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动画片 > 八卦谈 > 奥密克戎更容易导致再感染,做好个人预期管理很重要

奥密克戎更容易导致再感染,做好个人预期管理很重要

八卦谈 佚名 2023-11-29 12:39:29

今天又看到媒体截取专家说“感染过一次奥密克戎后,一年内再次感染的比例非常小。”“感染一次奥密克戎后,体内会产生抗体,等于打了一次疫苗。”

看得我忍不住还是想写一写。

其实我也不太想去说这件事情,但媒体片面的报道确实比较容易给人造成一些误导。

说实话,我还是很敬重这位专家,毕竟2020年初,他是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这个有看我20年初文章的老读者,应该都很清楚。

但不管我再如何敬重他,也不能他说什么,我都不经过自己思考,就无条件相信他说的话。

特别是一些学术上还有争议的事情,任何人说的话,都不一定对。

所以,我也只能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的来讨论这件事情,不针对任何人。

(1)疫苗论

客观来说,专家说“感染一次奥密克戎后,体内会产生抗体,等于打了一次疫苗。”

这句话是仅仅从“体内产生抗体”的角度来说,并没有错。

高中生物就告诉我们,感染病毒后,体内会产生抗体。

灭活疫苗,则是把病毒灭活后,注射进体内,然后在比较低副作用的情况下,去刺激人体产生该病毒的抗体。

mRNA疫苗,则是将编码新冠病毒s蛋白基因的mRNA直接导入人体,利用人体细胞在人体内合成s蛋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

所以,只从产生抗体角度来说,确实感染病毒,跟打疫苗效果是一样,因为都会产生抗体。

但是否就能因此说,感染病毒跟打疫苗一样?

显然是不行。

否则,还研发疫苗干嘛?人人都去感染病毒好了。

这里只说抗体,却不提奥密克戎本身的致病性,仍然远强于疫苗的副作用。

我认为是很容易给人产生误导。

特别是很多媒体在引用专家的话时,在标题只写着,“感染一次奥密克戎,等于打了一次疫苗”。

而把专家是只从产生抗体角度来说,在标题是隐去了。

在这个标题党横行的时代,很多人就会只看到标题,误以为奥密克戎没有危害性,甚至感染奥密克戎,就等于打了疫苗。

这显然就会产生问题。

因为不管怎么说,疫苗副作用肯定是远低于活病毒的致病性。

根据台湾省的数据,今年台湾省一共有846万新增病例,其中99.55%是轻症和无症状,但中症率加起来也有0.26%,重症率有0.19%,死亡率有0.16%。


那么问题来了。

打疫苗能有千分之4.5的中重症率吗?

打疫苗能有千分之1.6的死亡率吗?

打疫苗能有一半概率让你发烧,剧烈咳嗽吗?

打疫苗能让你有3%概率出现长新冠吗?

灭活病毒能跟活病毒一样吗?

感染奥密克戎,活病毒会在全身器官潜伏复制,这是各种奇奇怪怪长新冠的由来。

打疫苗的灭活病毒,还能在身体里复制吗?

感染奥密克戎可以突破血脑屏障,有概率会损害大脑神经。

打疫苗会损害大脑神经吗?

要是感染奥密克戎就跟打疫苗一样,那我们还研发疫苗干吗?

人人都去感染奥密克戎就好了。

所以,感染奥密克戎跟打疫苗一样,这种说法本身就是很明显的错误。

因为感染奥密克戎这样活病毒对人体的危害性,远高于疫苗。

专家仅从产生抗体的角度,来说感染奥密克戎的效果跟打疫苗一样,虽然单从这句话来说并没有错。

然而这确实容易给人产生误导,特别是在媒体当标题党,断章取义之后,就更多人认为奥密克戎无害到等同于疫苗。

但不管奥密克戎当前毒性再怎么低,也还不至于到天然的减毒疫苗程度。

(2)重复感染问题

“感染过一次奥密克戎后,一年内再次感染的比例非常小。”

这是专家认为“感染一次奥密克戎,等于打了一次疫苗。”的前提。

包括专家之前也说过,明年3月份疫情就会恢复到2019年状态,虽然他补充了句“不敢保证”。

但他这个乐观预判,估计也是建立在“感染过一次奥密克戎后,一年内再次感染的比例非常小”的前提。

但这个前提,在奥密克戎强大的变异能力和免疫逃逸能力面前,很可能是错误的。

专家认为“感染过一次奥密克戎后,一年内再次感染的比例非常小”,在这次讲座里,仍然是用卡塔尔和丹麦的两个研究来说明。

这次专家对这两个研究讲得更清楚,但也因此暴露了一些问题。

比如其中提到,卡塔尔的全国数据显示“奥密克戎感染对奥密克戎BA.4/5再感染保护率78%”。

然后丹麦40万人数据显示,奥密克戎感染对奥密克戎BA.5二次感染保护率92.7%。

这两个研究的主要问题在于“过时了”。

这两个研究,显然都是指,感染奥密克戎早期毒株,对奥密克戎BA.5的保护率。

然而,BA.5是上半年就已经流行的毒株,在奥密克戎井喷式变异的现在,这已经是“老毒株”。

跟当前全世界比较流行的BQ1.1系列,和XBB系列,已经很大的变异代差。

感染奥密克戎早期毒株对BA.5的保护率,并不能就直接证明,感染BA.5.2,对感染BQ1.1和感染XBB的保护率。

因为我们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国内当前流行的BF.7和BA.5.2都属于夏天就流行的毒株。

一旦后面全世界流行的BQ1.1和XBB毒株也在国内流行的话,那么之前感染过BF.7和BA.5.2的人,是否还会重复感染BQ1.1和XBB?

专家更应该做的是直接回答这个问题。

单单从卡塔尔和丹麦这两个“过时”的研究,就想下定论“一年内再次感染的比例非常小”,我认为这个结论是十分不牢靠的。

此外,关于丹麦的研究,我查了下。

一个是今年2月23日,丹麦有个研究认为,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之间再感染很少见。


里面提到,感染 BA.1 的人可以在不久之后感染 BA.2,但这种情况很少见。

但在今年9月20日,丹麦又有一个研究称,奥密克戎之间的再感染情况。



“其中提到,Omicron 的初次感染和再感染(即 Omicron-Omicron 感染)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甚至在三周内,平均 22 周)。”

“大部分报告了在初始 Omicron 感染后十周内发生的 Omicron 再感染。”

显然这个9月的研究结论,跟2月的研究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这只是想说明一件事情,这类学术研究,在国外有很多,不同人、不同团队,基于不同出发点做的研究,很可能都得出不同的结论。

所以,我们并不能片面的仅从一两个研究,就去下定某个结论。

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尊重事实,尊重数据。

比如,上次我跟大家贴过的丹麦官方疫情统计数据,12月15日最新的数据显示,丹麦新增1341例感染,其中初次感染707例,再感染634例。


用日新增的再感染人数,除以新增感染人数,得出这个日新增再感染率47%。

之前很多人说这个算法有问题,认为要把总的再感染人数除以总的感染人数,才是真正的再感染率。

但其实这只是不同统计口径而已,没有对错之分,不同统计口径,可以看不同的问题。

由于再感染人数随着时间积累,比例才会逐步提高。

所以,看总的再感染率,容易有滞后效应,不够直观。

正常说的再感染率,就是指日新增数据,体现的是一个趋势。

只是说明一下,丹麦过去大半年,每天都是新增相当比例的再感染人数。

也就是说,这个再感染现象是一直存在,且在新增数据里比例相当高。

下图是丹麦过去两年的再感染人数日新增曲线。


可以看到,2022年1月,丹麦疫情高峰期的时候,有过比较大的再感染人数。

这个是因为,奥密克戎可以很容易对德尔塔和原始毒株,进行再感染。

之前那篇文章,也有不少人提出一个疑问,就是这个再感染数据,并没有区分是在德尔塔基础上再感染,还是奥密克戎之间再感染。

这个实际上是这样。

奥密克戎已经传播一年了,以奥密克戎超强的传染性,当前全世界奥密克戎所导致的死亡人数,普遍都超过了德尔塔和原始毒株。

由于在打了疫苗的前提下,奥密克戎的死亡率只有德尔塔的十分之一,这也意味着奥密克戎要造成跟德尔塔和原始毒株一样的死亡人数,那么感染人数得是德尔塔和原始毒株的十倍。

这个意思是说,奥密克戎在流行一年后,当前全世界感染奥密克戎的人数,至少是德尔塔和原始毒株的十倍。

所以,从概率来说,当前新增的再感染人数,基本就是在之前感染奥密克戎的基础上再感染的。

只有年初1月份那波疫情,因为奥密克戎刚流行,所以1月份的再感染人数,才是在德尔塔基础上再感染的。

下图是以色列的再感染率曲线图,有把不同毒株给标注出来。


在今年1月份,再感染峰值,是BA.1引发的,是对德尔塔的再感染。

然后今年夏天是BA.5流行。

最近则是BQ1.1和XBB流行,引发再感染人数激增。

可以明显看到,一种全新的主流毒株出现,就会引发再感染人数激增。

那么已知事实是,BA.1就可以实现对德尔塔的十分有效再感染。

所以,BA.5能实现再感染数激增,显然是实现对奥密克戎早期毒株再感染,才能实现这样的效果。

并且,BQ1.1和XBB毒株,在最近两个月,能引发再感染率激增,在奥密克戎已经流行一年,感染人数是德尔塔和原始毒株至少十倍的情况下,BQ1.1和XBB,显然是要能在BA.1和BA.5等早期变异毒株的基础上,实现有效再感染,才能实现再感染率激增。

我认为这个逻辑还是比较清晰的。

所以,专家说“目前众多数据显示,感染过一次奥密克戎后,一年内再次感染的比例非常小。”

这个说法是一个过时的说法。

只能说,感染某种毒株的奥密克戎后,一年内再次感染同毒株奥密克戎的比例非常小。

比如,感染BA.5后,一年再感染BA.5的概率很低。

但感染BA.5后,别说一年,可能两三个月内碰上BQ1.1和XBB,那么再感染概率就很高了。

而且专家说的“众多数据”显然并不众多。

反而现在实际情况是,众多数据显示,奥密克戎超强的变异能力,让变异变化比较大的毒株之间,再感染概率很大。

而且同毒株之间,是否就真的再感染率很低?

这个我觉得也还是一个疑问。

比如最简单一个现实,日本已经放开一年了,但日本今年有3波疫情。


日本今年8月的疫情,和最近这波疫情,都是BA.5引发的,都还没有轮到BQ1.1和XBB。

这是日本疫情和其他国家一个很大不同。

同一个毒株,在日本可以短短半年内,连着引发两波疫情。

而且日本今年这3波疫情,死亡人数都挺多的,保持日均峰值200+的水平,并没有出现其他有的国家,明显递减的现象。

单从日本疫情来说,我是不知道我们明年3月就能恢复到2019年的判断依据是从何而来。

日本12月15日最新的数据显示,日本新增16.8万人感染,新增277人死亡。


这个单日新增277人死亡,基本已经达到8月份那波疫情的峰值。

所以,我也不太清楚,专家为何论定,奥密克戎的变异在朝着弱毒性方向变异。

日本今年因奥密克戎死亡的人数,就已经超过3万人,早就超过德尔塔和原始毒株。

奥密克戎虽然在打了疫苗的前提下,死亡率有大幅度减弱,日本过去半年基本保持千分之1.6的死亡率,是比较接近流感。

但问题是,奥密克戎的传染性是远强于流感,传染性是流感的十倍。

这使得,同一个时间段,奥密克戎所造成的死亡人数,也是流感的十倍左右。

但我们的舆论,却一直在强调奥密克戎“流感论”,丝毫不提奥密克戎超强传染性,我认为这是比较片面的宣传。

(3)预期管理

我可以理解一些专家和媒体,为了不让民众恐慌,去渲染奥密克戎无害。

但我认为,我们并不能过度渲染奥密克戎无害,以至于都不顾事实,去当鸵鸟了。

实事求是的原则,无论如何不能丢。

一个善意的谎言,即使是以安慰目的,最终可能在谎言被戳破的时候,遭到反噬。

比如,不说感染同一变异毒株的情况下,就笼统的说一年内重复感染比例非常小,那别说一年,等半年后,我们也开始出现大量重复感染的时候。

那么出现重复感染的民众,自然会把怒火指向曾经说“一年内重复感染比例非常小”的专家和媒体。

再比如,现在说明年3月份就会恢复到2019年。

虽然我个人也认为,第一波疫情的高峰期会在2月达到峰值后,3月应该会迅速下滑到一个谷底。

但可能明年夏天,又会开始有新一轮疫情。

就跟日本今年3波疫情一样、日本是3月一波、8月一波、12月一波。

我们可能是2月达到峰值,6月新一波,11月又一波。

但需要注意,第一波疫情的影响是最大的,从海外放开的国家看,通常只要扛过第一波疫情,民众有了经验后,第二波和第三波疫情的影响和伤害,会整体减弱。

当然也有例外,日本疫情最严重的是8月,也就是第二波疫情。

而且从日本这个冬天疫情增长情况看,当前日本这波疫情,也有可能超过8月那波,变成最严重的。

所以问题来了,假如我们明年3月有一波疫情低谷后,结果夏天又开始新一轮疫情。

那么民众到时候肯定也会问,不是说3月就要恢复到2019年吗?

虽然专家也说了句“不敢保证”,但媒体标题显然不会把不敢保证写上去,只会在标题写,某某专家称,明年3月疫情恢复到2019年。

那到时候疫情没恢复,而是跟日本一样,间隔3-4个月就来一波疫情,民众的失落的情绪只会更大。

我们不能为了降低恐慌,就去给民众难以实现的期望。

这种安慰,是一种透支未来的行为。

现在达到的安慰效果,会在期望达不到的时候,加倍反噬。

从舆论工作来说,这是典型的“反向预期管理”。

就是把预期说得太好了,一旦实际结果,稍微低于预期,哪怕这个结果已经很不错了,但仍然容易让人加倍失落,甚至因此产生怒火。

今年8月的教训,是非常明显的。

而预期管理是,尽量把丑话说在前头,把预期值调低一些,这样即使实际结果也很糟糕,但只要高于预期,人们也仍然可以接受,甚至还会当做利好。

这是预期管理的作用,并不是美联储的专属,一百年前的鲁迅,就很懂得预期管理。

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把奥密克戎渲染得太过于无害了,甚至给人一种奥密克戎就是天然疫苗的误导。

包括动不动就说,疫情已经进入尾声,疫情即将结束。

完全不给民众一种预期,就是放开后,对我们个人来说,疫情实际上只是刚开始。

我当然也无比希望疫情赶紧结束,但疫情并不会因为我们一些不切实际的安慰,就能结束。

疫情是不以我们主观意志为转移。

目前国外的疫情数据,并没有任何疫情即将消失的迹象。

这个冬天,欧美日等诸多国家,疫情数据普遍都出现反弹。

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得实事求是才行。

不顾事实去过度的安慰,只会让更多人因为被保护得太好,成为温室里的花朵,甚至是巨婴。

缺乏韧性、缺乏对危机的承受能力。

一旦现实和心理预期落差过大,就更容易导致人们恐慌、愤怒,更容易情绪化,更容易被煽动,被人利用。

我之所以去不断写国外一些疫情数据,不是为了针对谁、反驳谁,而只是看我们舆论没有一丁点预期管理,甚至不断反向预期管理。

我感觉这样会出问题。

所以也只能尽我自己一点努力,去给大家做做个人预期管理。

至少我们还可以保持理性,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我们也能因为事先有所预期,不容易患得患失,不容易情绪化,还能保持理性冷静思考,才更不容易被人煽动。

这就是我顶着巨大压力和风险,这样逆着舆论主流,写这些文章的原因。

只是在做一个预期管理而已。

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支持。

本文标题:奥密克戎更容易导致再感染,做好个人预期管理很重要 - 八卦谈
本文地址:www.ttdhp.com/article/43014.html

天天动画片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