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动画片 > 八卦谈 > 阿育王的困境:印度地缘政治与国防战略

阿育王的困境:印度地缘政治与国防战略

八卦谈 佚名 2024-04-08 04:22:27



地缘政治学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又称为地理政治学。它关注一个国家地理特征对该国历史的发展、族群的构成;导致政治、经济等与其他国家显著不同的特点;国际政治中与他国关系的影响,将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者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以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换而言之,一切因土地、资源、族群等导致的国际关系矛盾和军事冲突,均可以从地缘政治的分析中寻求到根本的原因。分析和研判一个国家的国防战略,就不能不研究该国的地缘政治格局,国防军事战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源于地缘政治格局,也是地缘政治具体外化的体现。

 

从亚洲地缘格局分析,围绕着广阔干旱的亚洲内陆,亚洲大陆的周边分布着富饶而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伊朗高原、南亚次大陆、中南半岛、中国。每个地理单元也发展出了各自文明体系。其中的南亚次大陆包括现代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等国家,北侧为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西北为兴都库山脉—伊朗高原,东面以那加丘陵和若开山脉相隔于中南半岛,南面则被海洋所包围。

 

亚洲的地缘政治格局



南亚次大陆的地缘政治格局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由于老牌殖民国家因为战争导致自身经济和军事的衰弱,导致对亚洲殖民地的控制力大打折扣,各个殖民地纷纷走上了独立建国的道路,一时间,新兴国家犹如雨后春笋,纷纷不断的独立。这些独立的国家,因为各种历史上的民族和族群族群矛盾,新诞生的的领土、资源纠纷、国土边界安全需要,从而导致与邻国矛盾不断。最典型的例子就在于印度。自从英国将古印度一刀切开,划分成两个不同的国家之后,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一对本是一个娘胎出来的两兄弟,因为孟加拉的独立和克什米尔争端,把南亚次大陆搅的天翻地覆,克什米尔地区战火连绵不断,印巴两个国家也随之成为大国博弈的棋子。印度与中国也因为战略空间需求和领土矛盾而出现几次比较大规模的战争和军事冲突,和其他邻国孟加拉、斯里兰卡、尼泊尔更是是矛盾纷纷,究其原因,印度国防战略思想导致其成为南亚次大陆的搅局者,而印度争霸南亚次大陆的国防战略思想的根源来自于印度的地缘政治。

 

印度与所有邻国争端地区


一、 古印度的地理概述

首先,古印度是一个历史上的地理概念,而非国家概念。“印度”之名源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梵文发音为:SINDHU,最早见于波斯铭文。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和中国史学家司马迁,在其著作中都有关于印度的概述。在古代中国史籍中,将“印度”翻译为“天竺”或“身毒”。玄奘法师所著《大唐西域记》中始改译为印度。古印度指的是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是一个半岛,其状犹如不规则的三角形。它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等国领土。古印度土著民族为达罗毗荼人,这一词来源于梵文的DRAVIDA,意为“居住在海边的居民”。达罗毗荼在《大唐西域记》一书中曾经出现,该名词指代印度南部一个王国。现在的达罗毗荼为印度少数族群,只占现代印度总人口的25%,但在古印度,达罗毗荼语系人种才是南亚次大陆也即古印度的原住民。从文化和语言上考证,著名的古印度文明是由达罗毗荼人所建立,由于被北方的外来入侵者击败,达罗毗荼人退出了印度北部富庶的恒河平原,进入了南部崎岖的德干高原,建立了安度罗、潘地亚、朱罗、哲罗等王国。从此开启了印度南北在种族、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


达罗毗荼人建立的古印度文明的祭司国王像


作为四大古代文明之一的古印度,三面都是印度洋将其与其他陆地隔绝,北面喜马拉雅山脉作为天然不可逾越的地理屏障,中部的恒河平原土地肥沃富庶,有利于农业生产,属于冲积型平原,印度河与恒河两条水系流域生长着繁茂的热带雨林,动植物种类繁多,为农耕文明提供了充足的木本资源,有利于制陶业和金属冶炼的发展,南部的德干高原矿产丰富。气候以温暖湿润的印度洋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雨水充足。可谓是上帝的宠儿,天选之国。然而,上帝不会容许绝对完美的存在,在古印度西北部,南亚次大陆和中亚地区最重要的分界线,也是古印度西北天然的地理屏障—兴都库什山脉和苏莱曼山脉,有着一个天然的山谷—开伯尔山口。源自波斯语的兴都库什山脉,其意思是“杀死印度人”或“印度人杀手”。这座山名字中透露的死亡气息过于直白,反映的却是曾经发生的真实历史:除英国是从印度南部入侵之外,雅利安人、亚历山大的军队、蒙古人、波斯人等等都是从伊朗高原南下,沿着兴都库什山脉从开伯尔山口进入地势开阔、无险可守的恒河平原,攻下一个又一个古印度土邦王国。而古印度由于数百个土邦王国互不统属,缺乏强大有力的中央集权制王朝能整合和动员全印度的军事力量抵抗外来侵略,单个土邦王国对于入侵者们的进攻无能为力,古印度被逐步蚕食。外来侵入的雅利安人反客为主,创立波罗门教种姓制度,成为现代印度高种姓民族,而原住民达罗毗荼人反而成为了低种姓民族,从而导致种姓制度贯穿了整个印度的历史,一直到今天。

 

古印度历史上从雅利安人开始,经历了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大夏、安息、大月氏、突厥、英国等几次比较大规模的入侵,小的入侵更是数不胜数。每一次入侵意味着一种文化和宗教的渗透,再加上印度各地土邦王国根据南北部地理气候差异、在原始宗教和印度教上发展出各自独有的文化、宗教特点,因此导致现代印度国内有1625种方言,数百个民族,号称人种博物馆,宗教文化更是繁复杂乱,各地在意识形态上分崩离析,语言、习俗上的差异更是巨大。现代印度南方由于德干高原在地理上的分割,导致原始宗教的弱势,没有出现大一统的局面,因此对西方文化接受的更为全面和透彻,现代化的信息产业和工业也大多分布于印度南方,其民众观念更容易接受世界主流价值观念。而印度北部恒河平原的优质黑土和海洋性季风气候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发展出极其强大的农耕文化,成为印度历代大规模王朝的政治核心,更利于印度婆罗门教派的传播,婆罗门教派的等级观念有利于统治的稳定性,因此历代统治者也默认它的发展。于是,农耕文明的强大,束缚现代印度北部工业文明的发展。同时,由于印度教严酷的等级制度,导致伊斯兰教传播到印度的时候,大量印度教低种姓民众脱离了印度教,加入了伊斯兰教,从而使得伊斯兰教迅速发展,后来居上,成为现代印度第二大教派。最初的英国殖民者—东印度公司曾经想废除印度教落后的种姓制度,结果遭到印度军队中出身婆罗门和刹帝利还有信仰伊斯兰教派的军官们的一致反对,最后导致1857年军队暴动,英国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的治理权,由英国政府直接治理,从此以后再也没触碰过这个烫手的山芋,因此种姓制度留存至今。导致现代印度北部民众更趋于保守,观念更为落后。

 

兴都库什山脉和开伯尔山口



时间人种文明名称文化影响公元前3000年达罗毗荼人古印度哈拉帕文化、达罗毗荼语系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吠陀文明印欧语系、婆罗门教种姓制度公元前516年波斯帝国拜火教为波罗门教加入了业力轮回的思想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帝国希腊文化阿拉米字母改编的卢体文字、影响了孔雀王朝建筑风格和铸币公元前323年雅利安人孔雀王朝佛教兴盛,开始对外传播公元前200年大夏、安息、大月氏贵霜王朝大乘佛教崛起,南传上座部佛教向东南亚发展公元1000年突厥古尔王朝,德里苏丹国,莫卧儿王朝等伊斯兰教进入,成为印度第二大教派,佛教灭绝,公元1757年英国人英属印度殖民地英语成为官方语言之一,大量的英国文化也被印度所吸收古印度文明和人种文化影响   


、印度独立和印巴战争

1、印度建国因为英国在二战后国力遭到严重削弱,同时印度各地在印度国大党的领导下,独立运动和不合作活动在全印度迅速开展,而英国已经无力维持一支强大的军队来保障自己对于印度的统治。因此接替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出身工党的英国首相克莱门特·理查德·艾德礼承诺,将在1948年6月前把政权还给印度人。1947年4月10日,在英国末代总督路易斯•弗朗西斯•艾伯特•维克托•古拉斯•蒙巴顿伯爵的主持下,印巴分治方案出炉,1947年8月14日,蒙巴顿在卡拉奇主持了巴基斯坦独立仪式,随后又于8月15日在新德里主持了印度独立仪式,原英属印度殖民地变为了印度自治领和巴基斯坦自治领,印度终于迎来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告成立印度共和国,正式就建国,开启了印度现代政治的历史新纪元。美中不足的庞大的印度次大陆被切分成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其中既有着宗教的考虑:印度次大陆这片土地上教派林立,英国殖民统治印度时期,最大的两个教派分别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初期,尚能团结一致,等到印度独立已成为大势之时,教派之间的矛盾凸显。因此独立后的印度以印度教徒为主,巴基斯坦以伊斯兰教徒为主;同时也有着英国肢解印度的政治战略:利用天然的宗教矛盾,将南亚次大陆划分为两个势均力敌,彼此制衡的国家,可以防止一方势力坐大,独自拥有这一块肥美富饶、农木资源繁茂、矿藏丰富,海洋资源优越、上可进入中亚伊朗高原、下可对欧亚海运枢纽—印度洋进行全盘掌控的地区。显然,英国人在这一点上做的非常成功:1948年,因为宗教矛盾,印度国父甘地在首都新德里被狂热的信徒刺杀身亡。更因此开启了从1947年至今,时间长达75  年的印巴战争。

  

英属印度殖民地最后一任总督路易斯·弗朗西斯·艾伯特·维克托·古拉斯·蒙巴顿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国大党领袖,尊号“圣雄甘地”的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2独立后印度的国防战略

接替甘地出任印度国大党领袖,并担任首届印度总理的尼赫鲁为印度制定了宏伟的发展蓝图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不能允许中间地位从历史渊源来看,印度遭遇多次外来侵略,人种、文化、宗教遭遇到多次毁灭性打击,因此亟需成立一个强大而有力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承袭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光辉灿烂的历史,北进中亚、南控印度洋、东部建立和中国的战略缓冲地带,成为统一南亚次大陆的地区型强国,屹立于世界之林,这个梦想成为了印度建国以后历届政府军事战略的主导方向,印度政府的军事战略方向,在民间的印度教徒中也有着广泛的受众。而印度第二大宗教的穆斯林们因为文化的传承,对于恢复古印度的光荣显然兴趣不大。和已经彻底印度化的雅利安人种不同,在伊斯兰教徒的心目中,宗教的认同感显然大于国家。因此两大宗教彼此矛盾不断:1937年印度在英国殖民当局主导下的省立法会议选举中,国大党胜选,却在胜选后组建各省政府时,将穆斯林联盟成员排除出权力圈子,深感不安的穆斯林联盟在1940年3月通过了单独建国的决议。1947年8月16日印巴新边界的公布,成了各种仇恨爆发的导火线。印度出现了长达一个半月的教派厮杀,印度教和穆斯林之间新仇旧恨,成了解不开的仇敌。甘地一直试图团结两大教派,使现代印度政府完整地继承英国在印度的影响力和领土,然而宗教矛盾一直是战争和暴乱的主要成因,纵然甘地在印度拥有巨大的威望,也弥合不了两大教派的仇恨。一生倡导非暴力的老人最终被宗教信徒暗杀,死在了暴力之中。 


印度有很多土邦,印度独立时土邦数目多达500之巨!土邦即古印度时期城邦式王国,各自为政,互不统属,自古以来,印度便是这种状态。英国人殖民印度之前,印度只是一个地理而非国家的概念,莫卧儿王朝之外,土邦割据了其余的土地,各个土邦面对莫卧儿帝国听调不听宣,是英国人用大炮和刺刀统一了印度,强行让四分五裂的土邦国王们集中起来,在英属印度殖民地总督府的命令下统一行动。英国同意印度独立后,同时宣布由各个土邦自行决定是否加入印度或者巴基斯坦。所以,印度刚刚独立就立足于把整合土邦,将其统一置于中央集权政府的领导之下。基于印度和巴基斯坦两方力量对比和宗教的认同,绝大部分土邦选择加入印度,只有克什米尔、海得拉巴、朱纳加德这三个土邦未决定归属。在众多土邦中,海得拉巴土邦最大,面积高达21万平方公里,朱纳加德土邦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海得拉巴土邦和朱纳加德土邦问题一样,土邦国王和大部分老百姓,分属不同的宗教,信仰印度教的老百姓希望加入印度,而信仰伊斯兰教的土邦国王却想加入巴基斯坦。1948年印度政府以武力吞并海得拉巴土邦和朱纳加德土邦,在印度传承千年的土邦制度从此消失,由此印度消灭了的土邦,完全控制了全国。 


尼赫鲁



3、围绕克什米尔归属的第一次印巴战争

当说到印巴之间的战争和纠纷,不得不说一下克什米尔。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的简称,位于南亚次大陆的最西北部,印巴分治前是英属印度最大的土邦之一,面积约为2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500万,其中穆斯林占总人数的77.11%,印度教徒占20.12%,余为锡克教徒和佛教徒。克什米尔地处亚洲心脏,周围分别与中国、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接壤,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印巴的所有的战争和争议都是围绕着它而产生的。尼赫鲁曾经说:“没有克什米尔,印度就不会在中亚的政治舞台上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同样,克什米尔对巴基斯坦也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克什米尔高原俯瞰巴基斯坦,如果印巴发生战争,近在咫尺的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面对克什米尔高原居高临下的印军,无险可守,将面临亡国的危险。巴基斯坦首任总理阿里·汗在评价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时说:“克什米尔就像是巴基斯坦头上的一顶帽子。如果我们允许印度取走我们头上的这项帽子,那就会永远受印度的摆布。” 


于是,“蒙巴顿方案”一出台,在克什米尔的查谟地区便出现两大宗教仇杀,大约20万当地居民伤亡。在巴基斯坦的穆斯林闻知此事,成千上万的穆斯林部落武装分子徒步或骑摩托车从北、西和西南分三路进入了克什米尔进行“复仇”。由于克什米尔土邦政府中的印度教徒人数不占优势且缺少武器,所以穆斯林武装没有遇到大的抵抗,就先后攻占了木泽弗拉巴德、乌里、巴拉穆拉、吉尔吉特等众多数战略要地,将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围得水泄不通。 


第一次印巴战争


 
面对来势汹汹的穆斯林武装,身为印度教徒的克什米尔国王哈利·辛格惊恐万状。他立即致信于印度政府,宣布自愿加入印度,并要求印度派出军队维持和平。印度政府求之不得,把先头部队2个步兵营由新德里紧急空运到斯那加附近一机场。装备精良的印军一踏上克什米尔的地面,便迅速向斯利那城中进发,并很快从哈利·辛格的地方武装手中接管了斯利那加的防御。此时,穆斯林武装已兵临斯利那加城下,双方在城郊发生了激烈交火。印度为了夺回在克什米尔的主动权,之后又派出第161旅、第50伞兵旅、第19步兵旅和第7坦克旅,从查谟地区进入克什米尔参战,并把兵力部署在两斯利那加和查谟两个作战方向,在受过训练的印度政府军面前,巴基斯坦武装分子很快就溃不成军。然而,战争进行到1947年底,由于克什米尔地区大雪封山,阻止了印军的进攻行动。印军主动提出联合国调停,并借机积极备战。面对不利态势,巴基斯坦总督真纳命令巴政府军进入克什米尔地区,支援穆斯林武装分子,由此克什米尔地区的巴军总数达到了5万人,而印度军队也有4万之众。两军在奔杰地区展开了激战。奔杰是距离斯利那加西南73千米处的一个战略要地,建在海拔3000多多米的高地上,易守难攻。战争初期,巴基斯坦武装就对奔杰发起进攻,但由于守军凭借奔杰地势险要,巴军一直没有攻下,巴正规部队介入后,为夺回克什米尔腹地的主动权,巴军再次向奔杰发起强大进攻。双方均投入大量兵力参战,奔杰地区一时炮火连天,血肉横飞,弹片嘶叫。穆斯林士兵和印度教士兵的宗教热情都被疯狂的进攻和顽强的抵抗激发起来,双方不断改变战术,反复冲杀,阵地几易其手。奔杰像一台“搅肉机”,两军都竭尽全力要战胜对手,为此,双方不断投入新的兵力,战争规模逐步升级,但都一时难以战胜对手,随后战斗进入对峙状态。 


战争进入1949年初,在联合国多次努力下,双方宣布停火,并按照当时实际兵力部署划定了停火线。印度占据了克什米尔全境五分之三的地区,人口约400万。巴基斯坦只控制五分之二的地区,人口约100万。按照停火协定,印巴双方停火后应该举行全民公决来决定克什米尔的归属。但由于印度和巴基斯坦从各自的利益出发,都拒绝撤出军队,使协定成为一纸空文。从此,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摩擦不断,其归属问题成为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克什米尔巴控区和印控区态势图


 
4、中巴联盟的形成和第二次印巴战争

1965年8月,印控克什米尔的穆斯林爆发反印起义,得到巴基斯坦暗中支持,大批巴基斯坦军队化妆成“自由战士”民间武装混入印控地区。到处袭击印军,正好给印度出兵巴控区提供借口。8月下旬,印军集结6个师越过停火线,将战火燃到了巴控区。面对印军咄咄逼人的进攻,巴总统阿尤布汗主持召开有陆军、空军司令等高级军官参加的作战会议,决定对侵入巴控区的印军实施反击。此次反攻代号为“大满贯行动”!由此拉开了第二次印巴战争的序幕。由于巴陆军空军配合紧密默契(巴空军战机和雷达来自美国援助,远远胜过印度空军战机)。“大满贯行动”进展顺利,不仅解救了被围困的“自由战士”,还顺势夺取印控区约500平方公里的土地。印军失利消息引起了印度朝野的极大震动。印军趁巴军主力都集结在克什米尔,巴国国内空虚,决定绕过克什米尔直接进军巴基斯坦重要城市拉合尔。措不及防的巴基斯坦军队节节败退到亚克尔运河边。陷入绝境巴基斯坦企图请求欧美介入阻止印军的继续进攻,,但被盟友抛弃。巴基斯坦当时加入了多个国际同盟组织,与英美等国家建立了盟友关系,巴基斯坦率先向美国盟友求援,但被无情拒绝。 


早在印巴独立之初,美国在南亚次大陆的战略重心就放在了印度,但是印度自诩为世界不结盟运动的领袖,拒绝了英美提出加入《东南亚条约组织》的邀请,美国退而求其次,选择巴基斯坦,才有了美巴的结盟。1962年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改变了南亚的地缘政治格局。利用印度作为棋子来牵制中国成为了美国在南亚次大陆的政治战略,所以美国不顾巴基斯坦的反对开始对印度进行经济和军事援助,这让美巴关系出现裂痕。其次,巴基斯坦看到中印战争中,中国将印度王牌军队打得溃不成军,对中国实力刮目相看,巴中关系出现明显转暖。也导致美国不满,美国直接拒绝援助巴斯基坦对抗印度也是自然的事情。 


巴基斯坦向英国求助,但也毫无用处。英国是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前宗主国,印度和巴基斯坦既是英联邦成员国,又是《巴格达条约组织》的盟友。此前印巴之间的库奇兰恩冲突就是在英国的调停下停火的,巴基斯坦寻求向英国求助也是重要选项。不过,英国明确宣布巴格达条约组织及其类似的防御同盟永不针对英联邦伙伴,而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是英联邦成员国。 


巴基斯坦转向自己的穆斯林盟友土耳其、伊朗、印尼等国求助。巴基斯坦与土耳其、伊朗和印尼都是穆斯林国家,但是这些国家实力太弱,对巴基斯坦的帮助可谓是杯水车薪。土耳其向巴基斯坦提供了500万美元的军事物资,伊朗向巴基斯坦提供了石油产品和一个有两百张床位的野战医院。这些援助根本无法帮助巴基斯坦改变对印度的不利战局。

 

第二次印巴战争


与土伊两国相比,印尼在援助巴基斯坦问题上最声势激昂。9月7日,印尼总统苏加诺就表示同情巴基斯坦,支持巴基斯坦人民正在进行的战斗。印尼和巴斯基坦同为穆斯林国家,再加上印尼与印度在很多国际问题上意见相左,而巴基斯坦却给了自己坚定的支持,这促使印尼坚定自站在巴基斯坦这边。但是,印尼距离巴基斯坦遥远,自身也很困难,所以能够提供的帮助也十分有限。于是,巴基斯坦所能够倚重的国家只剩下中国了,而中国也给予巴基斯坦巨大援助来对抗印度。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1962年中印因为领土战争导致双方交恶,没有什么是比一个强大的印度更令中国担心的了,援助巴基斯坦可以制衡印度,以此对抗美国利用印度来制衡中国。因此,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后,中巴关系迅速升温。而到了1965年,中巴实际上已经结成了事实上的军事同盟关系。据中国外交部开放档案资料显示,1965年3月,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访华期间,刘少奇主席曾向其作出两条明确承诺:第一,“如果印度侵略巴基斯坦,把军队开入巴境,我们将支持你们。那时候,就要看总统阁下和外长阁下需要我们做什么”;第二,“印度军队进入中国,中国军队也可以进入印度。如果印度打巴基斯坦,中国就可以抄印度的后路去德里。” 


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援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舆论声援和外交支持;第二阶段是军事援助。 


第一阶段:舆论声援和外交支持 中国为了使印度退兵,发起舆论和外交战。自1965年9月初,中国媒体开始集体发力,谴责印度对巴基斯坦的侵略活动。9月4日的《人民日报》用大版面刊发了巴基斯坦总理阿尤布和外长布托对克什米尔局势的主张和看法。就在同一天,陈毅副总理兼外长在卡拉奇机场会见布托外长时,公开宣布中国三个“坚决”政策,谴责印度的武装挑衅,声援巴基斯坦的对印斗争。紧接着,9月5日《人民日报》以《印度反动派扩张主义面目》为题,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人民深切同情克什米尔人民争取自决权利的正义斗争,支持巴基斯坦反击印度武装挑衅的自卫行动。”9月7日中方再次谴责印度的侵略罪行,并将其与邻国的安全联系在一起,并严重警告印度要对这一扩大侵略罪行承担一切后果。9月8日,中方照会印度政府,将对巴基斯坦的侵略与对中国边境的侵略联系在一起,以此减轻巴基斯坦面临的压力。中方在照会中表示,强烈抗议印军对中方领土的侵犯,并严正警告印度政府必须撤除在中国-锡金边界越界或跨界非法修筑的全部侵略工事,撤走它的侵略武装,停止它在中印边界西段、中段和东段对中国的一切侵略和挑衅活动。否则,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必须由印度方面承担。 


中国通过一系列的外交舆论战,营造有利于巴基斯坦的舆论氛围,争取世界各国对印度的谴责和对巴基斯坦的道义支持,同时给印度造成国际上的舆论压力。
 

第二次印巴战争


第二阶段:军事支援 


由于巴基斯坦和美国此前是盟友关系,巴基斯坦三军的主要装备几乎全部依赖美国提供,其中巴陆军9个师中有五个半师是美国装备,巴空军使用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全部来自美国。而美国在印巴冲突中宣布中立,并冻结对印巴的军事援助,由于美国的军事禁运,这使巴基斯坦在战争中迅速消耗的飞机、坦克等武器无法得到补充。随着武器弹药的日益枯竭,阿尤布总统悲观地意识到战争已经结束,巴军战败也只是时间问题。为了防止巴基斯坦亲美势力上台,中国决定对巴在军事上伸以援手。中国向巴方提供了100门七五型无后坐力炮及配套的1万发炮弹。同时,为了掩人耳目,中方向巴基斯坦提供的战机上涂上印尼的军徽。巴基斯坦坦克司令专程来华,要求中方支援最新型号的坦克200辆,中国空运了一部分武器装备,由于中巴之间受到难以逾越的喀喇昆仑山脉阻隔,很多重型装备直到第二次印巴战争结束还未运到巴基斯坦。第二次印巴战争结束后,为了加强两国之间的陆路交通联系,中巴两国开始修建喀喇昆仑公路。 


中国对印照会以及采取的军事行动,令美苏等大国大为震动,为了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9月20日凌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限令印度和巴基斯坦在三天内实现停火,第二次印巴战争随即结束。此次印巴战争,导致巴基斯坦从此彻底倒向中国,成为中国在南亚次大陆上制衡印度的一颗棋子。 


第二次印巴战争



5、第三次印巴战争中苏联的身影和孟加拉国的独立

印巴分治之初,巴基斯坦国土就被分为了两部分,而这两部分就正好被印度的国土所隔,相距足有两千多公里。一部在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被称为西巴基斯坦,一部在南亚次大陆的东南部孟加拉地区,三面都与印度接壤,即东巴基斯坦,东巴和西巴中间隔着印度。英国人把在欧洲大陆上各方态势均衡思想用到了曾经的殖民地上,没有让富饶且人口构成相对单一的孟加拉地区单独建国,仅凭着宗教相同的理由便把它划给千里之外的巴基斯坦。这样用来在战略上制衡印度的巴基斯坦不仅可以获得孟加拉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而且从态势上讲,巴基斯坦的东西两部分也形成了对印度的夹击之势。在前两次印巴战争中,印度正是顾忌于两线作战,难以在取得优势的情况下扩大战果。然而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的矛盾让印度看到了机会。 


巴基斯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根据1951年的人口普查,旁遮普族占西巴人口的50%以上,而孟加拉族占东巴人口的98%,双方虽然共同信仰伊斯兰教,但是因为地理阻隔,语言、文化、生活习俗差异较大,由于巴基斯坦国父真纳是西巴人,因此西巴的高层自然控制了整个巴基斯坦的政局:巴基斯坦国内有一半以上的人讲孟加拉语,中央政府却坚持将西巴人使用的乌尔都语作为国语;东巴人口超过西巴,凭借着物美价廉的农产品,东巴基斯坦每年还能创造大量的外汇收入,但是经济再分配的权力却一直牢牢地把握在西巴人的手里,孟加拉地区每年创造的收入却只能留下20%供东巴使用,剩下的部分在分配过程中都用在了西巴的建设中。中央政府长期对东巴人民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诉求无动于衷,这引起了孟加拉族人的强烈不满,而这种情绪,终于在1970年全面爆发了。 


1970年巴基斯坦首次在国内举行大选,结果由孟加拉人穆吉布·拉赫曼领导的东巴人民联盟获得了议会中超过半数的席位,这一胜利让东巴政党相当于掌握了政府的话语权。然而西巴基斯坦的中央政府却不承认这样的结果,总统直接解散了国民议会。1971年初,总统叶海亚·汗直接把妄图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的人民联盟领袖拉赫曼逮捕,甚至派军队进入东巴基斯坦镇压这个已经被认定为非法的党派,这导致了孟加拉地区的进一步的混乱。 


穆吉布 拉赫曼


 
印度觉得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机会,印度一直以来就是东巴独立事业的煽动者和支持者,它一直想拔除掉这个藏在身后的暗箭,让自己在与巴基斯坦的对抗中,不致陷入两面作战的窘境。但南亚次大陆一直是大国博弈的棋盘,印度清楚只能在没有其他国际势力干涉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对东巴基斯坦出兵。此刻的国际形势是中国正在努力重返联合国,美国又遭遇了越南战争的失败,两国都没有足够的精力在此时插手南亚。至于其他国家,真正能在这个问题上起到作用的,就仅仅只剩下苏联了。1969年中苏珍宝岛发生争端,中苏两国都在边境陈兵百万,大有一触即发的感觉。基辛格秘密访华,中美关系逐渐缓和后,苏联备感压力,此时,扶持印度发展壮大,打击为中美牵线搭桥的巴基斯坦(美国就是通过巴基斯坦总统向中国传达示好的信息,基辛格也是通过巴基斯坦来的中国),制衡中国就成为了苏联在南亚次大陆的战略方针。因此苏印两国一拍即合,签订了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协议,随后苏联又派遣大量军事顾问,出口了众多的武器装备到印度,并且表示,如果中国干涉,那么苏联也会在中苏边境制造压力。1971年8月9日,印度与苏联签定了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这一条约的签定,既表明这次战争得到了苏联的积极配合,又限制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干涉行动。这下印度开始着手进入东巴斯坦的计划了。 


11月印度军队进入孟加拉地区,借口维护该地区稳定,并多次主动攻击巴基斯坦军队制造摩擦。12月3日,无奈于印度不断挑衅的巴基斯坦政府宣战,至此第三次印巴战争全面爆发。西巴东巴两线全面开火,印军非常明白此次战争的目标,他们在西线采取与巴基斯坦斯坦相持的战略,而在孟加拉地区的东线战场,印度投入了17万兵力,在海空军的掩护下从三个方向全面向孟加拉湾施以快速突击。印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快速向心突击,机动分割包围的战法充分发挥了进攻作战的优势。12月15日,东巴基斯坦首府达卡被印军团团围住,印度海、空军则从海上和空中实施严密封锁,完全切断了东巴与西巴以及外部的任何联系。达卡守军只坚守了不到一日便开城投降,9万多巴军被俘虏。 


第三次印巴战争



 第二次印巴战争时期,美国帮巴基斯坦建立雷达站,提供了先进的战机及导弹,因此一度压得印度空军不敢升空。那场战争以后美国开始两边都做生意,两头吃,本来在南亚次大陆美国只是保持中立态势,但是苏联一插手,美国就警觉起来。因为美国在越南战场失败,让苏联在世界范围已经隐隐呈现攻势,苏联与印度的小动作让美国敏感起来。如果印度次大陆都成了苏联的势力范围,那对于美国来说也是不可接受的。于是美国在第三次印巴战争开战之前,曾经多次让印度不要动手,但印度没听他的,战争一开始,美国就宣布对两国军事禁运,同时还停止对印度的一切援助,包括8700万美元的贷款与一亿多美元的各种援助。另一边通过土耳其,约旦等途径暗中支援着巴基斯坦。同时联合中国一起打击印度,威慑其背后的苏联。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在12月10日秘密会见了中国驻联合国大使黄华,这时的东巴已经被打得支离破碎,随时有覆灭的危险。基辛格告诉黄华:美国的军舰正在前往孟加拉湾,总吨位超过那里的苏联军舰,接着说美国已经用卫星将中苏边境的情况都收集好了,苏联的一些布置能看得清楚,只要中国需要随时可以给。并且提到:“如果中国认为印度次大陆的局势对自身安全是种威胁,如果要采取行动保卫其安全,美国将反对其他国家干预中国的事。”意思就是如果中国认为印度进攻巴基斯坦威胁到了中国的安全,那中国可以进攻印度,如果苏联敢插手,美国将出兵打苏联。黄华请示国内后,委婉地拒绝了基辛格。于是美国派遣了企业号航母加七艘驱逐舰还有一艘核动力潜艇组成74特遣队,带着两千名海军陆战队,于12月15日打着撤侨的名义进入了孟加拉湾。 


第三次印巴战争



 美国派出了军舰后,中国让印度停止攻击,之所以没有答应美国出兵,实在是苏联在中苏东北和西北边境给的压力太大,中国布置重兵仍感觉吃不消,不能轻动。其次中国重返联合国不久,动辄开启战端不利于国际形象。而且印度准备作战时,印军总参谋长萨姆·马内克肖就考虑到了时间节点,12月西藏地区大雪封山,中国的后勤能力难以支持长途作战。但看到东巴节节败退后,中国的态度也渐渐强硬起来。时局所致无法保住东巴,那西巴一定不能被颠覆,这是中美两国给印度画出的红线。眼看局势恶化,中美两国为了阻止印度继续攻击西巴,都做出了强硬的表态,16日是东巴守军投降的日子,在这天美国向苏联发出警告,要求苏联“约束”印度的行动,且企业号航母上的轰炸机已得到授权,若有必要,那就轰炸印军的通讯设施。中国的西藏军区调集重兵,已经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苏联其后没多久就知会印度,说中国有可能借道锡金发起攻势。所以印度在东巴守军投降没多久就单方面表示停战,西线也开始收拢,巴基斯坦迫于实力悬殊,只得承认了这个事实。 


第三次印巴战争之后,南亚次大陆上没有了东巴基斯坦,占全巴基斯坦人口56%,面积16%的孟加拉地区独立建国。没有了后院之忧的印度,从此实力全面超越了断臂的巴基斯坦,成为南亚次大陆唯一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具有明显优势的地区大国。苏联也因为在战争中与印度的结盟,成功将势力渗透到南亚,为日后进军阿富汗埋下了伏笔。 


被印度隔开的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


  三、 印度政府的国防战略

印度被英国殖民统治将近200年,现代印度的政体源自英国—议会内阁制。这种来源于欧美的政体给印度社会各个阶层提供了表达诉求的通道,同时对于印度这个多民族、多宗教、多种文化习俗的发展中国家发挥了极其强大社会稳固作用,印度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复杂,换一个国家将动辄发动军事政变和社会动乱,政府的频繁变更导致国防战略朝令夕改。因此,印度的政体为印度的国防战略提供了长期的规划和稳定的支撑。 


印度是一个资本主义联邦制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也是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但其职责是象征性的,总理领导下的内阁为最高军事决策机构。国防部负责部队的指挥、管理和协调。各军种司令部负责拟定、实施作战计划,指挥作战行动。三军平时无统一的作战指挥机构,由内阁总理通过内阁秘书处协同国防部对三军实行统一领导;战时通常授权主要军种参谋长实施统一指挥。 


国防咨询机构有国家安全委员会、国防部长委员会、国防生产与供应委员会、国防研究与发展委员会、国防计划委员会和最高情报委员会等。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职能是为政府制定军事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以及处理有关国家安全事务提供咨询,内阁总理任该委员会主席,成员包括内政部长、国防部长、外交部长和计划委员会副主席。其他委员会中,除国防计划委员会和最高情报委员会由内阁秘书任主席外,均由国防部长任主席,吸收国务部长、三军参谋长、国防秘书、国防财政顾问和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负责制定和提出有关三军建设和民防、空防、边防与海防方面的有关政策,提出有关作战、情报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咨询意见。 


国防部长委员会下设国防电子、首席人事官、首席供应军官和参谋长等4个委员会。其中最重要的是由三军参谋长组成的参谋长委员会,由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军种参谋长任主席,负责在职权范围内就国防政策、国防生产和其他有关军事问题向国防部长委员会提出建议,交通过它就需要由内阁研究决定的重大问题向内阁政治事务委员会提出建议。参谋长委员会下设10个分委员会,由三军参谋军官联合组成,轮流担任主席,分别处理有关三军联合作战、计划、训练、通信、情报、电子战、装备政策和国防计划等方面的统一与协调事务。1998年新设国家安全顾问,由总理首席秘书担任。国防部长是最高军事行政长官,直接向内阁总理负责,由两名国防国务部长协助工作。

 印度军队



 国防部为国防职能机构,全部由文职人员组成,下设国防局、国防生产与供应局和国防科研局等3个常设办事机构(均由国防秘书任局长),以及财政顾问处(由财政部派出的国防财政顾问任领导)和国防计划协调与执行委员会(由国防秘书任主席)。 


印度的武装力量由正规军、准军事部队和后备力量组成。正规军分陆、海、空三个军种。三军平时无统一的作战指挥机构。三军统一作战指挥权平时直属内阁总理,通过内阁秘书处协同国防部行使;战时通常授权主要军种参谋长实施统一指挥。军种司令部为各军种最高作战指挥与行政管理机构,最高领导人为军种参谋长。 


正规军分陆、海、空三个军种,现役兵力132.5万。 


印度陆军:分东、南、西、北和中央五大军区,拥有中程导弹,已具备核能力。陆军编有4个集团军12个军部35个师(3个装甲师、4个平原整编师、18个步兵师、9个山地师和1个炮兵师)以及15个独立旅(7个装甲旅、5个步兵旅、2个山地旅和1个空降/突击旅)、1个“普里特维”地地导弹团、4个防空旅和3个工兵旅。 




印度海军:分为西、东二支舰队和南部科钦训练基地;西舰队驻孟买,东舰队驻维沙卡帕特南,孟买和维沙卡帕特南为印度最大的两个海军基地。另编有潜艇司令部驻维沙卡帕特和海军航空兵司令部驻果阿。海军航空兵,编有2个攻击机中队、6个反潜直升机中队、3个海上侦察机中队、1个通信机中队、1个搜索与救援直升机中队和2个训练机中队。海军陆战队,编有1个团(包括3个大队)。印度海军拥有55000人,其中有5000名海军航空兵和2000名海军陆战队,是印度洋第一大海军。编有东部、西部、南部和远东3个地区司令部,东、西2支舰队(分别驻维沙卡帕指南和孟买)。另编有潜艇司令部(驻维沙卡帕特南)和海军航空兵司令部(驻果阿)。印度海军拥有各类船舰155艘,包括2艘航空母舰,2艘船坞登陆舰,5艘坦克登陆舰,11艘驱逐舰,19艘护卫舰,19艘潜艇,其他战斗支援舰20艘,以及导弹艇、巡逻艇、扫雷艇、登陆艇等其他作战舰只。海军航空兵5000余人(含舰载海军航空兵2000人),装备37架作战飞机、72架武装直升机、空空导弹和空地导弹若干枚。编有2个攻击机中队、6个反潜直升机中队、3个海上侦察机中队、1个通信机中队、1个搜索与救援直升机中队和2个训练机中队。海军陆战队编有1个团(包括3个大队),约2000人。 


印度空军:印度空军,分成西、西南、东、南和中央五个军区,拥有1000多架各型作战飞机,包括空中预警机、战斗机、加油机、运输机、侦察机和直升机等。印度空军兵力12.7万人,装备各型飞机约1400架(其中作战飞机777架)、直升机180架(其中武装直升机34架)。计有17个攻击战斗机中队(53架米格-23BN/UM型、88架“美洲虎”、148架米格-17型、79架米格-21MF/PFMA型);20个战斗机中队(69架米格-21FL/U型、169架米格-21bis/U型、26架米格-23MF/UM型、64架米格-29型、35架“幻影”2000H/TH型、8架苏-30MK型);3个攻击直升机中队(32架米-25/35);2个侦察机中队(8架“堪培拉”、8架米格-25R/U型具有作战能力);12个运输机中队(105架安-32型、43架D0-228、28架BAe-748型、25架伊尔76型);11个运输直升机中队(74架米-8型、37架米-17型、10架米-26型);1个要员专机中队(2架波音737型、7架BAe-748型、6架米-8型);以及7架“美洲虎”海上攻击机、397架教练机(其中14架“美洲虎”B型、9架米格-29UB型具有作战能力)、24架教练直升机(其中2架米-35型为武装直升机)、4架海上侦察与测量机、6架“堪培拉”电子干扰机、4架波音707和波音737型电子侦察机。此外,还编有38个萨姆导弹中队,装备萨姆-2、萨姆-3、萨姆-5地空导弹以及空地导弹和空空导弹若干枚。 



印度空军


印度海岸警备队:印度海岸警卫队分西岸、东岸、安达曼和尼科巴三个大队,指挥部分设于孟买、马德拉斯和布莱尔港。印度四个武装部队的其中之一,其使命是守卫印度共和国的海上利益。印度海岸警卫队的组织类似于其他的印度武装部队。它按海岸警卫队法创建于1978年8月18日成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它的工作由国防部指挥。印度海岸警卫队的任务是保护印度的海上利益,包括它的海岸线、专属经济区和航运。它还负责与印度的海上有关海洋的资源,航运,海关和税务,海洋环境,保护物种以及毒品的执法。海岸警卫队与印度海军,印度渔业部,税务部(海关)和中央和国家警察部队密切合作。印度海岸警卫队通常是由一名海军中将指挥。印度海岸警卫队分为三个行动区:西部地区总部设在孟买,东部地区总部设在钦奈和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地区,总部设在布莱尔港。该部队有5440人员,包括633文官。 


战略核武器印度设有核战略司令部,该司令部创建于2003年1月4日。核战略司令部负责国家的战术和战略核武器储备之管理和行政。印度核战略司令部管理所有的战略打击力量,行使全面指挥和控制核资产,以及所有生产应急计划需要完成必要的任务。自成立以来,已经牢固确立印度核战略司令部的指挥控制和通讯系统,并处于较高的战备状态。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一份报告称,2012年,印度约有80-100枚核弹头。 


印度的准军事部队:印度的准军事部队的种类庞杂,驻地分散,隶属不同的部门。它们是印度正规部队的辅助力量,平时可执行边防海防巡逻、情报搜集和内卫治安任务;战时则作为辅助力量配属正规部队执行作战任务。这些部队基本上按正规军编制,通常可分为部队、营、中队(连)、排、班(哨)5级。现印度准军事部队兵力约100万人:其中海岸警卫队约4000人,隶属国防部,装备有56艘巡逻舰艇、22架飞机和13架直升机,平时负责近海防卫与治安,战时归海军指挥,协助海军作战;印度国家安全卫队7400人,隶属内阁秘书处,负责反恐怖活动,成员来自印度三军和中央后备警察部队和边境保安部队;特别保安部队3000人,负责要员安全;中央后备警察部队16.53万人,隶属内政部;邦武装警察40万人(包括24个营的印度后备警察),主要负责本邦的治安任务,但也可调往其他邦执行任务;边境保安部队18.5万人,约有150个营;阿萨姆步枪队5.25万人,隶属内政部,编有31个营,主要负责东北各邦的治安任务,各级军官为陆军军官,训练较好;特种边境部队9000人,隶属内阁秘书处;中央工业保安部队8.86万人,隶属内政部;国防部安全警卫队3.1万人,隶属国防部,主要负责国防部驻地的安全警卫工作;铁路保安部队7万人。 


印度军队



印度的后备军事力量:印度自称为第1线预备役和第2线防务力量,共有240万人。从组织体制上讲,第1线预备役和第2线防务力量组织比较松散,每年只进行短期的军事集训。这支后备力量平时协助警察维持社会治安和参加抢险救灾,战时担负民防任务,补充正规军。经费开支一般由中央政府和邦(中央直辖区)按比例分摊。 


印度国防政策的基本目标是“北防、西攻、南进”。其主要内容为:

1、北防:中国和印度有着2000多公里的边界线,东段沿着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中段沿着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沿着喀喇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下的地形都是一览无余的平原开阔地带,如果两国开战,面对居高临下的中国军队,印度势必无险可守,因此,将国土向喜马拉雅山脊扩张,在中印边界建立一个安全的战略缓冲地带,以此对中国进可攻,退可守,也就成为了英属印度殖民地政府和独立后的印度历届政府所不遗余力去努力的一个方向。印度始终将中国视为潜在威胁,对中国不放弃已占领土的“既得利益”,保持局部兵力优势,建立大纵深立体防御体系,尽可能蚕食中国领土,建立具有安全感的战略缓冲地带。 


2、西攻:将50%的陆军、54%的空军和60%的海军兵力部署在印巴边境一线和毗连巴基斯坦的海域,形成对巴的绝对军事优势。拥有对巴进行一场全面战争的能力,迫使其撤出所占领土,控制其他弱小邻国譬如尼泊尔、孟加拉等。有效“遏制”巴基斯坦支持的民兵对印占克什米尔地区的渗透和进攻。


3、南进:建立强大海军,保障印度在印度洋的行动自由,震慑斯里兰卡,控制印度洋这片海域。坚持不允许外国干涉南亚和印度洋事务的政策,特别是中国同印度邻国发展军事关系。在逐步实现对印度洋控制的同时,将其势力扩大到南中国海。2000年4月,印度国防部长称,“从阿拉伯海到南中国海都有印度的利益”,为此,10月间印度海军与日本、韩国、越南进行了联合海上军事演习。印度还大力发展航空母舰、潜艇和海军航空兵力量,试图建立一支远洋作战的蓝水海军。 


同时实行最低限度可靠核威慑的核政策。印度发展核武器除了有谋求大国地位的政治目的外,还旨在对中国形成所谓“核对称”,与中国进行军事抗衡;保持对巴的核威慑优势,以加强和巩固对南亚次大陆的控制权;将核打击范围扩大到印度洋海域,制约外部势力特别是美国海军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从而达到向印度洋扩张的战略目的。印度政府于1999年8月通过印度核政策构想草案,提出最低限度可靠核威慑政策。该草案称,一旦遭到攻击,印度能够而且也愿意以足够的核武器进行报复。印度国防部1999/2000年度《国防报告》称:“消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努力收效甚微,印度的正当的国家安全需求不能被忽视”。为此,印度正加紧核武器的运载工具和核武器小型化的研制与开发,组建战略核部队,建立核力量指挥与控制体系,加强对战术核武器实战运用的理论研究。 


印度烈火导弹



继续坚持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并重的方针。印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全面提高综合国力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军费开支,确保国防建设目标的实现。经济建设中重视军民两用企业和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核能技术和航空航天领域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印度同时赋予军队担负“维护国家安全,反对民族分裂”的任务,其职能由单一“对付外侵”转变为“御外安内”的双重职能,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保证经济顺利发展。


本文标题:阿育王的困境:印度地缘政治与国防战略 - 八卦谈
本文地址:www.ttdhp.com/article/53641.html

天天动画片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