既耐用又可靠,不过由于使用的6.5毫米子弹缺乏穿透掩护体的能力,在1937年后即以使用较大的7.7毫米子弹的九九式轻机枪作为辅助。

九六式轻机枪


九九式轻机枪

重量:11.4千克长度:1181毫米枪管长度:550毫米子弹:7.7×58毫米有坂弹枪机:气动式、开膛待击发射模式:全自动射速:450—500发/分钟枪口初速:715米/秒有效射程:2,000米供弹方式:30发可卸式盒状弹匣瞄具:机械瞄具九九式轻机枪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使用的一种轻机枪。比十一式轻机枪更为先进的九六式轻机枪在1936年开始服役,并很快的证实它是能够为前进的步兵提供掩护火力的灵活武器。十一式与九六式皆与三八式步兵步枪相同,使用6.5×50毫米子弹。这么一个系统的优势在于任何步兵班上的成员都能够提供弹药给这轻机枪使用;不过,由于日本军方正在以使用较大的7.7毫米子弹的九九式步枪取代三八式步枪,出现了开发配合这较大的口径的九六式轻机枪新版本的必要。九九式的设计基本上与九六式轻机枪相同,并可共用一些零件。不过,它取消了油泵,并拥有较好的抛壳机制,使其可靠度超越以往的轻机枪。早期版本在枪托处有一支单脚架,以及可旋上枪口触螺纹的避火罩。装在顶端的弯曲盒状可卸式弹匣可容纳30发子弹,而有侧翼的枪管可快速更换以避免过热。九九式有刀锋型前准星与叶片型后准星,并有200到1500米的刻度以及风偏调整。枪的右侧可接上一支2.5倍、十度视野的望远瞄准镜。这些瞄准镜往往配发给单位中枪法最好的军人,使这些机枪有时被当作狙击步枪使用。一只标准的步兵刺刀可被接在枪管下的气动机制上,不过由于此枪相当重,而且刀锋在装上枪口时往往被避火罩挡住,在战场上这项功能被证实为不实际。据兵器工业档案,此外兵工署在战后要求捷克式改进时就提出了要改成99式的直立表尺,此外99式还有个当时很先进的功能,弹匣能提供余量显示。九九式于1939年开始服役,但由于许多前线部队仍继续使用6.5毫米口径的三八式步枪,而且十一式与九六式都已大量生产,所以九九式与这两种较旧的一同使用。这三种武器持续被使用直到战争结束为止。军方为伞兵限量生产了一种九九式衍生型。它拥有可卸式枪托以及向前折起的手枪式握把。要收起时,枪管与枪托自枪身拆下、手枪式握把与双脚架折起,而整组部件装入收纳袋。
九九式轻机枪


明治三十八年式气冷式重机枪(哈奇开斯M1897仿制型,野鸡脖子)

重量:55.5千克(连三脚架)

长度:1,448毫米

子弹:6.5x58mm有坂弹

口径:6.5毫米

枪机:气动式

发射模式:全自动

射速:450—600发/分钟

枪口初速:450米/秒

有效射程:2000米

供弹方式:30发保弹板

三八式重机枪是日本于1909年列装的气冷式重机枪。由南部麒次郎少佐设计,重点改进1902年日军采用的保式重机枪在日俄战争中出现的弊病。

由南部麒次郎少佐设计于明治38年。这把枪是风冷机枪,安装在三脚架上并可以操作。口径6.5毫米,全长1448毫米,枪重28千克,三脚架重量21.672千克。全总重量为55.5千克。使用30发保弹板供弹。一般发射速度为每分钟450发,熟练的机枪手可达600发。

在1909年11月(明治42年)的射击测试中,三八式重机枪的枪管寿命为10,000发或更少。投产后取代了保式重机枪和霍奇克斯M1897重机枪自1902年以来的现役地位。

曾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对德意志帝国的青岛战役 (1914年仿制的三年式重机枪未投入一战) ,而一战结束后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八式重机枪逐渐被三年式重机枪与九二式重机枪取代,转为预备役。

公元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日军发现了其投入战争的保式重机枪有诸多缺点,便做了以下的重点改进:

一、添加了一个油箱以将润滑油施加到壳体上。这有利于壳体的抽出,油脂的润滑有利于扳机部分的操作。

二、药室后部的形状已得到改善。改进了将战斗部滑入室内的部件,以确保可靠的装载。

三、提取器和圆筒的结构增强。

四、改进安全装置,加强结构。

五、采用无需拉动扳机即可连续击发的装置。

虽然南部麒次郎少佐改进了上述缺陷,依然有以下问题存在:

一、枪管更换不易。

二、闩子为固定式,维修较困难。

三、由于击发器是与活塞相连的,因此很容易突破击发器,其本身也很容易损坏。

四、将弹板插入枪中需要一些技巧。

五、由于齿轮是在子弹发送机构中使用的,因此有时弹板在装填时子弹会弹起。

六、为了改变三脚架的形状,必须先架高起来,且需要多人的协助。

后来的三年式重机枪获得了以上的改良。

明治三十八年式气冷式重机枪


大正三年式气冷式重机枪(哈奇开斯M1914仿制型,野鸡脖子)

重量:55千克长度:1198mm枪管长度:737 mm子弹:6.5×50mm有坂、7×57mm毛瑟枪机:气动式发射模式:全自动射速:400—450发/分钟枪口初速:740米/秒最大射程:4km供弹方式:30发保弹板瞄具:机械瞄具三年式重机枪是日本以法国霍奇克斯M1914重机枪作蓝本研发的气冷式重机枪,设计师是南部麒次郎,日本陆军从在台湾的作战经验中认为马克沁机枪不可靠而霍奇克斯机枪却很可靠,于是仿制。其名称来它开始装备的年份大正三年(1914年),三年式曾是第二次中日战争初期的主力重机枪,中国东北三省的兵工厂也曾仿制并称为十三式重机枪。三年式的枪身和枪管布满如同风冷式发动机的散热片,它沿用了法国霍奇克斯重机枪的供弹设计,以30发装保弹板供弹,此种供弹方式的效率比使用弹链和弹匣为低尤其射速不能太快,当它开火时的枪声是咯咯地叫,因此被国军称为鸡脖子而美军称为啄木鸟,而其为了顺利完成上弹和退弹壳,三年式有油刷为子弹加上润滑油,它另一个缺点是发射的三八式步枪弹威力不足,故它之后被九二式重机枪取代,三年式和九二式两者很相似,衹是九二式改为发射威力较大的九二式子弹。
大正三年式气冷式重机枪


九二式气冷式重机枪(野鸡脖子)

重量:55.3千克(连三脚架)

长度:1,156毫米

枪管长度:721毫米

子弹:7.7×58毫米有坂弹

口径:7.7毫米

枪机:气动式

发射模式:全自动

射速:400—450发/分钟

枪口初速:800米/秒

有效射程:800米

供弹方式:30发保弹板

瞄具:机械瞄具、光学瞄准镜

92式重机枪为日本陆军在1930年代改良三年式重机枪开发的重机枪,口径从6.5mm改为7.7mm,改用92式7.7毫米子弹。另外将握把从框式改为折叠式,将扳机从扣动式改为压铁式。盟军士兵因为其特殊的联发间隔声响取其外号称啄木鸟。中国军人则是认为它的连发时射击噪音像是母鸡下蛋后的叫声,因此称其为鸡脖子。

日本陆军在一战前开始配赋国产化的三年式重机枪,这挺机枪的最大有效射程约2千米,单纯就营级作战与人员杀伤角度来说已经足够,然而一战中茁壮的航空武力让重机枪负担了前线单位的对空任务,6.5 x 50毫米子弹对木头与金属混合结构的破坏力即显得不足,当时战斗机的主流枪械口径是7毫米以上,强化重机枪火力势在必行。

在规划火力提升的同时,日本陆军航空队也配赋新的空用机枪,分别是仿造英国维克斯机枪的八九式固定机枪与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改良的八九式旋回机枪,两种机枪经过日本陆军的评估之后发现都不太适合直接转换为陆上使用,最后决定与采用与空用机枪相同规格的子弹,枪体则由现有的三年式重机枪设计改膛放大,在1932年开始研发,1933年完成测试,定名为九二式重机枪。陆军对它的日文称呼是九二式重机关枪,海军陆战队则称为九二式重机枪。

由于设计上只是对现有机枪实施改造,因此第一批换装的九二式机枪也是直接拿现役的三年式重机枪改造而成,1933年改造了816挺机枪后,1934年才开始正式量产第一批157挺新造枪,到停产为止共生产了45,000挺,单价为2175日元。

为了九二式机枪的远程射击与对空射击,日本开发光学瞄准镜与高射用瞄准具配赋给九二式运用,包括有九三式眼镜照准具、九四式眼镜照准具、九六式眼镜照准具,主要量产以九六式为主,量产由日本陆军东京第一兵工厂与日本光学公司负责。

比起三年式重机枪或是霍奇克斯M1914重机枪,九二式重机枪的重量又往上增幅至27千克,增加部分主要集中在枪机与枪管,当时日本陆军并没有改良钢材以承受较高威力子弹的耗损,而用增厚管壁的方式处理并且增加了散热片,枪身本体的重量中有近6成是散热片的重量;相比于同时代空冷式机枪来说九二式可说是超重量级装备。

日本陆军的专业重机枪支援火力编制采取四个重机枪班(编制下士官1员、士兵10员、马2匹)搭配一个弹药班(编制下士官1员、士兵10员、马8匹),一个重机枪班配有一挺重机枪,而这种4+1的编制组成重机枪排,3个重机枪排成为重机枪连,一个日本陆军步兵营会下辖一个重机枪连。除了支援火力编组外,一般的日本步兵排也会额外配赋一挺重机枪。

日本重机枪排的设计特色在编制人数比起其它国家相对较多,尤其是驮马数量。重机枪班下有4名弹药兵,每个人要背负重22千克的甲弹药箱,弹药箱里装有540发机枪弹,一个机枪班基本会配赋2,160发子弹;而弹药班的马匹驮运的乙弹药箱则是一箱750发弹药,可载运32箱,共2万4千发子弹,平均一挺重机枪在作战初期便配赋近万发子弹,在续战力上占有优势。但这样的优势是建立在一战式思维下采取固定阵地布署架设火网的运用思想,战间期各国的步兵战术开始改革,二战时纳粹德国将原本配备给步兵连的重机枪逐渐转换为通用机枪,并将机枪下放分配给步兵班强化基层火力密度,庞大的人力编制让日本的机枪单位不适合直接为基础用兵单位提供火力援护,而是采取阵地方式布署,作战弹性上较为不足。

九二式另一个显著的缺点是枪管,空冷式机枪在持续射击时的枪管冷却向来是工程师的重要课题,但是九二式因为设计较早,没有快拆枪管,拆换枪管需要专业工具协助,相当耗时,不利持续火力发挥。

虽然在机枪班编制中有预备枪管,也有编制士兵携带,但是携带的道具箱重达20千克,作战时携带不便,大部分部队会将道具箱与预备枪管放置在后方阵地,待战斗告一段落时才整检,而让士兵携带其它装备作战。

日本投降后,九二式重机枪被其它国家继续使用,在亚洲战场中直到越战期间仍有该武器的运用纪录。在日本重新军备时,美国曾经考虑过移交缴获的九二式重机枪作为编制武器之一,但最后是移拨勃朗宁M1919中型机枪。

九二式气冷式重机枪


九三式防空机枪枪长:1.67米枪管长:1米枪重:37.5千克口径:13.2毫米子弹:13.2x96毫米子弹初速:800米/秒子弹射速:450发/分钟作用方式:气动式供弹方式:30发装弹匣"霍"式九三式防空机枪是日本帝国海军的防空用重机枪,它是法国霍奇克斯M1929重机枪的仿制品,发射法式13.2×96毫米重机枪子弹,当中包括普通弹,燃烧弹和穿甲弹,此种子弹后来也用于机载的三式重机枪,不过因此却出现双胞胎,因为日本帝国陆军也有另一种称为九二式防空机枪也同样是法国霍奇克斯防空机枪的仿制品,即同一种武器日本人却仿制了两次。M1929式机枪于昭和5年(1930年)1月在伊良湖试验场进行了射程1,500米以下的平射射表和高射射表制定射击,结果令人满意。九三式防空机枪是采用气动式操作的风冷式重机枪,枪管有坑纹去帮助散热,弹匣为30发装并从枪身上方插入,九三式防空机枪大多用于日本海军的军舰上作为防空武器或射击装甲目标。


九三式防空机枪


本文标题:民国时代中国轻兵器(日本篇) - 八卦谈
本文地址:www.ttdhp.com/article/37196.html

天天动画片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