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动画片 > 八卦谈 > 国辩三十年——梦起狮城,辩之星火,燎原中国

国辩三十年——梦起狮城,辩之星火,燎原中国

八卦谈 佚名 2024-04-30 02:31:18



1986年,一个仲夏之夜,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央视在晚上 10 点半播出了一档特别节目,八位身着正装的青年男女分座两侧,就一个名为“发展旅游业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问题激辩四方,挥斥方遒。


这场比赛是现代华语辩论首次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它也是一颗生命力顽强的种子,拉开大陆华语辩论的序幕,也昭示后来者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光辉。


1986年亚洲大专辩论会大决赛-香港中文大学对中国北京大学©新加坡国家档案馆


今年是2023年,距1993年已经相去三十年。这三十年间华语辩论的变化发展沧海桑田,难以用一句话言表,作为后来者的我不敢臧否文字,只希望我能和大家一起回望三十多年前的声音、激辩与回响。


是的,我们发挥了老传统,努力搜集了自1993年到2011年全十届的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影像资料,并且不忘回顾自1986年至1990年连续三届的亚洲大专辩论会。


搜集过程中,不禁感慨,历经三十多年,许多资料依旧被保存的很好,有的甚至整理的井然有序,此番过程尽享了许多前辈的整理成果,只能在这里表达敬意了。但仍然有可惜之处,随着传统 BBS 的衰落,人人网、论坛、新浪博客早已离我们而去,每次千辛万苦追查到重要的资料链接,点开一看只能是伴随着一声叹息。


好在由于海内外辩论爱好者的接力保存,我们还是整理出了一份相对完善的全十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外加三届亚洲大专辩论会。我们将在2023年1月1日起,无偿修复上传到 online 辩论 B 站频道。修复措施包括部分低画质修复以及铺设字幕。


除此之外,由于视频年份久远,相当多的参赛辩手、评委以及教练姓名需要考据,我们也会依据考据每期出份当年度的辩词实录,也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 B 站账号,我们会发布在 B 站专栏以及对应视频评论区,也欢迎大家参与指正。


那么是不是今天这期到这里就结束了,并没有。这篇既是2023年的第一篇推送,也是我们国辩三十年系列的开篇,当年的故事片段和新闻剪影,我们想一期一期分享给大家。


一、梦起狮城


让我们的思绪回到1986年的狮城,那是一个夏天。一架波音 767 降落在新加坡樟宜机场,这架航班中有群来自中国大陆的一行人,他们由领队、教练与 5 名辩论代表组成,他们为一个目的而来——参加1986年第一届亚洲大专辩论会。


这行人正是北京大学的辩论队,由洪君彦教授带队,巫宁耕副教授担任教练,马朝旭、杨金林、王雷、李玫、于学军组成辩论代表(4 名正选与 1 名候选),这是他们第一次踏上这个东南亚的花园城市。


今日的新加坡樟宜机场©新加坡樟宜机场官网


彼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对外的大门打开时间还不长,甚至新加坡与中国还没建交(注:1990年中国才与新加坡正式建交),人员往来极少。如此破天荒的一次交流,对于当年参与其中的所有人都是人生的“第一次”。


而对于接到任务远赴新加坡参加“亚洲大专辩论会”的北大师生而言更是头一遭,当时的北大师生们对于“辩论”到底是什么全然不知,只能通过研究新加坡广播局邮寄到北京的比赛章程、录像带,琢磨如何准备比赛。


据马朝旭回忆:“当时我们没有电视,要专门到电子教室看。看了录像后,对辩论会有所了解,但对如何参加比赛还是完全没有概念。于是我们就设计了一整套课程,根据预先知道的两个辩题:‘贸易保护主义可以抑制’、’发展旅游业利大于弊‘进行深入学习,由北大老师讲课。“


我们已无从得知当年大专辩论会的盛况,但据当年的辩手回忆,他们丝毫不敢大意,赛前已厉兵秣马多时,把贸易的基本理论,亚当史密斯的经济学说、旅游业知识都背得滚瓜烂熟。就像马朝旭所说的,通过准备辩论他们“等于当了一次研究生”。


准备辩论的记忆再深,也抵不过第一次出国的冲击。那一年,中国与外界的发展水平差距极大,中国人均 GDP 才 900 多人民币,国家外汇储备才 21 亿美元。带着陌生、好奇的心理,这些年轻人借着辩论的机会,走出了国门。


马朝旭说:“那个印象太深刻了,我们这些人都是第一次出国门,有些人还是第一次坐飞机。很快就到了新加坡。”


从当时乘坐飞机的型号(波音 767),到樟宜机场接机人员的队伍,隔天到小贩中心吃海南鸡饭,以及在本地一周的时间里所参观游览的地点:《联合早报》、《海峡时报》、《新明日报》、动物园、植物园,住过的酒店,马朝旭都历历在目。


北大辩论队一行人到达新加坡后,主办方新加坡广播局显得更加兴奋。因为在当时主办亚洲大专辩论会,邀请北大参赛这类具有开拓意义的创举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它变成了现实。


据1986年“亚洲大专辩论会”的导播杨云英回忆,当年正是新加坡社会发展部建议广播局采用机构邀请大学的方式进行主办,而由广播局负责机票住宿,拉赞助出奖金,才促就了那次亚洲大学生的比赛联谊。


可以说一切都是时代的机遇。


二、辩论和我们


1986年亚洲大专辩论会,给当时整个大陆地区的华语辩论带来深刻影响。正是1986年的那个仲夏之夜,北大辩论队带来的几盘决赛录像带,成为那晚最受关注的节目,一经播出就掀起了一阵辩论旋风,并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马朝旭与队友还出版了一本书《辩论和我们》,描述了北大辩论队在新加坡的整个行程,因此我们得以一窥当年的“辩论之旅”。当我拿到这本近乎绝版的资料时,里面的文字一下子跳出来把人拉进了历史的思绪。在当年的辩论代表之一的李玫笔下,新加坡之旅是充满未知、激情与向往的。


走出樟宜机场的他们,感受到迎面扑来一股湿热的空气,以前从未呼吸过的热带空气。是的,他们确确实实离开了北京,第一次踏上了异国他乡。刚出机场,从天而降的掌声、笑声、加上镁光灯一齐向他们扑来。他们第一次领略到新加坡人的热情,一切都那么热烈而新奇。


在前往酒店的途中,各式各样的建筑物和茂盛的热带树木映入眼帘,一片霓虹灯闪烁的地带就是整个新加坡最繁华的商业区,李玫这样写道。初到新加坡的北大辩论队感受到了既熟悉又陌生的人文风情,在与各参赛队的交流中,北京腔、广东腔、新加坡腔,一时间,好不热闹,好似这场辩论会成了名副其实的高校联谊。


1986年7月17日,北大队迎来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天,他们将对战澳门东亚大学,如果输掉将失去争夺冠军的机会。此时,新加坡的新闻界及新加坡的市民对北大队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新明日报》宣称:“语音最纯正、组队最严密、实力最雄厚的北京大学是本届‘亚洲大专辩论会’最受瞩目的一支劲旅”。在大家的重重期望下,马朝旭一句:“此时不博,还待何时!”让大家定心稳阵。


1986年亚洲大专辩论会大决赛-最佳辩论员北京大学 马朝旭©新加坡国家档案馆


一场就“贸易主义是否可以抑制”的辩论在广播局大厅激烈展开。即便没有留存的影像资料,仅靠文字便可以领略当年的激辩青春。


“大厅里只有我一个人的声音在响。我滔滔不绝地陈述着,平时觉得不怎么有力的论据现在却使我觉得理由充分,有力可信。就在铃声响起之前,我结束了我的发言。掌声过一会儿才起。然后是越来越响。朝旭的发言将我们的论点推向高潮。说得好极了!”


这场比赛,北京大学初战告捷,以“险胜”进入到了决赛。进入决赛后,北京大学的领队洪君彦教授对着记者们笑道:“我们将以全新的面貌出现!”


是的,他们将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新加坡和中国人民面前,这场决赛如约在1986年7月24日开启。这场比赛是言语难以形容的,观看才能感受其中,视频我已经上传 B 站 online 辩论的频道,大家可以和我一起回顾那场激辩风云。


【国辩三十年】一场席卷中国的辩论星火!1986年亚洲大专辩论会大决赛


他们彼此小心翼翼地打探着对方的虚实。北大队充分地分析了对方可能的策略,一开始反入为主。生动的语言,幽默的例证,击中要害的反击,将局势推向高潮。与今天的赛制所不同的是,处于最后环节的自由辩论带来了全场最佳的观感,同时也为北大队拿到了最后的胜利砝码。而用亲历者李玫的话来说:“整场辩论激烈,又不失幽默。而观众的情绪极为高涨。”


他们没有食言!他们确实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并赢得了新加坡观众的掌声。


1986年新加坡第一届亚洲大专辩论赛北京大学队合影(洪君彦、巫宁耕教授带队)©孔夫子旧书网


三、辩之星火


我并没有经历过辩论曾经广受关注,影响力巨大的时候,但是在回顾这一期期历史资料中,我能感受到其中最滚烫的热爱,以及随时代转动的历史机遇。不知道当年有多少人,守在电视机前观看到了那期“亚洲大专辩论会”,但是不可否认,这是一团真正意义上的星火,点燃了整个八十年代末的辩论热。


在《辩论和我们》这本书当中,还记录了新加坡广播局设定的比赛规章。后来这个章程成了中国大学生组织辩论的基础,中国以后的辩论基本上都沿用这个模式进行,而这个模式后来被称之为“新加坡式辩论”。


可以说,当时由新加坡引介到中国的辩论,充当了大学生进行思想碰撞的形式工具。之前,大学生有演讲活动,但那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交流,带有主从关系的特点。互动式、平等的,强调相互尊重、以理服人的公开讨论与辩论形式在中国的展开,是受到新加坡的影响的。


1999年国际大专辩论会主席张泽群是这样描述80年代末中国大学生的辩论热的。


“那时各大学兴起了辩论热。不用讲究场地,只要有两张长条桌子摆成八字,再在中间搁把椅子给主席就能辩上一番。班级之间、年级之间、各系之间辩得如火如荼。1986年、1987年也正是社会思潮活跃、文化热兴起之时。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新旧思想的辨疑,对未来的期待和困惑都可融入辩题去明晰。在辩论中我们熟悉了尼采、萨特、黑格尔,在为辩论摘抄卡片中认识了老子、孔子、梁启超。在对语言的组织和驾驭上那时的操练更让我受益至今。”



文章最后,是致谢和求助。首先是想感谢在整理过程中提供资料的前辈和机构,虽然未曾直接接触,但是确实受益颇多。其次是,虽然我们搜集了1993年到2011年十届的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影像资料,但仍旧有部分资料处于失佚状态,希望有心人看到可以联络我们。 


致谢名单:

ID:魂沉忆冢、ID:zh***29、ID:天泽**yl、新加坡国家档案馆 


求助启示:

以下名单即是缺佚的部分比赛,如果有心人能看到,希望可以联络我们。我们将无偿修复上传分享给大家。


 缺佚名单


联络邮箱:one_xuyi@foxmail.com.

或者微信公众号、B站后台留言。请联系时务必留下有效联系方式。


原文首发自公众号online辩论

作者:徐一

校对:菇菇

审核:BirdTong.


图片、资料来源:

图片来源见图注

李玫. (1987).《辩论和我们 亚洲大专辩论会归来》. 北京出版社.

韩咏红.《马朝旭司长回忆最佳辩论员》.新加坡联合早报.2009年11月29日,第10页.


本文标题:国辩三十年——梦起狮城,辩之星火,燎原中国 - 八卦谈
本文地址:www.ttdhp.com/article/55930.html

天天动画片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