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动画片 > 八卦谈 >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整理(九十七——当代文学(十七年的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整理(九十七——当代文学(十七年的小说)

八卦谈 佚名 2023-09-11 07:05:22

第十七章 十七年的小说

       概述

       现代成名小说家的分化:

        放弃小说写作的小说家:茅盾有过长篇小说的写作计划,但没有落实;沈从文无法适应新的文学规范,脱离了小说创作,从事文物研究;钱钟书放弃了小说《百合心》的写作,从事学术;张恨水为代表的旧小说无法继续,转向戏曲和民间传说改编。

       离开大陆的小说家:张爱玲离开大陆去香港再到美国,徐訏也到了香港,继续小说创作但没有纳入大陆的文学构成。

        继续小说创作的小说家:巴金、张天翼、艾芜、沙汀继续小说创作,但风格有很大变化,巴金出版了以朝鲜战争为题材的《英雄的故乡》、《李大海》两个短篇小说集。张天翼主要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有《罗文应的故事》、《宝葫芦的秘密》,很爱欢迎。艾芜有长篇小说《百炼成钢》和短篇小说集《夜归》以及《南行记续篇》,变化很大。沙汀写了一些短篇小说,影响不大。

         1、受批判的小说家:路翎

         有解放区背景继续产生影响的小说家:赵树理、孙犁、周立波、欧阳山、周而复、马烽。

          2、新出现的小说家:

          1)、有革命经历的小说家:杜鹏程、吴强、曲波、茹志鹃;

          2)、年轻的小说家:李准、王蒙、刘绍棠、邓友梅、陆文夫、高晓声。

           3、十七年小说的主要题材类型:

          工农兵生活成为十七年小说的主流题材。

        1)农村题材:农村题材小说的核心主题是土地改革之后农村走什么路的问题。代表作品主要有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也有以农民为主人公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主题为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成长。代表作有《红旗谱》。

          2)城市题材:主要有两个主题:一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二是城市工人阶级的新生活和新的精神面貌以及新社会的新面貌,代表作是艾芜的《百炼成钢》。

         3)军人题材:以共产党军队的战争历史为题材的作品,核心主题是表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卓越、共产党军队的战无不胜以及表现战争生活的传奇性。代表作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刘流的《烈火金刚》。短篇小说主要有孙犁的茹志鹃的《百合花》、峻青的《黎明的河边》、王愿坚的《党费》等等。

         4)知识分子题材:核心主题是知识分子在革命洪流中得到改造成长为革命者。代表有《青春之歌》、欧阳山的《三家巷》等等。

          另一条战线的共产党传奇,代表作有《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等。

          十七年小说的风格类型

          1)、史诗:中国现代历史所具有的丰富的历史内涵,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所具有的巨大的历史内涵,决定了作家们力图以史诗形式表现这段历史。他们主要采取了三种史诗形式。一是以宏大的战争规模为小说结构规模的战争史诗,其代表是《保卫延安》与《红日》;二是以主人公成长道路为小说结构的成长史诗,代表作有《青春之歌》和《红旗谱》;三是以社会历史进程为小说结构的社会发展史诗,如《创业史》、《山乡巨变》等等。

          2)、抒情诗:以细节或者某个瞬间的故事,用抒情诗的笔调,更多表现为中短篇小说的创作。如《山地回忆》、《铁木前传》、《百合花》等等。

          3)传奇:在传统演义体文学、武侠文学影响下的小说创作,代表作品有《烈火金刚》、《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等等,作者多有亲身战争经历,小说高度重视故事性、注重人物性格,题材上多为游击战、剿匪或地下斗争。游击战与剿匪题材接近武侠小说,地下斗争题材接近侦探小说,都充满悬念和紧张感。这些作品近年来得到大量的改编,形成红色经典热。《亮剑》、《历史的天空》、《狼毒花》是这类小说的变体。

         农村题材小说

          柳青:陕西吴堡人,1916年生。1934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创作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1951年完成了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铜墙铁壁》。1952年到陕西长安县皇甫村安家落户十四年,任长安县委副书记,参加农村的合作化运动。1959年发表第三部长篇小说《创业史》。《创业史》的出版,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被认为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清湛的艺术,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到一个新水平。文化大革命中,柳青遭到迫害。新时期,柳青的《创业史》第二部上卷得以出版。1978年柳青因病去世。

         《创业史》的内容:小说分题叙、正文和结局三个部分。题叙写的是梁三老汉一家三代创家立业的悲惨历史。以此作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走过的历史道路的概括。意在表明只有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走中国共产党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才会有自己的光明前途。正文写的是梁生宝互助组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以及灯塔社的成立,完整地概括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两条道路的斗争,反映了在这段艰难的历史性转折中,农村各阶级、各阶层人物的尖锐的矛盾和告别传统私有制时心理、思想、感情的震荡和变化。小说表明,在这样两条道路的斗争中,只有千方百计地显示出公有制和集体生产的优越性,才能吸引农民自觉自愿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创业史》的三条线索:

一是梁生宝互助组同富裕中农郭世富的斗争。郭世富是农村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代表人物,他凭借优厚的经济力量,用自己的榜样去吸引个体农民,公开与社会主义对抗。二是梁生宝互助组同反动富农姚士杰的斗争。姚士杰站在郭世富后面,施展阴谋诡计破坏互助组。三是梁生宝互助组同党内自发势力的代表人物郭振山的斗争。郭振山是土改英雄,是蛤蟆滩第一个共产党员,他热衷于发家致富,暗中抵制合作化运动。郭世富、姚士杰和郭振山被称为蛤蟆滩的“三大能人”,走的是个人发家致富的道路。他们的道路选择既有广泛的代表性,又有强大的影响力。梁生宝互助组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选择了集体生产、集体致富的道路。梁生宝互助组的胜利,自然说明了社会主义道路的胜利。

          《创业史》的两个人物:

          梁生宝:一个农村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冯牧认为:“在梁生宝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崭新的性格,一种完全是建立在新的社会制度和生活土壤上面的共产主义性格正在生长和发展。”梁生宝的新首先体现在他对解放的与一般农民截然不同的理解。一般农民理解的解放只是自己的个人的解放,梁生宝却能从中感觉到这是人民的解放。其次,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和准确。一心要用多打粮食这个最有说服力的物质成果来显示互助组的优越性,把大多数农民吸引到互助合作的道路上来。第三,他富有理想、善于思考、公道能干、有魄力、有气度、有奋斗精神。

          梁三老汉:一个转变中的农民典型。一方面,他自私保守,继承了中国传统小生产者狭隘的观念。他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业史,因而衷心拥护土改。但他无法自觉接受公有制道路。他梦想利用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用狠命的劳动再次创业,做个 “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另一方面,他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劳动者,对共产党有感激之情,对农民兄弟有亲近之情,并在党的教育下成为合作化的拥护者。

         山西作家群(山药蛋派)

“山药蛋派”作家群也就是山西作家群。指的是以活跃于五、六十年代文坛的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为代表的山西籍小说家群体。这批小说家以《人民文学》、《火花》为阵地,承《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的格调,发表了一批趋向相似,风格相近的作品,代表作有赵树理的《三里湾》、《锻炼锻炼》,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西戎的《赖大嫂》,束为的《老长工》,孙谦的《伤疤的故事》和胡正的《两个巧媳妇》等。共同性是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从农村各类运动诸如土改、合作化、人民公社中取得素材,写作的多是问题小说。这些作品的突出特点是擅长描写在各项运动中采取犹豫观望态度的中间人物,如赵满屯、赖大嫂等,对农民的精神弱点进行善意的嘲讽具有诙谐幽默的轻喜剧风格。在形式方面以农村读者能读懂为出发点,取话本、拟话本的传统手法,以叙述为主,故事有头有尾,结构单纯,交待清楚,主要靠个性化的语言和细节来刻画人物,语言幽默生动。具有通俗化、大众化,为老百姓的喜闻乐见的美学特点。因这批作家都是山西人,作品又带有明显的山西乡土色彩,而山西又以盛产山药蛋闻名,故称这批作家为山药蛋派小说家。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山药蛋派作品选》。

        赵树理

         山西沁水县人,生于1906年,自幼受到民间文艺的熏陶,通晓农民艺术。1925年考入长治省立第四师范,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小二黑结婚》出版,彭德怀为之题词:“像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半年间销行三四万册,创下了新文学作品在农村流行的新纪录。还创作了被誉为“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之作”的《李有才板话》等一系列小说,其创作被作为“赵树理方向”在解放区得到有力的提倡。1950年发表短篇小说《登记》。1955 年发表了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三里湾》。1970年被折磨致死。

        《登记》

         赵树理建国后发表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小说通过小飞蛾母女两代人在爱情问题上的分歧、波折,写出了新时代中的新矛盾、新问题。艾艾和小晚这对农村青年争取婚姻自主,首先遇到的阻力来自艾艾的母亲、青年时代也曾与相爱的人私订终身的小飞蛾。这一情节的设计意味着经济上、政治上的翻身并不等于传统封建思想和习惯势力对劳动妇女的禁锢的结束。小说以罗汉钱这种北方农村青年男女富有风俗味的定情物,串连起三代妇女的命运。这是赵树理所讲的最动人、最有韵味的故事之一。

        《锻炼锻炼》

         某农业合作社落后妇女“吃不饱”、“小腿疼”长期以来仗着自己是社党支书和社主任的本家嫂子,又瞧准支书和主任都是老好人,遇事总是和稀泥的弱点,取巧肥私,损害集体利益,是社里两个令人头痛的人物。1957年秋农业合作社整顿运动中,社副主任杨小四贴出大字报,批语她俩的错误,她俩都不以为然。杨小四有心整治她们,联络青年数人乘支书、主任外出开会之机,看准她俩爱贪小便宜的弱点,巧设圈套,故意安排她俩去拾棉花。她俩果然中计,在偷棉花之际,被当场捉住,只得低头认错,表示要痛改前非。在事实面前支书、主任既检讨了历来“和稀泥”的错误,也改变了总认为杨小四不够成熟,需要锻炼锻炼的看法。

        《三里湾》

         在华北老解放区模范村三里湾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下,围绕着秋收、整党、护社、开渠等事件,通过对多种矛盾的描写,再现了农村各阶层农民对合作化的态度及表现。作者歌颂合作化运动,批评反对和抵制合作化运动的种种倾向,同时还反映了所有制变革后的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的劳动、家庭、婚姻、道德观念的变化,及对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向往和追求。小说描写了三里湾四个家庭(合作化带头人、支书王金生家,热衷于个人发家的村长范登高家,富裕中农糊涂涂家,党员袁天成家)在扩社过程中的矛盾和变化,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如王金生、王玉生、范灵枝、王满喜、王玉梅等都有一定风采;范登高、糊涂涂、常有理、惹不起、铁算盘、能不够等形象也颇为生动。

        对赵树理的评价:

        赵树理被认为是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之后最了解中国农民的作家。他写出了中国农民思想改造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塑造的一系列落后农民形象是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一大贡献。他的小说中有丰富的地域色彩浓郁的民俗内容,民俗为他的小说提供了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环境,有助于表现人物在社会变革中的精神变迁,并加强了小说的故事性,成为赵树理小说最有魅力最有趣味的有机组成部分。他还是一个语言大师,一个地道本色的农民语言大师,他的小说毫无学生腔和书卷气,语言具有谐趣幽默、明白如话的特点,吸收了传统说书艺术的长处,能琅琅上口,具有可朗读性,对农村口语的运用已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使相当一批作家竞相效法,为之折腰。

        河北作家群(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作家群又被称作白洋淀派作家群。它指的是以孙犁为代表的小说创作群体,并以孙犁的小说成名作《荷花淀》为其命名。这个作家群的代表人物有孙犁、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房树民、冉维舟等。这批小说家多生活在京津冀(河北)水乡地区,其作品以写白洋淀、冀中平原、冀西山区以及运河两岸的农村生活见长,往往通过家务事、儿女情之类的日常生活,显示时代生活和历史足音,挖掘农村生活的自然美和人情美,颇具诗情画意。其代表作有孙犁的《荷花淀》、《山地回忆》、《村歌》、《铁木前传》和《风云初记》,刘绍棠的《青枝绿叶》、《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蛾眉》,从维熙的《七月雨》、《南河春晓》,韩映山的《瓜园》、《鸭子》、《水乡散记》,房树民的《一天夜里》、《引力》、《渔婆》等。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荷花淀派作品选》。

        孙犁

        河北安平人,1913年出生。1937年参加抗日。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学习。1945年发表《荷花淀》,发表后受到广泛赞誉。孙犁自己说过:“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1949年以后,他以《天津日报》文艺副刊为园地,扶持和培养了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冉维舟、房树民等一批青年作家,逐渐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建国以后孙犁主要出版有作品集《白洋淀纪事》、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新时期以来,孙犁主要写作散文,也有一些小说问世。1982年,出版有《孙犁文集》。

       《山地笔记》

        写“我”在1941年打游击到了一个小山庄,每天到河边砸冰洗脸。下游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在洗水沤杨树叶——她们早饭的食粮。这位姑娘就是后来到天津参观的那位农民代表的妞儿。小说如家常絮语,娓娓道来,非常质朴、轻松、自然、亲切。它透过军队与人民的关系,表现了一位山地女儿口齿锋利而心地善良、勤劳好学而言必有信的美好情操。

        《铁木前传》

         从抗日战争到农村合作化前夕的十年时间跨度里,展示了铁、木两家由经济上的升与沉所导致的友情上的合与分。抗战前,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就在贫困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与此相应,他们的下一代——九儿和六儿,也从两小无猜发展为朦胧的爱情。抗战胜利后,傅老刚带着女儿回到了山东老家,黎老东却在解放区富裕起来了。两个老朋友之间,因为生活地位和思想意识的歧异而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九儿和六儿,同样由于生活道路和生活理想的不一致,那从前建立起来的友谊和爱情,也宣告结束了。这篇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以新颖的艺术视角和艺术方式把握生活,既赋予人际情感以历史的分量,又从社会分化重组的历史进程中提炼出心灵的诗,由此成了五十年代最有魅力的中篇小说。

        李准及其小说创作

        李准,河南省孟津人,满族,1928年生。1943年初中辍学,到洛阳车站恒源盐栈当学徒。1945年转到麻屯镇邮政代办所从业。1948年在银行当职员。后到一个干部文化学校当语文教员。其间开始写作戏曲剧本和短篇小说。1953年发表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轰动一时。1959年又发表了《李双双小传》、《耕云记》等作品。60年代中期以后,转向电影文学剧本和长篇小说创作,有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出版,并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不能走那条路》:

        写土改之后,倒卖牲口赔了本的农民张拴要卖地;入了互助组、生活好些了的农民宋老定想买地,遭到他儿子、共产党员宋东山的反对。最后,宋老定放弃买地计划,并借钱给张栓搞生产。作者从对当时农村中存在的土地买卖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中,确立了“农村中党组织应该保证不使农民两极分化,而应该引导农民向共同上升的社会主义道路走”这一时代主题。这是当时第一篇反映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文学作品。小说被全国30多家报纸和10多家刊物转载。1954年1月26日的《人民日报》转载时加了编者按,认为“这篇小说,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几个不同的农民形象,表现了农村中社会主义思想对农民自发倾向进行斗争的胜利。这是近年来表现农村生活比较好的短篇小说之一。”

       《李双双小传》

        写农村妇女李双双冲破家庭束缚,不顾丈夫喜旺阻挠,带头办食堂,搞技术革新,大公无私,受到群众赞扬;此后喜旺思想也发生了转变。通过李双双和喜旺夫妻关系的变化,从一个普通农村劳动妇女身上,表现了新的思想准绳、道德观念、人与人之间的新的关系正在建立,显示了时代和社会的深刻变化。李双双的生活经历,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中国农村先进的劳动妇女在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中有代表性的生活道路:从丈夫孙喜旺的“屋里人”、“做饭的”,到要求冲破小家庭的羁绊成长为农村新人的道路。在这个形象身上,中国劳动妇女勤劳、坚强、柔顺的美德和新的思想融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新的性格内容。这就是对投身火热集体劳动和社会生活的渴望,对大男子主义、明哲保身等陈腐思想习惯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以及无私公道、泼辣敢闯的思想作风。

       革命历史小说:《红岩》与《青春之歌》

       革命历史小说:

       以1921年到1949年这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为主体的历史活动为题材的小说。这里的历史特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时间区间。革命特指在这个历史区间中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从事的各种各样改变社会、改变人、乃至改变历史的活动。

      革命历史小说的叙述目的:

革命历史小说对历史的叙述有着明确的现实功利目的。它不仅是成为“历史”的革命活动“终成正果”的胜利庆功,通过再现“历史”以表现“历史主体”的丰功伟绩,充满着欢庆胜利的感性层次上的情绪色彩。它还有着更为深刻的理性层次上的叙事动机,那就是要通过对历史的叙述或者说是通过叙述历史所作出的选择来证明现实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这一潜在的叙述动机决定了革命历史小说在思想倾向上的一致性。

        革命历史小说的题材类型:

        A、战争小说:从题材的角度,革命历史可以分解成四次战争,即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一次抗日战争。这四次战争实际上将革命历史分成了四个时期。革命历史小说可以以这些战争为题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革命战争小说。代表作主要有反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党费》、《七根火柴》等,反映抗日战争的《铁道游击队》、《战斗的青春》、《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反映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火光在前》、《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百合花》等。由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正面主体还不是中国共产党,所以,革命历史小说鲜有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为题材的革命战争小说,其中,陈立德的《前驱》以北伐战争为题材,但影响不大。

        B、斗争小说:革命活动的舞台不仅是正面战场发生的战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人占领区的群众运动和地下斗争。这类题材的作品按时间顺序也可以形成一个系列,如反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革命活动的欧阳山的《三家巷》,反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革命活动的《红旗谱》、《青春之歌》、《小城春秋》,反映抗日战争的《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反映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红岩》等。

        革命历史小说的风格类型:

        A、战争史诗:受苏联战争小说的影响,写的是大兵团、大战役、大场面,以全景性的方式再现战争历史,试图表现已经被证明为正确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类作品可以说是对革命历史辉煌片断的浓墨重彩的缅怀,抒发历史胜利者的豪迈情绪,带有相当强烈的庆功色彩和浪漫情怀。代表是《保卫延安》和《红日》。

          B、成长小说:这类小说写的是主人公的人生道路,表现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也就是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但在20世纪特有的革命文化语境中,成长小说更倾向于叙述主人公从一个普通人向一个革命者,也就是一个新的社会理念的接受者的成长历程。通过他们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一个共产党人(革命者)的成长历程来证明中国人在现代中国历史上人生道路选择上的唯一正确性。小而言之,是作为个体的中国人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中国共产党为其选择的人生道路,走一条从个人反抗到社会反抗的革命道路;大而言之,是作为整体的中国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中国共产党为其选择的道路,走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这实际上是通过对历史的叙述来证明作为历史的结果的合理性、合法性。代表作是《红旗谱》和《青春之歌》。

        C、通俗传奇:从传奇的角度去表现革命的正义性和艰苦卓绝,呼应当时文学叙事的主旋律。它常常以战争作为题材,但它描写的战争通常不是正规的战争场面,而是游击战。革命传奇小说是从中国古代英雄传奇演变而来,注重情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强调故事性、传奇性、可读性。代表作是《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红岩》。解放区文学已经出现这种类型的小说,如柯蓝的《洋铁桶的故事》、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和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

        革命历史小说意识形态的独特性:

        革命历史小说是典型的党性文学,它不仅以中国共产党作为历史叙事的主体,以中国共产党党史为题材,而且全力以赴地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念乃至方针政策。于是整个革命历史小说构成了一个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发展再到夺得政权的“宏大叙事”,具体的革命历史小说作品则成为这一宏大叙事的一个组成部分,犹如交响乐中的一个乐章。

        革命历史小说创作主体的文化构成:

        革命历史小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思想精神已经成为文学创作指导思想后的产物,“五四”新文学以来现代知识分子作为创作主体的格局已经基本解体,创作主体多为“工农兵”,这些作者或出身农村,或出身城市贫民或工人,有过较多的底层生活体验,有的是职业军人。这种出身和职业使他们的作品具有与现代职业知识分子的作品完全不同的风格气质。

        革命历史小说的艺术新质:

        从风格上说,它带来了一种粗犷、明快、豪迈的风格。从题材上说,它开拓了新的生活领域和生活体验,对底层生活有切实的描绘,对战争场面有逼真的记录。

        革命历史小说的思想艺术局限:

        作家的文化积累普遍不足。这种文化积累的薄弱从思想与审美两个方面对他们的创作形成了制约。

        思想方面,这批作家的创作可以说完全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只是对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完全的应和,所以,今天的读者几乎不可能从他们的作品中挖掘到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思维方式上,有简单化之嫌,这种简单化既表现为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单面和心理的浅显,也表现为作品中人物关系和集团关系的简单,还表现为对其所描写的题材缺少超越性的审视,以及对战争、人性、人的命运这些已经触及到的重大问题的反思。

       审美方面,这批作家同样没有自觉的审美意识,他们是真正的“业余”创作,其写作更多依靠热情的支撑,缺少专业的技术和技巧。

      《青春之歌》的主题:

        小说以“九 一八”事变到“一 二九”运动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塑造了林道静这个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青年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及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表现了中国的一代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教育下的成长,歌颂了革命的青春。

       林道静的身世

       林道静出生在一个大地主家庭,是一个中学毕业生。她的生母的悲惨遭遇,她在家庭中受压迫的地位,她在学校中受的教育,赋予她十分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性格,单纯的性格和强烈的进取心,促使她拒绝了地主养母为她安排的做官太太的生活道路。她毅然出走,到北戴河谋生。初到海滨,她还有欣赏大海的闲情逸致,但很快“华人与狗不得通过”的木牌、逃荒妇人的自杀、余敬唐设下的让她做县长小老婆的圈套,沉重地打击了她的幻想,一个有为的、不甘堕落的青年竟为社会所不容。于是她对前途绝望了。在这样的时刻,那个在她眼中具有“骑士兼诗人”风度的余永泽便成了她的救命恩人。

        林道静与余永泽的关系

        学者李杨认为,余永泽代表的是虚幻的“骑士英雄”,他救了林道静肉体的生命,是林道静对个体生命的爱与美(相对于她家庭给她的恨与丑)的唤醒者。余永泽的温存体贴,曾使林道静感到幸福。但她那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和倔强的性格使她渴望着“独立生活”、“做自由的人”。她认为做余永泽的家庭主妇,也是“寄人篱下”。“温暖淡雅”的小屋使她不安;她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使她同余永泽感情上出现了裂痕,她认为余永泽自私、平庸、只注意琐碎生活。接触到革命青年之后,更使她感到同余永泽的格格不入。直到他们之间出现严重的政治分歧,余永泽反对她参加革命活动并直接导致了卢喜川的被捕,她才清醒:“政治上分歧、不是走一条道路的‘伴旅’是没法生活在一起的。光靠着‘情感’来维系,幻想着和平共居互不相扰,这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林道静与卢嘉川的关系:

       卢嘉川是一个英勇、沉着、机智的共产党员和出色的学生领袖。李杨认为卢嘉川代表的是“精神英雄”,是女主人公阶级意识的启蒙者。是林道静精神上的拯救者。

        林道静与江华的关系

        江华是抗日救亡运动中另一个领袖人物,他身上有更多的工人阶级的气质,显得稳健、敦厚、质朴。他是与林道静共同战斗的“革命英雄”,唤醒了她的斗争意识,介绍她入党,也唤醒了她的女人意识,使她从对卢嘉川朦胧的爱意中解脱出来,与他结合。

        传奇体革命历史小说:《铁道游击队》与《林海雪原》

        百花小说

        重放的鲜花

      《重放的鲜花》原来是一本书的名字。它是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一部文学作品集。它选编的是1957年反右期间被定为毒草的在全国有影响的小说、特写、散文和诗歌作品。其中包括17位作者20篇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在1956年到1957年间发表的。除3位老作家外,大多是创作上刚刚起步的青年作家。这些作品在1957年多被打成毒草,作者多被划成右派。新时期以来,这些作家作品纷纷得到平反。作品被重新出版命名为“重放的鲜花”,作者多重新开始文学创作,成为文坛上一个为人瞩目的右派作家群。

        百花小说的两种类型:

         一种是“干预生活”的小说,以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选》、白危《被围困的农庄主席》、耿简《爬在旗杆上的人》、刘绍棠《田野落霞》为代表;另一种是爱情题材的小说,以宗璞《红豆》、丰村《美丽》、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巷深处》和阿章《寒夜的离别》为代表。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双重内涵:

         1、青年人的心理成长:林震在组织部度过了第一个春天,他意识到,“他作好的事情简直很少,简直就是没有,但他学了很多,多懂了不少事,他懂了生活的真正的美好和真正的分量;他懂了斗争的困难和斗争的价值。他渐渐明白,在这平凡而又伟大的、包罗万象的、担负着无数艰巨任务的区委会,单凭个人的勇气是作不成任何事情的”。它表达了一个富于理想和朝气的年轻人初经涉世的心理体验,生活并不像年轻人所受的教育那样简单美好,生活是复杂的,当然,也正因为是复杂的,才是有意义的。

        2、刘世吾形象塑造:小说借林震这样一个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的眼光,通过刘世吾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生活中一批革命干部革命意志衰退的现象,这些人丧失了战争年代所拥有的激情,出现了混世的、油滑的、麻木不仁的作风倾向。小说正是对现实生活中官僚主义现象的揭示,对刘世吾这一官僚主义者形象的塑造,使《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这部小说获得了巨大反响,王蒙也因此在文坛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刘世吾形象分析:

        1、刘世吾形象概括:刘世吾是组织部的副部长,这是一个有着丰富革命经历和经验的党的干部,在小说中,他有魄力,有才能,有见识,却失去了革命的热诚,对工作往往持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他的口头禅是“就那么回事”,表现出一种看透一切、见惯不怪的工作作风,恰与林震的满腔热情形成对比。

        2、刘世吾的工作理论:对待工作,刘世吾有一整套似是而非的理论,诸如“条件成熟论”、“成绩基本论”和“是非胜负论”等等。所谓条件成熟论就是对错误现象并不及时指出或纠正,而是要等条件成熟之后才处理。这既是为不负责任寻找借口,也反映出现实生活的复杂性,是与非的暧昧性。成绩基本论刘世吾也有一番说法,他是这样说的,“当然,想象总是好的,实际呢,就那么回事。问题不在有没有缺点,而在什么是主导的。我们区委的工作,包括组织部的工作,成绩是基本的呢,还是缺点是基本的?显然成绩是基本的,缺点是前进中的缺点。我们伟大的事业,正是由这些有缺点的组织和党员完成着的。”所谓是非胜负论指的是刘世吾自认为自己知道什么是“是”,什么是“非”,还知道“是”一定战胜“非”,又知道“是”不是一下子战胜“非”。基于这样的认识,刘世吾不再操心,不再爱也不再恨,他的认识论中包含着一种可怕的冷漠,是一个典型的官僚主义者形象。

        宗璞简介:

         1928年生于北京,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女儿。她生长于书香门第,从小受到高等知识界的熏陶。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分配到政务院宗教事务委员会工作。1953年调中国文联研究部,后调《文艺报》工作。1960年调任《世界文学》编辑,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1948年发表小说处女作《A K C》。1957年发表《红豆》。新时期较有影响的小说有《弦上的梦》、《三生石》、《我是谁》、《鲁鲁》和长篇小说《南渡记》等。

       《红豆》基本内容:

         描写1949年北平某教会大学的一对男女学生的爱情生活。女主角江玫要留下来革命,与一心想飞离大陆的男主角齐虹决裂,表现了“为了革命而舍弃爱情”的主题。与当时文学作品清一色写工农兵不同,小说写的是知识分子的爱情。江玫的经历,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在那个特定时代的特别选择。作者将一出爱情悲剧设置在北平解放前夕的学生运动的背景上,赋予小说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同时也真实、细腻地展示了江玫在爱情与革命之间抉择时的痛苦心绪。

        邓友梅简介:

        山东省平原人。1931年出生。1942年参加八路军,当交通员。一年后精兵简政,复员回家。1944年在日本当华工,1945年回国,在新四军当文工团员,见习记者。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北京中央文学讲习所学习。1956年发表《在悬崖上》。1957年被划成右派。此后当过建筑工人、钟表工人、农场工人。1978年重新发表文学作品。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有《话说陶然亭》、《那五》、《烟壶》等。

       《在悬崖上》基本内容:

         通过技术员“我”和“我”的妻子女会计,以及加丽亚三人之间的感情纠葛,较深刻地表现出不同的爱情观念的冲突。技术员和女会计的结合,本来是幸福美满的。但是作为第三者的加丽亚却插足于他们的爱情生活,从而诱发了技术员那种喜新厌旧、朝三暮四的思想,开始厌恶自己的妻女,并要与妻子离婚,从而走到了爱情的悬崖。小说向青年人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课题:如何在爱情的航道上、在风雨交加的气候下把握好情感之帆的正确方向。技术员、女会计、加丽亚分别代表了50年代城市青年人富有典型意义的三种爱情态度:忠贞不贰的爱情、易受诱惑的动摇不定的爱情、轻佻而不负责任的爱情。作者将这三种态度的年轻人的性格、经历交织、撞击出一个发人深思的爱情故事。

        陆文夫简介:

        1928年出生,江苏泰兴人,1948年由苏州高级中学毕业后赴苏北解放区,分配到华中大学干部训练班学习。1949年到新华社苏州支社任采访员。1953年开始文学创作。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小巷深处》。不久因“探求者”案被处理。1978年重返文坛。当选第四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新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小贩世家》、《围墙》、《美食家》和长篇小说《人之窝》等。

         《小巷深处》基本内容:

         写的是“一个妓女的新生,和她在爱情上的波折”。主人公徐文霞十六岁时为生活所迫沦为娼妓,新中国成立后当了纺织女工。她渴望得到爱情,但她的身世使她在面对青年技术员张俊的爱情表白时内心充满了愁苦和矛盾。经过一番波折,他们终于得到了美满的归宿。这篇小说“写的是人道主义,而且文笔还有点优美”,人物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刻划得细腻生动。

       苏州风俗画:

        苏州曾是中国现代旧派通俗小说作家的大本营。鸳鸯蝴蝶派“五虎将”中有两个是苏州作家,即包天笑和周瘦鹃。“中国侦探小说家之第一人”程小青也是苏州人。陆文夫长期生活在苏州,曾受过周瘦鹃、程小青等人的影响。其作品描写当代苏州小巷的世俗生活,从历史、社会、文化、人生等各个不同的角度展示苏州的地域文化风貌。一幅幅市井风俗画、一个个小巷人物、一段段世俗生活,构成了一座小说艺术的苏州园林,陆文夫因此而获得“陆苏州”的美誉,他的作品则被称为小巷文学。


本文标题: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整理(九十七——当代文学(十七年的小说) - 八卦谈
本文地址:www.ttdhp.com/article/38889.html

天天动画片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