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动画片 > 八卦谈 > 奥林匹克号(上)——白星腾空

奥林匹克号(上)——白星腾空

八卦谈 佚名 2024-01-22 10:30:27

       1912年4月14日,泰坦尼克号在由南安普顿驶向纽约的处女航中与冰山相撞,15日凌晨,“不沉之船”断为两截,没入冰冷刺骨的大西洋底。事发时,船上满载2,224名乘客及船员,其中1,517人丧生。这次海难,成为航海史上最惨痛也最著名的悲剧之一。

        109年来,讲述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电影、纪录片、报道和书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由于知名度太高、影响力太大,在现代人的印象里,泰坦尼克号似乎是独一无二的梦幻之船,是二十世纪初无可匹敌的稀世珍宝。

       其实,历史上曾有一艘邮轮,她比泰坦尼克号更早出世,两者的外形别无二致。

        但她比泰坦尼克号幸运得多,经历多次撞船事故,其间险象环生,却总能化险为夷,安然航行二十四年,是名副其实的“永不沉没”之舟。

       也是这艘邮轮,就像垓下的虞姬,独自见证了她和泰坦尼克号共同的主人兵败如山倒的终局。

       这篇的主角,是泰坦尼克号的姊妹船、白星邮轮公司麾下翘楚——奥林匹克号(RMS Olympic)。

奥林匹克号(RMS Olympic)

轮船起源

      1768年,瓦特与英国伯明翰轮机厂的老板马修·博尔特共同发明了船用蒸汽机,永远改变了船舶的动力来源。

       1802,英国人赛明顿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明轮船夏洛特·邓达斯号,但她在航行时掀起的波浪损坏了河堤,拖船业主借题发挥,抵制蒸汽轮船,夏洛特·邓达斯号被无奈放弃。

       1807年,美国发明家罗伯特·富尔顿制造的蒸汽动力明轮船——克莱门特号试航成功,并投入实际运营,收益颇丰,引领了蒸汽船风潮,他也被世人尊为“轮船之父”。

       1845年,两艘排水量均为800吨、采用相同147千瓦蒸汽机的轮船在英国东海岸进行了一场拔河比赛,一方是安装螺旋桨的拉特勒号,另一方是安装明轮的阿莱克特号。两艘船尾对尾,同时开足马力。结果是,拉特勒号拖着阿莱克特号以2.8节的速度缓慢前行,证明了螺旋桨的性能优势。

       十九世纪下半叶,形制成熟的蒸汽船已经称霸大洋大河,全球进入了蒸汽航运时代。

                              皇家邮船

       蒸汽船的兴起,使远洋邮递成为可能。显然,海外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大英帝国,对长途递送邮件的需求最为迫切。现代公司制度也脱胎于航海业、诞生于英国。理所当然,世界上最早的邮轮公司在英国应运而生。

                           铁行邮轮

        1837年,半岛蒸汽航运公司(Peninsular Steam Navigation Company)成立,并与英国政府签署了一份合同,为其提供英国法尔茅斯至伊比利亚半岛、直布罗陀海峡的海上邮递服务。

        1840年,半岛公司又获得一份政府订单,负责开通英国到埃及、印度的邮递航线。为了募集足够的资金用于购买船只、沿途设立补给和中转码头,半岛公司注册成为一家有限责任公司,并更名为半岛及东方汽船航运公司(The Peninsular and Oriental Steam Navigation Company,简称“P&O”),这就是著名的英国铁行——铁行渣华与P&O邮轮的前身。

                             冠达邮轮

        1839年,加拿大人、退伍军人、木材商塞缪尔·丘纳德(Sir Samuel Cunard)成功竞得英国皇家邮政合同。他联合罗伯特•纳皮尔(Robert Napier)、乔治·伯恩斯(George Burns)一同出资建立了英国及北美皇家汽船邮包公司(British & North American Royal Mail Steam-Packet Company),为英国政府提供利物浦到波士顿之间的跨大西洋邮递服务。

       1878年,为了筹集建造新船资金,这家公司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更名为“冠达蒸汽船有限公司”(Cunard Steam Ship Company Limited),这便是后来以典雅尊贵、底蕴深厚著称的冠达邮轮(Cunard Line)。塞缪尔·丘纳德拥有的第一艘船是不列颠尼亚号(RMS Britannia)——一艘木桨明轮船,1840年7月,她首次横渡大西洋。

不列颠尼亚号(RMS Britannia)

                            白星邮轮

       1845年,亨利·瑟瑞福(Henry Threlfall)和约翰·皮尔金顿(John Pilkington)合伙创办了一家船舶经纪公司,租入一条三桅帆船伊丽莎白号(Elizabeth),涉足航运业务。

       1849年6月开始,二人将公司命名为“白星邮轮”(White Star Line)。一开始,白星邮轮主要经营英国至波士顿航线。

       1851年,澳大利亚发现了大金矿,冒险家们趋之如骛。亨利和约翰嗅到商机,大肆扩张由快速帆船组成的船队,由利物浦向墨尔本运送淘金者。

       不料,经营过于激进的白星邮轮在1867年现金流断裂,无力向利物浦皇家银行偿还一笔52.7万英镑贷款,不得不破产清算。托马斯·亨利·伊斯梅尔(Thomas Henry Ismay)趁机以1,000英镑的价格买下了白星邮轮的名称、品牌和旗标。托马斯雄心万丈,立志打造北大西洋最强大的船队。

白星公司徽章

        铁行、冠达和白星,是英国乃至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邮轮公司。它们旗下最先进的邮轮船名均被冠以“RMS”前缀。

       RMS代表“皇家邮政蒸汽船”(Royal Mail Steamship),只有为英国皇家邮政服务,并符合速度、精度要求的邮轮才有资格获得这一称号,碌碌之辈只能用“SS”作为船名前缀,表示“蒸汽船”(Steam Ship)罢了。

                              蓝带之争

        十九世纪中期,日益增多的邮轮在各大洋上来往穿梭,争抢着邮包、旅客和货物,航行速度,是邮轮公司竞争的焦点。蓝带(Blue Riband),开始成为这场竞速的冠军标志。

       据说,蓝带这一荣誉借鉴自赛马比赛。在大西洋上平均航速最快(而非用时最短)的船舶,可以在主桅杆上悬挂一条蓝色缎带。通常,赛程的起点是英国利物浦,终点是美国纽约。考虑到墨西哥湾流和风向对航速的影响,向东航行的船舶即便航速爆表,也只能称为“破纪录者”,只有在向西航行中打破纪录的船舶,才是名副其实的“蓝带”赢家。

       虽然蓝带并不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国际组织颁发的正式荣誉,但在1838年至1952年,超过百年的时光里,欧洲列强、各国企业和那个时代最顶尖的邮轮都趋之若鹜。这条桅杆上的蓝带,不仅是雄辩的广告、收入的源泉,更是邮轮公司、造船厂乃至海洋强国实力的证明。

       蓝带之争,堪称一场大西洋上的群雄逐鹿。1838年,为了战胜竞争对手大西方公司(Great Western),英美公司(British and American)租用了圣乔治公司(St George)于1837年建成的木制蒸汽明轮船天狼星号(SS Sirius)。

       1838年4月4日,载着大量燃煤和40余名乘客的天狼星号从爱尔兰科克郡出发,经过18天14个小时22分钟的航行,于4月22日抵达纽约,平均船速8.03节(14.87公里/时),当时由英国西行至美国的航次,一般得耗时40天。天狼星号由此成为第一艘夺得蓝带的邮轮。

       有意思的是,在航程最后,船上的储煤见底,船员们将舱房里的家具、备用的帆桁和桅杆投入锅炉充当燃料,坚持到了目的地。儒勒·凡尔纳受到启发,在其名作《八十天环游地球》中采用了这一情节。

天狼星号(SS Sirius)

      仅仅一天之后,大西方号(Great Western)就夺走了天狼星号的蓝带。她比天狼星号晚四天出发,却只晚一天抵达纽约,平均航速8.66节(16.04公里/小时)。

大西方号

       1839年,圣乔治和大西方都参加了英国海军的邮递合同招标,但由于它们无法提供两周频次的班轮服务,双双败北,这份合同花落冠达。

       从此,冠达独步大西洋,垄断了多年蓝带宝座,直至1872年,重生的白星横空出世,夺走了桂冠。

       1935年,英国国会议员、一家航运公司的老板哈罗德·K·黑尔斯(Harold K. Hales)委托金银匠查尔斯·霍勒迪(Charles Holiday)制作了一个巨大的奖杯,用来奖励最快横渡大西洋的船只。

       这座奖杯通体镀金,四英尺高,近100磅重,设计灵感源自公元前305年一场海战之后在希腊萨莫色雷斯岛上竖立的女神耐克雕像。它以绿色玛瑙为基础,中间环绕着一条珐琅彩蓝带,中部和底座装饰着蓝带得主的照片,下方是罗马神话中的海神尼普顿和安菲特里特的雕像。

蓝带奖杯

       最后一艘赢得蓝带的邮轮是1952年夺魁的美利坚号(SS United States),她的平均航速高达34.51节(63.91公里/小时)。

       不过,随着航空业的兴起,作为长途客运主力的邮轮黯然退出历史舞台,蓝带奖杯从此少人问津,而邮轮业的涅槃还要等待新王的到来。

       自1838年天狼星号起,到1952年美利坚号止,共有35艘邮轮赢得蓝带。其中,英国船25艘、德国船5艘、美国船3艘、意大利船和法国船各1艘。在夺得蓝带的英国船中,13艘属于冠达、5艘属于白星,二者可谓一时之瑜亮。

                               超级订单

       1867年,托马斯·伊斯梅尔收购白星品牌后,为了打造梦想中的庞大船队,他向利物浦的金融家古斯塔夫·施瓦贝(Gustavus Schwabe)寻求资助。古斯塔夫的亲戚晚辈古斯塔夫·威廉·沃尔夫(Gustav Wilhelm Wolff)是贝尔法斯特的一家船厂——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Harland and Wolff)的初级合伙人。

        古斯塔夫向托马斯提了个条件,要求白星把所有的邮轮订单都下给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托马斯同意了。于是,造船史上少见的一份大单出现了。

       此后,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建造了白星旗下几乎所有邮轮,每艘船的造价按实际成本加上固定利润计算。因而,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享有几近无限的预算,有条件精益求精,为踌躇满志的白星打造世界上最卓越的邮轮。

       1869年9月,托马斯组建了远洋汽船航运公司(Oceanic Steam Navigation Company),这是白星邮轮真正的实体。

        他一口气向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订造了六艘船,在1872年全部建成。其中,系列中的第一艘——海洋号(SS Oceanic)在1870年交付,第五艘——亚得里亚号(SS Adriatic)在1871年交付,并于1872年为白星第一次赢得了蓝带。

第一代海洋号(SS Oceanic)

       不久,另两艘新船——不列颠尼克号(SS Britannic)和日耳曼尼克号(SS Germanic)分别在1874年、1875年入列。白星船队规模在短短数年内增加至八艘。

       值得一提的是,日耳曼尼克号在白星旗下服务了三十三年,1903年被转卖,此后几易其主,一直到1950年才被拆解,整整航行了76年。

日耳曼尼克号(SS Germanic)

                            兵燹之种

       1877年,白星邮轮拿到了英国皇家海军的邮递合同,从此,白星旗下的新造船也拥有了“RMS”前缀。

       为了继续提升船只数量,托马斯·伊斯梅尔打起了政府的主意。他与英国海军谈判,要求政府提供资金支持白星购买新船,作为交换,白星允许英国海军参与监督船舶建造,以确保在必要时,白星轮船可以快捷地改装为武装商船参战。

       谈判的结果,是白星与英国政府达成了《辅助武装巡洋舰协定》(The British Auxiliary Armed Cruiser Agreement)。根据协定建造的第一艘邮轮,是1887年开工交付的条顿尼克号(RMS Teutonic)。

条顿尼克号(RMS Teutonic)

        1889年7月,装备了8门4.7英寸速射炮的条顿尼克号直接交付给英国海军,并于8月初参加了一场外事检阅。来访的是维多利亚女王的长子、后来的英王爱德华七世,以及他的外甥、刚刚即位的德皇——威廉二世。

       传闻,年轻气盛的威廉二世登上条顿尼克号后深受震动,他说:“我们必须拥有一些这样的船。”原本就冲动莽撞的威廉二世,不久罢免俾斯麦,抛弃铁血首相的大陆政策,疯狂扩建德意志海军,转向帝国主义和“世界政策”,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德意志帝国敲响了丧钟。

         如果确有其事,那么,条顿尼克号的这场迎宾活动也间接催生了英国邮轮最强大的威胁和对手——威廉大帝号(Kaiser Wilhelm der Grosse)。

       不过,检阅仪式过后,条顿尼克号很快拆除了速射炮,恢复商业用途,为白星邮轮挣金赚银去了。

                                子承父业

       1888年,贸易救生设备委员会(The Board of Trade Lifesaving Appliances Committee)成立,托马斯·伊斯梅尔被选为主席。委员会的职责是为商船设定救生设施的配备标准,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救生艇数量。

        根据委员会的规定,船上配备的救生艇数量是根据吨位计算的,吨位越大的船舶,需要配备的救生艇就越多。但在船舶总吨达到1万吨之后,救生艇数量就不用增加了。

       很难说托马斯在这项标准的设计、讨论和定案过程中发挥了多少作用,但毋庸置疑的是,这项标准对邮轮而言实在太低了。

        日后,4.6万总吨的泰坦尼克号只配备了20个救生艇,虽然达到了委员会设定的安全标准,全部救生艇能够搭载1,178人,但泰坦尼克号的最高载客量可达3,330人,失事时船上船员和乘客总数超过了2,200人。救生艇不足,是泰坦尼克号海难伤亡惨重的核心原因。

        不过,托马斯·伊斯梅尔并没有看到自己种下的祸根酿成灭顶之灾。

       白星邮轮一路高歌猛进,1899年,庞然巨物、1.73万总吨、载客量可达1,700人的第二代海洋号(RMS Oceanic)交付,白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具实力的邮轮公司之一,与冠达分庭抗礼。

第二代海洋号(RMS Oceanic)

       同年11月23日,托马斯·伊斯梅尔因心脏病逝世。托马斯·伊斯梅尔与妻子玛格丽特·布鲁斯(Margaret Bruce)共生育了六个孩子,长子约瑟夫·布鲁斯·伊斯梅尔(Joseph Bruce Ismay)出生于1862年12月12日。约瑟夫继承了父亲的股份和权柄,成为了白星邮轮的新领袖。

      白星原计划继续建造一艘大洋号的姊妹船——奥林匹克号。但很快,公司资源集中到了另一批新船项目,这批船被称为“Big Four”,奥林匹克号的建造计划被暂时搁置。

      条顿尼克号是最后一艘赢得蓝带的白星邮轮。自她之后,白星与冠达的战略方向开始出现分歧。冠达更注重航行速度,因此旗下船舶体型修长、艏如剑刃。而白星选择了豪华路线。

      以托马斯去世前最后订造的凯尔特号(RMS Celtic)为首,继之以塞德里克号(RMS Cedric)、波罗的海号(RMS Baltic)、亚得里亚海号(RMS Adriatic),组成了风头无两的“Big Four”,这四艘邮轮都达2万总吨,超越了此前英国建造过的最大邮轮——大东方号(Great Eastern,1.9万总吨)。她们的内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可以视为奥林匹克号与泰坦尼克号传奇的预演。

亚得里亚海号的吸烟室

       此时的白星,已经做好了迎接奥林匹克号系列船的万全准备,只欠一股温润助长的西风。正巧,在大洋彼岸,一只在华尔街运筹帷幄、翻云覆雨的巨掌,已经谋划着,要将白星邮轮收入帐下。

本文转自微信“邮轮长编”

       注:白星公司的船大多以“XXX尼克”(SS/RMS   XXXnic )命名

本文标题:奥林匹克号(上)——白星腾空 - 八卦谈
本文地址:www.ttdhp.com/article/46343.html

天天动画片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