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动画片 > 八卦谈 > “奇哈”(Chi-Ha)是什么意思?——浅谈旧日本军的坦克命名

“奇哈”(Chi-Ha)是什么意思?——浅谈旧日本军的坦克命名

八卦谈 佚名 2022-12-06 02:21:29

本文原载于公众号“尼伯龙根工厂”,授权“崎峻战史”转载,欢迎扫码关注




玩过《坦克世界》或者《战争雷霆》外服的玩家,应该多少会对日系战车奇怪的英文名印象深刻:比如九七式中型坦克叫“Chi-Ha”(念做“奇哈”),九五式轻型坦克叫“Ha-Go”(念做“哈狗”)。为什么毛子们不像中系坦克一样用“Type + 数字”的方式来称呼日系坦克而要用这种奇怪的名字呢?这些代号又有什么含义呢?这就要从日本坦克的发展历史说起了。

战争雷霆的日系坦克科技树

 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革命性地登场,深深地刺激了当时世界主权国家的军队建设,远在地球另一端的日本也不例外。在欧洲的观战武官们很快向国内发送了坦克作战的信息,使日军高层认识到了未来战争向机械化转变的趋势。一战末期,日本陆军向英国购买了坦克四型(Mark IV)和惠比特犬型,向法国购买了雷诺FT-17,并在国内开始着手对这些坦克进行试验与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把坦克称作“战车”(日文:戦車,受此影响民国政府亦采用了这一说法),故下文在表述日军具体坦克型号时将使用“战车”一词,但在表述“坦克”这一概念时仍使用“坦克”一词,以作区分。

日军早期试验性装备的坦克四型(Mark IV)、惠比特犬型和雷诺FT-17

一战后各国民众的厌战情绪使得当时的国际环境趋向于和平,日本国内也正处在“大正民主”时代,缩减军队以增强经济建设的呼声很高。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军队于1925年开始了“宇垣軍縮”,裁掉了四个师团。军队规模的缩小意味着对兵员质量和装备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节约的军费则被应用到了各种先进装备的研发中。同年5月,日军在福冈成立了“第一战车队”(后更名为“战车第一大队”),在千叶的陆军步兵学校同时成立了一支“步兵学校战车队”。不难看出,当时的日军还是把坦克当做步兵的支援武器,而且当时日军对坦克的划分是把10吨以下叫“轻战车”,10-20吨叫做“重战车”。轻战车的典型是FT-17,重战车则是维克斯的“中型坦克一型”(Medium Mark I)。 

坦克部队成立之后,坦克国产化也就随之被提到日程上来。虽然当时日本和欧美列强还保持着友好关系,但是早已把美国当做假想敌的日军高层认为一旦与美国翻脸,欧洲列强大概率还是会和美国穿一条裤子的,到时候坦克的购买和维护就成了大问题了。就在坦克部队成立不久,陆军装备部门就向陆军大阪兵工厂发出需求,要他们研制一种日本国产的坦克。研制过程还算顺利,大阪兵工厂在1927年推出了18吨的样车“试制一号战车”。从外观上看,这辆车带有浓重的英国味:一排小而多的负重轮;炮塔前面有独立的机枪塔。陆军把“试制一号战车”和自英国订制的11.5吨“维克斯C型”坦克进行了对比测试,认为“试制一号战车”过重,但防护性能不错;“维克斯C型”机动性好但装甲太薄。两车的优点相结合足以研制出一种可以制式化的国产坦克。于是新坦克的研发任务又交给了大阪兵工厂,考虑到保密需要,新坦克的研发代号被命名为イ号(I Go,音“一狗”)战车。

试制一号战车,日本自行研制坦克的起点
维克斯C型中型坦克(Vickers Medium Tank Mk.C)是维克斯基于中型坦克一型(Medium Tank Mk.I)所研发的外贸型坦克(维克斯的外贸车辆以字母为编号)。注意英国在一战时研制的一种“大黄蜂”(Hornet)中型坦克也叫“Mk.C”,但那是一种菱形坦克,且研发单位不是维克斯。

这里就需要引入一个重要的概念:伊吕波顺。伊吕波顺是一种日文假名的排列顺序,以平安时代的一首和歌《伊吕波歌》为基础。这首歌把当时的47个假名(包括一些现代日语没有的古代假名)以不重复的方式写成了一首有意义的诗歌。后人就把这首歌里所有假名的顺序记下来,当做学习假名的辅助手段,形成了类似字母表的顺序,称为伊吕波顺(古代和近代日本的字典都是按照这个顺序索引的)。这其实跟中国的《千字文》差不多,也是把不重复的字排成有一定含义的话,供人学习启蒙之用,相关详细内容请大家自行百度,本文在此不再详述。为了方便理解我接下来的叙述,大家需要记一下伊吕波顺的前十二个假名(也就是《伊吕波歌》的第一句话):

イロハニホヘト、チリヌルヲ

(为了后文叙述方便起见,本文所有假名均使用片假名)

用罗马字(拉丁字母)来表音就是

I-Ro-Ha-Ni-Ho-He-To, Chi-Ri-Nu-Ru-Wo

大家可以把它看做是天干地支一样的排序,就像甲乙丙丁也可以指代1234,伊吕波顺下假名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就是:

伊吕波歌全文

伊吕波顺在二战前的日本应用非常普及,民用领域的应用不去多说,就是日本海军也有对伊吕波顺的应用。最典型的就是日本潜艇的命名:大型潜艇(排水量大于1000吨)就是イ号潜艇,大家经常在资料中看到的各种“伊-16”“伊-400”等潜艇号,用假名的写法就是“イ-16”“イ-400”;中型潜艇(排水量500-1000吨)就是ロ号潜艇,用汉字表示为吕号潜艇;小型潜艇(排水量500吨以下)自然就是ハ号,也就是波号潜艇了。

 认识了伊吕波顺,日本坦克的命名就好理解了。イ号战车也就是一号坦克的意思,虽然对于熟悉日本文化的外方情报人员来说很容易就能理解出这是日本第一辆坦克的意思,但是对于一般的情报人员来说要理解这个词的含义还是有点困难的,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点保密作用的。1929年,イ号战车研制成功并成为日本陆军的制式坦克,这就是八九式战车。由于样车的重量只有9.8吨,因此被暂时列为轻战车。

八九式中战车甲,前期型。最早八九式轻战车大体与之相似

这里就涉及另一个概念了,那就是“神武纪元”(简称“皇纪”或“皇历”)。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军队在命名武器装备时一开始是采用年号纪年定型命名的,比如著名的三八式步枪全称是明治38年(公元1905年)式步枪,而“歪把子”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则是在1922年定型的。但是为了称呼方便,往往会把年号省略称为“十一年式轻机枪”,这就容易造成歧义:假如昭和十一年(1936年)又定型了一款轻机枪,那么当一个人说起“十一年式轻机枪”的时候,他指的是“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还是“昭和十一年式轻机枪”呢?所以进入昭和年代后,日军改用“皇纪”的年份给武器定制式名,以避免原有的尴尬。这个“皇纪”的元年是指日本菊花王朝的开国天皇神武天皇登基的年份,根据日本史书《日本书纪》的说法是公元前660年——谁都知道日本在中国隋朝以前的历史基本和中国的三皇五帝时代差不多,全靠口口相传,而《日本书纪》的靠谱程度估计还不如《尚书》,所以这个公元前660年的说法可信度有多高也就只有天知道了,毕竟喜欢把自己的历史往早了说是很多国家的日常操作嘛。

日本书纪

回到坦克定型的话题上来,1929年折算皇纪也就是2589年,イ号战车自然就被命名为八九式。同年,“试制一号战车”的后继型号“试制二号战车”推出,经过测试和改良后在1931年(皇纪2591年)又推出了“试制九一式重战车”。日军高层还鼓励研发人员在这辆车的基础上研发一款可以列装部队的的坦克,并给予了ロ号(Ro Go,音“洛狗”)战车也就是“二号战车”的研发代号。最终日本军方得到的是一辆有两个炮塔的重战车,不用说,研发组同样也被英国的独立号给洗脑了,搞出了一个“多炮塔神教”。日军把这辆“神教”拉到中国战场进行了测试,觉得这个大块头实在是笨重。而且对付没有任何反装甲能力的中国军队用“重型坦克”太过浪费了。最终,日军的“重战车”科技线在这辆1935年正式定型的“九五式重战车”这里暂时偃旗息鼓。虽然后来还有オイ车(即所谓的百式重战)这样的超重型坦克方案,但终究只是停留在图纸上

试制二号战车
试制九一式重战车(18吨)
日本的“多炮塔神教”,九五式重战车(其实仅有26吨)。国情和实战需求制约了日本对更重型坦克的进一步研发

回过头来看日军的轻型坦克研究,非常有意思的是对轻型坦克的热情最高的不是一直在研究坦克的步兵部队,而是面临被坦克淘汰的骑兵部队。对于机动第一的骑兵来说,装甲和火力算什么,跑得快才是真理。所以骑兵最感兴趣的不是维克斯的轻型和中型坦克,而是卡登-罗伊德的超轻型坦克(Tankette),随即在此基础上开始了“骑兵战车”(也被戏谑的称为“豆战车”)的研发。1932年(皇纪2592年),日本自行研制的第一款“豆战车”列装,制式名为“九二式装甲车”(后更名为“九二式重装甲车”)。之所以不叫“战车”,是因为“战车”是步兵用的战斗车辆,骑兵只能另起炉灶自成一脉,用“装甲车”来称呼自己的坦克。不难看出,日本军队内部不仅是海陆军种之间斗得厉害,陆军内部的兵种之间也是地盘意识相当严重。不过骑步兵坦克科技树各自发展倒也不是日本独有,法国、美国陆军内部的骑步兵坦克也是分线发展的。

骑兵使用的“九二式重装甲车”,代号TB

因为九二式重装甲车是骑兵研制的,所以就没有了伊吕波顺的研发代号,而是使用了拉丁字母的研发代号TB。在九五式重战车前往中国进行实战测试的同时,八九式战车和九二式重装甲车也一同参加了实战。结果证明,与落后的中国军队作战,仅有机枪的九二式重装甲车是最经济实惠的。这一结果刺激了步兵,让他们也决定把坦克研制的主要方向转移到轻型坦克这条科技线上来。于是在1933年,步兵下达了研制新式轻型坦克的任务,代号为ハ号战车(Ha Go,音“哈狗”)也就是“三号战车”。同时陆军高层大概是为了团结两大兵种,给骑兵的下一型坦克赋予了“ホ(5)号战车”的研发代号,意思是坦克的研究要联合起来,归于同一序列(虽然骑兵并不买账,仍然在内部使用TK的研发代号)。至于“ニ(4)号”去哪了,现有的资料查找不到,推测是给步兵的下一型坦克预留的。 

在研发ハ号战车的过程中,20年代末从英国采购的维克斯E型坦克(亦称维克斯六吨坦克)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帮助。这款经典的轻型坦克在苏联衍生出了T-26轻型坦克,在美国衍生出了T1E4轻型坦克,在波兰衍生出了7TP坦克。日军也不例外,得益于维克斯E型的技术基础,最终在1935年(皇纪2595年)推出了“九五式轻战车”。

维克斯E型坦克,也叫维克斯六吨坦克,是T-26等轻型坦克的原型。图中为国民政府引进的维克斯E型B坦克
九五式轻战车,ハ号

同样是在1935年,日军对坦克进行了一次重新分类:10吨以下依旧叫轻战车;10-20吨改叫中战车;20吨以上才叫重战车。按此标准,改进后的八九式战车重量达到了11.8吨,更名为八九式中战车。同时研发代号也进行了调整:轻型坦克的代号由“轻战车”的“轻”(假名ケイ,罗马字Kei)的第一个假名“ケ”(Ke)加上原有的伊吕波顺代号;中型坦克由“中战车”的“中”(チュウ,罗马字Chuu)的第一个假名“チ”(Chi)加上原有的伊吕波顺代号。按照新的命名法,八九式中战车的代号应该是“チイ”(Chi-I,音“奇一”,意义相当于“中一”),九五式轻战车应该是“ケハ”(Ke-Ha,音“开哈”,相当于“轻三”)。不过由于イ号和ハ号的叫法已经深入人心,新命名法在这两款战车上并没有非常普及,很多人还是用原有的代号称呼这两型坦克。但是下一型中型坦克的研发代号就要严格按照新命名法来了,于是新一代战车的研发代号就是“チハ”(Chi-ha,音“奇哈”,即“中三”的意思)。那么“チロ”(Chi-Ro,音“奇洛”)这个“中二”坦克哪去了呢?有说法是因为八九式中战车分出了甲乙两型,“チロ”指的就是八九式乙型。这个说法没有官方来源,只能推断大概如此。而这套命名法被后人(非正式地)称之为“2文字命名法”。

八九式乙型中战车,传言称チロ战车指的就是该型坦克,但并无依据

1937年,チハ战车顺利通过验收,列装部队,定型名为“九七式中战车”。不过日军的下一种中型坦克“一式中战车”(皇纪2601年也就是1941年定型)代号却是チヘ(Chi-He,音“奇亥”,即“中六”)。那么チニ战车(Chi-Ni,音“奇尼”)和チホ战车(Chi-Ho,音“奇霍”)也就是“中四”和“中五”战车去哪了呢?其实チニ是和チハ(九七式中战车)同时研发的另一个方案,侧重于机动性。只不过最终陆军选择了防护更好的チハ,チニ也就被放弃了,只留下了一个“试制中战车チニ”的名字和一辆原型车;而チホ战车则是另一种试验方案,是吸收了チハ和チニ优点的一款轻量化中型坦克,通常被称为“试制九八式中战车”。这就体现了2文字命名法在坦克车型考证中的一个作用,通过对一些“被跳过”的代号的查找,可以了解到一些未定型列装的坦克方案。这一点的意义和英国的“总参谋部代号”(A+数字)以及“战斗车辆代号”(FV+数字)是一样的,都是提供了包含未定型坦克方案的索引依据。(详见本公号的文章:小专题:浅谈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坦克的命名)

二战日军的主力战车九七式中战车チハ(三型)
试制中战车チニ
由九七式中战车改造的维修车(左)在牵引试制九八式中战车(右)

2文字命名法不止应用在步兵(后战车兵)的作战坦克上,在其他战斗车辆和骑兵坦克也有应用,但是命名规则与作战坦克不尽相同。比如各型自行火炮虽然归炮兵所属,但命名规则是跟作战坦克一样,以ホ(Ho)也就是日文“砲”(日文表示火炮的这个字是石字旁的,与中文不同)的第一个假名加上伊吕波顺的假名。这里给大家列举一下主要的几种((糎 是 日本造的汉字,就是厘米的意思):

ホイ(Ho-I):二式砲戦車

ホロ(Ho-Ro):四式十五糎自走砲

(没有ホハ即Ho-Ha这个代号,推测是因为两者的辅音相同容易造成发音困难及口误。可以注意到后面也直接跳过了ホホ Ho-Ho、ホへ Ho-He这两个代号,直接到ホト)

ホニ(Ho-Ni):分为ホニI、ホニII、ホニIII 三种

   ホニI:一式七糎半自走砲(一式砲戦車)

   ホニII:一式十糎自走砲

   ホニIII:三式砲戦車

ホト(Ho-to):試製四式十二糎自走砲

ホチ(Ho-Chi):試製五式十五糎自走砲/新砲戦車(乙)

ホリ(Ho-Ri):試製五式砲戦車

ホル(Ho-Ru):試製五式四十七粍自走砲

二式砲戦車 ホイ,虽然研发代号是第一个但是定型反而晚一些。该车的功能大致相当于德军的四号A型(都装备短管75mm榴弹炮)
一式砲戦車 ホニI,大致相当于德军的一号坦克歼击车
一式十糎自走砲 ホニII,该车主炮实际口径是105mm,十糎(10cm)是概称。作用大致相当于德军的黄蜂式(Wespe)自行火炮
三式砲戦車 ホニIII,大致相当于德军的黄鼠狼自行反坦克炮

而另一种2文字命名法则是从暂定武器名称中提取关键字的首假名来组成代号,比如前文提到的“ホ(5)号战车”,也就是骑兵自称的TK战车(TK是日语“特殊牵引车”里“特殊”和“牵引”两个词的首字母),后来被定型为“九四式轻装甲车”。其改进型“九七式轻装甲车”的研发代号是“テケ”(Te-Ke,音“泰开”),其实就是把原来的首字母缩写改成了首假名缩写。原因推测是当时日本民族主义高涨,对拉丁字母的抵制情绪强烈,但骑兵又不愿意在代号的命名上屈服于步兵,于是就采取了这么一个“曲线救国”的办法。类似的还有“九五式装甲轨道车”,就是在底盘下方安装了可以上铁轨的轨道轮,是一种公铁两用坦克,其代号ソキ(So-Ki)就是“装甲”和“轨道”两个词的首假名缩写(其他类似的几个例子请参见文后附表)。

上图:九四式轻装甲车 TK;下图:九七式轻装甲车 テケ(有意思的是这两款坦克的前装甲是14mm,而他们的前辈“九二式重装甲车”前装甲只有6mm……)
九五式装甲轨道车ソキ,目前全世界公开展出的仅有北京军博的一辆

最后回到我们开头的问题:为什么毛子们不像中系坦克一样用“Type + 数字”的方式来称呼日系坦克,而要使用2文字命名法的代号呢?笔者以为,最简单的理由就是念起来短:Chi Ha只有两个音节,Type Ninty-Seven可有六个音节,再加上假名发音带有鲜明的日本特色,对非汉字语言的外国玩家来说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于一般中国玩家,在不了解背景的情况下实在很难记住这奇怪的代号,还是“九七中战”这样的汉字名更能让人理解。(完)

附:

1. 日本自行研制的主要装甲战斗车辆列表

2. 日军还有一些战车代号令人十分费解,比如“試製四式重迫撃砲”的代号是ハト,ハ取的是“迫击炮”的第一个假名,但是ト的含义却找不到解释。如有在这方面比较懂行的读者,也希望能不吝赐教。


本文标题:“奇哈”(Chi-Ha)是什么意思?——浅谈旧日本军的坦克命名 - 八卦谈
本文地址:www.ttdhp.com/article/11162.html

天天动画片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