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动画片 > 八卦谈 > 考研真题笔记: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

考研真题笔记: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

八卦谈 佚名 2023-09-09 18:52:38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2.3考研真题详解


课后习题:

毛泽东指出:“我们要建筑中国革命这个房屋,必须先有中国革命的图样。不但须有一个大图样,总图样,还须有许多小图样,分图样。而这些图样不是别的,就是我们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所得来的关于客观实际情况的能动的反映。”请根据这段论述,谈谈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毛泽东的论述中,“建筑中国革命”的实践需要“中国革命的图样”这一认识作为基础。“大图样,总图样”“小图样,分图样”这些认识都是对“中国革命实践中客观实际情况”的反映。这表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主要体现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只有在实践中实际改造和变革对象,人们才能形成对认识对象属性、本质、规律更为准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实践活动。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实践的需要,也正是这种需要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展之根本。此外,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表现为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如经验资料、实验仪器和工具等的手段和条件。另外,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们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下,不断突破旧认识、旧思想,引起认识上的新飞跃,从而不断有新发现、有所前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不是自封的。判断认识的真理性,不是依主观感觉,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①人的实践活动是受人的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着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

③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正确的认识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而错误的认识则会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为什么说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1)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原因

真理是一个过程。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两者关系具体如下:

①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a.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b.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②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它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a.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的广度总是有限度的,因而,认识有待扩展。

b.就特定事物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是有限度的,或是近似性的。因而,认识有待深化。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③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具体如下:

a.二者相互依存。即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但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也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二者相互包含。一是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都只能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把握到的,都只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二是真理的相对性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任何真理都与谬误有本质的区别,标志着人们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层次上达到对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包含着确定的客观内容。毛泽东把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比喻为长河与水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c.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矛盾。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思维是无限的和绝对的。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人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显露程度、社会历史的实践水平、主观的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其思维也是有限的和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对立统一,作为人的正确认识成果的真理,也必然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

①割裂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就会走向形而上学的真理观,即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绝对主义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的公式。相对主义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把真理的相对性歪曲成了主观随意性,由此陷入主观真理论,导致不可知论和诡辩论。

②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正确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经过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证明了的真理,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仍然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也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那么,面对纷繁的社会现象,面对复杂的价值世界,到底有没有统一的价值评价标准?如果有,这一评价标准是什么?

答:

(1)有统一的价值判断标准,即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价标准。

(2)原因分析如下:

①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与马克思亲身的革命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在步入社会之后,逐渐开始研究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问题,并将这种对现实矛盾运动的考察与人的价值评判标准问题结合在一起。从现实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出发,马克思构建出了合理、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

②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是其在价值观念上的体现,支撑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的是以人民为本的原则。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价值评判标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就是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马克思主义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鲜明地体现在了解、尊重人民的价值选择和价值期待上,真正把人民是否愿意作为评判的基本依据和基本标准。

③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是对已有价值观念的批判性继承。马克思批判继承了西方现代价值理论对个体性和非理性的强调,在构建价值观念时同时承认人具有理性与非理性的两面性,进而以主体的实践活动实现了两者的高度统一,实现了人类价值观的根本变革。

④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以其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整个价值理论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也决定了其价值评判标准的科学性与价值性,这是古今中外所有价值观念所不能比拟的。

⑤真正合理的、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不可能是抽象的,它应当具有鲜明的历史性。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也是通过每一个特定时代和特定历史阶段来做特定的表现的,它的尺度是历史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是统一的价值评判标准。


毛泽东指出:“必然王国之变为自由王国,是必须经过认识与改造两个过程的。欧洲的旧哲学家,已经懂得“自由是必然的认识”这个理。马克思的贡献,不是否认这个真理,而是在承认这个真理之后补充了它的不足,加上了根据对必然的认识而“改造世界”这个真理。”请根据这段论述,谈谈如何理解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答:毛泽东的论述说明,马克思在欧洲哲学家的观点“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基础上,补充了“改造世界”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1)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表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是指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自由是有条件的。一是认识条件。即要有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最主要的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发展规律性、必然性的正确认识。必然性即规律性,指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二是实践条件。即能够将获得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于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才是真正的自由。不具备这两方面的条件,就得不到自由。

(2)自由总体上包含着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自由、人与社会关系中的自由、人与自身关系中的自由。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实现自由,要尊重和把握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在人与社会关系中实现自由,要把握社会规律,以真理为根据,以最广大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为根本,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统一;在人与自身关系中实现自由,要自觉摆脱人的自我束缚,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解放,实现身心和谐统一。

(3)“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不能摆脱必然性的制约,只有在认识必然性的基础上才有自由的活动,这就是人的自由限度,也是自由和必然的辩证规律。

(4)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任何实践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由主客观条件制约的自由也必然是具体的、历史的,超越社会发展阶段、超越实践能力与实践发展水平的自由是不可能实现的。


考研真题笔记:

一、概念题:实践活动[中财2017年研]

相关试题:实践[广东财大2021年研;暨南大学2018年研;华侨大学2018年研;昆明理工2017年研;河北大学2017年研;广西民大2017年研;湖南农大2016年研;南京财大2012年研;中传2010年研;首都经贸2010年研;浙江师大2010年研]

答:实践活动是指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形成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浙江财大2017年研]

答: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只能用实践这唯一的标准来进行检验,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并且实践最终一定能够证实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对于真理的检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人的实践具有历史性和条件性,因此其对真理的检验又是历史的和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和暂时性。只有不断发展着的人类实践的总和,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中南财大2008年研]

相关试题:

(1)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四川师大2018年研]

(2)认识的主体[天津商大2017年研]

答: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广东财大2018年研;武汉科大2017年研;西北师大2015年研;北邮2009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

相关试题:

(1)理性认识[杭州师大2018年研;聊城大学2017年研;华中农大2017年研;宁波大学2016年研;广东财大2015年研;青岛大学2015年研;江西理工2014年研;天津商大2013年研;陕西师大2012年研]

(2)感性认识[浙江财大2017年研;燕山大学2016年研;沈阳工大2014年研]

答:(1)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2)理性认识是指人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3)就两者的关系而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仅代表着人对客观世界反映的不同水平,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真理[浙江财大2021年研;中南大学2019年研;河北大学2017年研;华侨大学2017年研;浙江理工2014年研;宁波大学2013年研;北邮2007年研]

答:真理是指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②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③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绝对性[聊城大学2017年研;杭州电子科大2017年研;江西师大2013年研]

答: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有两方面的内涵:①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的符合,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性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客观性[沈阳农大2022年研;浙江工大2018年研;聊城大学2015年研;广东财大2015年研;中财2009年研]

相关试题:客观真理[燕山大学2013年研]

答: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其包含的内容不以人和人的意志为转移。真理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自由[中南财大2017年研;北邮2007年研]

答:自由是指人在对必然即规律的自觉认识和依据这种认识对世界的能动改造的基础上实现的人的活动状态。必然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规律。规律作为一种客观必然,对人的活动具有强制性。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获得自由。自由与必然的关系贯穿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始终,成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矛盾。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华中师大2018年研]

答: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一尺度体现了人的活动的目的性。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正确把握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关系,对我们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活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价值[昆明理工2017年研;中财2017年研;中南财大2008年研;北工商2007年研]

答:价值是反映主体和客体之间意义关系的哲学范畴,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意义。价值的基本特性包括:①价值的主体性,是指价值直接同主体相联系,始终以主体为中心。②价值的客观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而存在。③价值的多维性,是指每个主体的价值关系具有多样性,同一客体相对于主体的不同需要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这就要求人们在创造或实现价值时,应对客体的价值作全面的考察和理性的选择。④价值的社会历史性。价值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价值标准和价值体系。


价值的主体性[杭州电子科大2017年研]

答:价值的主体性,是指价值直接同主体相联系,始终以主体为中心。一方面,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存在;另一方面,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创造,使客体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辨析题: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中传2008年研]

答:该观点正确。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表现为:

(1)机械性,把一切运动都当作机械运动,用机械运动的规律来解释一切。

(2)形而上学性,即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认识和解释世界,没有用发展的眼光,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直观性,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

(4)不彻底性,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但在社会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看不到人类实践的伟大作用。


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即是真理”。[华南理工2012年研]

相关试题:“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的就是真理。”[北科2013年研]

答:该观点错误。“有用即是真理”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是错误的。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特点。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因此,真理必然是有用的。但是,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具体分析如下:

(1)“有用即是真理”的观点用真理的有用性取代了真理的客观性。“有用即是真理”把是否符合主观的需要看成是否是真理,这就把真理主观化了,不顾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本质属性。有用、效用总是与特定的主体需要联系在一起的,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和相对性,从而极有可能导致从根本上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

(2)“有用即是真理”的观点否认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种观点属于主观真理标准论,这仍然是在主观范围内兜圈子,是用认识检验认识,从而无法划清真理和谬误的根本界限。

(3)“有用即是真理”的观点抹杀了真理和谬误的原则界限。在确定条件下,一种认识不能既是真理又是谬误,真理和谬误存在着原则界限,否认这一点就会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真理能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取得有益的效用,但有用的认识却不一定是真理。歪曲事实的谎言和诡辩,虽然对剥削阶级混淆视听、欺骗人民有用,但它不是真理。可见,实用主义所鼓吹的“有用即是真理”,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真理具有相对性,所以真理是多元的。[江苏大学2017年研]

答:真理具有相对性是正确的,但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是一元的,而认为真理是多元的是错误的。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是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的多元性或者一元性是针对真理的客观内容而言,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逻辑,二者不存在因果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1)真理具有相对性

真理具有相对性这句话是正确的。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它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的广度总是有限度的,因而,认识有待扩展。就特定事物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是有限度的,或是近似性的。因而,认识有待深化。

(2)真理具有绝对性和客观性

①真理是一个过程。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而言,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②真理具有一元性,即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认识是多元的,但真理是一元的。

③值得注意的是,真理的一元性是针对真理的客观内容而言的,单从真理的主观形式看,真理的表现是多样的,但他们在内容上都是同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真理是内容上的一元性与形式上的多样性的统一。


相对真理是包含错误认识的真理。[首师2010年研]

相关试题:真理之所以有相对性,是因为包含了错误。[江西师大2014年研]

答:该观点错误。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不完善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具体分析如下:

(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由于任何真理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2)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任何特定的真理不仅所反映的对象在范围上是有限的,而且其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都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认识的深刻程度、精确程度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性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3)真理的相对性并不意味着有包含错误认识的真理,真理依旧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因此要正确认识真理的相对性特征。


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谬误。[广东财大2021年研]

相关试题:

(1)“真理和谬误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意义”。[华南理工2013年研]

(2)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苏州大学2016年研]

答:该观点正确。真理和谬误是人类认识中的一对永恒的矛盾,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具体分析如下:

(1)真理与谬误互相对立

对某一特定对象或范围来说,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是真理,反之,则是谬误。即真理和谬误存在着原则界限。一种认识不能在确定条件下既是真理又是谬误,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否认了这一点,就会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我们一定要划清真理和谬误的原则界限。

(2)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①真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谬误。这是因为人在认识过程中可能偏离真理的具体性和真理的全面性。

a.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成立的,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b.真理是全面的。具有全面性的真理是对客观现实尽可能全面的真实反映,它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中每一个原理都同其他原理处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之中。所以,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尽力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如果忽视其中的任何一点,或者把其中的任何一个原理孤立起来,真理都可能变为谬误。

②谬误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真理

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这里的条件是要正视错误。对自己所犯错误进行深刻反省,认真吸取教训,努力加以改正,是获得真理、避免谬误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总之,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关系表明,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也是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从以上对真理和谬误二者间的相互转化看,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一旦超出这个范围,二者的对立就是相对的了。


确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根本标准与重视逻辑证明真理的重要作用并不相矛盾。[首师2009年研]

相关试题:邓小平说自己有个发明,就是“干什么事情之前不要争论,干了再说,让实践证明一切”,这说明争论、论证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电子科大2010年研]

答:该观点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2)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①人的实践活动经过无数次的重复,把实践的规律印入人脑,经过思维的抽象、提炼和概括,内化为思维的规律,成为思维的逻辑。再用“逻辑的式”把它固定下来,就成为人的逻辑思维的有效工具,并逐步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因此,逻辑证明便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了检验理论的真理性和普遍性的作用,成为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的补充。

②在实践中,人们常常对所提出的计划、方案进行理论论证,以确认其可行性,当论证通过后便可认为是一套可付诸实际的正确的计划、方案。这就是逻辑证明发挥作用的过程。

③逻辑证明只能回答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是不是符合逻辑的问题,而不能回答结论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因此,逻辑证明不能取代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也不能作为与实践并列的标准。

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根本标准与重视逻辑证明真理的重要作用并不相矛盾。


真理和价值各有不同的规定和特性,但又是统一的。[武大2005年研]

相关试题:真理与价值[概念题,北邮2009年研]

答:该观点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真理与价值的内涵和特性

①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②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客观世界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程度的关系范畴,是指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

③从定义和特性来看,真理和价值有着很大的不同。

(2)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是辩证统一的。真理与价值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真理因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普遍性而具有根本性和优先性,价值及其评价标准必须以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为前提,二者辩证统一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从“自在之物”转变为“为我之物”的过程,就是自然的人化过程,而使这一过程得以实现的主要是人类的科学认识活动。[电子科大2010年研]

答:该观点错误。从“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的过程,是自然的人化过程,但使这一过程得以实现的不是人类的科学认识活动,而是人的实践活动。具体分析如下:

认为从“自在之物”转变为“为我之物”的过程,就是自然的人化过程,是正确的论断,但认为使这一过程得以实现的主要是人类的科学认识活动,则是错误的论断。

(1)从“自在之物”转变为“为我之物”的过程,是自然的人化过程

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通过劳动,人类具有了自己实践的存在方式。人类社会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人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更主要的是社会存在物。

(2)实践活动使这一过程得以实现

①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通过劳动,人类具有了自己实践的存在方式。

②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篇幅有限,请百度「曹小值题库网」获取更多内容


本文标题:考研真题笔记: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 - 八卦谈
本文地址:www.ttdhp.com/article/38756.html

天天动画片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