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动画片 > 八卦谈 > 《伤逝》赏析

《伤逝》赏析

八卦谈 佚名 2023-09-19 14:52:26

本文是作者选修课论文

      《伤逝》是鲁迅在一九二五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这篇小说以男主人公——涓生的手记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以一段失败的感情的男方的视角,记叙了这一段他和子君的悲剧。

        小说标题为“伤逝”,读完全文便明白这是指男女主人公不同的悲伤的境地:一个哀伤、一个逝去。开篇第一句话,便由涓生奠定下全文充斥着的悔恨和悲哀的感情基调:“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再配合上接踵而至的凄凉哀婉的环境“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如此的环境描写,又连用五个“这样的”,物是人非的心碎怅惘之感涌上心头。这部分最后,涓生直接抒情:“然而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子君却决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一开篇就给读者带来如此沉重的情感,让读者疑惑之前提到的子君究竟怎么了,他和子君之间发生了什么?

      然后涓生回忆了自己与子君从相识到相互倾慕到相爱的故事。他们是新文化运动后的进步青年,他们畅谈雪莱,讨论伊孛生。也引出了子君的那句格言:“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对代表了先进思想的男女,积极地尝试新时代的恋爱,“至今还如暗室的孤灯一般,照见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

      涓生和子君两人为爱情,为自己将来幸福的生活的决心是显然的:涓生“我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实际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涓生对于自己的选择十分自信,对于身边的人的担忧毫不顾忌,甚至做出绝交的决定;而子君“和她的叔子,她早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道不再认她做侄女”。他们两人将自己的退路都切断,将所有的一切,孤注一掷般,都押注在自己将来的生活上,自己的理想上。这暗暗地为日后两人爱情的遗憾转变成悲剧埋下了伏笔。

      涓生和子君不是新婚夫妇,他们只是一对彼此欣赏倾慕的男女。涓生有一份普通的工作,所以在他们看来,通过依靠彼此,他们有能力生活下去,过上自己理想中的生活。然而这对男女赖以生存的资源都被他们以抛弃过去为名割舍了,只剩下涓生在官府里的小职位。而当这个职位被意外剥夺之后,这个脆弱的所谓“家”便破裂了。

      子君这个形象在小说前后是变化十分大的。在未同居之前,子君是一个充满了朝气的少女,饱满的生活热情以及对于人生的美好憧憬都从形象中洋溢出来。涓生说:“(与子君交谈后)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然而,这样的美好形象,在同居后被冲刷殆尽,就像人们常说的“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子君想要承担起一个家庭的妻子的责任,先涓生一步见到了现实的无奈与压抑。她有饭菜要置备,有油鸡,有阿随,这些都是生活的点点滴滴,逐渐压抑着原本在她身上的那种绚烂的色彩,变成了朴素的生活之色。

      那是一个,客观来讲,习惯上不由家庭的男主人参与家务的年代,更不以参与分担家务作为进步的标志。因此我们也不好强求故事中的涓生去主动分担子君作为一个家庭主妇的责任,尽管这样会更合理。然而,如果设想这样一种情况,无论涓生意识或没有意识到子君的变化,如果他能够自然而然的与子君一起面对现实的残酷,甘于一起成为为生计共同打拼奋斗的夫妻,舍弃自诩为有着新思想的新家庭的执念,那么,这对恋人的感情可能会得以维系,也不至于落得一伤一逝的悲惨结局。所以,追究爱情悲剧的责任,我看来,更加在活下来的伤者——涓生身上。

      涓生经历的是理想与现实的脱离所产生的的孤傲和暗含的被舍弃之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原谅引文较长):“屋子和读者渐渐消失了,我看见怒涛中的渔夫,战壕中的兵士,摩托车中的贵人,洋场上的投机家,深山密林中的豪杰,讲台上的教授,昏夜的运动者和深夜的偷儿……。子君,——不在近旁。她的勇气都失掉了,只为这阿随悲愤,为着做饭出神;然而奇怪的是倒也不怎样痩损……”他们不是衣食无忧的名门望族啊!没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悠闲,没有自由享乐的的条件,他们已然是抛弃了几乎一切生活资源依靠,像是私奔一样,想要凭着两人的努力过活的年轻夫妻啊!生活的唯一依靠意外失去,涓生确实做出了尝试和努力,然而这份努力只是在他的行动层面,他只是这样做了。他在工作之余,只能体会到子君对于普通寻常生活的适应,只能感受到子君那令他失望的变化。他一次又一次把自己理想的形象套在已经被现实生活几近同化的子君身上。从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涓生对于在这样的子君的讥讽,他不满子君身材的变化,他不满子君生活的重心所在,他冷冷地看着子君一举一动,直言自己对她的不满。

      他们的感情有着很好的基础,却被外界的现实的重担所摧毁,而涓生面对这样的情形,只是选择逃避,将现实的生活的重担全部交给了子君一个人来承担。从子君对于阿随和油鸡的关心以及熟悉表现出她对于这种生活的乐在其中以及一定的享受。而当子君已经适应这些生活的点点滴滴之后,涓生却不适应这种变化,最终导致在他看来,自己对于子君的爱已经消退,不在了。其实在我看来,涓生对于子君还是有爱的,只是被涓生心中所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所掩盖了。他没有想到,自己只是结束了这一段青涩的,不成熟的同居生活,却直接导致了子君的死亡,这一点也加深了涓生手记中沉重悲哀的笔触。

      鲁迅在《爱之神》中写下:“你要是爱谁,便没命的去爱他;   你要是谁也不爱,也可以没命的去自己死掉。”这或许可以解释子君的逝去,为这个悲剧画上句号。

      在这对恋人身上出现的,发生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不平衡,实际上确切地代表着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所面临的困境。他们想要摆脱传统的婚姻体系,传统的家庭观念,构建自己理想的先进进步的两性关系,彼此依存的自由的爱。然而,爱情是需要现实物质条件为基础的,不存在离开了物质的爱情。一对夫妻,或者是一对刚开始试着同居的年轻恋人,都必须一起直面生活的压力,肩负创造共同生活的美好条件的使命。这就是为什么传统家庭模式能够在中国维系几千年之久。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相匹配,现实与理想并不冲突。这个年代的新青年,许多人空有对于新型夫妻关系,家庭结构模式抱有憧憬,却在一些思想上没有做出进步,例如男方不愿分担家务,甚至看低从事家务的妻子。在自由恋爱时高唱男女平等,到了共同生活后却变成男方依旧高高在上,女方常常一如从前一般,操持家务,相夫教子。如此一来进步的思想应用不到实际的爱情之上,只是回退,回到封建时期的模式来维系彼此的生活(涓生并不接受,却没有能力改变导致了他们的悲剧)。鲁迅的这本小说,作为其少有的以男女之爱为核心主题的小说,依旧深刻地揭露了彼时青年的误区以及思想现实的错位。

      以一句涓生说到但没做到的话做结:“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本文标题:《伤逝》赏析 - 八卦谈
本文地址:www.ttdhp.com/article/39711.html

天天动画片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