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动画片 > 八卦谈 > 感动中国| 顾方舟【详细版】本素材文集每周持续更新,跟着我一起积累素材,作文不再愁

感动中国| 顾方舟【详细版】本素材文集每周持续更新,跟着我一起积累素材,作文不再愁

八卦谈 佚名 2024-04-03 22:25:50

宁波“糖丸爷爷”

提到“糖丸”,会勾起很多人的儿时记忆。冰冰、甜甜的一颗小药丸,包裹的是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它的研发者,就是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糖丸爷爷”的我国著名医学科学家、病毒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原院长——顾方舟。

立志


选择

大学期间,顾方舟做了一个重要的人生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他说,这个决定影响了他的一生。

在向党靠近的过程中,顾方舟不仅了解了什么是中国革命,也知道了人生的意义。他慢慢懂得,一个人活着不光是为自己,还要为大众。

当时的顾方舟是地下党员,任务是在学校宣传和平解放,形式有演话剧、大合唱等。从抗战到内战,从旧社会到新中国,顾方舟那一代的大学生们,看到了百姓疾苦,深切感受到自身的责任。他慢慢坚定了信念,学医更得关心老百姓的疾苦,而不能只顾着自己赚钱。

他说,在这段经历中,自己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当医生固然能救很多人,可从事公共卫生,却可以让千百万人受益。”

留学

1950年,大学毕业后,顾方舟被分配到了大连卫生研究所的噬菌体科,这个研究所是专门研究预防多种传染病的疫苗的。为了跟着科里的苏联专家学习,他开始自学俄语,拿着一本《俄英大词典》,尝试翻译苏联专家带来的一本有关生物制品生产与制造的书。

第二年,表现优异的顾方舟,被选拔为中国30名医学代表之一,前往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攻读研究生课程。四年的学习不可谓不苦,而且不能回国。性格开朗的顾方舟,结交了不少苏联朋友。

头一年攻克语言关后,顾方舟花了两三年的时间研究乙型脑炎,光是小白鼠都养了几千只,最终获得了苏联的副博士学位(相当于欧美的哲学博士,PHD)。学成归来的顾方舟,在卫生部直属的流行病研究所研究乙型脑炎。中国医学科学院成立后,顾方舟调到医学科学院,开始研究脊髓灰质炎。

攻坚

1955年,江苏南通爆发了流行病,将近2000个孩子患上了麻痹型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被病毒破坏了脊髓神经的孩子们,运动神经元受损,出现肢体瘫痪症状。当时,中国脊髓灰质炎发病率高达十万分之三十几,即使不是大爆发期间,每年都有两万到四万的孩子患病,不少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正常行走的能力。

       当时,美国免疫学家索尔克已经研制出了脊灰灭活疫苗,无奈我们拿不到样本,形势严峻,顾方舟被派至正在研究这一疫苗的苏联了解情况。

观察苏联做法、遍览相关文献的顾方舟,发现基于中国的国情,并不具备普及灭活疫苗的条件。不仅因为这种疫苗的成本高,还因为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且灭活疫苗只能保护个体免受病毒侵害,无法阻止病毒传播;活疫苗却能令肠道组织产生免疫,阻断病毒的传播。多番考虑下,他给卫生部写了封信,建议中国走研发减毒活疫苗的技术路线。

几番艰辛,他从苏联拿到了活疫苗的样品并带回国,试生产500万份后,问题又来了,怎么检定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呢?中国并没有猩猩来做实验,他们便拿猴子做实验。

【大家·顾方舟:使命召唤】


糖丸

疫苗研制成功了,如何让每个孩子都接种呢?顾方舟琢磨出了一套适合中国的免疫策略。他提出,要以县、乡、镇等为基本单位,在7至10天内使7岁以下的孩子口服率达到95%,以建立免疫屏障,阻断病毒的传播。

为了让广大农村地区的孩子们也能及时接种疫苗,顾方舟将液体疫苗改成了糖丸,冷冻后放在保温瓶里送到各个防疫站。这些糖丸在常温下可保存数天,在4℃~8℃的家用冰箱中可保存2个月。而且,带有甜味的疫苗不会被孩子们抵制,甚至成为一些人温暖的童年回忆。

不仅如此,为了减少接种次数,经过合理配比,他将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三个血清型疫苗做在了一颗糖丸里,在一定时间里吃四次,就能对三个型别的病毒产生免疫。

方便保存与服用的“糖丸”疫苗,不仅性价比高,还提高了接种率,使边远地区的孩子也能得到保护,顾方舟因此被称为“糖丸爷爷”。

开荒


顾方舟重视疫苗质量,他制定了脊灰活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规范疫苗生产与研发的操作规程,使脊髓灰质炎疫苗生产达到国际规程的要求;即使后来调回北京,担任中国医科院副院长、院长职务后,他也从未停止研究脊灰,培养人才。

1960-2006年间,昆明生物所生产了50亿人份的脊髓灰质炎活疫苗,满足全国孩子接种的需要。

领先

1988年,为响应世界卫生组织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号召,我国卫生部发布《1988–1995年消灭“脊灰”的规划》。1998年,顾方舟受聘为中国国家消灭“脊灰”证实委员会委员。

2000年,WHO认定中国已阻断了脊髓灰质炎本土野毒株的传播。我国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工作,走在了世界前列。


9月17日,42人被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其中,叶培建、吴文俊、南仁东(满族)、顾方舟、程开甲等5位科学家荣获“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这5位科学家中,有两位不是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仁东和顾方舟。“‘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的事迹已经广为人知,“中国‘糖丸’之父”顾方舟则少为人知。


顾方舟是谁?不是院士的他为何能获此殊荣?


一生为了一粒“糖丸”


说起“糖丸”,80后、90后可能没听说过,比他们年纪大的人不但知道,而且大都吃过——包裹着一层糖衣的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


至今,健在的老人中还有因为患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得小儿麻痹症而走路不便的。


顾先生毕生致力于研究脊灰、开发脊灰疫苗、控制小儿麻痹症,为我国最终实现全面消灭脊髓灰质炎并长期维持无脊灰状态,造福亿万儿童,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做出卓越的、历史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



顾方舟1926年生于浙江宁波,1944—195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期间秘密加入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工作;1951—1955年就读于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获病毒学副博士学位;1958年11月起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工作。


顾先生是我国著名医学科学家、病毒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校长,今年1月2日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92岁。


他1987年当选英国皇家内科学院院士,19年当选欧 洲科学、艺术、文学科学院院士,199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生平故事



放弃当医生,转而研究病毒

(内容节选自范瑞婷发表于人民日报文艺微信公众号的《为了一种疾病的消失》)


他(顾方舟)早年丧父,母亲为了养活一群孩子,到杭州学习助产,后来又拖家带口移居天津,挂牌营业成为助产士。顾老说:“我学医是母亲的心愿。母亲常说,当医生是人家求你来治病,你不要去求人家。”他成长于民族危亡的战乱年代,目睹了老百姓因为工作环境恶劣、医疗条件差而遭受病痛的折磨甚至死亡。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他无法独善其身、安静地学习。大学毕业后,他放弃当一名医生,转而进行病毒学研究,投身公共卫生事业。他认为,当医生固然能救很多人,可从事公共卫生事业,却可以让千百万人受益。



人可以饿着,猴子不能饿着

(内容节选自《健康时报》报道《病毒学家顾方舟逝世!他曾这样消灭了中国的小儿麻痹症》)


搞研究,要有供实验的猴子。于是中国医学科学院把实验室地点确定在了云南昆明,因为那里有一个猿猴基地。


昆明当时并没有成形的实验室,1960年,顾方舟带着7个人来到了这里,当时大家都傻了,这里分明是一片荒山,除了猿猴基地的猴舍,连供人居住的房子都没有。


再加上苏联又撤走了所有的专家,很多科研人员觉得搞疫苗研究没希望,有人甚至建议项目下马。


这时,在昆明的顾方舟接到了上级领导的电话:“你要说句实话,这个到底能不能干?”


“困难是有的,但是,这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第二天,顾方舟就带着身边的人开始建造实验室。


顾方舟清楚记得,当时有的工作人员甚至没有完整的裤子穿。山洞里潮湿得厉害,临时搭建的宿舍,一下雨就漏得和室外没什么分别。


培养细胞需要恒温室,顾方舟和几名电工自己建。没有冰库,他们把疫苗背到山下的肉制品厂去冷藏,有的时候疫苗要背上背下十几趟。


这些劳累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饿肚子。顾方舟回忆说,赶上自然灾害,每天只能吃几两粮食,重体力活,高强度脑力劳动却一天也不能停。


一次,猿猴室发生了骚乱,一个饲养员在偷猴子粮食的时候被发现了,大家都很愤怒,但顾方舟却觉得非常辛酸,人居然饿得去偷猴子的口粮。


他对饲养员说:人可以饿着,但猴子不能饿。



在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身上试药

(节选自周琼发表于八点健闻微信公众号的《糖丸爷爷顾方舟:以身试“毒”,救了三代中国人》)


1959年底,第一批减毒活疫苗在中国生产出来。经过动物临床试验,证明在猴子身上安全有效。但能不能用在人的身上?需要用人来做临床试验。


冒着可能瘫痪的风险,顾方舟和同事一起,喝下了首批疫苗溶液。一周后,顾方舟和同事们生命体征平稳,没有出现任何异常。


对大人安全,还不够。脊灰的受害者主要是孩子,还得对小孩安全有效。接下来,顾方舟瞒着妻子,将疫苗给一岁的儿子喝下。同事们也分别给自己的孩子们喂服了疫苗。


“其实没什么。”顾方舟说,“我们是搞这一行的,心里有数,我不可能随便拿自己的孩子冒险。” 事实证明了顾方舟的判断。


接下来500万份疫苗分发下去,在更大的范围内被试用、检测。临床对比显示,活疫苗不仅安全,且能显著降低发病率。


为了方便保存、运输、发放以及服用,顾方舟和同事们发明了“脊灰糖丸”。1965年,“糖丸”在全国推广。各地防疫站的工作人员装冰棍用的敞口保温瓶,装着“糖丸”,一颗颗送到孩子们的手中。



女儿眼中的父亲:一位真正的谦谦君子


顾先生的夫人李以莞离休前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的教授,他们有三个孩子,老大、老二是男孩,老三是女儿顾晓曼。9月17日晚,记者采访了顾晓曼。她回忆说——


在父亲的告别仪式上,母亲给父亲的挽联上写的是:“为一大事来,鞠躬尽瘁;做一大事去,泽被子孙”。这是父亲一生的至真写照。他一辈子最惦记的就是全国孩子们的健康。作为父亲的小女儿,我从小就崇拜父亲,父辈这一代知识分子身上具有崇高的奉献和担当精神,还有浓浓的家国情怀,值得我们晚辈永远怀念和学习。



在女儿的心目中,顾先生是这样的一个人——


爸爸在我心中是一位真正的谦谦君子。他内心特别纯粹,淡泊名利。他爱国家,爱孩子们,是一个充满仁爱精神的人。生活中他是我和哥哥们的慈父,也特别关爱妈妈。父母给我做出了最好的榜样,作为他们的子女,我感到很幸运,也很幸福。


后学眼中的“顾老”:老爷子学者气很浓


“虽然我和顾先生见面不多,但对他非常钦佩。”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李文辉早年曾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读博士,他的导师王树蕙是顾先生的同事。


9月17日晚李文辉在接受经社君采访时说:“我是1997—2001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读博士的,那时候顾老——周围的人都这么称呼他——已经从领导的位置上退下来了。我们办公室的大沙发,还是顾老和他的老师留下来的。从我导师那里知道,顾老是位认真做事、令人尊敬的科学家。”



 “2006年顾老80岁生日那天,协和医学院基础研究所办了一个学术研讨会,庆祝顾老80华诞。”李文辉说,“我当时在美国从事艾滋病病毒和SARS病毒的研究,受邀回来做报告。做完报告下来后,顾老很热情地鼓励我,让我好好干。我的感觉是,老爷子学者气很浓,非常有风度——他年轻的时候应该非常帅。”


“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一位副主任说的一句话:虽然顾先生既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也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但是他做的工作和人品,并不比院士差。”李文辉对此感叹不已。   


此后,他和师兄去家中、医院探望顾老。“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顾老做出了那么大的贡献,确实挺让人佩服。”李文辉说,令人欣慰的是,顾老晚年得到很好的照顾,评了一级教授。


来源:人民日报经济社会

药丸,包裹的是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它的研发者,就是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糖丸爷爷”的我国著名医学科学家、病毒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原院长——顾方舟。


他是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科技攻关的先驱者。他研发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护佑了几代中国人的生命健康,使中国进入无脊髓灰质炎时代。他也将自己的人生概括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顾方舟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顾方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临危受命,必须攻克脊灰炎难题


1955年,一种传染性疾病在我国第一次大流行。患者多是7岁以下儿童,感染病毒后,会肢体残疾、瘫痪甚至死亡,这种病就是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195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所31岁的顾方舟临危受命,开始进行脊髓灰质炎的研究工作。


顾方舟:“交给我这个任务,我想无论如何也得把它完成。我碰到有个家长到北京,他找到我就问,大夫你看有什么办法,我的孩子他是一条右腿已经瘫痪了。我说你只能到医院去做外科手术,这个病没有什么特效的药。那位母亲听了我这话以后非常失望。我就想有千千万万的孩子,一个大的流行年的话,过去咱们中国都有1万到2万孩子由于这个病瘫痪。”


科研人员一砖一瓦,

荒山上建起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很快,“脊灰”病毒被成功分离出来,但到哪里去实验、生产?顾方舟和七位同事从北京出发,他们选择了云南昆明西郊的玉案山,这是一个隐蔽在热带雨林中的猿猴基地。这里也成为了后来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顾方舟夫人李以莞回忆说,当时的玉案山一片荒芜,科研人员们扛着大石头压地基建房子,九个月,大家一砖一瓦,在一片荒山上为全中国的孩子建起了生产疫苗的基地。


1959年,顾方舟(前排右一)在昆明与职工创建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正在建设工地平整地基


李以莞:“当时云南省批的这块地就在西山上,海拔2100米,一砖一瓦都得从山下拉到山上去,没有水没有电,冰窟也没有,一些培养细胞、实验用的药品都需要在冰窟里保存。没有办法,只能每天山上山下地跑。把东西存在昆明市肉联厂的冰窟里。第二天早晨要用,再背到山上去。”


1961年10月,周恩来总理视察昆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和艰苦的科研条件相比,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回忆了当时更为棘手的一个专业问题:那时的两种疫苗,死病毒疫苗和减毒活病毒疫苗,我国应该采用哪种免疫策略?这成为当时摆在医学科学家面前必须做出的抉择。


王辰:“死病毒疫苗,它的成本是减毒活疫苗的百倍,免疫效价是低的,但是安全,用了以后没啥副作用。另外一条路就是减毒活疫苗,它的成本是低的,免疫人群的保护效果是好的,但是可能会在个例出现严重的活疫苗相关反应。顾方舟先生,他就是应于当时的中国小儿麻病严重的疫情和中国贫穷的国情,从国家、民族和人群的整体最大的利益化出发,他勇担个人风险,坚定建议和推行减毒活疫苗的免疫策略。”


让自己的孩子做临床实验,

护佑几代儿童健康


经过不懈地努力,1959年底,第一批减毒活疫苗诞生了。经过动物临床试验,证明在动物身上安全有效。但能不能用在人的身上?冒着瘫痪的风险,顾方舟义无反顾地喝下了一小瓶疫苗溶液,一周过去,他安然无恙。但是脊髓灰质炎多发病于七岁以下的儿童,必须要在儿童身上进行临床实验。


于是,他不满一岁的儿子顾烈东,就成了中国第一个喝下脊灰疫苗的孩子。父子俩都回忆了当初的那个选择:


顾方舟:“即使有点风险,豁出去了!只能这样,不然没法进行实验,谁也不敢吃,你自己不敢吃,能让别人去吃吗?”


顾烈东:“现在想起来有点后怕。但是我还是非常理解我父亲。在做这个决定之前,我估计他思想斗争也很激烈。”


顾方舟与儿子顾烈东的合影


许多研究员被顾方舟感动,纷纷决定让自己的孩子参与实验。每一个喷嚏、每一声咳嗽,都让大家心惊胆战。“孩子还好吧?”成为顾方舟和同事们每天见面的第一句话。十天过去了,实验成功了!全国立刻正式打响了脊灰歼灭战。1960年12月,首批500万人份疫苗生产成功,疫苗在北京、上海等11个城市推广,投放疫苗的城市,疫情流行高峰纷纷削减。


从滚元宵中找灵感,糖丸疫苗正式面世 


在顾方舟看来,要想消灭脊髓灰质炎,必须覆盖全国,使农村的孩子们也都能服用活疫苗。但液体剂型的活疫苗需要在低温下保存,而当时冰箱在中国并不普及,活疫苗的剂型亟需改良。



顾方舟:“原理很简单,就是滚元宵或者是裹糖衣片。主要配方里头有些讲究,也就是说有些保护疫苗活性的。谈不上什么高技术,但是恰恰由于这样的改革,使得疫苗能够到农村里推广。它就搁在广口暖瓶里,广口暖瓶里放点冰。甚至我听说没有冰怎么办呢?冰棍很普及!放冰棍就保冷送到基层。”



于是,一颗神奇的糖丸疫苗出现了,迅速覆盖了每一个角落。1965年,全国农村逐步推广疫苗, 从此脊髓灰质炎发病率明显下降。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计划免疫, 病例数继续呈波浪形下降。自1994年9月在湖北襄阳县发现最后一例患者后,至今没有发现由本土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病例。


糖丸疫苗


2000年,“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已经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我国成为无脊髓灰质炎国家。


顾方舟:“我跟我老伴说,咱们这几十年这辈子没白辛苦,可以跟老百姓说,说我尽力了,你们的孩子再也不得这个病了。”


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现场



为一大事来,鞠躬尽瘁;

做一大事去,泽被子孙


今年1月2号,顾方舟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告别仪式上,妻子李以莞写给他的挽联是:“为一大事来,鞠躬尽瘁;做一大事去,泽被子孙”。但在业内看来,顾方舟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认为,我国乙型肝炎之所以能有“奇迹般的下降”,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疫苗特别是婴幼儿疫苗的使用。而顾方舟在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金秋,得知父亲获得首次颁发的“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顾烈东迫不及待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


顾烈东:“特别感谢党和国家给予我父亲这么崇高的荣誉。我会陪着母亲,带着弟弟和妹妹去八宝山公墓,我想把这个好消息带给父亲,希望他能够在九泉之下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的表彰。”

5月17日晚8点,《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央视新闻客户端播出。其中,研制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保护了几代新中国儿童的科学家顾方舟当选年度人物。
《感动中国》颁奖词写道:舍己幼,为人之幼,这不是残酷,是医者大仁。为一大事来,成一大事去。功业凝成糖丸一粒,是治病灵丹,更是拳拳赤子心。你就是一座方舟,载着新中国的孩子,渡过病毒的劫难。
澎湃新闻去年1月报道:2019年1月3日晚消息,我国著名医学科学家、病毒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校长、一级教授顾方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1月2日3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顾方舟1926年于浙江宁波出生,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1955年于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医学副博士学位。顾方舟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中国科协常委、北京市科协主席等职,当选为英国皇家内科学院(伦敦)院士,欧洲科学、艺术、文学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值得一提的是,顾方舟研究脊髓灰质炎的预防及控制42年,是我国组织培养口服活疫苗开拓者之一,为我国消灭“脊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8年,顾方舟在我国首次分离出“脊灰”病毒,为免疫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20世纪60年代初,他研制成功液体和糖丸两种活疫苗,使数十万儿童免于致残,同时提出采用活疫苗技术消灭“脊灰”的建议及适合于我国地域条件的免疫方案和免疫策略。顾方舟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部“脊灰活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指导了我国后来20多年数十亿份疫苗的生产与鉴定。
在疫苗研制期间,曾发生过一段顾方舟与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有趣”对话。
据《护佑国人健康的生命方舟——病毒学家顾方舟的一生一事》一文记载,早在1958年,卫生部派顾方舟去苏联考察死疫苗的生产情况前,政府就考虑到了疫苗的生产问题,决定在云南建立猿猴实验站。1959年1月,将卫生部批准正在筹建的猿猴实验站改名为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以此作为我国脊灰疫苗生产基地。
1960年春,周恩来总理在去缅甸访问途中,路过昆明。在时任云南省长刘明辉、时任外交部长助理乔冠华陪同下,来到了疫苗生产基地。顾方舟当时对正在视察疫苗的总理说:“周总理,我们的疫苗如果生产出来,给全国7岁以下的孩子服用,就可以消灭掉脊髓灰质炎!”
周恩来听了,直起了身子,认真地问道:“是吗?”
“是的!”顾方舟拍着胸脯道,“我们有信心!”
周恩来开心地笑了,打趣道:“这么一来,你们不就失业了吗?”
顾方舟也被总理的情绪带动起来,他紧张的心放松下来,说道:“不会呀!这个病消灭了,我们还要研究别的病呀!”
周总理拍了拍他的肩膀,赞许道:“好!要有这个志气!”
1990年,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规划开始实施,此后几年病例数逐年快速下降,自1994年9月在湖北襄阳县发生最后一例患者后,没有发现由本土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病例。2000年,“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在卫生部举行,当时已经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当年10月,经官方证实,中国本土“脊灰”野病毒的传播已被阻断,成为无脊灰国家。


来源:澎湃新闻

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有一双巧手的顾方舟舍弃了待遇高、受尊重的外科医生职业,选择了从事当时基础差、价值低的苦差——公共卫生。在他眼中,当医生固然能救很多人,可从事公共卫生事业,却可以让千百万人受益。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生病的对象主要是7岁以下的孩子,一旦得病就无法治愈。由于病症是隐性传染,开始的症状和感冒无异,一旦暴发,可能一夜之间,孩子的腿脚手臂无法动弹,如炎症发作,孩子更可能有生命危险。
1955年,脊髓灰质炎在江苏南通大规模暴发。全市1680人突然瘫痪,大多为儿童,其中466人死亡。病毒随后迅速蔓延到青岛、上海、济宁、南宁等地,一时间全国多地暴发疫情,引起社会恐慌。
1957年,刚回国不久的顾方舟临危受命,开始脊髓灰质炎研究工作。他首先从患者的粪便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攻克脊髓灰质炎的战役,首战告捷。
接下来的考验就是疫苗研发的技术路线,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活疫苗与死疫苗两种疫苗相比较,死疫苗虽然安全,但是低效;活疫苗虽然高效,但是安全性存疑,有可能个例会出现严重反应,且两种疫苗的成本差别巨大,1人份的死疫苗成本相当于100人份的活疫苗成本。
冒着极大的风险,顾方舟结合我国当时的国情和经济基础,大胆判断:中国只能走活疫苗的路线。卫生部采纳了顾方舟的建议。


为了进行自主疫苗研制,顾方舟团队在昆明建立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一群人扎根在距离市区几十公里外的昆明西山,与死神争分夺秒。
就这样,一个挽救百万人生命健康的疫苗实验室从一个山洞起家了。顾方舟自己带人挖洞、建房,实验所用的房屋、实验室拔地而起,一条山间小路通往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梦想彼岸。
生产基地的建设面临着资金少、交通运输困难、物资紧缺、苏联撤走所有援华专家的困难。顾方舟后来回忆说:“那时候没有房子,住都没地方住,搭起炉灶来就那么干,吃也吃不饱,可是大家咬紧了牙关干。”
9个月后,疫苗生产基地终于建成了。研究所几乎是建在一座荒山上,研究人员只能在漏雨的实验室中开展工作。他说:“人可以饿,猴子是做试验用的,绝不能饿着。”
临床试验怎么做?
中国首批减活疫苗研发生产之后,在猴子身上试验成功,但是动物成功不代表人类就能成功。怎么做临床试验?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几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这些副作用还不明确的疫苗,顾方舟选择做人体试验的方法,竟是自己首先喝下去!10天后,安然无恙,说明疫苗成功了?又一个重要问题萦绕心头——成年人本身大多就对脊灰病毒有免疫力,而小儿麻痹症高发还是孩子,对成年人有效不代表对孩子也有效。必须证明这疫苗对小孩也安全才行。那么,找谁的孩子试验?谁又愿意把孩子给顾方舟做试验?
顾方舟毅然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瞒着妻子,给自己几个月大的儿子喂下疫苗。
对于一个刚做父亲的人来说,这比割肉还要心疼。一旦失败,他的孩子面临的就是瘫痪甚至死亡。然而为了全中国千千万万的孩子,他义无反顾。实验室一些研究人员作出了同样令人震惊的决定:让自己的孩子参加这次试验。经历了漫长而煎熬的一个月,孩子们生命体征正常,第一期临床试验成功了。这个时候,一向坚强的顾方舟哭了,和同事们抱在一起哭了。随即更大规模的二期临床试验开展,2000人,全部成功。
1960年,全国正式打响脊灰歼灭战。首批500万人份疫苗在全国11个城市推广开来,流行高峰很快被遏制下来。
然而,首批脊灰活疫苗生产出来后,又有了新难题。怎样才能让疫苗既方便运输又让小孩爱吃呢?顾方舟想到,为什么不能把疫苗做成糖丸呢?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测试,闻名于世的脊灰糖丸疫苗问世了。


除了好吃外,糖丸疫苗也是液体疫苗的升级版:在保存了活疫苗病毒效力的前提下,延长了保存期——常温下能存放多日,在家用冰箱中可保存两个月,大大方便了推广。为了让偏远地区也能用上糖丸疫苗,顾方舟还想出了一个“土办法”运输:将冷冻的糖丸放在保温瓶中!
这些发明,让糖丸疫苗迅速覆盖祖国的每一个角落。1965年,全国农村逐步推广疫苗,从此脊髓灰质炎发病率明显下降。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计划免疫,病例数继续呈波浪形下降。
1981年起,顾方舟从脊灰病毒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入手研究。1982年,顾方舟研制成功脊灰病毒单克隆抗体试剂盒......
历经40年的不懈努力,世界卫生组织证实,中国本土脊灰野病毒的传播被阻断。小小的糖丸,让脊灰的年平均发病率从1949年的十万分之4.06,下降到1993年的十万分之0.046,使数以万计的儿童免于致残。
2000年7月21日,在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上,已经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庄严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中国正式成为消灭脊灰国家,这也是人类继消灭天花之后的又一个伟大成就。
一颗小糖丸,造福无数人。一辈子,他尽力了,勤勤勉勉只为报效国家,回馈人民;一辈子,他为中国儿童健康创造了一个“奇迹”;一辈子,一颗颗脊髓灰质炎糖丸甜蜜了多少人!
作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老校长,顾方舟总是说,“这一生,就做了一件事,值得!”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顾方舟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而在协和史上,无数贤达,为国为民奉献自己。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所说的“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句话,是对顾方舟人生的最好写照。医学和人类健康这一终极目标联系在一起,就不要怕医学之路遥远,不要怕路之艰辛。
心存使命和责任者,其行为自会卓然于众。


本文标题:感动中国| 顾方舟【详细版】本素材文集每周持续更新,跟着我一起积累素材,作文不再愁 - 八卦谈
本文地址:www.ttdhp.com/article/53188.html

天天动画片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