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动画片 > 八卦谈 > 中国古代文学史(六十五)——南北朝乐府民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六十五)——南北朝乐府民歌

八卦谈 佚名 2023-08-26 21:08:50

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般地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的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大都不相同,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所谓“艳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说明了这种不同。

        一、南朝乐府民歌

       南朝和汉代一样设有乐府机关,负责采集民歌配乐演唱。南朝乐府民歌约五百首,大部分属于清商曲辞,其中吴(声)歌三百二十六首,西曲(歌)一百四十二首,神弦曲十八首。清商曲辞以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少量南朝民歌。

         1、南朝乐府民歌产生的背景:

       一是江南幽秀的自然地理环境。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流域,这里气候湿润,物产丰饶,山川明媚,花木繁荣,容易陶养居民热烈而浪漫的情思,对享乐生活的追求,以及以艳丽优美为特征的艺术趣味。这从楚辞与《诗经》的比较中,已可以看出。南方的民间歌舞一向比较发达,作为一种传统习俗,只要有适当条件,随时都会变得活跃,决不止是宋、齐两代某些特定的时期才如此。

         二是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在南朝发展为全国经济的重心,南方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一是江浙,其中心城市建业一带为吴歌的土壤;一是荆楚,其中心城市江陵等地为西曲的滋生地。

          三是社会思想观念的改变。汉末以来,传统道德规范失去了束缚力,魏晋南北朝成为一个思想较为开放的时代,追求人生的快乐、感情的满足,成为一种普遍的愿望。不但男子,妇女甚至也往往逾矩不驯。

         四是帝王贵族的好尚。魏晋南北朝的贵族社会,于物质享受外,对精神享受的追求,对艺术的兴趣,也是空前强烈的。在南朝,绘画、书法、棋艺等,是上层社会中流行的爱好,而音乐尤为突出。不过,他们的兴趣,已不在典雅的旧清商乐,而在新异的、活泼艳丽的江南民歌。

           2、南朝民歌的保存和分类:《吴歌》、《西曲》、《神弦曲》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 宋 )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吴歌共326首 , 西曲共142首。 吴歌与西曲虽同属南朝民歌 , 但由于产生在不同的地区 , 所以在音乐的声节和歌唱方式上也有所差异。从时间上来说, 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的居多, 西曲于宋、齐、梁、陈的居多。

          清商曲辞中还有神弦歌一类 ,共18首, 是民间祀神的乐章。清商曲辞外, 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 也保存有少量南朝民歌,如《西洲曲》。

        (1)《吴歌》:《宋书·东志》说:“吴歌杂曲,并出江左,晋宋以来,稍有增广。……”《乐府诗集》说:“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由此可知,吴歌产生的地点在长江下游,而以当时的首都建业为中心。吴歌的产生时代以东晋和宋居多。

          吴歌的特点是艳丽柔弱,多表现羞涩缠绵的情态。其中以《子夜》、《读曲》数量最多。《子夜歌》共四十二首,相传最初是由东晋女子名子夜者所造。如“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由于相思之深,仿佛听到爱人的呼唤,而应出声来。“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欢行白日心,朝东暮还西。”表现对负心男子的哀怨,都是感情细腻语言流丽的作品,又有《子夜春歌》七十五首,其中可能有文人的拟作。如《子夜春歌》:“春风动春心,流目属山林,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文字比《子夜歌》略文饰一些。

         《读曲》,今存八十九首。如“打杀长鸣鸣,弹去乌臼乌,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感情很天真。《华山畿》中:“啼著曙”,“相送劳劳渚”两首表现了女子对爱情的痴想。

情歌之外,《懊憹歌》:“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写归人急切的心情,是很质朴的作品。

         (2)西曲

         关于西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说:“按西曲歌出于荆(今湖北江陵)郢(今湖北宜昌)樊(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县)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因其方俗而谓之西曲云。”由此可知,西曲产生的地点,是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的城市,而以江陵为中心。曲调唱法与吴歌不同,此外,西曲的时代比吴歌稍晚,以齐梁居多。

         西曲多写水边旅人思归的别情,表现船户、贾客生活的尤其多。风格比吴歌真率、开阔。如《石城乐》曰:布帆百余幅,环环在江津,执手双泪落,何时见欢还?

         《那呵滩》男女一唱一和,将女子的天真与男子的身不由己的遗憾表现得很真切: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 篙折当更觅,橹折下扬州,各自是官人,那得到头还。

           再如《拔蒲》:朝发桂兰渚,昼息桑榆下。与君同拔蒲,竟日不盈把。也很是清新的作品。

       (3)神弦曲

        “神弦曲”有十八首,也属于“清商曲辞”。是江南(建业附近)民间弦歌以娱神的祭歌。据《晋书·夏统传》,当地祭神,多用女巫。“并有国色,善歌舞”,神弦曲大概就是由女巫来唱的。神弦曲所祀之神,大都是地方性的鬼神,来历多不可考,只有清溪小姑传说是三国时吴将子文第三妹,所以《图书集成·博物部》统归之“杂鬼类”。

       和《楚辞·九歌》相似,神弦曲也具有人神恋爱的特色。曲词中,有的赞叹男神的美貌,表现为“女悦男神”。如《白石郎曲》“积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二。有的写女神的私生活,表现为“男悦女神”如《青溪小姑》: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这些歌实际上都与情歌无异。朱熹评《楚辞?九歌》说:“比其类则宜为《三颂》之属,而论其词则反为《国风》再变之郑卫”。意虽不满,但也道出了民间祭歌的一个共同特征。

         吴歌、西曲、神弦曲之外,还有一首长篇抒情诗《西州曲》,属《杂曲歌辞》,这首民歌可能经过文人的加工,内容是写一个青年女子的相思。中间穿插着从春到秋不同季节的景物描写,又运用联珠格的修辞法,造成似断似续的效果,是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与北朝民歌的《木兰辞》相辉映,同为南朝乐府中的佳构,我们将在后面详细论述。

        赏析:《西洲曲》这首抒情长诗是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

       此诗通过描写不同季节的景物变化和女主人公的活动、服饰及仪容,层层深入地展示出人物内心的情思, 将那种无尽的相思表现得极为细腻缠绵而又委婉含蓄。如女主人公的西洲折梅、门中等候、出门采莲、仰望飞鸿、高楼忘郎、愁思入梦等一系列动作,表现出她的一往情深。而诗中的景物描写不仅巧妙地显示出季节的变换,使主人公的相思之情不断深化,而且往往在景物中运用比喻和双关语。如“日暮伯劳飞”既用来表示仲夏的季节,又暗喻女子孤单的处境。“莲心彻底红”既暗示秋色已深,又隐喻女子对情人的怜爱之深透。

        全诗基本上是四句一换韵, 又运用了连珠格的修辞法, 从而形成了回环婉转的旋律,这种特殊的声韵之美,造成一种似断似续的效果, 这同诗中续续相生的情景结合在一起, 声情摇曳, 馀味无穷。 

         3、南朝民歌情歌多的原因

         概述: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 , 绝大多数是情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四种:

        1 南朝统治者有意识的采集

        汉代统治者采集民歌尚有“观风俗, 知薄厚”( 《汉书·艺文志》 ) 的目的, 而南朝统治者采集民歌则完全是为了满足其纵情声色的需要。 于是统治者便以自己的好尚对民歌进行采集、润色与拟作。尤其是民间那些发于男女恋情的歌唱, 更适合于统治者的生活情调, 当然也就更能得到他们的青睐。

       2 地理环境的影响

        南朝民歌中多清丽缠绵的情歌, 与江南幽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经济条件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那里山青水秀, 鸟语花香。本自多情的青年男女, 在这样的环境中 , 不免油然生发出怀春之情。   

        3  经济发达

       长江流域物产丰盛 , 商业发达。而最为富庶的地区又首推荆扬二州。 李延寿在《南史·循吏传》的序论中描写宋、齐盛世之时说:“凡百户之乡, 有市之邑, 歌谣舞蹈, 触处成群, 盖宋世之极盛也”。

        4 社会奢靡风气的影响

        当时社会奢靡风气盛行,《宋略》“王侯将相,歌伎填室,鸿商富贾,舞女成群,竞相夸大,互有争夺”,这种状况也促进了情歌的产生。

        南朝民歌,大部分就是城市中的产物。而不是来自广大的农村,它们多半出自商贾、妓女、船户和一般市民之口 , 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因而难免带有小市民的低级趣味,又受时风影响,更增加了南朝民歌的色情成分。 

        4、南朝民歌的特点

       从内容上看,南朝民歌大都是情歌,且多作女子口吻,基调是哀怨、缠绵的,象国风《木瓜》《溱洧》所表现的那种自由的爱情,《蹇裳》中“子不我思,岂无他人”那种口吻;汉乐府《有所思》里那种坚强的态度,在南朝民歌里难以见了。国风也表现相思,表现失恋,如《将仲子》、《牧童》,但不象南朝民歌那样柔弱。而南朝民歌这种软绵绵的调子,很投合贵族文人的趣味,他们竟相仿作,客观上对宫体诗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一,它所表现的爱情几乎完全是浪漫色彩的,极少有伦理因素的考虑。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往往是“非礼”的关系。从诗歌的美学意味来说,往往更能够表现对爱情单纯、热烈、天真而痴情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幸福与快乐的渴望。

       其二,从表现的情绪来说,南朝民歌中欢娱之辞所占比例很小,其基调是哀伤的。

       其三,南朝民歌的语言,具有出语天然,明朗巧妙,清新自然,委婉含蓄的特点。

        其四,大量运用双关隐语,是南朝民歌的一大特色。由此避免了过于简单直露、一览无 余的表现。但这种双关隐语,意义并不晦涩。双关语是一种谐声的隐语,有一底一面,约分为两类,一类是同音同字,如“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读曲歌》),用药名“散”双关聚散的“散”,用黄连的“苦”相关想思的“苦”。另一类是同音异字,如“燃灯不下柱,有油那得明》”(《读曲歌》),用点灯的“油”双关理由的“由”,但“明”字却又属前一类。最常见的双关语大体有:莲——怜,莲子——怜子,丝——思,篱——离。《子夜曲》:“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如残机,何悟不成匹。”“高山种芙蓉,复经黄蘖鸣。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这些巧妙的双关语,增加了语言的活泼与委婉。鲁迅说:“如子夜歌之流,会给旧文学一种新力量。”(《且介亭杂文集·门外文谈》)

        其五,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大多篇幅短小。

        以五言四句为主,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其余的四言及杂言体诗,篇幅也很短小。短小的篇幅对形成明快的诗风,具有关键的意义。南朝民歌中占主导的五言四句的格式,对五言绝句的形成,也起了极大的作用。

        二、北乐府民歌

       1、概况:北朝文人诗,既少又不好。严格地说,没有一个诗人。以北魏末年号称“三才”的温子升、邢邵、魏收而论,所作都不过寥寥十首左右,大都模拟齐梁,毫无特色。《北齐书·魏收传》载邢邵诋魏收偷窃任昉,魏收则又讥邢邵在沈约集中作贼。可见实际上都是没有出息的文人,但是,北朝民歌却放出了异彩。

        北朝民歌原来大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歌唱, 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北人直接用汉语创作的, 有些则是经过了南方乐工的加工润色,同时也不能排除其中还杂有少数北方汉人的作品,所以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硕果。

        2、北朝民歌的保存

        北朝民歌主要见于《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在《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共约六十多首。

       所谓《横吹曲》,是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叫“鼓角横吹曲”。北朝民歌大部分是这种军乐的歌词,由梁代乐府机关保存下来,所以叫“梁鼓角横吹曲”。

        3、内容 

        北朝民歌在数量上不及南朝的清商曲,但内容却丰富得多,相当全面而生动反映了北朝二百多年间的社会状况和时代特征,酷似汉乐府民歌。大体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反映战争生活的,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如《企喻歌》: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狭谷口,白骨无人收。

         又如:《慕容垂歌》慕荣攀墙视,吴军无边岸。我身分自当,枉杀墙外汉。

         再如《隔谷歌》:兄在城中弟在外,弓无弦,箭无括。食粮乏尽若为活?救我来!救我来!

         (2)反映人民疾苦的,如《紫骝马歌》: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3)反映北方民族的豪侠尚武精神的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跋黄尘下,然后别雌雄。

          新买五尺力,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娑,剧于十五女。

         王士祯《季祖·笔记》评前一首云:“是快语。语有令人‘骨腾肉飞’者,此类是也。”

       (4)反映爱情生活的

         由于北方诸民族的性格和习俗的差异,同时又不曾或很少受到礼教的约束,因而北朝的情歌也有它自己的特色:心直口直,有啥说啥,毫不遮掩,毫不扭捏。南歌说:“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北歌却说“女儿自言好,故入郎君怀”。在南歌中我们常常碰到 的眼泪,但在北歌中却找不到一个泪字。有情人失约不来时,她们也只是说上一句:“欲来不来早语我”。大致而言,北歌如山中树姑,质朴而大胆泼辣,南歌如小家碧玉,柔弱而扭捏缠绵。

        对男女相悦,北朝情歌就显得更为大胆、干脆。如《捉搦歌》:

        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禅后裙露。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

       (5)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北国风光的,还有《杂歌谣辞》中的《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二十七个字,便出色的画出了辽阔苍茫的草原景象,并反映了北方民族的生活面貌和精神面貌,具有无比的魅力,确是“千古绝唱”。元好问说:“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对它作了很高的评价。这首歌谣据说是鲜卑人的作品,史称:“北齐神武(高吹)使斛律金唱敕勒歌。”《乐府广题》说:“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故其句长短不齐。”也许是斛律金翻译成汉语的。

        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要数《木兰诗》。这是一篇歌颂女英雄木兰乔装从军的叙事诗,也可以说是一出喜剧,和《孔雀东南飞》同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异曲同工,前后辉映。胡应麟《诗薮》说:“五言之赡,极于焦仲卿妻,杂言之赡极于木兰”,洵是的论。

       《木兰诗》赏析

       《木兰诗》这首叙事长诗是北朝民歌中最为杰出的作品。

       (一)《乐府诗集》收于《梁鼓角横吹曲》。

         作品的产生年代。这首诗宋初编的《文苑英华》题为唐韦元甫作,其他宋人著作也有认为是唐人作的,所以其产生年代尚有争议。不过,多数研究者认为它是北朝民歌,而可能经过唐代文人的修改润饰。这首诗一向被视为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此诗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诗中的木兰既是现实人物,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这是一个深深紥根在中国北方广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尤其可贵。

         2  《木兰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很有特点 :

         ①是描写有繁有简, 剪裁精当而结构严谨。

         作者根据人物刻划的需要,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展示木兰的形象。作者突出了出征前、征途中、战场上和归来后几个场面, 其详处运墨如泼, 如出征前备置鞍马的铺排描写, 便烘托出一种跃跃欲试的神情和忙忙碌碌的气氛;征途中也同样是不惜笔墨,表现木兰温柔、善良的心性和对父母的拳拳深情;归来后的一大段描写,更是铺排特甚、不厌其详,从而制造出一种热烈而欢乐的气氛,充满浓郁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而战场上的描写,则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数语一带而过,可谓惜墨如金, 然而战场上的肃杀气氛、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以及木兰的英风豪气,无不涵盖其中。

        ②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气氛的烘托来刻划人物的心理、性格, 将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一首叙事诗 , 但抒情的成分却很浓重。作者虽没有正面写木兰的相貌和武艺, 也没有写她的思想、性格与情感, 然而这一切都十分传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③语言 

        诗中复沓、排比、对偶、问答的句式,叠字、比喻、夸张的运用;或叙事、或摹声、或写景,均服务于木兰形象的塑造。其中既有朴素自然的口语 , 又有对仗工整、精妙绝伦的律句。全诗生动活泼, 清新刚健, 不愧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胡应麟《诗薮》“五言之赡,极于焦仲卿妻,杂言之赡,极于木兰”。

        ④风格清新刚健,豪迈俊爽。

        4、艺术特点:

       在感情表现上,北朝民歌以直率粗犷为特征,少有南方民歌那种婉转缠绵的情调。

在语言风格上,北朝民歌以质朴刚健、富有力感见长,没有南方民歌那样华美的文辞、精致的手法,更不用双关隐语的技巧,也没有一唱之叹的嫋嫋余音,而是名副其实的悲壮激越的军乐、战歌。这都和南朝民歌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 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 , 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在诗歌形式上,也以五言四句体式占优势,数量约为百分之六十。同时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与古体和杂言体,这是南朝民歌所不及的。

          三、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

       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是显著的、巨大的,它继承了民歌和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北朝民歌尤其突出,在南北朝绮靡的诗风下,这种“刚健清新”的民歌的出现,就显得特别可贵。它是一种新力量、新血液。

       1、以体裁言,南北朝民歌开辟了一条抒情小诗的新道路。这就是五、七言绝句体。五言四句的小诗,汉民歌中虽已经出现,但为数极小,也没有发生什么影响。绝句的真正的源头要算是南北朝民歌。当时有名的诗人如谢灵运、鲍照、谢眺等已纷起模仿,但还是一种尝试,至唐代,便由附庸而蔚为大国,而和音乐的结合上几乎垄断了唐三百年间的歌坛,并出现了以绝句擅名千古的诗人李白和王昌龄。汉代民歌中杂言体虽很多,且有不少优秀作品,但篇幅都较小,象《木兰诗》这样长达三百多字的巨制,还是前所未有的。这对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也起了示范性的推动作用。

        2、表现手法上,民歌对唐代诗人也有许多启发。如杜甫《草堂》诗:“旧犬喜我来,低徊入衣裙,邻舍喜我归,沽酒携葫芦;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城郭闻我来,宾客隘村墟。”一连用了四个“喜”连成排比句,便是从《木兰诗》“爷娘喜女来”等脱化而来的。此外,象李白《长干行》以《西洲曲》为“粉本”,绝句从六朝“清商小乐府”来,都是信而有征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的提炼口语入诗,也是从乐府而来。

        唐五代以后,写男女绝情的小词,在意境上、语言上,也受了民歌不少的影响。

        四、试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异同

       1.地域不同

        南朝:南朝民歌主要产生于南方都市。北朝:北朝民歌主要产生于辽阔的北方(草原)

        2.作者不同

        南朝:女性较多 北朝:男女皆有

         3.内容、题材不同

          南朝:南朝民歌的内容很单一,绝大多数是表现男女之情,反映的情恋内容极其广泛,角度多样。如《西洲曲》写一个女子怀人,情思缠绵。

         北朝:北国风光在民歌中有所表现,如《敕乐川》把辽阔的草原风光生动描绘出来;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反映战争及其带到来的苦难;反映爱情婚姻。

        4.风格不同

       南朝:

       A.格调鲜丽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怀。

       B.其次是语言上清新流丽和多用双关比喻,来自于南方女子特有的俏巧聪慧:“欢欲见莲(怜,爱也)时。”

       C.南朝民歌形制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情长。

       北朝:北朝民歌抒情真率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显示出北方民族独有的特色,代表作《敕乐川》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文学史(六十五)——南北朝乐府民歌 - 八卦谈
本文地址:www.ttdhp.com/article/38100.html

天天动画片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