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动画片 > 八卦谈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七十七)——边塞诗派

中国古代文学史(七十七)——边塞诗派

八卦谈 佚名 2023-08-10 21:13:28

边塞诗派

       所谓边塞诗,是指以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歌。边塞诗的创作尽管源远流长,但是其繁荣却在唐代。据统计,唐以前收在《乐府诗集》及《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诗》中涉及边塞内容的诗歌约180首左右,而《全唐诗》中边塞题材的诗歌则约有2000首。而在唐代的边塞诗中,又以盛唐为最。不仅作品质量高,而且形成了一个创作人数较多的群体,即盛唐边塞诗派。这一派中,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包括王之涣、王昌龄、崔颢、李颀等诗人。

       盛唐边塞诗创作繁荣的原因:

其原因:

        一是由于唐王朝国力的强盛,解除了少数民族对边疆的威胁,使得唐代诗人的自信心、自豪感大为增强,边塞不再让人感到荒凉可怕,同时,唐王朝对外战争的胜利,使得边塞的军功成为一般文士追求的目标。祖咏《望蓟门》云:“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高适《塞下曲》曰:“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岑参《银山碛西馆》曰:“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送李副使碛西官军》又曰:“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这样,由南北朝的征戍题材的诗歌就发展为唐代的边塞诗。

        二是与唐代文人的入边塞幕府的风气有关。唐代文人在科举及第后,由于不能立即出仕任官,为解决生计,只好转入军幕以求升迁,而文人入幕自然就为他们创作边塞诗提供了条件,因而,边塞诗也就成为当时诗歌创作中一个比较普遍的题材。下面就边塞诗人中有代表性者略作介绍。

        一、高适(702——765)

     (一)题材分类:

       高适诗今存二百四十余首,就内容看,主要有四方面

       1、反映个人早期沦落、怀才不遇的诗,以《别韦参军》为代表。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数公卿。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礼乐弥寰宇。白璧皆言赐尽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与我最相亲。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丈夫不作儿女别,临岐涕泪沾衣巾。

       此外,如《宋中十首》其一:

       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

       借西汉梁孝王延揽人才的史迹,寄托知音难觅的悲哀,情调和陈子昂的《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相仿佛。

        2、反映民生疾苦之作。这类作品与诗人早年贫困失志、长期浪游,较多接触到社会下层、对人民生活有所体验有关。有的写自然灾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如《东平路中遇大水》、《苦雨寄房四昆季》等,有的写对人民的同情,如《封丘县》:“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3、边塞诗。共有二十余首,是最能代表其特色的作品。由于诗人前后曾三次出塞,对边塞征战生活有亲身的体验,因此所写多系有所为而发,有较强的针对性,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边塞的情况。这些作品有的反映征人思妇的感情,如《塞上听吹笛》:“雪静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塞下曲》:“荡子从军事征戍,蛾眉婵娟守空闺。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也有的反映边塞战斗场面,还有的写边塞生活风貌,如《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不过,高适的边塞诗很有自己的个性。这主要表现在他不是以描绘边塞激烈的战斗与边塞的自然风光见长,也不是以戍卒的口吻直接抒情。他的特色在于深刻地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病,以政论的笔调表示自己对战争的意见,同时流露自己对士兵的同情。他反映边塞问题,往往带有政治家的眼光,看问题深刻而富有理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燕歌行》。这首诗有感于张守珪军中之事而作,但却又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反映了边塞征战生活的广阔场景与多种矛盾。一方面,敌人的侵犯激发了战士的爱国感情,因而奋起抗敌;另一方面,因边防失策将帅无能,战事久久不能取胜,再加上军队中官兵苦乐的悬殊,就不能不使战士感到心寒。诗里描写了战争的艰苦,歌颂了士卒的勇敢,也表现了他们思念家乡的心情,同时对将帅的富贵骄逸、不恤士卒也深有讽刺。这首诗在艺术上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是“词浅意深,铺排中即有讽刺”(王夫之《唐诗选评》)。如“战士”二句的对比,“身当”二句的批评,“杀气”二句的怨愤以及末句的感叹,都深含讽刺,是全诗的几处关键。第二,诗人从四面八方写来,却又能集中在一点,表现诗的主题。它不仅写了行军和战斗的整个过程,而且写了这过程的各个方面:天子、将军、士兵、思妇、敌人。既写了东北的烟尘,又写了来自北方(狼山)的威胁,把两条战线分兵转战的情形写得十分具体。然而这一切又集中在一点上,这就是对李将军的追忆。这追忆中包含着对士卒的同情,对将军的讽刺,以及人们对胜利与和平的期望。

        4、赠答送别诗,如《人日寄杜二拾遗》、《别董大二首》等。《别董大》其二云: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首二句写别时之景,令人感伤;结二句笔锋一转,作慰藉语,读者不难从中感受到诗人对朋友的关怀、体贴的感情,故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二)高适诗在体裁上,大部分是古诗。

       律诗中七律七首,绝句十九首。最为擅长的是七言歌行体。关于其艺术特点,殷璠《河岳英灵集》评曰:“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颇中肯。所谓多胸臆语,概括地说就是其诗多直抒胸中所感所思。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其诗是真情流露,意胜于辞。如《燕歌行》,无论叙事、写景、抒情,还是议论,处处流露出作者强烈的爱憎;二是其诗披露胸襟,抒写怀抱,皆率直无隐,不假雕饰,且往往采用写实手法,不多作夸张;三是其诗不常采用寓情于景的方法,而是多以包含感情的语言,夹叙夹议。四是诗句多经提炼加工,具有概括性。所谓“兼有气骨”,是指高适的诗歌语言质朴有力,思想感情表现得鲜明爽朗。高诗大都写得质朴、刚健、明朗,在风格上以悲壮慷慨为特色。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明徐献忠说:“常侍诗气骨琅然,词锋峻上,感赏之情,殆出常表。”元陈绎曾《吟谱》说:“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奇主景。”都说明了其特点。

         二、 岑参

         1、岑参的诗歌创作大致可分为两期:

         一是出塞以前的早期创作,大多作于隐居于嵩阳、颖阳以及往来京洛间。这一时期的诗歌多山水写景之作,诗风新奇隽永,特别是表现出善于摄取景色中新奇事物的特点,杜甫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殷璠说:“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其好奇的特点,在这一时期的诗中已表现出来,如《终南双峰草堂作》:“崖口上新月,石门破苍霭。色向群木深,光摇一潭碎。”这类闲适淡远的山水诗,深得时人称许,将他比作谢眺、何逊。但总的说,他这个时期的诗歌,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诗人的眼光还多局限于个人狭小的范围之内。

       第二个阶段是两次出塞时期,其诗以边塞诗为主,约有七十余首。不仅数量在盛唐边塞诗人中最多,成绩也最突出,这些诗可说典定了岑参诗诗歌史上的地位。由于两次出塞,西部、北部等重要的边陲地区他都有亲身的经历,对边塞生活十分熟悉,所以他的边塞诗对边塞生活的表现就特别生动真切。《唐才子传》说:“参累佐戎幕,往来鞍马风尘间十余载,极征行别离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不过岑参边塞诗的最大特点在于,他诗中着重表现的是西北边陲奇异的景色,以及将士英勇报国不畏艰苦的精神,这就使得他的边塞诗与高适相比,有了自己的个性。他诗中多写边塞的奇热酷寒,卷石狂风,茫茫戈壁、漠漠雪原,乃至热海火山等奇物景观,这些都是过去边塞诗中所未曾描写过的,所以它也就把读者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奇特境界。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写飞沙走石: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大雪严寒: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号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写热海:侧闻热海胡儿语,两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长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火山云歌送别》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月浮,火云满山凝不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这些诗中的描写,由于诗人是以热烈乐观的情绪去观照的,因而不仅使边塞没有了荒凉之感,反而给人以奇情壮采的魅力。这种将边塞风光与生活写得充满神奇壮烈与豪迈乐观,正是岑参的独特个性所在。

        这一时期,岑参也有一些怀乡诗,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再如《磧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几回圆。今夜不知宿何处,平沙万里绝人烟。

         俱写得感情真挚,十分感人,前一首写其浓烈的思乡之情,语言平易,而感情却很丰富,后一首写边塞孤客投茫荒之感,奇警动人。

        2、岑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第一、岑参诗歌的感情炽热,它将山水、游侠、赠客熔为一体,抒写将士英勇报国、不畏艰苦的爱国精神,因而形成了壮阔雄伟,大气磅礴的风格。

       第二、岑诗奇特峭拔,“度越常情“,形成形象鲜明,令人惊异的艺术特征。关于岑参的“奇”,前人多在论述。殷璠说:“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沈德潜说:“岑诗能作奇语,尤长于边塞。”翁方纲说:“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岑诗的“奇”,表现为想象奇,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造意奇、构思奇,炼语也奇,如《热海行送崔侍御》:“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如水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第三,岑诗除了奇、壮之外,还有“丽”的特点,如他的《白雪歌》一开始写塞外八月飞雪,顷刻间装点出无数琼枝玉树,犹如一夜春风,吹得千树万树梨花盛开,诗未尾在茫茫雪原上突出红旗冻不翻,使红与白对比其境界真是奇丽壮美极了。

        第四、在体裁上,岑参的边塞诗以七言行歌见长,句式富于变化,音节悲凉宏亮。绝句也多有佳作,如《春梦》:“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构思极为巧妙。

        总之,岑诗的风格,可以“雄奇壮丽”四字来概括。

        4、最后谈谈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高岑因为同以边塞诗著称,故一向齐名并称,唐时杜甫就将二人相提并论,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中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云:“(岑参)诗调尤高……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使人慷慨怀感。”大致而言,二人有一些共同点,一是二人在题材上均以边塞诗而著称,二是二人风格都有豪迈雄壮的特点,三是体裁上均以七言歌行见长,但细分论之,二人也有一引起不同的地方。

       一是由于二人生活经历与个性的不同,二人在风格上有细微的差异。高适诗雄浑悲壮,而岑诗则雄奇壮丽。

        二是高诗写法上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而岑诗则长于写景多寓情于景。元人陈绎曾《吟谱》即云:“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所谓尚质主理,即高适多关注边塞的弊病与问题所在,并做出深入的观察与思考,具有很强的理性色彩,而岑诗则着重对边塞自然风光的奇异之景作出描绘,并从中体现作者豪迈乐观的思想感情,这一点把高适的《燕歌行》和岑参的《白雪歌》作一比较即可看出,前者从四面八方写来,但着重于表现边塞问题的揭露,归于对明将的呼唤与渴望,对士卒的同情。岑诗通过边塞雪景的描绘,展现出一幅奇丽的边塞景观,然后在此基础上写作者雪地送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是高诗浑朴质实,多采用写实手法,可称之现实主义。岑诗则瑰奇峭拔,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四是在接受文学遗产方面,高诗直追汉魏,岑诗则吸收融汇了六朝诗歌的成就。

总体而言,高岑各具特色,未易高下。以思想价值论,高胜于岑,而从艺术上,则岑似较高为长。这主要表现在岑诗想象丰富、充满奇情壮采,富有个性。

        三、王之涣

        王之涣诗今存六首,不过他是以质量取胜的作家。

        他的边塞诗在当时是流传很广的。今存六首中,有二首边塞诗,即《凉州词》二首,其一云: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另一首名作则为《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 崔颢

       今存诗四十二首。其写边塞出色者有《赠王威古》、《古游侠呈军中诸将》等,但他最著名的还是七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据说曾是李白为之搁笔,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唐才子传》)严羽《沧浪诗话》推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说:“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五、李颀

         今存诗一百二十四首,体裁上多古诗,七古尤有独到之处,内容上有三类较突出。

        1、边塞诗,虽不多,却写得较出色。如《塞下曲》、《古塞下曲》、《古意》、《古从军行》,其中《古从军行》流传最广,堪为代表作。

        2、送别赠答诗,如《送陈章甫》、《别梁锃》、《赠张旭》。这类诗中,值得注意的是他善写人物形象与性格,如《赠张旭》: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酒素壁,挥笔如流星。下舍风萧条,寒草满户庭。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瞪目视宵汉,不知醉与醒。

        3、描写音乐的作品,如《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听万安善吹安 篥歌》等。总之李颀风格既有豪放洒脱的一面,又有清丽秀美的一面,是一位颇有成就的诗人。

         六、王昌龄

         王昌龄在盛唐时享有盛名,《河岳英录集》选入他的诗数为全集之冠,可见其地位,又当时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他的诗歌今存一百七十七首,其中七绝七十五首,五绝十四首,占全诗数之半,其中七绝最为著名,与李白并称,俱为神品。

       就其题材内容来分,大致有三类:

         1、写边塞。大多是以旧题乐府写成的组诗。如《从军行》七首,《塞下曲》四首。王昌龄的边塞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概括力,其着眼点往往不在于具体的战事,而是把边塞战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在各个视角上进行深入的思考,以深刻的内涵饱满的热情,突破了六朝以来边塞诗主要就乐府旧题加以敷衍的固有程式,使之更有生气。

        如《从军行》七首之四、之五: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壮谷浑。

       他写边愁,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其一、其二:

        峰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生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天那金调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2、写赠别。

         如《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边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闺怨、宫怨诗。

         如《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西宫春怨》: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长信秋词》:奉帝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文学史(七十七)——边塞诗派 - 八卦谈
本文地址:www.ttdhp.com/article/37254.html

天天动画片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