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动画片 > 八卦谈 > 《哲学小辞典》6.63 孙中山

《哲学小辞典》6.63 孙中山

八卦谈 佚名 2024-04-21 04:24:28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63、孙中山(1866—1925)


  近代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思想家。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县[i]人。少年家境贫寒。1894年,上书李鸿章,陈述国事,但被拒绝。遂赴檀香山组织兴中会,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后,流亡国外。1905年,在日本创立中国同盟会,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1911年,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晚年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决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925年,在北京逝世。

  在哲学上,孙中山肯定物质是“体”,精神是“用”。说“中国学者亦恒言有体有用,何谓体?即物质。何谓用?即精神。譬如人之一身,五官百骸,皆为体,属于物质;其能言语动作者,即为用,由人之精神为之”。[ii]他把物质说成是“体”,把精神说成是“用”,指出没有物质之“体”,也就没有精神之“用”。但又说:“人者有精神之用,非专恃物质之体也。”[iii]这种“体”“用”关系,说明“用”并不是由“体”派生的,“体”和“用”同样是独立存在的。他根据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发展的生物进化论思想,认为“达尔文氏之‘物种来由’出现而后,始大发明者也,由是乃知世界万物皆由进化而成。”[iv]从地球的形成到人类生命的出现,都是物质进化的结果。世界进化分为三个时期,其一为物质进化之时期,其二为物种进化之时期,其三则为人类进化时期。他以进化论观点论述了地球的起源、物种的进化,以及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这是唯物主义进化的自然观。

  在认识论上,孙中山提出“知难行易”学说,认为行在先,知在后,知是从行中来的,能实行便能知,能知便能进步。为了重视行在认识中的作用,强调“不知亦能行”,“人类之进步,皆发轫于不知而行者也,此自然之理则,而不以科学之发明为之变易者也。故人类之进化,以不知而行者为必要之门径也。”[v]他强调行对于知的重要作用。但没有看到认识和实践之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割裂了知和行的辩证关系。

  孙中山的社会历史观,是民生史观,认为“历史的重心是民生,不是物质。”[vi]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vii]“所以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viii]由于不能正确说明历史发展的动力,从而陷入唯心史观。著作编入《中山全书》、《孙中山选集》。主要哲学著作有《孙文学说》。


注:

[i] 今中山市。

[ii] 《军人精神教育》。

[iii] 《军人精神教育》。

[iv] 《孙中山选集》上卷,第140页。

[v] 《孙中山选集》上卷,第162页。

[vi] 《孙中山选集》下卷,第775页。

[vii] 《孙中山选集》下卷,第765页。

[viii] 《孙中山选集》下卷,第781页。

本文标题:《哲学小辞典》6.63 孙中山 - 八卦谈
本文地址:www.ttdhp.com/article/54971.html

天天动画片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