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动画片 > 八卦谈 > 《恋爱随意链接》:超感人的心灵实验

《恋爱随意链接》:超感人的心灵实验

八卦谈 佚名 2023-09-18 00:56:49

本打算写一篇评论练手,例如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和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但最后选择了番剧《恋爱随意链接》,因为我觉得好多番剧其实都值得用文学的视角来“上纲上线”,这种“上纲上线”很重要,但其实是异常缺失的。当然,我喜欢《恋爱随意链接》也是一个原因!于是我就点开长评,那么就一“长”到底吧!

在我看来,《恋爱随意连环》中的四个事件,其实是四个心灵实验,每个实验中又穿插着无数个较小的心灵实验。以下,我将从本番的主支线、心灵实验等角度发表我的见解。

内含剧透,建议观后食用!

文化研究部


主线与支线

我认为,《恋爱随意链接》是一部治愈番,只不过它治愈的不是观众,而是永濑伊织。

《恋爱随意链接》的主体由四部分组成:

  1. 人格交换1~5话

  2. 欲望解放6~10话

  3. 时间逆行11~13话

  4. 感情传导14~17话

这四个部分并非是割裂开来的,而是有所递进的,即永濑伊织是一步一步地走出心结,明白自己应该想怎么活就怎么活:

(一)人格互换

人格互换是永濑伊织走出来的第一步。在这个事件中,五个人获得对方的身体,经历对方当下的甚至有所隐瞒的生活,但人格还是自己的。例如唯只因此发现了伊织晚上会一个人在家的现象,而并不知道这个现象的原因。沟通是要了解对方的生活,但深入对方的人格也是非常重要的必要条件。在这里,唯的恐男症状已经有所缓解;但伊织直到临“死”前才抱着太一说出“想活”“想恋爱”的心里话,而面对其他人时,却表现出临死前本不该有的淡然与释怀,可见伊织的性格虽有所发展,但还是力图照顾别人的感受,把悲伤留给自己一个人。

(二)欲望解放

用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重结构(本我、自我、超我)来分析这个事件的话。欲望解放的实质是本我大爆发。这比人格互换要更深入了解对方的人格,因为欲望解放其实是逼着主人公们撕毁自己的人格面具,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行为表现出来,即原始欲望的大爆发,把真实的自己展现出来。在这个事件中,五个人其实都在照顾对方的感受,避免自己的欲望解放会伤害的对方。然后这里就构成了一个悖论:避免的同时其实也意味着沟通的阻断,而沟通的阻断又会积压更多的误会,而更多的误会本身就会伤害对方。换用藤岛班长的话说就是:“哪个更重要,不伤害到对方,还是谈过后能做到的事?”在这里,作为大姐大的稻叶表现出了不信任人的一面,但在和伊织的中门对狙过后,也明确了自己对太一的情感:不再刻意撮合伊织和太一甚至四人的关系,而是不甘示弱地和伊织“挣”太一。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伊织对稻叶的中门对狙,其实仍然有讨好、奉承的因素,或者说,其实多少还是有点违心的(在黑化后看得出来)。不过,这里的欲望解放其实是在为第四部分伊织黑化做一个预演:不用欲望释放,伊织也不再压抑所思所想。这是主线的第二次发展。

班长yyds

(三)时间逆行

在这一事件中,众人能变成自己以前年纪时的样子,并在恢复后回忆起那个年纪的记忆。如果说欲望解放直面的是当下的欲望,那么时间逆行就是直面过去的回忆。欲望是被压制的,回忆也可以被压制。我们总有愿意回忆起的美好回忆,但回忆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阴影。或者说,有些回忆是不想让别人得知的。通过这次事件,四人更加了解了永濑伊织过去的性格,有一说一这种老练的讨好型人格真的不是一个孩子该具有的。在这次事件中,支线有了较大的发展,青木想起西野菜菜后决断地去找菜菜对她说了放下,留下撒扬娜拉的结语;唯明白了“自己的价值是靠自己争取的”道理,对空手道重试信心,走出了恐男症,与青木拥抱。主线方面,永濑伊织说出了“你们能来帮助我吗”的话,不再把自己的悲伤封闭在自己心理,却把自己“小太阳”的一面留给他人,和妈妈沟通,打倒了不得好死的家暴男。到这里,伊织不再为妈妈牺牲幸福,也没有了需要讨好迎合的父亲,这是个很大的一个进步,或者说,“想怎么活就怎么活”的思想已经在伊织心理萌芽了。伊织走了出来。

(四)感情传导

很多人在13话刷“完结撒花”,不懂后4话编剧的用意。但我认为后4话反而是最重要的。

因为伊织是走了出来,但不知走向何方

到这里,其他四个人基本上都解除了自己的心结,支线基本结束,但伊织的走出来还缺少上文提到的一个必要条件——人格。这里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其他人在前三个事件中就先后走出心结,实现了性格的蜕变,而伊织却需要四个事件?

我的回答依旧是“人格”。伊织与四人的最大不同,正是没有自己个性化的人格。换句话说,个性化人格是走出来后的保障机制。对于另外四个人,走出来意味着回归原来的人格,就像是离家迷路后终于回家了,他们至少有家可回。例如青木说:“我忘记无忧无虑了。”——他是忘记了,但至少还能想起。而伊织从小到大都生活在牺牲自己取悦他人的性格中,“乖孩子”“小太阳”形象对她来说都不是她自己想要的性格,而是为适应别人形成的性格。因此伊织虽然走出来了,但无人格可以回归,是无家可归的,于是只能走向了“茫然”,走向精神内耗。而这也是四个部分中最重要的一个东西,是最不可或缺的心灵实验。

从这个角度上,《恋爱随意链接》的主线其实是永濑伊织,其他四个人应该属于支线。四个事件对于永濑伊织的走出来最后走向哪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每一个事件都是一个心灵实验。那么接下来,我要分述四个心灵实验:

心灵实验一:人格互换——不肯接受帮助的我们

客观上讲,风船葛(倒地铃)其实不能算是全剧最大反派,最大的反派反而应是五个人自闭的内心。在第一个心灵实验中,我认为是风船葛为五个人互相帮助创造了一个契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有很多烦恼、焦虑、困难,然后当我们想为这些烦恼、焦虑、困难寻求他人帮助时,却又欲言又止,不肯倾诉,或者有所隐瞒顾忌,被牵绊住了。被牵绊住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这些烦恼会影响你的人设,可能是这些焦虑会破坏你的人际关系,可能是这些困难的解决必然意味着伤害到他人,可能是这些烦恼一旦说出或许会意味着失去一些既得的东西……于是很多人就把这些烦恼、焦虑、困难自闭起来,选择了“自救”。然而这样的“自救”终究是势单力薄的,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恶化与他人的关系。当别人主动问你“怎么了,需要帮助吗”的时候,你却不肯抓住这只善意之手,反而一个劲儿地说:“大丈夫、大丈夫だから。”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想解决问题就是要放下所有防备、撕毁一切人格面具地沟通。于是也就有了太一和稻叶自爆互相y过的桥段,虽然这很夸张,但其实象征着他们已经是在放下了所有防备地沟通

在这次事件中,最具表现力的无疑是唯和太一人格互换的那一段。唯虽然有恐男症,但她选择了“自救”,没有寻求其他四人的帮助。而这次与太一的人格互换,逼着她接受了太一的帮助,通过亲身经历体验了男人的软肋。最后唯也不知不觉地牵起了太一的手(虽然太一是真的自我牺牲笨蛋)。另一边,唯发现了伊织夜晚独自在家的现象,但与唯接受帮助的态度不同的是,伊织却说:“不要紧的的啦!”而唯随之则大喊道:“哪里不要紧了!像那样轻敌是最危险的啊!”在这里,作者十分巧妙地把伊织不愿麻烦人的性格和唯恐男的性格结合起来刻画,通过伊织和唯对比,表现伊织人格的复杂性,也预示着伊织最后打开心结的结局。

心灵实验二:欲望解放——违心的我们

永濑伊织是违心的,无论是从小的生活,还是在文研部中。一部好的番剧,总是能让我们在角色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这就叫人类共同情感

社会关系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它总是能在无形中异化我们,压抑我们的欲望,使我们成为违心的人。正如伊织所言,她这么做是为了“轻松”。为了维持现有的社会关系,短期内不造成麻烦,我们不得不屈心抑志,向现实屈服,甚至还可以因此得到利益。因此,我们无法把我们的每一个欲望都一一释放,因为总有一些欲望是要伤害他人,破坏社会关系的——也就是所谓的不轻松。诚然,为了社会能够有序地运作,一些欲望是需要得到压抑的,否则人类文明一定不会活到现在。然而也有一些欲望是本不该被压抑的,是因他人的主观意图而被压抑的欲望。例如稻叶和太一互相y的欲望是必须要压抑(想作龙王的狱友是不是);但伊织为了讨好多个继父学会了灵活适应每个父亲的口味,对稻叶喜欢太一这件事有意逃避自己的情感,这样的欲望受到强行压制是一种悲哀。那么,既然你们要压抑心中本不该压抑的欲望,那风船葛来帮你们释放——欲望解放事件发生了。

上文已经提到了藤岛的话。欲望解放让五个人互相伤害,但欲望如果不解放,就解决不了每个人心中的问题。事实上,我个人认为四个事件都有一个共同指向,即没有任何掩体地让他人了解自己,而“了解”本身就是沟通的前提。但在了解的过程中,也必然要让别人知道一些不愿为人知的,甚至会引起各方面的破坏的,但对问题解决有决定性影响的信息,这样的信息本身具有的两面性,使其也暗含着阻断沟通的可能性——总有人会受不了沟通过程中的“自爆”,陷入不信任、社交恐惧、精神内耗。在欲望解放所体现的这个共同指向中。对于像太一、青木这种平日里不甚违心,不是很过分地压抑欲望的人,当然不会产生过大的一些。但对于从小靠压抑自己的欲望生存、成长的伊织来说,要她短时间内放弃先前一直压抑欲望的性格,转而直接“想怎么活就怎么活”,无疑是晴天霹雳。因为这会让她“小太阳”“乖孩子”的人设崩塌,让别人明白她是装出来的。

现实世界里,像伊织这样的人其实并不少。我们总是向权力话语低头,向他们奉承谄媚,最终在自以为的自我意识中丧失个性,沦为单向度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看别人的脸色。

稻叶:你猜我站起来是想干嘛[害羞]

心灵实验三:时间逆行——不肯揭伤疤的我们

衣襟下是我们的伤疤,衣襟上是我们的笑脸——我们总要把伤疤揭露出来。

还是回到那个“共同指向”上吧,到了第三个实验,五人都已有了愿意没有任何掩体地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势头。时间逆流让五人直面自己想要隐藏起来不给人看的回忆,比敞开心扉,一起直面回忆。

为什么要揭露伤疤?答案还是藤岛班长的那句话。正如伊织拒绝风船葛提出的重来一样,如果我们否定过去的自己,那就等于否定成长到现在的自己,那么,就不能谈什么否定不否定,唯有直面过去,走好眼前的现实。青木直面对西野菜菜的回忆,不再活在过去的回忆里,告知菜菜自己心意,惜取眼前的桐山唯;唯直面小时候的阴影,紧紧抱住眼前的青木,这次她不再颤抖。人生到此,总会留下伤疤。可是要想解决问题,就不能畏惧揭开伤疤的痛楚。最后,伊织也直面了自己与第二个父亲的不愉快回忆,与妈妈互道心意,成功解决了这段回忆的痛楚。

我想,大家肯定也有很多不愿告诉别人的回忆。但这些回忆本身的痛苦,又会给人一种倾诉的需求。但这显然是一种会让你有意逃避的,却无法根除回忆的痛苦。而为了根除痛苦,就必须揭开伤疤,看清伤疤下回忆的本来面目。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更好地解决它。而在这过程中,也不要一味地孤军奋战,或许旁观者清,能为你发现新的道路。因此有一个可以互相卸下防备的朋友其实是非常重要的——都痛苦到这种地步了,你只能依靠信任。

心灵实验四:感情传导——人格的内外条件

上文提到了伊织走向何方的必要条件,这个必要条件是人格。

那么人格应该如何建立?先破后立

我认为需要以下两个外在条件和内在条件:

(一)破:外在条件——从感性到理性的我们

本能反应和理性行为不能混为一谈。

伊织虽然听到了四人嘴上的话,但也听到了大家内心的潜台词。当然,伊织虽然嘴上说着“小太阳”的话,但内心对他人的想法也对他人展露无遗。但我认为,在这个渐渐崩坏的日常中,其实谁都没有错,关隘还是在于伊织受不了了上文所述的共同指向。因为,我们是知性的,你不能用我的感觉来否认我的理性。毕竟,本我的感性判断必然是有待扬弃的,我是有了这种感性判断,但这并不代表着我就放弃了辩证否定这种感性判断而直接将之付诸实践,相反,我可以以真理、规律、事实为依据,否定自己的感性判断中的错误成分,并将其发展为理性判断,做出理性行为。后者持理性行为的我,和前者做出本能反应的我,都是我,且谈不上虚伪。因此,我们会把一些需要被否定的话藏在心里,嘴上却说出尽量避免主观的、有利于事态发展的、可以规避新的解释或争端产生的话。我认为这是情商高的体现,是十分崇高的——心口不一,但并不是虚伪。如果换用哲学的话讲,这其实就是“理性”的审美范畴——痛苦但崇高。痛苦即叔本华所谓的欲望的不满足,崇高即你以更高尚而不是自私的人格做出了实践。如果还不能理解,我可以举个例子:

《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里有这样一个桥段:导演吉恩在剪辑电影时要删去娜塔莉的第一个场景、她与国际巨星马丁先生的第一场对手戏以及更多对于她来说十分珍贵的场景,娜塔莉非常心疼,表示不愿意。看见娜塔莉的难过,吉恩的手在删除键前动摇了。就在这时,娜塔莉握住吉恩的手,帮他按下了删除键。在这里,你能说娜塔莉的“心疼”是私心、孩子气吗?显然不能,那些场景都倾注了她极大的心血,都是她十分美好的回忆,换谁都会舍不得,都会“痛苦”——这是每个人都无可避免的原始欲望。可是娜塔莉最终没有因为自己的私心、孩子气,影响吉恩导演的电影剪辑。因为她在自己个人的欲望与大家的共同愿望之间选择了后者,在本我的私心与理性的崇高之间选择了后者。是的,她为自己珍爱的桥段被删除而痛苦,但她因克服自己的主观、信任吉恩的才能而崇高。

娜塔莉为吉恩按下删除键

然而,这样的“崇高”其实又面临了上述的“违心”的问题,依旧有悖“共同指向”,毕竟是让你痛苦的嘛!于是,风船葛先生带来了第四个事件:感情传导。

伊织要想知道自己该往哪走,就必须建立自己的人格,而这就必须要打破她平日里在家里、班级里甚至是文研部里的人设形象。然而,这样的“破”,势必在他人眼中会形成强烈的反差。他人往往会说:“这不是平日里的伊织……伊织是阳光开朗的……伊织平日里的形象难道是装出来的吗……”。这是他人很正常的本能反应,谁都会为反差感到奇怪甚至生气。然而正是这种反差造成了诸多误会,因此人格的建立需要他人承认这种反差——这便是人格建立的外在条件。稻叶在与伊织对话前,无疑是率先承认了这种反差。因为她不但用最硬气的话对伊织说了和太一在“梦”中的事,还把内心中害羞的“反差萌”也一并传导给了伊织。在这里,稻叶先破了自己大姐的形象,其实是在向伊织宣示自己愿意接受她破除原有的“小太阳”形象。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共同指向的目的,完成沟通。

在这一个条件上,用剧中的术语就是不要对别人加以过多的想象。然而事实上现实中我们总是会对他人建立某种美好的幻想,这是人之常情,但依旧是片面的。或者说,这就是阿尔都塞常说的“Ideology の 想象性关系”。(不多说了,懂的都懂)

桐山唯名言:“这不是要给你强加自己的想象,我们也在无意间将你(伊织)逼得太紧了。”

(二)立:内在条件——不对过去简单否定的我们

太一曾对伊织说:“但到底真的是这样吗?开玩笑、装傻、娇羞、爱说费玉清段子,趁着性子什么都会做,其实很有心计,什么都不去想,有时也会想得太多,在说严肃话题之前大概因为难为情故意装傻,偶尔会露出冷淡的表情——哪个都是你吧,那些全都是永濑伊织吧。”(第5话《某个告白、然后死亡就...》)

我认为伊织黑化及以前其实一直处在一种对过去简单否定的状态。在第5话里太一已经表达的很明确了。这是在说,伊织诚然有在讨好大家,但并非一以贯之的,她还是做了很多符合自己所思所想的事情。换句话说,伊织装出友善、乖巧的样子来讨好人时是“小太阳”“乖孩子”形象,但并不是说伊织一表示出“小太阳”“乖孩子”形象就是在装出友善、乖巧来讨好人。伊织“小太阳”“乖孩子”形象的体现只要讨好型人格和真实所思所想满足其一即可。这个假言推理是充分不必要的。(学过逻辑学吧?)

但对于伊织来说,她黑化时完全处于一种非理性的精神内耗状态,因此这种简单否定尤其体现了出来:伊织认为自己以“小太阳”“乖孩子”形象示人就是在讨好别人,所以为了避免讨好别人,就刻意不肯回归“小太阳”“乖孩子”的“人格”。然而她不肯回归的其实是“讨好”的“人格”,却连同真实所思所想的“小太阳”“乖孩子”的“人格”也一并不肯回归了。(这几段有些啰嗦,因为涉及比较复杂逻辑,想讲得更清楚一点[无助])说白了就是伊织把过去讨好别人的压抑感机械地放大了,以至于错杀了一些美好的回忆。想太多,精神内耗了。在这样的精神内耗中,伊织刻意地避免了回归原来的“人格”,变得阴沉冷漠。在伊织看来,这或许是她不刻意压制自己所思所想的重要体现,但这反而使伊织陷入了不利的境地。濑户内显然以此为把柄,制造了许多不必要的事端。(藤岛班长yyds!)

或者我举一个和伊织对比的例子吧:

《明日酱的水手服》里的明日小路。她和伊织一样也是“小太阳”“乖孩子”的性格,但这种性格诚然不是为了讨好,而是她真的想这么做:她想穿水手服,于是成了学校里唯一一个穿水手校服的人;她想交朋友,于是攻略了全班的女生;她想为大家加油打气,于是一个人边舞边高喊“加油”……这一切“小太阳”形象,都是“她想”。(伊织同理)

明日酱和她的老婆们  (如果明日酱不算“小太阳”的话这个宇宙就真的没有太阳了)

回到现实生活,精神内耗显然会使你忽略很多东西,包括真理,也包括美好。对于那些令我们感到压抑的事物,我们是要感到不适;但我们也要看到压抑意外的其他事物,就是论事,该为压抑不适就庆祝,该为美好庆祝就庆祝,但绝不能片面放大任何其中一个而忽略另一个。这种忽略为你制造隔阂、误会、不信任,使内耗陷入恶性循环。而要想避免这种恶性循环,就首先要避免简单否定,这便是人格建立的内在条件。所以让我们辩证看待现实,直面每一份不愉快,也不忽视任何一份愉快吧!

“阳光照在你背上,你却盯着自己的影子。”

“于是,永濑伊织复活了。”

最后伊织跨越了简单否定,重新回归了“小太阳”的“人格”。这里的“重新”其实是叙事伦理学非常惯用的手段,因为“重新”也意味着中间有过“间断”。一部好的小说(番剧)总是能在这“间断”中探讨“间断”前的不足和“间断”后更好的可能性

对于伊织来说,她在“时间逆行”中,她的“小太阳”人格发生了间断,即“黑化”了。

间断前的“小太阳”人格是掺杂了讨好奉承的“小太阳”人格。

可是间断后呢?同样是“小太阳”人格,但“小太阳”中的“讨好奉承”已经被扬弃掉了,剩下的只是伊织开朗大方、乐观外向的健康心理。间断前后的“小太阳”人格的动因并不相同,即主体性产生了差异

就这样,通过“先破后立”,永濑伊织的健康人格建立起来了。


以上,就是我对这四个“心灵实验”的看法。我之所以称之为“实验”,因为即使它运用了很多表现主义的手法,却是真正从现实主义角度与观众一起探讨情感问题,探索心灵、道德、伦理的可能性。每一个实验中其实都有我们影子:谁不曾陷入“自救”的困境,谁不曾渴望释放欲望,谁不曾有不愿面对回忆,谁不曾在精神内耗中简单否定自己的人格……这也正是这部剧的魅力所在——真实且深刻!

喜欢的是“你”,而不是加了形容词的你

对于开朗外向的伊织也好,成熟可靠的稻叶也罢,其实都有一个内心纠结:如果有一天我性格180°大转变,我会不会失去既有的一切人际关系?并不会。

“形容词”的实质是一种偏见。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大堆的“形容词”,这些“形容词”显然为我们的人际关系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你身上有一堆像“开朗外向”“成熟可靠”一样美好的形容词的话,一定会方便你与更多的人成为朋友;但如果你身上有一些不是很美好的形容词的话,即使不觉得,但人们总会对你心存芥蒂。然而这里的逻辑是:“形容词”只是能为你吸引或排斥人际关系,并不是说人际关系的建立必须要有“形容词”。换句话说,很多人际关系是通过“形容词”建立起来的,但也可以通过其他不是形容词的东西——形容词是人际关系建立的“潜在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而且即使一个人际关系是通过形容词“建立”的,也可以通过其他不是“形容词”的东西来“维系”。例如“情感”就可以接管人际关系来“维系”人际关系,而不再是通过粗浅的“形容词”来认知他人。因此,认为失去形容词就意味着失去人际关系是错误的,是不合逻辑的。

喜欢你,而不是你的形容词......

开玩笑的伊织、装傻的伊织、娇羞的伊织和爱说费玉清段子的伊织都是伊织;让太一跪在地上的稻叶、用太一y的稻叶、硬钢小混混的稻叶和被称为“嗲嗲叶”的稻叶都是稻叶。我写的这句话很复杂,但大家的情感没有那么复杂:我喜欢伊织,我喜欢稻叶。“喜欢”后面直接加上名字,这就够了。这才是真正的喜欢:无论你变成什么样,喜欢的只是“你”,而不是什么什么样的你。

在我们日常的人际关系处理中,我们也要意识到这个道理。

别人与我们发生人际关系,不一定因为我是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人,记住:人格魅力是不能用几个形容词就概括的了的。如果一个人是真的喜欢你,那么即使你的形容词发生改变,就算ta主观上会表达“这不是以前的你”之类的情绪,但正如上文所说,这只是一种本能反应——你不必因此就觉得ta真的这么认为;如果一个人是真的喜欢你,那么即使你的形容词发生改变,ta也会对自己的本能反应进行扬弃,让自己的私心迁就你,尊重你,包容你!否则,又何谈“喜欢”呢?

一个人要在这个世界上活几十年,几十年里面一个人的“形容词”必然是不能一以贯之的,我们的形容词总会因为经历、知识、经验的不断获得而发生“变动”。那么,假如每一次“变动”都意味着因他人的不适应而破坏既有的人际关系,那岂不是几乎无人际关系可言了呢?

所以,大家要像伊织与稻叶一样学会放宽心,信任自己可以信任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想改变自己的“形容词”就大胆改变,不用考虑太多方面的利弊,利弊考虑的过多也就意味着利弊间的制衡也越多,反而有害于“利”的达成、“弊”的规避。个人在处于非理性状态的时候,很容易放大一些次要因素,而很忽视一些客观条件。这些次要因素的放大和客观条件的忽视无疑使你的精神走向了错误的、不切实际的方向。因此别想太多,不要在脑子里把他人妖魔化,倒不如直接在现实里和他人充分了解。了解对方真实想法后再做判断,避免一厢情愿的主观臆断,难道这不是沟通所必要的吗?

一部有个性的番剧——不同质化的恋爱

恋爱番着实好磕,但真正探讨恋爱问题的并不多。

作者让太一有了潜在的小后宫,但不是为了取悦观众,不是为了给女拳师当沙袋,而是反映现实恋爱中真的会遇到的情感问题,并探讨这种问题得到解决的可能性。回想大家见过甚至经历过的失败的恋爱,大家在探究其失败原因时是否会觉得一场恋爱或许连缘起都是片面的,即片面的喜欢、冲动的告白、脑热的接受交往。换用太一和伊织的话说就是:

“对永濑伊织的把握是否犯了决定性的错误。”

“不对,我并不是太一所想象的我。”

——你对我的喜欢到底是哪种喜欢。

想象、拯救不能作为恋爱的先决条件,前者是象牙塔,后者是“自我牺牲笨蛋”。按照伊织的性格,如果他们真得交往了,并且没风船葛那么多事,伊织大概率还会以太一对她想象的“小太阳”形象活下去,而这显然不是太一希望看到的,他要让伊织想怎么活就这么活。而太一方面,最终他不再从喜欢自己的人的角度做出选择,而是从自己喜欢谁的角度做出选择,和稻叶走到了一起。反观一些恋爱番,总是重复一些激起观众快感但同质化的剧情,只对恋爱做出空想,不直视恋爱的本来面目。这样的作品,无疑是过度商业化的产物。当然,清流还是有的,比如这部《恋爱随意链接》,类似的给大家安利一下《龙与虎》《一周的朋友》《邻座的怪同学》等等。

刀和胃疼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同质化的无脑!

救救道长吧:

谨以此文表达我对《恋爱随意链接》的热爱!

最后还要说上一句:

永濑伊织!Yahoo!

本文标题:《恋爱随意链接》:超感人的心灵实验 - 八卦谈
本文地址:www.ttdhp.com/article/39599.html

天天动画片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