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动画片 > 八卦谈 > 时事地理 | 云南亚洲象“北迁”之谜(补充)

时事地理 | 云南亚洲象“北迁”之谜(补充)

八卦谈 佚名 2023-11-28 16:38:46

友情提醒:浏览本篇文章,如果搭配前几天地理蹊发表的《云南亚洲象“北迁”之谜》文章一起“食用”,更为美味哦!


一路“象”北,

离开有人的地方


大象憨态可掬、忠厚踏实的形象,再加上汉语语境中“象”通“祥”,故在中国传统习俗中“象”有着吉祥的寓意,如太平(瓶)有象(象驮宝瓶)、太平吉(戟)祥(象驮插戟)、吉祥如意(象驮如意或象鼻卷如意)。


实际上,体长5米左右、身高4米以上,重达5吨,时速20千米(亚洲现存最大的陆生野生动物,体态笨重,不善长跑,但是追逐慌乱奔逃之人足矣)的庞然大物,破坏性极大它们的出没,即使没有人员伤亡,也会导致基建设施、农田作物损失很大。值得注意的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的亚洲象,会由于人为干扰或公象发情等原因,性情大变。


图片


因此,象或象群的一举一动,都在牵动着世人的“神经”,就像近日的一则新闻——一群野生亚洲象,一群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仿佛在寻找一片净土,离开有人的地方,不断迁徙。


野生(亚洲)象群经普洱市墨江县、玉溪市元江县、红河州石屏县、玉溪市峨山县,一路“象”北。截止5月29日晚,15头野象成为了玉溪市红塔区的“不速之客”。至此,象群离昆明城区已不到100千米。


难怪网友戏言,象群北迁,除了想去河南(豫)老家寻根祭祖,还有可能是为了参加2021年10月在昆明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毕竟它们比“两脚兽”更有发言权



野生亚洲象(群)一路北迁


大象是以家族为单位的群居性动物。据新闻媒体介绍,这次北迁的是西双版纳的“断鼻家族”(又称“短鼻家族”。象群中有一头小象鼻子曾受过伤,故名)。2020年3月,“断鼻家族”离开(西双版纳)勐养子保护区开始“北漂”。14个月时间,迁徙近500千米,几乎跨越了半个云南省——看来北漂的不一定都是人,还有心怀理想的象。


除去年底,由于自然生育,象群规模扩大(从16头变成17头野象)外,今年4月24日,2头象因故掉队。所以,如今的北迁象群由15头象(6头成年雌象、3头雄象、3头亚成体象、3头幼象)组成。


图片


据调查得知,4月底掉队的2头象是由于醉酒误事而掉队(不得不折返)。无独有偶,过了一个月,又有一头幼年小象,在觅食过程中,狂吃约200斤酒糟而“醉倒”。但是与“醉酒”前辈不同,这头小象在(5月)25日傍晚,追上了象群大部队,继续北迁大业。


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野生动物喜欢喝酒,也不一定真是迷恋酒精,也许与其喜好吃水果的习性有关。实际上,人类祖先发现(或发明)酒类,就跟发酵的水果关系密切。因为发酵的水果会产生乙醇(酒精),这种气味浓郁芬芳,吸引了以水果为食的生物何况,如果野象遇到酒或者米酒,则是非常好的补充水分的途径。


综上所述,这便是野象(群)除了踩踏、吃食庄稼作物,且有闲心光顾酒厂(或酿酒场地),烂醉于杜康之间的原因。但是,由上述“案件”可知,*酒虽好,不要贪杯哦,“烟酒无禁忌,亲人两行泪”!


亚洲象北迁,到底有多异常


西北—东南走向的哀牢山,将云南分为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两个地理单元。旱季(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每年11月到次年4月为旱季)时,由于食物短缺,象群会四处游荡(循环利用各个栖息地的食物),等到旱季快结束时,象群相对集中在农田附近觅食,不再四处游荡,回迁南部河谷开阔地带。


图片


以往,野象活动足迹最远到哀牢山西南坡的横断山区河谷,最终返回南部的普洱或西双版纳。但是,去年以来北迁的象群,“打破了这个规矩”——首次翻越哀牢山,到达云贵高原。如今,“断鼻家族”越走海拔越高,食物越来越少。经专家判断,“象群不断北迁的原因还不清楚,但与其说游荡,我觉得是被迫逃窜,很可能因为象群首领经验不足,象群迷路了。


图片


南迁北往的亚洲象,

生活有多难?


云南省是目前中国亚洲象唯一残存的地区,主要集中于(24.6°N)滇西南的思茅(普洱)、景洪(西双版纳)、勐腊(西双版纳)、沧源(临沧)、德宏州一带有少量生存,数量约300头。


历史上,亚洲象在中国并不罕见,其生存的最北界在40.1°N的今北京、河北阳原一带,亚洲象往南退缩的原因,既是自然导致的结果,也是人为“造化”的结果,主要原因如下:


图片


一是大象(群)对森林、食物、饮用水需求量大,而人类大量繁殖,挤占其生存空间(或栖息地碎片化),食物来源减少。二是人类活动范围日益扩大,滥捕滥猎和对森林资源破坏,导致野生象群生境(栖息地)破坏(或消失殆尽)。三是野生亚洲象生育能力差(与熊猫类似),一旦环境急剧变化,就难以生存。四是生态环境,特别是气候的变化(偏冷干化),使亚洲象失去了生存的基本环境(中国大部不再适合其生存)。


云南亚洲象的生活现状

(保护区内外)


由于亚洲象偏好竹林、竹阔混交林、灌草丛与草地植被等环境,其最适宜的生存环境是原始森林中的沟谷等开阔地(原始森林,植被茂密,食物来源充足;河谷地带,水源充足,生存空间广阔;人烟稀少,污染、破坏、干扰少)。因此,云南(中国大陆最南端)的西双版纳(州府景洪)成为了野生象的生存大本营。


图片


但是,人类活动(为追求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亚洲象的土地分布正在缩小和碎片化。即使是现存的绿化(植被),也在(人为)进行着群落更替,如天然雨林正受到橡胶、茶叶、咖啡及其他水果(林)等的侵蚀“占领”。人类生活(生产)范围的不断扩大,(人类准许)亚洲象活动范围的不断缩小,人象距离越来越近,甚至重叠,形成人象矛盾(混居)

 

图片


但是,实事求是来讲,野象群的生存大本营(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受到严格的保护,几十年来森林郁闭度(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大幅提高,导致亚洲象主要食物野芭蕉、粽叶芦等林下植物逐步演替为不可食用的木本植物亚洲象的可食植物日益减少,逼迫象群逐步活动到保护区外取食。据统计,有三分之二的亚洲象已走出了保护区生活,增加了管理和保护的难度。


历史时期,亚洲象数量不断减少,但在近半个世纪以来,亚洲象种群却有所扩大。在这“扩群”过程中,野生亚洲象的习性发生了转变。在保护区外,象群常年活动于村寨、农田周围,并根据不同农作物成熟时节,往返于森林和农田,主要取食农户种植的水稻、玉米等作物(在食物匮乏时节,还会取食农户存储的食盐、玉米等)。


这种觅食现象,类似“搭便车”——被迫(或主动)依靠“不劳而获”的果实(高智商的大象,也许清楚中国法律保护条文,使之更加“肆无忌惮”——但是,这样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象矛盾。注意,城市化建设推进、外来人口不断涌入,都会对野象造成侵扰,让野象不得“独善其身”。


图片


自然保护区保护不了野象


滇西南地区,野象生活范围较大,但主要集中于西双版纳(景洪)自然保护区。不过由于历史与现实条件限制,该保护区并非连成一片,是由地域上互不相连的勐养、勐仑、勐腊、尚勇、曼稿5个子保护区组成。


云南亚洲象栖息地碎片化的原因:全球气候变暖,生境变化,树木适应能力弱(类似“水土不服”),导致森林大面积锐减;人类毁林开荒,种植粮食作物(水稻、玉米等)或经济作物(茶叶、橡胶等),原生植被(原始森林)迅速减少,导致象群栖息地面积缩小;水电站、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分割、破坏栖息地,导致栖息地破碎化(阻隔种群交流,形成生态孤岛)等。


图片


自然保护区是人类的“画地为牢”,同是“原住民”的野生象(群)并不认可这一套手段人类眼中,区内是森林,区外为农田,但大象眼中不过都是它们的栖息地罢了。“正常情况下,大象白天在保护区内的大树下乘凉,到溪边玩水、休息,傍晚走到保护区和村庄中间的过渡带寻找玉米、甘蔗、水稻等食物”。

怎么缓解“人象冲突”?


保护野生动(植)物,一般有两条路径,一是就地保护,设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二是迁地保护,“住进”野生动植物园等。因此,保护亚洲象,可以优先选择建设(或加强)亚洲象自然保护区。此外,在区内外,当地政府采取了为大象建“食堂”、为村民修建防象围栏、开展监测预警等措施,减少象群与人的摩擦


其次,加强亚洲象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的建设,控制或减少进入自然保护区的人口数量。再次,进行合理的工程规划,尽量避开亚洲象栖息地(减少过境,减少碎片化情况),实在难以避免时,建设生态廊道(以免形成生态孤岛)。最后,加强环保教育与宣传,提高公民保护意识。同时,“当地政府和民间保护组织及人民群众携手,尽量避免人象冲突矛盾,采取多种措施”,如建立基金、保险理赔以及引入社会力量,使当地(村民)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推动保护监测、栖息地修复



实际上,此次象群北迁,也许归根结底是人类的问题。为了野生象(群)的生存,云南(西双版纳)政府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调整产业结构,维持自然保护区内外生态平衡,为野生象创造最佳生境。即如新闻媒体及专家所言,“对于自然环境好、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的西双版纳等地,不能以GDP为其发展的唯一评判标准,这些地区承担着更重要的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任”


但是,云南地处西部,而滇西南更是边境,“穷山恶水”,人类“脱贫致富”都是难上加难,为了象群而止步不前或大踏步后退,置人的生存发展于何地。诚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全都踏倒他。”由此可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都在一个天平之上,如何把握平衡,这是一个难题。“纸上谈兵”何其简单,而动辄关乎国计民生(及财政开支)的项目,谈何容易。


这群野生亚洲象,跨越万水千山,已经临近昆明滇池畔。前路漫漫,吉凶未卜人类的“劝返”方案还未尽善,象群的北进方针没有尽美,任性的“象群”如同世间“群像”,一切都毫无头绪,只剩昆明群众在风中凌乱——既有点期待野象的到来,又有些担忧野象的祸乱。


俗话说,“太平有象”。面对北迁之象群,一切未可知,但求(最终)既有太平,又有野象!


图片


附录1——野象北迁简史


图片


2020年3月,象群从云南西双版纳州进入普洱市,并一直北上。(象群计16头野象)


2020年12月,象群在普洱生下一头象宝宝。(象群计17头野象)


2021年4月16日,象群进入玉溪元江县。


4月24日,2头大象因故(醉酒)返回普洱墨江县。(象群计15头野象)


5月16日,象群到达红河石屏县。


5月24日,1头亚洲象因故(醉酒)落单,其余野象进入玉溪市峨山县。(象群计14头野象)


5月25日,落单亚洲象跟上队伍,象群持续逗留在峨山县境内。


5月29日,象群到达玉溪红塔区。(象群计15头野象)



附录2——亚洲象基本知识


亚洲象(别名印度象),哺乳类脊椎动物(亚洲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其栖息地多为气候炎热,海拔1000米以下的沟谷、河边以及热带竹阔混交林中,国内仅分布于云南(南部)除非洲象(含草原象和森林象)以外的世界第三大陆地哺乳动物。


图片


亚洲象的寿命比较长,一般能活到60岁至70岁,最长的可以活到120岁至130岁。但是它们的繁殖率非常低(亚洲象数量不断减少,且总数远小于非洲象的重要原因),每胎一仔,大约五六年才能繁殖一次,一般每头雌象一生只产4头到5头幼象,到90岁的雌性亚洲象平均产仔可达6头。


注意,与非洲象相比,亚洲象耳朵小(非洲象的耳朵大,比它整张脸都要大),体态小(非洲象身高可达4米以上,而亚洲象身高多在3.5米以下),后背凸起或平缓(非洲象的后背则是凹陷),雄象有象牙,而雌象没有(非洲象雌雄都有象牙),鼻梢处只有一个指状凸起(非洲象鼻梢上下各有一个指状凸起),前肢5趾,后肢4趾(非洲象前肢具4趾,后肢具3趾)。


图片

练一练

云南昆明一中2021届高三第四次一轮复习检测


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2021年5月17日—30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在云南昆明召开。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的省份,但近年来生物多样性衰减严重。滇金丝猴、亚洲象、白掌长臂猿等动物和龙血树、华盖木、绿绒蒿等植物为云南特有物种。近年来,有些稀有物种数量不断减少,甚至濒临灭绝。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分析云南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并就濒危物种的保护提出几点措施。


解析及答案:

解析:

云南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不外乎纬度或气候(纬度低,水热条件优越;季风气候,热量充足,水分条件好)、地形(地形种类复杂多样,适宜不同种类生物繁衍生息)、高差(山体高差大,垂直分异明显,小气候种类丰富。这一点与“地形”相通,或答海拔高度)、人类(人烟稀少,环境污染和破坏或干扰少)等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起源与进化的基础,生物等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一份紧要且紧迫的任务。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必要的(科研、保护)机构(及时监测和救治)和进行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外,还必须(在科研基础上)制定国家或地区濒危动植物名录(红皮书),划设物种受威胁等级及保护名录,分布情况可以采取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动物园、繁育中心等)、离体保护(建立物种基因库)等措施


答案:

原因;云南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光热条件好;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影响,水分条件好;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垂直差异显著;长期以来人类活动的破坏和干扰小。(每点2分,共4分)

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减少人类活动的干预;建立濒危物种基因库,保护其遗传资源;对濒危物种进行监测和研究,必要时及时救护;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每点2分,共6分)


浙江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

2021届高三上期中考试


26、(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云南省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西双版纳野象谷是亚洲象在我国的唯一栖息地。

图片


材料二:下表为云南省西双版纳气候资料统计表。


(1)西双版纳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从大气环流看,夏季给西双版纳带来降水的主要是_____风(填风向)。(2分)

(2)亚洲象曾广泛地分布在长江流域甚至黄河流域,由于气温______(升高/降低),亚洲象被迫一路南迁,现在,西双版纳是亚洲象在中国的唯一栖息地。说出人类活动对野象栖息地造成的不利影响。(4分)

(3)从道路建设的角度,提出保护野象栖息地的措施。(4 分)


解析及答案:


 (1)西双版纳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从大气环流看,夏季给西双版纳带来降水的主要是_____风(填风向)。(2分)


解析:

根据西双版纳气候资料统计表,我们可知当地终年高温(最冷月均温在15℃以上,气温起伏较小),降水量较大(年降水量约为1200毫米,降水季节变化显著,分为明显的旱雨两季),再加上云南的纬度较低,西双版纳地区在北回归线附近(或以南)地区,属于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

西双版纳(云南)是南亚季风控制区,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而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之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成西南(季)风,冬季则与之相反(主要受亚洲高压形成的偏北季风控制)西南季风,从海洋(印度洋及孟加拉湾)上携带来大量水汽,降水丰沛(温暖湿润)。


答案:

热带季风气候(1分)   西南(1分)


(2)亚洲象曾广泛地分布在长江流域甚至黄河流域,由于气温______(升高/降低),亚洲象被迫一路南迁,现在,西双版纳是亚洲象在中国的唯一栖息地。说出人类活动对野象栖息地造成的不利影响。(4分)


解析:

根据材料,我们可知曾广泛分布在中国(东部季风区)大部的亚洲象,一路南迁,最终“安家”在西双版纳。与北方相比,南方(特别是西双版纳等地),属于热带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因此,大象南迁的原因在于气温降低。人类是野生动植物的最大“天敌”,除了捕杀之外,诸多方面都会对其造成影响(或灭顶之灾),如(交通、通讯等)工程建设,使得野象栖息地分布碎片化;

人类砍伐植被,或者改种经济林木(特别是橡胶、茶叶等),将破坏野象栖息地(使得栖息地面积退缩),继而导致野象食物来源减少。注意,该题讲的是“人类活动对野象栖息地的不利影响”,即对于现存栖息地的影响,受环保意识及法律保护的影响,直接猎杀现象较少,不能写“捕杀”类答案


答案:

降低(1分)

不利影响:人类修建公路使野象栖息地分布碎片化;(1分)人类砍伐植被会破坏野象栖息地,(1分)使野象栖息地面积减少。(1分)


(3)从道路建设的角度,提出保护野象栖息地的措施。(4 分)


解析:

人类活动对生物的繁衍生息影响巨大,单纯从道路建设角度而言,我们可以尽量减少对野象栖息地的破坏(或干扰),即从规划、施工及善后等“工序”着眼,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合理规划,尽量避开(多绕弯,不穿行,避免栖息地碎片化);二是通过栖息地的道路,建设地下通道或桥梁穿越(为野象及其他生物提供迁徙走廊或通道);三是工程建设期间,减少破坏(特别是对于植被的破坏,保证野象食物来源);四是修建后,尽快恢复(复原)原有地理生态。


答案:

合理规划道路,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1分)如必须通过野生动物栖息地,可建设地下通道或桥梁穿越;(1分)道路修建时,应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1分)修建好后,应完成对原有地貌植被的还原和恢复。(1分)


图片及部分搜索资料均来源网络(侵删)

图片丨《中国新闻周刊》、新华社、

中国新闻社、央视新闻等

文字 | 利之王

编校 | 李   慧

审核 | 利之王

欲探更多宝藏,

请移步地理蹊公众号!

本文标题:时事地理 | 云南亚洲象“北迁”之谜(补充) - 八卦谈
本文地址:www.ttdhp.com/article/42967.html

天天动画片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