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动画片 > 八卦谈 > 《盗梦空间》完全解析

《盗梦空间》完全解析

八卦谈 佚名 2024-04-12 16:22:23

名词解析

1.        筑梦者(Architect,英文原意为建筑师、建筑设计师),即可能不直接参与梦的环境(不包括潜意识NPC)建设的建设者,如同建筑不一定是建筑师搬砖抹水泥造出来的一样,他们往往只参与现实中的计划部分,如果人手不够会参与任务。如艾莲阿德涅身为筑梦者设计了三层梦境布置,但参与任务后却不由其构成梦境。

2.        梦主(Dreamer,即梦境建设者,可能本身是筑梦者,比如一个建筑师设计了自家林中小屋并一砖一瓦建造它,电影中即为开头被捉的纳什,身兼两职;也可能不是,比如电影主线剧情亚瑟和伊姆斯都只是本层所留守梦境的梦主,筑梦师则为艾莲阿德涅。为了加深理解,可以参考电影开头亚瑟在梦中被打死后梦境开始崩塌这一现象(梦境没有直接消失的原因,个人猜测为梦境表象可以依靠其他做梦者的临时记忆和感觉勉强维持一段时间,但整体必须由梦主支撑才能稳定,梦主死亡就像建筑被抽掉了别人看不见的钢筋,住户却维持着水泥和油漆的稳定,最终建筑总会崩塌),试想一下,梦主身为服务器,筑梦者提供设计方案,服务器崩塌后设计方案对应的文件等等都将不复存在。所以梦主是最重要的环境支持者,也需要由能力最出色、抗干扰最强的人来担任梦主。每层梦境目前所知只能有一个梦主。因为意识因梦境层数增加而逐渐向纯感性靠拢,所以主观臆造的矛盾结构得以创造;盗梦者进行意识伪装也凭借类似原理(伊姆斯伪装布朗宁、女郎)。

3.        目标(Subject,英文原意为课题、目标、学科、对象),即为被干扰思想(盗梦 [Extraction] 或植梦 [Inception])的人,是任务执行的目标对象。特性为其潜意识会弥散到梦境中,判定条件如下:已存在他人梦境即直接进入,逐步感知为异己梦境;未存在梦境则自己创造,无排他反应(判据:自主做梦感受)。根据此特性,可以训练目标意识发现、感知异己梦境风险,从而再训练其意识武装化排他以摧毁梦境或直接杀死目标的技能,目的都是终止干扰行为、保障安全。非梦主的盗梦者也为目标,因为他们同样将潜意识弥散在梦主梦境中。优秀的盗梦者会抑制自我因素(自己的潜意识)对于目标任务的干扰。

4.        盗梦(Extraction,英文原意为萃取、提取),即盗窃目标在意识放松(睡眠、做梦)状态下暴露的敏感信息;根据脑科学推测,多为长期信息或永久信息,如果是短期密码、文件等速记内容可能不能被盗取,因为电影暗示梦境层数越多、潜意识和清醒意识距离越大,而能植根潜意识或深层意识的信息大概只有长期信息和永久信息。

5.        植梦(Inception,英文原意为过程、起源、启发,如果取电影义,笔者猜测为Inward【向内】和Reception【接收】的复合词义),即植入目标在意识放松(睡眠、做梦)状态下暴露个人感性思维指向(比如个人隐私、私密事件、敏感过往),盗梦者借此机会由感性激发伪造目标意图,以达到伪造真实灵感、想法从而动摇目标自由意志与决策的行为。电影英文标题Inception(植梦)正好作为电影明暗两线的关键词,恰到好处地总结了整部电影。植梦不能一味追求深度,利用淡化原理迷惑目标形成捏造的源想法,无由的想法、受怀疑的来源(即使因淡化原理查不出来),都会破坏想法的原创性从而被否决,导致盗梦者陷入巨大风险,所以必须在利用淡化原理的同时巧妙规劝目标意识形成自主想法,而不是灌输它。

6.        迷失域(Limbo,英文原意为冷漠、神话中地狱边境的灰暗地带),即为最远离现实的潜意识世界,由于梦境意识淡化,未经过训练的人会因潜意识混乱(丧失理智,失去常识等)而失去分辨幻境和现实的能力,因此困在其中无法自拔。由于做梦必须存在梦境,并且优先选择高级梦境(无尽的原始潜意识级别低于已经被改动过的潜意识),所以不管参与梦境的人是谁,只有拥有改动迷失域的人是梦主。目前在电影里没有提到是否可以有多迷失域梦主。

7.        图腾(Totem,英文原意为象征、精神象征、文化象征),即为分辨是否处于异梦的物体。

a)       如果按照前文阐述,那么图腾仅对共享梦境中目标有用,对梦主无用(除非梦主选择忘却有关自己图腾的一切信息)。图腾是高度私有化的物体,属于各自做梦者;梦主为了创造梦境并由潜意识迎合目标的意识,会根据梦主主观感受仿造各目标的图腾;在不知道他人图腾各个参数的情况下伪造出的图腾无法让了解自身图腾的目标信服此为自己的图腾(比如重心明显不对、磨损错误等细节特征),目标由此就可以推断出自己身处异梦而尝试自卫和脱离。因此,梦主造梦,造出自己的图腾大多是无益于分辨梦境和现实的,所以梦主必须牢记自己身处梦境。

b)       图腾污染,即图腾参数被他人明确知道而失去隐私性的事故,分不同等级:初级——被看到图腾具体外表;严重——被清楚了解各个参数。由此可以推测,茉儿的陀螺发生了最严重的图腾污染,某种意义上来说,陀螺在茉儿死后就成为了柯布的图腾,因为目前只有柯布一人知道该图腾的参数,这也是电影中明示的,但可能梦中的茉儿会明确知道陀螺的参数,为了让柯布相信自己身处现实而让陀螺与现实无异,对现实中的柯布来说即为自我欺骗,所以电影中陀螺可能是无用的,导演有意误导观众,并由此可以联想柯布对现实的怀疑(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戒指是自己的图腾,就像戴久了口罩吃东西时没有下意识摘下口罩一样);茉儿死之前该图腾就已经被污染(柯布故意植梦给茉儿,蓄意污染),该图腾在那时应该无效,所以茉儿不信任现实生活中陀螺的判断,加深其对真幻的怀疑。

注:根据主流经济金融相关法律推测,盗梦和植梦是商业间谍行为,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

注:盗梦者通指进行梦境干扰行为的梦主、筑梦师、其他人(非任务目的的目标)。

流程解析

1.        梦主创造梦境过程,电影原文大约意为,通过做梦加速大脑感知过程,利用感觉创造事物,创造起始后连续感知-创造,直至可行使完整功能的物体出现,而不为如同使用CAD、3D建模软件进行测绘那样受限而低效。这是一种感性、建立在人类感受共识上的过程,如果人和牛共享梦境,同时人作为梦主创造自己认为的梦境,那么牛会马上明白自己身处异梦。目标意识扩散进入梦主梦境,其实也是一种冒险,因此优秀的盗梦者大多见多识广、掌握各种人的世界观、从而拥有多种筑梦技巧。

2.        梦境意识淡化效应,即现实、各层梦境,层与层之间意识大幅淡化的效应。未经训练的人,梦中记不起现实的事物(现实中事物代表客观理性),现实中记不起梦中的事物(梦中事物代表主观感性),甚至不知道自己身处梦境。由于思考区域(潜意识、清醒意识)的不同,感性和理性的偏重就不同,记忆效应也不同,导致电影中第三层梦出现了即使艾连阿德涅反复提醒柯布茉儿不是真的这个事实,柯布依旧不清醒的事故;这也与柯布自身过强的主观情感影响有关。

3.        梦境稳定程度,与上层环境稳定程度相关,遵从梦境主观加深原则,主观波动会导致梦境不稳定程度与梦境层数成比例增加;此波动仅指梦境创建时自有的波动,如同宇宙微波一般恒定出现,形成因素有脑中的化学反应、精神链接等,而不是上层情绪变化极大影响下层甚至下几层状态。因此尤瑟夫使用强力镇定剂抑制固有躁动,来维持梦主创建梦境稳定,而无法解决斋藤的受伤问题、柯布的内疚问题,就像音乐文件的杂音和噪音的区别。斋藤的疼痛会随着层数增加而因为梦境意识淡化效应减少,而柯布固存于内心的愧疚问题却因为逐渐向感性意识过度而愈发严重,这两者是有本质差异的。

4.        梦醒机制,值得提到的是,诺兰使用了日常经验中常见的两种梦醒方式设计该机制——坠落感和梦中死亡,巧妙而简单、熟悉而陌生,而这两者惊醒人脑从而摆脱睡眠的机制可以自行查找、探究。定时梦醒则如同闹钟叫醒,有提醒式(给做梦者带耳机放歌)和强制式(直接中断梦境共享)。

5.        梦境共享机制,即使用交换机在不同意识之间传递神经信息达到共享效果,交换机的中心容器可以添加镇静剂等物质以达到预期效果。不过值得好奇的是会不会有意识兼容性问题。

6.        同步坠落(Synchronized Kick,即各层接受坠落后相继瓦解(醒来),达到短期在现实中醒来的复杂操作。

电影剧情解析

电影采用部分倒叙,先将植梦结果放到电影开头,再从头叙事,留存悬念。真正的结局在柯布回家。至于为何要使用该叙事顺序,观众可自行展开遐想,笔者则感受到该顺序带来开头的震撼、代入感、迷惑感和悬念,同时带来结尾的恍然大悟、震惊和耐人寻味,尤其杂糅音乐的紧密配合。下文则按照故事发生的时间先后分辨开头和结尾,而不是电影时间。

主线故事流程:通过不断深入费舍(梦境层数增加),暴露费舍潜意识隐私,令其意识流形成闭环,利用渴望父爱的心理对现实表象产生怀疑(自己和梦境中布朗宁的对话),从而伪造真实想法,完成植梦。线索为第一层——父亲想要我瓦解集团;第二层——父亲认为我不配(在查尔斯先生的误导和上一层的暗示下产生怀疑);第三层——父亲想要我自己打拼出成色并超越他自己(利用了费舍的单纯心里,他认为这就是答案)。实际操作上误导费舍,让他认为第一层梦境为现实,加深对布朗宁的怀疑,平衡三层梦境的效果。整体是有点赌的成分在里面,万一费舍没调查中体现的那么单纯,很可能出现三层不够、骗不住费舍的情况,所以在任务计划时柯布评价伊姆斯的想法“可能(might)行得通”。

电影采用双线叙事,有争议为斋藤的心理变化是另一条线,即电影采用三线叙事,但由于斋藤的心理变化并没有明确体现重大反差,仅作为暗示在电影末尾出现,故可能不构成另一条叙事线索。

1.        如果按照双线理论,这两条线分别为行动线(费舍与父亲的关系变化线:敌对→疑惑→理解)、柯布心理变化线(完全隐瞒→伪造事实→揭露事实,或为罪恶愧疚→思考→走出阴影),这并非明暗线叙事,而为双线叙事,两者在电影中叙事成分平权。

2.        如果按照三线理论,除上述两条明线(相对斋藤线来说)外,还有第三条的暗线,即为斋藤的心理变化线(野心勃勃、隐瞒动机→看淡人生),可从开头对自己希望柯布团队植梦的动机生硬看出其野心勃勃、欲取代费舍集团成为第一能源霸权,从结尾“那个年轻人满脑子都是激进的想法”拓展出年轻人不止指柯布、还可能指自己和“内心充满怨恨,行将就木之时,孤独等死”的对答中暗示出斋藤在梦中白手起家、再次赢得辉煌后落得风烛残年孤独怨悔的结局,都可以大致体现出斋藤野心的消逝、明白人生幸福的道理。电影的其中一个开放式结局就在斋藤何去何从,观众们可以自行想象;并且,还是上文提到的,并没有明确提出斋藤心理变化情况,所以可能不构成第三条线。

小疑惑

1.        在开头第一层梦境推入柯布下水的时候有短暂的失重间隙,但在第二层梦中没有任何失重体现,与后期主线梦境中的失重在下层梦境中的表现不符。正常来讲应该是柯布在水灌入建筑中之前就会由于失重漂浮或迷走。或者他们在盗取斋藤的信息时使用了影响内耳功能的镇定剂,没有感知外界重力变化。电影中“坠落”(Kick)也因此有了普遍含义:强制中断梦境的行为,不一定是实际意义上的坠落。不过电影的确没有说明。

2.        艾莲阿德涅在第三层梦境中可以直接给斋藤和费舍说明捷径、防止茉儿知道路径,但还是提前给柯布说了,这算一个失误。但有可能茉儿利用柯布通过倍率瞄准镜所知道的信息临时掌握捷径从而设伏。

小细节Q&A

Q斋藤如何看出开头场景为梦境的?

A细节点:物件的陈设、审美等(电影可能未体现,且亚瑟做事能力很强,不应该出现这种错误),或柯布的异常提醒(如果这是个梦,你必须让我知道你的一切),但可以感知出此时斋藤并不确定是否为异梦,这之后茉儿告诉他为梦境才得以确定。

Q斋藤开头在第一层梦境中和柯布的对话是什么意思?

A笔者猜测,柯布暗示斋藤妻子出轨、寻找与情夫爱巢不得、最危险的地方(自家)正是最安全的地方,斋藤自己正身处自家。不过都是谎言。由此斋藤才能提前知道房屋内地毯为羊毛地毯,并由此才能认出自己仍身处梦中。

Q那么柯布如何清楚分辨自己是否身处梦境?

A电影中细节为梦中柯布戴戒指,现实中没戴,戒指就是柯布真正的图腾,侧面反映了茉儿和柯布的恩爱程度和柯布内心的愧疚程度。

Q伊姆斯未了解行动细节时直接提出摆明父子间关系,怎么回事?

A可见他与自己父亲关系也不好,或者是伊姆斯因经历丰富得出的普遍猜想。

Q柯布一行人如何醒来的?

A第一层梦境一直持续到倒计时结束(原定倒计时,即十个小时),也就是多待了好长时间,可能借此机会可以加深植梦效果。柯布在找到斋藤后两人一起被杀死,直接回到现实意识,等镇静剂效果消失再醒来,经历了一段无梦期(非梦境共享期,服务生将交换机撤掉后各自不做梦,等待镇静剂效果结束)。

Q柯布是如何找到斋藤的?

A还有很长时间(第一层小于一周,第二层半年,第三层小于十年,第四层基本无限),柯布在迷失域里面可以尽情寻找斋藤(按照电影设定,柯布没有进入第五层梦境,所以整部电影最多出现了四层梦境),这也照应了柯布在上岸后的筋疲力尽。由于斋藤先一步进入迷失域,所以柯布找到他后两者年龄差距很大。

Q主线任务到底有几层梦?

A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一共四层——第一层为绑架层,梦主是尤瑟夫;第二层为酒店层,梦主是亚瑟;第三层为基地层,梦主是伊姆斯;第四层为迷失域,梦主是柯布。如果将现实层认为是梦境,那就违背了诺兰一贯的好结局风格;当然,单对于电影的解析看个人,有时它也能作为镜子照出自己的性格。

其他细节

1.        斋藤在开头既将纳什交给科博公司以明示柯布的失败与斋藤自己明确知道科博公司的商业间谍行为的事实、断了其后路,又彰显自身权力震慑柯布,让其基本无法脱身,半被威胁半自愿地接受了斋藤的请求。可见斋藤玩弄人心的能力。

2.        在迷晕费舍时,伊姆斯偷走费舍的护照以让柯布与费舍有谈话机会、同时可能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让费舍潜意识里认为柯布形象是个好人,解释了查尔斯先生在梦境中的出现,在费舍醒后减少对柯布的怀疑;柯布故意使用礼节性碰杯以确保费舍会立即喝水,不提前将镇定剂与水混合是为了让费舍喝下大部分镇定剂。

3.        在迷晕费舍后,柯布为了确定费舍已经沉睡,将衣服从货架上故意扔到费舍身上,如果没有迷晕则解释自己不小心、如果迷晕了就成功了。衣服在实际行动中没有作用,或者可能包裹着针头、布胶带这一类耗材。

4.        梦中活了几十年的斋藤还能记住与柯布的约定,成功拨打号码让柯布入境,可见其精神韧性。某种意义上来说,柯布是他的图腾。

5.        开放式结局,不只是柯布到底是否身处梦境,还有费舍的选择和斋藤的选择,三线、三个开放式结局(不过就像上文说的,斋藤线可能不成立)。

6.        唤醒用的标志性歌曲是Non, je ne regrette rien,由Edith Piaf演唱,描述了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大意为和你从零开始生活,不顾一切,没有悔恨;歌手Edith Piaf生平坎坷、充满悲剧,酗酒且染上毒瘾(吗啡),仅活了48岁。这首歌出现在电影中,充满讽刺意味。

赏析

电影叙事节奏非常紧凑,整体步调紧张而不出错误,将观众的眼球不断吸引、不断紧绷观众神经,最终在坠落时多矛盾集中一点爆发,瞬间舒缓,和平进入尾声,然后再一次吊起观众胃口,戛然而止,留下巨大悬念,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诺兰电影的叙事风格,节奏快速、信息量大、幻想和叙事都耐人寻味;不合理之处总会出现各种暗示来照应,等观众想通这条逻辑之后又出现了新的事情——当然,大多数情况下观众没有想通。因此,诺兰的电影大多耐人寻味,需要多次观看,并且每次观看都会有新的收获,就像在研究一个电影、欣赏它的精妙,而不是单纯被进度条牵着鼻子走——这算是导演和编剧共同的功劳,是诺兰兄弟值得人称道的地方,两人默契无间,拍出多部影视高峰,他们的镜头语言没有一帧废话,浑然一体、无法割舍。

人物个性塑造上,寥寥几句话、几个动作,紧凑的几分钟过去、或者埋藏整部电影的矛盾一瞬爆发,人物就能让人恍然大悟似的塑造完成。柯布的矛盾纠结、艾莲阿德涅的善解人意和聪颖、亚瑟的精干和教条、伊姆斯的高效和随性、斋藤的野心和睿智、费舍的单纯,以及布朗宁的玩弄权术,一跃映在银幕上,让人印象深刻无比,而这只体现在一些小事和细节中。演员的微表情、情绪流露恰到好处,个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基里安·莫非饰演的罗伯特·费舍,单纯、渴望父爱、稚嫩在被“查尔斯先生”蒙骗、第二层梦境中与潜意识中布朗宁的争辩、第三层梦境中终于得到父爱、行动结束后眼神的迷离中都可清晰体现。

幻想总是出发于人性、服务于人性,不论是被人性干扰还是欲望的索求,诺兰可以说把幻想的层次拔到了新的高度。从人人都知道的梦展开幻想,善于抓住常人忽视的——就像戴久了眼睛无意中忘却它的存在一样——事物和细节,出发点合理、让人熟悉又出乎意料;幻想有了,再讲述一个断面来体现幻想的庞大,最终处处展现人性的矛盾。在本部电影中,柯布的心理矛盾、世故的繁杂逐利、亲情的纷争,都在短短两个多小时内得到充分展现,隐藏细节、展开辽阔,游离在梦境中,又处处是现实,《星际穿越》如此,《致命魔术》如此,《信条》也是如此。

拍摄手法上,诺兰偏爱的实景拍摄完全规避了CG中出现的各处不严谨和夸张,完全由实际出发、服务于一种镜头和审美的干净整洁和真实,完全摒弃夸张和超现实,完全摒弃疏忽,拥抱逻辑和严谨;摄影中尤其有体现,多处镜头使用低宽高比的IMAX胶片镜头,增加画幅和信息,增添胶片质感,匹配肉眼视觉,如身临其境。随之而来的是构图的粗糙,这不一定是缺点,反而如同新闻摄影机一样增添了影片的“记录性”,服务于真实性;饱受人诟病的打戏拍摄也是如此,同样不一定是缺点,抹除夸张和预先安排性的动作,追求打击的有效性,诺兰追求的真实和逻辑也能得到体现。诺兰经典的黑体大写白色字母标题、简单的淡出动画、毫无转场效果的镜头切换、唐突的场景变换、猛烈的声音变化,都向真实看齐,将电影模糊为真实发生的纪录片。但是,电影并没有因此失去应有的文艺性,你大可以仔细观察每个镜头的调色、灯光,都会发现它们恰到好处、从不失真、表现丰富。

汉斯季莫和诺兰的配合更应该喝彩,宏大而紧张的音乐氛围包绕耳朵,既有威慑又携带疑惑,服务于影片节奏、人物心理,《盗梦空间》轻电音和管弦乐的配合,能将情节推向高潮,能将人物心理波澜描摹得一清二楚,能轻松揪住观众的视线和心灵,能让人在电影结尾因开放结局憋得难受。最后带一点阴谋和危机的最后音乐淡入高峰、Inception再次入镜,让人大呼过瘾。

《盗梦空间》是笔者个人最喜欢的科幻电影,也是诺兰电影中个人最喜欢的、认为完全无法超越的、唯一一个看了二十一遍的电影。当然,诺兰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他的所有电影都值得反复揣摩。


本文标题:《盗梦空间》完全解析 - 八卦谈
本文地址:www.ttdhp.com/article/54060.html

天天动画片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