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动画片 > 八卦谈 > 盘点那些流传至今的英雄部队(10)——王克勤排

盘点那些流传至今的英雄部队(10)——王克勤排

八卦谈 佚名 2024-01-06 22:29:04

名称:王克勤排

授旗单位: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第18旅52团1营1连1排

现单位:第72集团军某旅3营7连1排


  在人民解放军的成长历史中,人民的力量是解放军从弱小到强大的秘密武器”。

  当然,这个“人民”中,自然也包括敌对阵营中的,王克勤便是这些人的杰出代表。

  1945年10月,在《双十协定》签订没多久后,国共双方的火药味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愈演愈烈。蒋介石吞并解放区的步伐没有丝毫减缓。而在华北方向,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方向在于打通平汉铁路,进占邯郸、石家庄等地。针对敌人这一企图,中共中央军委指示晋冀鲁豫军区坚决打击来犯之敌。晋冀鲁豫军区决定采用诱敌深入方针,将从新乡北上的国民党军诱至磁县、临漳、沙河等地,再以三面包围歼灭之。10月28日,国民党第11战区副司令官兼第8军军长高树勋率部起义,晋冀鲁豫军区抓住这一机会,集中第1、2、3纵以及冀鲁豫、太行、冀南军区部队将邯郸以南的敌40军和30均一部包围,战至11月2日,敌军被完全歼灭,第11战区副司令官马法五以下1.7万人被俘。这便是解放战争爆发前共产党最大的一场胜利,史称“邯郸战役”(又称平汉战役)。

   在这一万七千多人中,有一名普普通通的士兵,他叫王克勤。此时的谁都不会想到,这个名字将在几十年后超越他的班长、连长、团长乃至被俘的军长马法五,永远印在鲜艳的红旗之上。

   

   1920年,王克勤出生在安徽省阜阳市王东店村(今安徽省颍上县六十里铺高菜园村)。同那个年代的绝大多数人一样,作为贫苦农民家庭的一员,王克勤与父母和两个弟弟靠租种地主的三亩田勉强度日,受尽了地主的压迫。后来因地主违背契约擅自上涨租赋,王父与之争吵竟被地主打成重伤。在王克勤13岁时,父亲含恨离世,家中的生活从此雪上加霜。母亲和王克勤兄弟三人被地主赶走,一家四口只得靠乞讨度日。

   如果看到这里就觉得王克勤很惨了,别急,下面还有。

    靠着“百家饭”的滋养,转眼六年过去了,就在王克勤以为日后就在这种生活中度过余生的时候,另一群人的出现向他伸出了手——把他推向了更低谷。

   1939年7月,此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此时的王克勤跟流浪汉差不多,这种年轻人正是国民党军“抓壮丁”的最佳目标。19岁的王克勤被当地的保长捆了起来被当成大头兵强制入伍。王克勤先后三次逃跑都被抓了回来,而在一次又一次的逃跑和失败中,他再也没收到妈妈和两个弟弟的消息,不知所终。

  从1939年到1945年,再也没有亲人的王克勤只得在国民党军中度过了六年时光,也参加了抗日战争的诸多战役,从一名啥都不懂的壮丁成长为一名军事技能出色的士兵。

   1945年邯郸战役后,王克勤作为“解放战士”的一员被吸收进解放军,但作为一个当了六年国军的“老兵油子”,王克勤虽然作战勇猛,但军阀习气的毛病也不少,而在当时的我军还没有大规模整训解放战士的经验,因此我军的指导员们对这些人的改造非常头疼。不久后,晋冀鲁豫军区对部队进行大整编,在1、2、3纵之后成立了第6纵队,太行军区第一军分区的秦(基伟)向(守志)支队被整编为6纵18旅,其下属的第10团被整编为第52团。王克勤便是52团1营1连的一名战士。在1营召开干部会议时,1连指导员王玉琨就向当时的营教导员武效贤大倒苦水,这个“苦水”不是别人,正是王克勤。

   据王指导员讲,这位王克勤是国民党军六年军龄的上等兵,在他们连的几十个解放战士中很有威望,虽然连长等人对王克勤多方照顾,但他仍然表现出强烈的不信任,私下里说道:解放军的官就会收买人心,今天像亲兄弟,明天上了战场,就拿着枪逼着你去替他卖命!大家都悠着点,枪响不要动,跟我学着点!王指导员更加气愤的说道,王克勤不但这么说,他还真敢这么干。在连里的多次剿匪战斗中,他每次都躲在后面出工不出力。

   “教导员,我们连除了几个连排干部,多是解放战士,我真不知道如何去教育他们,这让我们怎么带兵打仗?

   营教导员说道:和他们拉家常,诉诉苦如何?

   王指导员:哎!都试过了,我去找他谈话,他说他没有苦,用被子蒙着头不理我。

   武效贤教导员听到这里,决定亲自去找一找这位王克勤,做通他的工作,对解放战士的改造必然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教导员找到王克勤的时候,一群大头兵在院子里围着他看热闹,只见里面一位一米八的大高个,眼睛上蒙着白毛巾,手里拿着一挺刚刚缴获的机枪。只见分钟的功夫,他就把机枪零件全部拆了下来。然后同样在蒙眼状态,十几秒的功夫,他又将机枪组装了起来。围观的战士们纷纷称赞他是机枪圣手

  这位一米八的大头兵,就是那位连指导员口中的大刺头王克勤。武效贤教导员看在眼里也暗暗惊奇,并认定他如果知道为谁而战,一定会是一名英勇无畏的战士。

   武教导员大步走上前,直接开口道:这挺机枪给你用了,不过你得明白,枪口应该对着谁。王克勤完全没想到,营教导员居然直接把机枪给他用了(在连排部队中,机枪是最基础的步兵支援火力,因此机枪手是基层作战单位的核心成员之一),惊喜之余赶忙回答:我知道!对准中央军!

  武效贤:为什么要对准他们呢?

  王克勤:因为……”这个问题把王克勤问住了。


   1945年12月,各大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诉苦运动,通过诉苦运动,提高战士们的阶级觉悟,掌握战士的思想动态。6纵18旅也不例外,作为1营教导员的武效贤专门负责1连。其中重点关注的对象就是王克勤。因为那挺机枪,王克勤对武效贤印象非常好,甚至以自己大武教导员三岁为由当他大哥。武效贤欣然应允,并借机一步步打开王克勤的心门。因为武效贤自己也是苦出身,小时候因为吃不上饭,父母被逼无奈把他送走。武效贤的这番诉苦深深打动了王克勤。第二天连里的诉苦大会上,王克勤终于站上了讲台,诉说了两个多小时,从日子艰难到被地主毒打、从乞讨流浪到被抓壮丁,王克勤终于打开了自己最深处的那片阴霾。诉苦后的王克勤找到武效贤说道:“教导员,我错了!我不该带着解放战士和你们对着干,从今天开始我们是真正的兄弟,听你的,做一个真正的解放军战士。”

   经历了诉苦运动和多次战斗中解放军干部身先士卒的表现,王克勤以及解放战士们彻底转变了心态。王克勤与武效贤教导员的关系也越来越好。在王克勤的主动要求下,1营开展了学文化活动,解放战士大多是穷苦出身又被抓了壮丁,包括王克勤在内,大字都不识几个。面对这一切,解放战士无不感叹道:在国军里,我们要伺候当官的,挨打、受骂是常事。打起仗来,当官的在后面赶着我们向前冲,是死是伤没人问。在解放军的部队里,干部关心我们,还可以学文化,我们要争取立功啊!

   见到王克勤表了决心,武效贤决定让他当全营的枪械技术教员,在“机枪圣手”的指点下,全营的技战术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此时的1营早已没有一开始的“70%是解放战士”的困惑,大家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在武效贤的影响下,王克勤也萌生了想要入党的想法。

   1946年8月5日,此时解放战争已经爆发,6纵18旅参加陇海战役,其中1营主攻兰封城(今河南兰考县),这一仗王克勤显示出极高的战术素养和极强的战斗意志。当初抱怨他的连指导员王玉琨夸赞道:“王克勤在战斗中表现特别好,他那挺机关枪,筒子都打红了,也没有中断射击。”武效贤大为高兴,答应王克勤等下次战斗胜利,给他留一挺更先进的美式重机枪。

   而在接下来进攻杞县的战斗中,却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岔子。18旅部署52团为杞县东关的主攻团,53和54团为预备队。52团立马决定以1营为主攻营,但团长于振河在下命令时却把“东关”说成了“东莞”(并非今天的广东东莞)。结果1营干净利落的解决了东莞守敌,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甚至还有1营从来没装备过的六零迫击炮。武效贤高高兴兴的去团部请功。却没想到遇到了两个更厉害的老朋友——第6纵队司令员王近山,和18旅旅长肖永银。

  王近山和肖永银夸奖了1营战斗坚决果断,武效贤本来打算的把六零炮上缴,这样好把那些轻重机枪留下来当战利品。结果就在此时,王近山话锋一转开骂:“武效贤!你在这里嚷嚷什么?缴获的武器也要给53、54团分一点,你们52团,叫你们去打东关,你们跑去打了东莞!于振河!东关、东莞分不清!话听不懂,地图也不会看吗!当什么狗屁团长!”

   王近山余怒未消,又转向武效贤:武效贤,你带着你们营跑的比兔子还快!于团长发现错了,要改正,你们营早就跑的无影无踪了,结果临时把54团调上来主攻东关,损失很大!你们是否应该分给他们多一点武器?

   武效贤一下子愣在原地,眼巴巴的看着司令员和旅长,难道我们打错地方了?这下不但没功劳反而可能还得背处分。就在此时,旅长肖永银站出来打圆场:这件事真的和武效贤一点关心都没有!这小子打起仗来又快又机灵。看他这次缴获的战利品,比谁都多,不过武效贤你不能独吞,必须给兄弟部队分点儿。

  武效贤见到旅长给自己撑腰,于是亮出了最后的底牌——指了指一边的王克勤,给他留一挺美式重机枪。

  王近山和肖永银都清楚,武效贤这个营解放战士占了一大半,而王克勤作为他们的代表更应该着重培养。于是同意了他的要求,给1营留下了几挺重机枪。

   武效贤和两位首长的对话,王克勤都在一旁看在眼里。事后王克勤羡慕的说道:营长你跟司令员、旅长就像兄弟一样!我在国军时,长官来了,我们连头都不敢抬。司令员、旅长他们也根本不会下部队。

   王克勤如愿以偿的拿到了一挺美式重机枪。没多久,王克勤就迎来了他的第一场真正艰苦的硬仗——定陶战役。此时的蒋介石注意到了活跃于陇海路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于是下令郑州的整编3师、整编41师、整编47师和徐州的第5军、整编11师、85军东西疾进,意图将我军消灭于冀鲁豫交界处。1946年9月3日,刘邓大军决心“阻东打西”,在迟滞徐州方向国军前进的同时,集中主力围歼西线国军一部,很快西路的整编第3师轻敌冒进,一路突进至大杨湖地区,被刘邓大军主力合围。刘伯承和邓小平决心彻底吃掉整3师,其中第6纵队受命围歼整3师的主力59团,毫无疑问的,主攻任务又交给了18旅52团1营。

  大杨湖一战是名副其实的恶仗,这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次尝试围歼一个整编师,王克勤在突击中身先士卒,不但教导带领新战士冲锋,并且在翻越壕沟时主动跳下去当人梯。此时1营已经冲进大杨湖与敌军混战,17旅49团在团长的率领下三次突入大杨湖都被赶了出来;54团负责阻击大杨湖敌后援军,全团伤亡三分之二。最终,1营以付出伤亡过半的代价活捉了敌59团团长吴耀东,整3师核心阵地被突破,我军趁势发起全线进攻,最终全歼整3师1万余人,俘虏敌中将师长赵锡田。王克勤因战斗表现出色而升任班长。

   然而定陶战役结束没多久,国军再次发起了对解放军的合围,6纵接到命令发起巨野战役,此前打主攻的52团这一次被安排在徐庄打阻击。王克勤率领自己的班在一天之内打退敌军三次进攻,消灭敌军123人,自身无一伤亡。在这次战斗中,王克勤创造性的总结了“三大互助”战术,即在思想、生活、技术方面成立三大互助小组,这种以老带新的模式使得王克勤所在班的战斗力增长速度极快。这一战术经验经过层层上报,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1946年12月,《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要求在全军推广王克勤的“三大互助”带兵经验。

  1946年10月,历经考验的王克勤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王克勤正式升任为1排排长。王克勤的“三大互助”带兵经验推广后,部队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提升,新来的解放战士可以更快的融入新集体,像王克勤这样解放战士也越来越多。

   1947年6月25日,刘邓大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第6纵队作为全军先锋,率先渡过黄河,挺进鲁西南。过河的第一仗就是攻打定陶。18旅52团1营再一次成为了主攻营,而作为1排排长的王克勤,主动请缨担当突击任务。当时的1营营长武效贤看他身体不好,劝他先休息,后面有得是仗打。王克勤说什么也不答应:

   “这是打向蒋管区的第一仗,我的母亲和弟弟都在蒋管区受罪,不参加这一仗,对不起革命,也对不起我母亲,对不起送我们鸡蛋、香烟的老乡…”

   1947年7月10日夜,总攻定陶战斗打响,王克勤率领1排冲在全营的最前面,突击定陶城关北门。王克勤身先士卒,率先爬上云梯登上城墙,然而就在此时,营长武效贤却听到了1连长的汇报:“王克勤负伤了,已被抬往包扎所!”1排的战士报告说:“排长从云梯掉下去后,手捂着伤口,指挥全排,他不会有危险的。”当时正值突击定陶城关的关键时刻,营长武效贤也没有多想,继续指挥全营进攻。

   然而天亮时,却传来了王克勤因伤势过重,在转移过程中光荣牺牲的消息

   1947年7月11日,王克勤牺牲在鲁西南战役定陶战斗中,时年27岁。

   护送排长转移的战士们说,排长在最后时刻嘴里说的,还是念着党对他的教育和成长,抱憾自己为人民做的太少


   王克勤的牺牲震惊了全军,刘伯承听后悲愤的说道:

   “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我一个王克勤!

   “王克勤同志是战斗与训练、技术与勇敢结合的英雄,是全军学习的楷模!

   1947年7月18日,王克勤烈士的遗体正式安葬在定陶北门外的烈士陵园,晋冀鲁豫野战军总部签发命令,将王克勤所在的第6纵队第18旅52团1营1连1排命名为“王克勤排”,并授军旗。


   王克勤牺牲后,无数的战士在他的激励下前赴后继,王克勤排继续屡历功勋,先后参加了跃进大别山,襄樊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挺进大西南等。1949年整编为12军36师106团1营1连1排。建国后王克勤排随106团一直留在四川,后改编为34师102团。1985年时,12军下的三个主力团做了重新整编,包括原34师的100团、34师的102团(即之前的36师106团)和35师的“襄阳特攻团”重组为新的12集团军步兵第34师(也被称为“小12军”),1988年步兵34师缩编为旅,2017年改编为合成34旅,并调至72集团军。王克勤排也随着34旅一起传承至今。

   2009年,王克勤同志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新时代的王克勤排,仍然传承着当年王克勤同志三大互助的优良作风,而王克勤这个名字,也随着人民解放军的建设与发展,永远镌刻在了解放军的优良作风中。

 

“王克勤排”锦旗(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标题:盘点那些流传至今的英雄部队(10)——王克勤排 - 八卦谈
本文地址:www.ttdhp.com/article/45141.html

天天动画片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