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动画片 > 八卦谈 > 看不到的公交车 ——网传“375路公交车灵异事件”的个人调查与相关解析

看不到的公交车 ——网传“375路公交车灵异事件”的个人调查与相关解析

八卦谈 佚名 2022-11-16 14:21:21

本文作者:析木分野

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平台转载

特别注意,本文动笔于2019年3月22日,完成并最初发布于2019年3月23日,若有观察到此时间段及以后该故事的其它变体,请考虑本文的影响作用。


【一:广泛传播的故事版本及关键信息提炼】

通常而言,在中文网络上流传的关于北京市的一些都市传说或是纯粹的恐怖故事中,所谓“375路公交车神秘消失”这一故事是有很大概率被提及的。而且鉴于网络自身的特性,该故事在流传过程中,除最为广泛的流传版本之外,还会存在一些后来人的编排与添加。

而“375路公交车灵异事件”由于其故事本身提供了大量的细节和相对细致的描写,使得同比于其它故事而言这一故事不仅篇幅更大,且传播范围和受欢迎(此处指公众对其产生的兴趣)程度也更大。

有鉴于此,我们不妨就以该故事细节丰富作为切入点,结合故事声称的发生时间段北京西北地区市郊公交车的运行情况对故事本身进行细致分析,并进一步根据故事自身的情节特征来反推这一故事的来源情况。

首先,我们选取该故事最为广泛的流传版本作为样本。考虑到这一故事的广泛传播时间是在2006年至2008年前后,那么选取样本的标准可以定为:

一,文字内容最为常见,即“更广泛”。

二,无明显修改拼接痕迹。

三,无明显或尽可能少的发帖人自身添加内容。

四,满足上述条件下,发布时间尽量早。

于是在这里选择一个发布于2006年8月13日的网帖(注意,这并非这个故事最早出现的时间)作为典型样本。考虑到标题可以被发帖人或转帖人大改,因此只选择内容作为样本呈现:


声明:现在的375路公共汽车已经更改为(北宫门--西直门) 

1995年11月14日深夜,夜已经很深很冷,风也很大.

一辆公共汽车缓缓驶出圆明园公交总站,慢慢地停靠在圆明园南门公交车站旁边.这已经是当晚的最后末班车了.

车上有一位年龄偏大的司机和一名年轻的女售票员,车门打开后上来四位乘客.一对年轻夫妇和一位年纪老迈的老太太,其中还有一个年青的小伙子.他们上车后年轻夫妇亲密地坐在司机后方的双排座上,小伙子和老太太则一前一后的坐在了右侧靠近前门的单排座上.车开动了,向着终点站香山方向开去......

夜色显地更加的沉静,耳边所能听到的只有发动机的轰鸣声,路上几乎看不到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因为11月的北京深夜十分地寒冷,更何况是在那么偏僻的路段.(那时的这条路段的确十分的偏僻)

车继续前进着,大概过了两站地.刚刚过了北宫门车站也就是300多米,大家就听到司机突然大声骂道:妈的,这个时间平时连个鬼影都看不到.今天真他*的见鬼了,靠!还不在车站等车.这时大家才看到,100米远的地方有两个黑影再向车辆招手.就听售票员说:还是停一下吧!外面天气那么冷,再说我们这也是最后末班车了.(注明:那时的圆明园--香山路段也的确就这一趟公交车,而且那么晚了,出租车司机根本不会跑那么偏僻的道路)

车停下了,又上来两个人.不,确切地说应该是三个人.因为在那两人中间还被架着一个,上车后他们一句话也不说,被架着的那个人更是披头散发一直垂着头.另外两人则穿着清朝官服样子的长袍,而且脸色泛白.大家都被吓坏了,各个神情紧张,只有司机继续开着车向前行驶;这时只听女售票员说:大家都不要怕,他们可能是在附近拍古装戏的,大概都喝多了,衣服都没来得及换.大家听她这么一说,也都恢复了平静.只有那位老太太还不断的扭头,神情严肃地看着坐在最后面的三个人,车继续前进着......

大概又过了三四站地,路上依然很静,风依旧很大.更不要提又有什么人上车了,那对年轻的夫妇在上一站已经下了车;司机和售票员有说有笑地聊着天,就在这时,那位年迈的老太太突然站起身子,并且发了疯似地对着坐在她前面的小伙子就打,口中还叫骂着说小伙子在他们上车时偷了她的钱包.小伙子急了,站起身对着老太太就骂:你那么大的年纪了,怎么还血口喷人呢!老太太也不说话,用两眼怒瞪小伙子,并用左手用力抓着他的上衣领子就是不放手.小伙子急的满脸通红,就是说不出话了.老太太开口却说,前面就是派出所了,我们到那里去评评理!小伙子急说:去就去,谁怕谁啊!

车停下了,老太太抓着小伙子就下了车.他们看着已经远去的公共汽车,老太太长出了一口气.小伙子不奈烦的说:派出所在哪里啊!老太太却说:派什么所啊!我救了你的命啊!小伙子不解的说:你救了我什么命令啊!我怎么了,不是好好的吗?老太太:刚才后上车的三个人不是人,是鬼啊!小伙子:你是不是神经病,我才真见鬼呢!小伙子说完扭头就要走.老太太:你不相信也可以,让我把话说完啊!小伙子站住身子,老太太接着说:从他们一上车我就有疑虑,所以我不断回头看他们.说来也巧,可能是因为从窗户吹进的风,让我看到了一切.风把那两个穿旗袍的人下身吹了起来,看到他们根本就没有腿!小伙子瞪着一双大眼吃惊地看着老太太,满脸冒汗,说不出一句话!老太太说:楞什么啊!还不赶快报警!......

第二天,公交车总站报案,昨天晚上我站最后的末班车和一名司机一名女售票员失踪.**迅速查找昨天深夜报警并被警方疑为神经病的小伙子.

两小时后小伙子和那位老太太被找到.

当晚,北京晚报和北京新闻迅速报道了这令人震惊的新闻并对小伙子和老太太做了现场采访.

第三天,警方在距香山100多公里的密云水库附近找到了失踪的公共汽车,并在公交车内发现三具已严重腐烂的尸体.

更加另人不解的疑点接重而来.

第一:发现的公交车不可能在跑了一天的情况下还能开出100多公里,警方更发现车油箱里面根本不是汽油,而是鲜血.

第二:更让我们不解的是,发现的尸体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已经严重腐烂,就是在夏天也是不可能发生,经尸检证实并不是人为的.

第三:经警方严格检查当天各个通往密云的路口监视器,什么也没发现.

这起离奇事件在当时轰动了整个北京医学界和**部门. 转自大家可以问一问在北京的老人,一般都会知道!


以上即为选择内容(包括标点符号),那么接下来,我们从这段文字中,可以提取出如下背景信息:

(1):该故事发生于1995年11月14日夜间,一辆自“圆明园公交总站”发出,经停“圆明园南门站”“北宫门站”,终点位于“香山站”“375路”公交车。

(2):“圆明园南门站”和“北宫门站”之间相距约两站地,该线路为圆明园-香山路段仅有的公交车。

(3):车上的司乘人员为司机一人,售票员一人

(4):1995年11月15日晚,“北京晚报”和“北京新闻”报道了这个消息。

(5):该车以汽油为发动机燃料,司机后方有双排座,右侧靠近前门至少有一前一后两个单排座,车尾至少有三个并排座位

以及如下关键情节:

(1):末班公交,车内除司乘人员及当事者外无人或少数无关人可以很快退场。

(2):除无关人外,车内人员可明确分为司乘人员、无知者A+警觉者B、可疑人甲+可疑人乙+疑似死者总计三组当事群体。

(3):警觉者B通过某一偶然事件察觉异常,以假意诬陷或威胁挑衅无知者A为方法引起争执,使得该组人下车,观众主视角跟随AB一起来到车下,B告知A实情,此时观众主视角立即中断或无法再得知车内情况。

(4):车辆报告失踪,发现时车内司乘人员遇害且发现疑似死者。

(5):烘托气氛的“超常识内容”。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分别对这两部分进行细致梳理与考察。


【二:1990-1995年圆明园-颐和园-香山地区公共汽车线路情况调查】

那么接下来,我们首先针对故事发生时间——即1995年——的海淀区圆明园、颐和园及香山一带的公共汽车线路及配车情况进行考察。

我们注意到整个故事有四个清晰地名出现,即“圆明园公交场站”“圆明园南门站”“北宫门站”“香山站”,故事中的公交车运行线路大致即为四站在地图上的连线。

首先常识可知“北宫门站”在北京地区最为广泛接受的含义是位于颐和园北侧的北宫门及其附近的公交车站,考察同一时期北京不同出版社发行的北京市地图多方对比不难发现,此时北京的五环路尚未修建完毕,而唯一可以满足将圆明园、颐和园北宫门和香山串接起来的道路仅有一条,即颐和园路-香山路一线。

本图及以下无特别注明的,均为1995年当年北京市地图

接下来,第一个问题出现了。

在1995年的各类地图及类似指南上,圆明园地区并无“圆明园公交总站”和“圆明园南门站”为名的两个车站,圆明园地区存在的两个车站分别是位于圆明园南侧颐和园路上的“圆明园”站和位于圆明园东侧的圆明园东路上的“圆明园”站。前者是当时375路/375支路的中间站和当时331路的北侧终点站,后者是当时365路的中间站,也就是说,严格地来看,故事里公交车的始发站在当时是并不存在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个问题,也可以存在一个解释,即“存车场站即所谓公交总站,而南门可以理解为‘在南门一带的车站’,此为单纯笔误。”——这个解释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逻辑,那么我们姑且就以圆明园南侧颐和园路上的圆明园站视为首发站,进而推测出故事中该车的运行路线为,自圆明园出发,向西途经颐和园路,在坡上村以南及西苑以北一带转入香山路,后沿香山路继续向西直到香山站。综合1995年各类地图我们可以得到,当时的香山路上的确只存在一条公交线路,而调查该线路的沿途车站及坡上村地区的车站情况,我们不难得出故事中的375路遵循的应该是这样的一条线路:

【圆明园-北京大学-西苑-坡上村-北宫门-青龙桥-厢红旗-林研所-娘娘府-丰户营-正蓝旗-万安公墓-卧佛寺-香山】

那么接下来,我们的目光就可以据此转向1995年375路及375支路的运行情况,看看当时这两条线路是否与我们根据故事整理出的线路吻合。

而答案是否定的,更进一步的,这个出入甚至已经无法用“整理错误”来解释了。

在1995年的各类地图中,375路的首末站指向为“西直门——北宫门”,375支路的首末站指向为“西直门——国防大学”细分的话,1995年真实的375路自西直门出发以后,遵循的是这样的一条线路:

【西直门-索家坟-明光村-学院路-蓟门饭店-航空学院-成府路东口-语言学院-五道口商场-清华园-蓝旗营-圆明园-北京大学-西苑-坡上村-颐和园北宫门】

具体来说,就是从西直门出发,沿今天的明慧桥、明光桥一线一路向北直到学院路与成府路的十字路口,向西转上成府路然后开始西行,过五道口继续向西,直到蓝旗营转向北沿清华南路一路曲折向西北行进直到清华西路再转向西上清华西路西行,过圆明园沿颐和园路西行到北宫门止步。而375支路大部和375路完全一致,仅仅只是过北宫门以后转向北一站直达国防大学(甚至这两路的车都是共用的)。

很显然,真实的375路不仅不以圆明园为始发站,在车抵达北宫门站之后就不再继续行走了,也就是说,在真实情况下,后续的三个可疑人根本就没有上车的可能。而375支路也在离开北宫门之后转向北沿红山路一线直接去往国防大学,且中途不会停站

考虑到一些网络上针对该故事的回复声称这个故事“真实的发生时间可能是1992年前后”,我们不妨再次查询对应时间的相关线路情况。可以确定的是,自1992年起直到1995年截止,375路一直维持着这个走向,无改线行驶的情况发生

也就是说,即使退一步讲,假定这个故事的确发生在1995年,它的发生地也不可能是375路或是375支路。

那么,排除375路自身的可能性之后,我们来看故事中提到的这些车站各自有怎样的线路可以成为考虑的因素:

首先,圆明园站的确有一条公交线路是以它为首发站的,它就是331路,在1995年时,331路的首末站指向为“新街口豁口——圆明园”,从这个首末站位置我们不难看出,331路应该是一条从圆明园出发后会立即开始向东南方向运行的公交线路(新街口豁口位于北京的西直门以东,德胜门附近),事实也的确如这个直观感觉所示,331路自圆明园出发后,具体走向细节如下顺序所示:

【圆明园-蓝旗营-清华园-五道口商场-语言学院-成府路东口-航空学院-北医三院-塔院-花园路-北太平庄-师范大学-小西天-新街口豁口】

可以看到,从成府路东口到终点站圆明园为止的这个区域,1995年的331路和375路走向完全一致,换句话来说,331路甚至根本无法如故事所说抵达北宫门

那么接下来,我们考虑一下故事中提到的“圆明园-香山路段仅有的公交车”这一描述,事实上,如果我们考察1995年的香山路沿线的话,可以发现虽然当时有三条公交线路以香山站为终点站,但满足“通过香山路”这一条件的的确只有一条,它就是333路,在1995年时,333路的首末站指向为“颐和园——香山”,具体来说,就是这样的走向:

【颐和园-颐和园北宫门-青龙桥-厢红旗-林研所-娘娘府-丰户营-正蓝旗-万安公墓-卧佛寺-香山】

简单来说,333路自颐和园出发后相当于向西走完了整个香山路的全程直到香山为止,而它也的确是当时香山路上唯一的一路公交车。那么是否可以说333路就是故事发生的真实舞台呢

也不行。因为1995年的333路首发站并不是圆明园,而是颐和园,确切的说,333路的颐和园站就是颐和园的东门广场一带,北宫门与之仅有一站地距离(大致相当于走完颐和园园区的东北角一小段院墙),这不仅和故事中公交车圆明园首发相悖,同时也不符合“约两站地到北宫门”这一描写。

而上述的两条线路在1992-1995年间同样维持着这个走向没有变化。

最后我们再特别提一下330路。330路目前来看可以视为这个故事出现时间最早的变体——这个变体目前可查的最早出现时间甚至到了2006年的7月14日(而且有迹象表明这个变体可能还有更早的出现时间),但由于这个变体目前查到的最早版本有明显的拼接痕迹(标题是330下文立刻变为375,甚至没有任何逻辑过渡可言),所以按说是不具有可信度的,但鉴于它的出现时间较早,在这里也专门说一下。

330路最早大约出现于1990年以后(在更早的相关地图与指南中该线路未见出现),期间线路大致没有变化,而延至1995年时,330路的首末站指向依然为“颐和园-西小营”,具体来说就是:

【颐和园-颐和园北宫门-安河桥-红山口-黑山扈-黑山扈路北口-西北旺-回民公墓-韩家川-亮甲店-屯店大桥-太舟坞-黑龙潭-白家疃-白家疃西口-温泉苗圃-温泉-高里掌-西小营】

可以看出1995年的330路自颐和园出发,过北宫门以后立刻就转向北去往了红山口方向,和这个故事本身的关联就已经几乎不存在了。

那么总结一下的话我们不难发现,故事中所述的“375路”,实际上是1995年331路的首发站加上375路的末段再加上333路的大部所拼接而成的一条“公交线路”。而这条线路在1995年时是并不真实存在的

而更进一步地,如果我们将目光放远到1992-1995年间,也并不存在有符合故事要求的公交线路存在。

而这个故事的问题还不仅于此,接下来,我们将目光放置到这几条线路所使用的车辆型号上面。

【三:1990-1995年圆明园-颐和园-香山地区公共汽车型号情况调查】

故事发生的时间严格来说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乃至后期,为了考虑到其它可能,我们姑且将时间扩展到整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这段时期里,香山路-颐和园路上的公交线路除332路(以颐和园为终点,与故事基本无关)属于公汽三场使用柴油车辆之外,基本都属于当时的公汽四场(注意,这和今天的北京公交第四客运分公司并非相同概念),当时的公汽四场是汽油车场,下辖的车辆全都是以汽油为燃料的,这和故事所述一致,而细分的话,当时有较大概率可能出现在这一段路上的车型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铰接式公交车大概率有BG661型(基本确定见于331路)和BK663型(基本确定见于375路,可能见于333路),单机公交车可能还有BK640B型(可能残存于333路)存在。

BG661型是当时的北京公共汽车大修厂(今不存)生产的铰接式公交车,整体类似于BK663(个别细节差异),属于十四米级铰接式前置汽油公交车。上文已经说明331路走向和故事的关系不大,加之车内各类设施的布置也与BK663型存在较大的相似度,因此简单带过,在这里重点考察一下375路在当时使用的BK663型。

BK663型是北京市客车总厂四厂(北京客车总厂也就是后来的北客京华)在1980年设计生产的一种十四米级铰接式汽油公交车,采用解放牌CA-10B底盘和相应的110马力汽油发动机,车长13981mm,宽2450mm,高3000mm。最多可载143人,座位30个。这种公交车和它的后续改进版BK663B型(采用CA-141底盘和CA-6102发动机)一度是北京公交最为广泛使用且影响力非常深远的主力车型。该车在它的生产历史里分别有几个批次,互相之间存在一些细微差异,但整体基本一致(除第四批,这批采用了柴油发动机),而其中的第三批BK663大概率被应用到了375路上

一辆应用于370路的BK663

BK663是一种发动机前置的铰接式公交车,以折棚为界可以将整个车内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部分。该车的动力机构被安放于驾驶席右侧的机器包内,如果我们翻阅相关的老照片不难发现,BK663的确存在单排座和双排座两种类别的座椅,以车辆行驶方向作为前方,司机后侧全部为单排座,而司机右后侧,即售票员席及车门一侧除折棚区域外全部为双排座,在车尾处有一横排座椅,特别的,前门附近售票员席后方的双排座为背靠背设计以图节省空间。

一辆BK663或BK663B的内部,注意座椅和两个售票员席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同一时期包括BK663在内,北京公交使用的全部铰接式公交车均设立两个售票员席,第一个位于车体前部的前门边,第二个位于车体后部中门和后门之间,同时配置两名售票员分别负责前半部和后半部车体内乘客的乘务工作以及后部车门的开启和关闭。

图片出处见水印,来自于老北京网

那么接下来,我们将目光重新放回故事内容。通过整理相关信息,我们不难发现故事中的公交车呈现出这样一种布局:司机后方有双排座,右侧靠近前门至少有一前一后两个单排座,车尾至少有三个并排座位

且故事中描述车上的司乘人员为司机一人,售票员一人

于是问题再次出现。

故事中描述公交车的座位布局和真实情况下的BK663型公交车刚好相反,且司乘人员配置也与真实情况下BK663型公交车标准的司乘人员配置有所出入,在真实情况下,一辆采用铰接式公交车的375路车上至少应该是三名司乘人员,而非两人

但在这里,我们在分析司乘人员数量的时候还依然无法下确切的结论,因为我们必须要面对在1995年前后北京公交系统的一个变化——无人售票机制的引入。

北京公交的无人售票机制旨在减少售票员的数量及相关的人力成本开支,这一变化使得单机公交车的司乘人员配置变为了仅有司机一人,而铰接式公交车则变为了司机和检票员两人,考虑到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考察北京公交无人售票机制的初期发展情况以最终确认1990-1995年间375路的司乘人员配置。

北京的无人售票机制起源于1994年8月,而根据1994年7月15日北京日报1版刊登的消息《七条公共电汽车线路下月起实行无人售票》我们可以发现,在1994年8月北京首批实现无人售票的线路如下:

114路(无轨电车)、7路、49路、特1、特2、特3、特4路(特字头公交为双层车)

1994年7月15日北京日报1版

而继续考察后续报道我们可以知道,自1994年首批无人售票线路试运开始,陆续出现了一些由于缺乏经验导致的运营问题,为了进一步优化无人售票方案,北京公交后续的无人售票化被推迟到了1996年6月18日才又有16条公交线路作为第二批无人售票化线路开始运行(详见1996年6月20日的《北京日报》2版),这16条分别为:

42路,46路,119路,122路,26路,61路,16路及其支线,27路,60路,5路,53路,501路,502路,36-64路联运车和118路(无轨电车)

1996年6月20日的《北京日报》2版

也就是说,在1995年前后,375路依然维持着标准的有人售票状态,即一司机两售票员总计三人的配置

最后讨论一下关于单机车的可能性,根据相关人士的回忆显示,1995年前后北京可能依然存在一些更早期制造的BK640B型单机车还在维持使用,且同一时期北京的市郊线路也多见BK652型单机车,考虑到333路可能存在有使用BK640B型的现象,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BK640B型和BK652型的相关情况。

902路的BK640B,这张照片也被PS为330用以给这个故事造势

首先二者都是以汽油为燃料的公交车,其次二者的配置也都是一司机一售票员,符合故事描述,但接下来如果我们观察BK640B型和BK652型的车内配置不难发现如下两个问题:

其一,二者的座椅布置基本BK663型类似,都是司机后方均为单排座,司机右后方车门一侧均为双排座,与故事中描述相反。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BK652型在车门一侧存在有两个单排座,但在司机后方是不存在有双排座的

BK640B的前部,图片出处见水印
BK640B的车内情况,注意后门附近的售票员席

其二,二者作为前置公交车,售票员席的位置均位于车尾部的后门边接近车尾座位的地方,考虑到故事中三个可疑人最终落座于车尾部的座位上,显然三者与售票员的距离要明显近于落座在前门位置的“老太太”——这个距离甚至几乎就是前后脚的程度,而且从车内座椅布局判断,售票员视野中无任何明显阻挡视线的障碍物,考虑到三个可疑人的奇装异服,从通常来讲,即使是分心的状态下,售票员也大概率会先于“老太太”注意到三人的异状,毕竟如果售票员以三人醉酒为先入印象,她很可能会更加注意三人以备及时制止其醉酒闹事或及时处理呕吐栽倒等情况,这在常理来讲都为售票员先行发现异状提供了支持

BK652内部,注意售票员席与车尾座非常接近

总结一下就是,以1995年375路和其它相关线路最可能的车辆(BK663型)配置情况而言,这个故事对公交车内细节的描写是存在有致命错误的,且即使考虑到单机车(BK640B型和BK652型)的情况,故事的描写也存在不合逻辑的硬伤

【四:F.O.A.F与传播过程自身的扭曲作用】

F.O.A.F.即Friend of a Friend,这是很多的都市传说最典型的开篇模式,而这种不指定具体人的“道听途说”也使得针对都市传说的调查无法根据精确的文字叙述来整理它的演变轨迹,只能通过大体的情节来进行模糊处理。套用在针对北京375路故事的考察中也是如此,我们在文章开篇已经整理了这个故事的大体情节,在此重申一下:

(1):末班公交,车内除司乘人员及当事者外无人或少数无关人可以很快退场。

(2):除无关人外,车内人员可明确分为司乘人员、无知者A+警觉者B、可疑人甲+可疑人乙+疑似死者总计三组当事群体。

(3):警觉者B通过某一偶然事件察觉异常,以假意诬陷或威胁挑衅无知者A为方法引起争执,使得该组人下车,观众主视角跟随AB一起来到车下,B告知A实情,此时观众主视角立即中断或无法再得知车内情况。

(4):车辆报告失踪,发现时车内司乘人员遇害且发现疑似死者。

(5):烘托气氛的“超常识内容”。

其中(5)的内容可以视为后人编排,因此不做硬性要求。

那么以此为基础,我们接下来考虑一下故事变体的可能性——首先就是公交车的路号,前文已经说明事实上在1995年的相关地区并不存在有可以满足故事要求的公交线路存在,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后续的编排者很可能会通过变动公交车路号的形式努力使得这个故事更加合理,目前已经被观察到的路号变体大体有330、331、333和300路几个版本。

考虑到331、333路变体流传范围并不广泛,300路变体在观察真实300路走向之后实在出入过大,在这里我们就专门提一下330路的变体:

330路的这个变体是目前可以观察到的最早变体,可正常浏览的页面显示的日期最早为2006年7月14日,而且一些迹象显示它应该还有更早的发布日期(相应的网页已无法正常打开),但330版本最初期的状态很显然不合逻辑,它开头的文字如下:


“轰动北京的330路公交车的神秘消失!

声明:现在的375路公共汽车已经更改为(北宫门--西直门)”

http://bbs.jrj.com.cn/msg,12979178,1.html

可以看到这仅仅只是单纯修改了路号,虽然后来的一些版本里编排人删去了375的内容,但追溯到最初期我们不难发现实际上330路的版本还是源出于375

而对比上述所有变体的主要内容可以发现它们是几乎完全一致的。

那么,考虑完了这种最为简单粗暴的变体生成形式,现在我们开始以主要情节为线索进行考察。在放弃故事细节,仅以大致主线为关键进行搜索之后,我们找到了一篇发表于2002年10月19日的帖子,它来自于天涯论坛的莲蓬鬼话板块,发帖ID为“一村村长”,标题为《375路公交车》,原文如下:


在北京上学的人都很熟悉375路公交车,他途经中国许多著名的学府,人大、法大、北大。我们的故事也就是发生在这辆车上。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最后的一班车,停靠在北邮,车上旅客还有两个人,一个老人坐在后边,一个青年人坐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一名司机和一位女售票员。狂风和暴雨让这夜色看起来有些不寒而栗,大家似乎都屏住呼吸,除了风雨声,听不到一丝声响。突然,有人喊:“开门,开门,我要上车。”一句话让车里的四个人的眼睛齐刷刷转向车门,司机打开车门,两个小伙子夹着一个青年上来,那青年似乎喝醉了,低着头。架他的那两个青年有些经张,也不说话,就是坐在靠门的位置上,依然夹着那个小伙子。

司机发动汽车,继续往前走。走了没多久,后面的老头发话了,“你怎么偷我的钱包呀”他对坐在自己旁边的小伙子说。“说什么呢?谁偷你钱包了,你可别冤枉我。”小伙子显得很生气。“就是你偷的,还不承认”老头不依不饶,“停车、停车,我要把他送派出所去。”司机一声不响的打开车门,老头没等小伙子反应过来,一把把他扯到车下。“你干什么?你,有病呀,谁偷你钱包了。”老头也不说话,死死地扯着小伙子,等到车开远了,老头才把小伙子放开。“小伙子,今天你得感谢我救你一命。”“救我一命?开玩笑吧。”“开玩笑?你难道没有注意上来的那三个人吗?”“是呀,又怎么样?”“你没看到那两个青年人架着的那个人吗?”“是呀,看到了?”“那是一个死人,他上来时这个脚都是悬空的,头耷拉着,已经死了。”“啊~~~~~~~~~”

第二天,人们在圆明园发现了那个客车,司机和售票员已经死在了车上。

http://bbs.tianya.cn/post-16-284805-1.shtml

这个发布于2002年的帖子与375路的故事很显然有较高的相似度,而且同比之下也更具备一个都市传说的典型样貌,即“时间地点不清,除维持故事必须的细节外其它细节一律模棱两可”,而且这个故事更好的一点在于,它设定的发生地大约在北京邮电大学附近,这个位置位于如今的明光桥附近,属于375路的途经区域之一。

但如果我们继续相关的追溯工作,并将故事进一步模糊成“北京午夜公交车的案件”之后,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更早的类似故事,而这个故事也正式将我们的视线带回了上世纪九十年代。

严格来说这个故事在最初的时候就是以一个典型的街头恐怖故事模式出现的,在那个时候,中国台湾地区的台湾电视公司推出了一档电视节目,叫做《玫瑰之夜》,其中有一个叫做 “鬼话连篇”的环节主打的就是邀请各路人讲述各种灵异事件与都市传说,其中有一期节目邀请到了歌手那英,而她讲述的故事,大致整理一下就是如下内容:

从北京市区开往郊区的公交车。

车内一司机一售票员,乘客是一个老大爷和一个小伙子。

行驶一段距离之后,上来三个人,两个男架一女的模式。

继续行驶一段时间,老大爷诬称小伙子盗窃他的钱包,二人争执下车。

下车后老大爷告知小伙子他看到三人中的两个男人眼神发直,没有腿脚,被架者为尸体。

最后公交车被发现于郊区的一个空场,司机和售票员死亡。


如果观察这些情节的话,不难发现这和375路故事的主结构几乎一致

接下来,如果我们更进一步地去掉“北京”这一地名,仅仅考虑“午夜公交车案件”这一关键词的话,我们还可以发现在九十年代末,还有一个故事可能为375路的这个故事提供了一些细节。

那就是《张震讲故事》

这是一个在1997年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放的广播节目,主打的就是恐怖故事,这些故事经由主讲人张震的演绎,迅速流传于当时的各大高校

在这些故事中,有一个被称为《末班车》的故事。播音文字版如下:

我是一个高中的普通学生,由于家住的离学校比较远,所以每天持月票乘公共汽车上下学。那天,学校的晚自习下课已经是八点了,我独自一人,走到通常等车的站牌下,我还兀自沉浸在刚才与同学们谈论的百慕大三角区的神秘气氛里。我站在空旷的大街上,不禁感觉有点儿害怕。后背凉嗖嗖的,像是有个人对着我的脖子在那儿吹气儿一样,我警觉的打量着四周,注视着周围的动静。突然,我看近一个人,慢慢的从黑暗当中走了出来,他佝偻着身子,他走的很慢,可是,整个人都好像是轻飘飘的,他的脚好像根本没有踏在地面上,就像是黑暗当中的精灵鬼魂。我恨不得转身逃走,但是我心里明白,错过了末班车,我就无法回家了。我只好硬着头皮,瞪大眼睛,猛盯着那个人。我时刻担心,那个人向我扑过来,我在心里默念着,这世界上是没有鬼魂的,我在为自己壮胆儿。等到那个人走近,我才稍微的放下心来。那个人的脸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就像一块干裂、剥落的老树皮,仿佛,还带着一种死色。只有一双漆黑的眸子,在发着光。尽管那老头子,长得有些可怕,可他毕竟是一个人,因为,只有人,才有那样的一双眼睛。我几乎不敢与他的眼睛对视,仿佛他会穿透我的灵魂。在这寂静的夜里,不时的从远处传来几声尖锐的刹车声,格外的刺耳。

不一会儿,末班车来了。那车在我面前停住了。我率先上去,车上还是和往常一样,一个乘客也没有。我坐在了以前常坐的靠门的位置上。我希望,那个怪老头,坐的离我越远越好,但事与愿违,没想到,他竟真的坐到了我旁边的位置!他的靠近,使我的浑身起了一层鸡皮疙瘩,我非常的不自在,汽车平稳的行驶着,一连过了几站,都没有乘客上车。而那个讨厌的老头儿也丝毫没有下车的意思。尽管我背对着他,我仍能感觉到,他那双发光的眼睛射出的灼灼的目光。

这时,汽车突然一个急刹车停了下来,我不禁诧异的向前望去,原来是有三个人要搭车。司机嘀咕了一声打开了车门,只见,两个年轻人搀扶着一个人走了进来。一股难闻的酒气刺鼻而来,我皱了皱眉,只见,这三个人都喝过了头,醉咕咚的,歪歪扭扭。尤其是中间的那个人,实在是喝得太多了,他的脸色铁青,两条腿直挺挺的托在地上,任由他的两个同伴夹着他,拖上了车。他的两个同伴,不时醉醺醺的抱怨着,“呃……这个人啊,没有酒量……还喝那么多……真是的……”

哼,好像他俩酒量多高似的。我看了他们几眼,就懒的再看了……啊——什么东西死死的钳住了我的肩膀?!我猛然一回头,只见,是那个老头子!那双发光的眼睛,紧紧的盯着我,他猛地伸出,那瘦的露出骨头的手抓住了我的肩膀! “啊——”我发出一声尖叫,那尖叫在寂静的车内发出悠长的回声,车里仅有的几个人都诧异的望向这边。

“干什么?”

“还我钱包……小小年纪,居然是个小偷!”老头子那冰冷的声音,沙哑而低沉的响起。我扭动着,我急切的想要摆脱这个老头子的钳制,但是,但是我感觉胳膊上冰冷的手却越来越紧了!隔着衣服,都能感觉到阵阵的寒意!

“你……你诬蔑好人!我没偷!”不管我如何大声的申辩,那个老头子,都抓着我不放,他硬要……拉我下车去公安局。不知他是出于什么目的这样诬陷我,我害怕急了!我,我决不能跟他走。我们的争吵热的司机不耐烦了,他粗鲁的骂了一声停下了车,他打开车门叫道“下车!下车在吵!”

那个怪老头子的力气大得出奇,他硬把我拖下了车! 汽车像对待垃圾一样,把我扔下开走了。空旷的路上,只剩下我和这个老头子俩个人了。我坚拒的瞪着老头子,我一边慢慢的向后退去。“你!你要干什么?!”那老头子神秘的笑了笑,露出了……那惨白惨白的牙!那不禁使我毛骨悚然!可是,那老头子,却望着开走的汽车慢悠悠的,用嘶哑的嗓音说道:“孩子……吓着你了。其实……我是为了你好。难道你没发现吗?上车的那三个人当中,中间的那个,是个死人……”

什么!我惊呆了!

“孩子……告诉你,人喝醉了酒身子是瘫软的,而中间的那个人身子却很僵硬……那个人的腿,不能弯曲了……我估计,那个人一定是被扶他上来那两个人……杀死的。” 我回想起了,当时那个人的情形。的确,像这个老头子所讲的一摸一样!我不禁打了个寒战,后怕起来……

远去的公共汽车,就像一具黑魆魆的,沉重的棺木,在夜幕低沉的公路上,向前行驶着。

第二天,电视当中播出了一条新闻,公安人员在郊外发现了一辆公共汽车,汽车上有两具尸体。经查明,一名是司机,另一名,是身份不明的男子。

好了,这就是我要为你讲述的,末班车的故事。

注意,在这个1997年及之后才可能播放的故事里,虽然很显然作为恐怖故事的一贯套路并没有出现任何明确的地名与时间,但出现了大量的与北京375路故事极其相似的细节。

那么总结一下,375路这个故事的构成,很可能就是以《玫瑰之夜》里相关的讲述作为主结构,以张震的《末班车》作为细节提供,加以北京香山地区的情况结合而成的一个拼接故事,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对北京香山地区的公交线路有所了解,但根据实际分析来看,作者的这些努力很显然做得越多错得越多。

最后,这个故事到底有没有在北京地区的真实案件作为依托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不妨假设,如果这是一个真实案件,那么它应当是一起多人作案,至少三人遇害且作案者劫持一辆公共汽车的刑事案件,基于这个推测,我们可以查阅一下《北京志·审判志》,其中提到,九十年代北京虽然可见针对出租车司机的杀人劫车案件,但针对公交车的类似案件没有明确记载。换句话来说,在这个层面上即使这些可能提供了素材的故事真的有原型,发生在北京地区的概率也不是特别的大。

以及需要提出的是,根据查阅,1995年11月14-17日的《北京晚报》并无与北京公交有关的新闻。

毕竟,一台CA-10B型解放牌卡车的汽油发动机不管被灌进多少血浆,也不可能像灌进80号汽油一样正常地点火发动。


【五:致谢,相关依据,与写在最后的话】

在本文的成形过程中,受到了多方的支持与协助,关于文末《玫瑰之夜》与《张震讲故事》的相关内容,由知乎ID @叶辰渊 的朋友提供,这些资料为考察这个故事的原形提供了莫大的帮助,本文在这一部分的描述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他的相关调查整理。

关于他对于375路的相关调查,可参见:

【https://zhuanlan.zhihu.com/p/59109406】

在此致以诚挚的感谢。

对于本文中相关地图、公交线路的信息之类内容,为了确保可靠性与方便读者自行查阅检验,在此放出调查过程中查阅的相关书籍资料及其基本信息:

《95最新版北京求医旅游交通图》

1995年4月第一版,1995年4月第一次印刷

石油工业出版社

ISBN 7-5021-1432-7


《95最新版北京旅游交通图》

1994年3月北京第一版,1995年7月修订河北第五次印刷

地质出版社

ISBN 7-116-00729-6


《北京市交通旅游图》

1995年3月第一次印刷

科学普及出版社

ISBN 7-110-03971-4/G·1357


《北京旅游办事手册》

1992年9月第一版,1992年10月第二次印刷

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ISBN 7-81011-459-X/D·396


《北京旅游300景》

1993年5月第一版,1993年5月第一次印刷

李立仕、孙福友 编,新时代出版社

ISBN 7-5042-0161-8/K·1


《北京生活指南》

1991年12月第一版,1991年12月第一次印刷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图书馆 编,中国铁道出版社

ISBN 7-5058-0451-O/F·364


《北京指南》

1983年9月第一版,1983年9月第一次印刷

北京日报出版社

统一书号:17265·003


《北京钓鱼指南》

1995年5月第一版,1995年5月第一次印刷

测绘出版社

ISBN 7-5030-0793-1


关于北京公交相关车型的考察,采信于:

《“芝麻开花节节高”车迷眼中的北京公交》.韩梦华.《商用汽车》.2007年第10期


实乃枯芒花。

本文标题:看不到的公交车 ——网传“375路公交车灵异事件”的个人调查与相关解析 - 八卦谈
本文地址:www.ttdhp.com/article/7563.html

天天动画片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