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动画片 > 八卦谈 > 三叠纪——龙之前夜

三叠纪——龙之前夜

八卦谈 佚名 2023-06-19 00:11:50

二叠纪-三叠纪的灭绝事件后,地球生物圈花了大约2500万年才再次恢复过来。在大约2.5亿年前,地球地质时代进入三叠纪,持续了大约5000万年。三叠纪也是中生代的开始。

01.jpg
三叠纪早期地理

三叠纪开始时,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都合并成了盘古大陆,形状像一个巨大的 “C”,横跨赤道并向两极延伸。超级大陆几乎刚一形成就开始解体,到了三叠纪中期,泛古陆开始出现分裂的前兆,在北美洲、欧洲中部和西部、非洲的西北部均出现了裂痕。

02.jpg
三叠纪

三叠纪时期季节分明,有强烈的雨季。靠近海洋的地方比较湿润,因此草木茂盛,然而由于海风无法将湿气吹入进入内陆地区,因此在大陆中部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沙漠。


海洋/淡水

一些在二叠纪大灭绝中幸存下来的海洋无脊椎动物——贝壳、菊石、软体动物和海胆等,在三叠纪大量繁盛起来,其面貌也为之一新。甲壳动物群落取代海百合群落而成为海洋中的优势群落;新生的六射珊瑚取代四射珊瑚,并迅速发展,遍及全球;双壳类和菊石类也发展出新的种类,并且数量相当繁多。

03.jpg
三叠纪海洋

由于陆地面积的扩大,淡水无脊椎动物发展很快,非海相双壳类逐渐也繁盛起来。一些陆生爬行动物的新类型转移到海中生活。

04.jpg
三叠纪


蜥形纲

盾齿龙(placodont)

盾齿龙生活于三叠纪早期,是地球上出现的第一批海洋爬行动物。盾齿龙类身长通常为1-2米,最大型的物种可达3米。它们用长着蹼的脚和长而平的尾巴游泳,以贝壳和甲壳类等软体动物为食动物为食。

05.jpg
盾齿龙(placodont)


加斯马吐龙(Chasmatosaurus)

加斯马吐龙生存于早三叠纪,属于早期主龙类。加斯马吐龙头骨低而狭长,呈三角形,前肢较后肢短,长长尾巴的可帮助其在水中游泳。加斯马吐龙的大部分时间在河流中度过,以捕鱼为食,不过,它们也能在陆地上爬行,可以伏击水边猎物。加斯马吐可能是现代鳄鱼的远祖。

06.jpg
加斯马吐龙(Chasmatosaurus)


鱼龙(Ichthyosauria)

鱼龙是一种类似鱼和海豚的大型海栖爬行动物,不同种类的鱼龙体长大小不一,小型鱼龙十分渺小,大型鱼龙能达到10-20米。鱼龙有流线型的身体,颈极短,眼睛大,吻突出较长,牙齿尖锐,利用一条大尾巴在水中推动自己,背部的背鳍可提供稳定性。鱼龙生性凶猛,以海洋动物为食。

07.jpg
鱼龙(Ichthyosauria)


植龙(Phytosaurus)

植龙生活在中三叠世至三叠纪末期,属于主龙类。它们生活在水中,主要以鱼和小形爬行类为食。植龙的身体结构与鳄鱼非常像,鼻孔位于头骨高隆的双眼上方,捕食陆地动物时,植龙会埋伏在水下,只将鼻孔露出水面,伺机发动攻击。植龙在陆地上也能行走自如。

08.jpg
植龙(Phytosaurus)


长颈龙(Tanystropheus)

长颈龙生存于三叠纪中期,身长约6-12米,长颈龙的主要特点是极长的颈部。它们生活在浅水区以鱼和菊石为食,有时候也到岸上来,在陆地上捕捉些昆虫和小爬虫吃。和现代某些蜥蜴一样,长颈龙的尾巴在被凶猛动物咬住时也可以自己断开,它们则趁机逃跑,尾巴会慢慢再长起来。 

09.jpg
长颈龙(Tanystropheus)


幻龙(Nothosaurus)

幻龙生活在三叠纪中期,是鳍龙类的一种。它们体型大小不一,最小的只有20-30厘米,最大的长达4-6米。幻龙长有锐利的牙齿,是著名的“海洋杀手”,它们行动敏捷,可以捕捉许多种动物,例如菊石、头足动物、鱼和小爬虫等等。另外,幻龙的四肢相当发达,能够爬上岸捕食或产卵。

10.jpg
幻龙(Nothosaurus)


蛇颈龙(Plesiosaur)

蛇颈龙从三叠纪晚期开始出现,到侏罗纪已遍布世界各地。蛇颈龙体长大约4.5米,具有宽而扁的身体、较短的尾,颈部长而可弯。蛇颈龙基本上在海洋中生活,以鱼类为食,它们很可能通过摆动头,穿过鱼群而摄食,可以向前或向后游泳,甚至能以身体为轴而侧旋。蛇颈龙是海洋中的霸王,与鱼龙类一起统治着中生代的海洋。

11.jpg
蛇颈龙(Plesiosaur)


原颚龟(Proganchelys)

原颚龟也称三叠龟,出现在三叠纪晚期,外形与现生的龟类相似,是龟类动物的原始祖系。原颚龟体形较大,体长可达4-6米。它们的牙齿已消失,两颚已形成角质状的喙,躯体有坚硬的龟甲保护,龟甲的后部有刺。除了头部尚不能缩回壳中等原始特征外,与现代的龟类没有太大的区别。

12.jpg
原颚龟(Proganchelys)


无齿龙(Henodus)

无齿龙又名无盾齿龙,属于楯齿龙目。无齿龙身长最高可达到1米,宽宽的背甲,四方形的头,看起来像个大乌龟。无齿龙主要捕食水生贝壳类动物,它们的牙齿退化到仅剩的四颗,不过,它的上下颌外侧上长出坚硬且锋利的喙,就像钳子一样能够帮助其咬碎贝壳,并且碾碎食物。无齿龙主要生活在水中,但有时为躲避水生捕食者的袭击也会爬到岸上。

13.jpg
无齿龙(Henodus)


两栖纲

三叠尾蛙(Triadodatrachus)

三叠尾蛙生活在三叠纪早期,属于原蛙类,是最早的滑体两栖类。它的整个身体有1.2米长,样子与现代的蛙有些类似,只是躯干部的脊椎骨数目较多,尾部仍由若干脊椎组成,而不是现代蛙类所特有的愈合为一根的尾杆骨。三叠尾蛙的皮肤可以像肺一样用来呼吸。一些科学家认为认为三叠尾蛙是无尾类的直接祖先。 

14.jpg
三叠尾蛙(Triadodatrachus)


虾蟆螈(Mastodonsaurus)

虾蟆螈又名虾蟆龙或乳齿螈,属于大头鲵类的离椎亚目两栖动物。它们是晚三叠世最大的动物之一,长度达到4-5米。虾蟆螈头大、尾巴很短,头部呈三角形,椭圆形的眼窝长在颅骨中间,颌骨上长着锥形的牙齿。虾蟆螈主要生活在沼泽池塘中,靠捕食鱼类生活,有时可能也吃像小恐龙一样的陆地动物。

15.jpg
虾蟆螈(Mastodonsaurus)


长吻迷齿螈(Trematosauridae)

长吻迷齿螈属于两栖类切椎目长吻迷齿科,它们专门吃鱼,生活于淡水或微含盐的水中,几乎广布于世界,与虾蟆螈及古鳄类一起雄居着当地的淡水流域。

16.jpg
长吻迷齿螈(Trematosauridae)


异螈(Gerrothorax)

异螈大约生活在三叠纪中期到三叠纪末期,是一种肉食性两栖动物。异螈身体扁平,身长1米,头部短而宽,两只眼睛靠的很近。它用尾巴和带蹼的后肢在水中划动,藏身在河流和湖底的沙子或泥土下,伺机捕食鱼和其他小动物。

17.jpg
异螈(Gerrothorax)


陆地

植物

18.jpg
三叠纪

三叠纪时期,靠近海洋的地方比较温暖湿润,因此草木生长茂盛。不过,陆地上的气候相当干燥,这使得较耐旱的蕨类品种及不过分依赖水繁殖的针叶树逐渐在这些地区取得了竞争优势,因此三叠纪植物面貌多为一些耐旱的类型,如裸子植物的苏铁、本内苏铁、尼尔桑、银杏及松柏类等。三叠纪还可能出现了第一批被子植物。


爬行动物

19.jpg
三叠纪


三叠纪的陆生爬行动物比二叠纪有了明显的发展,古老类型的代表基本绝灭,新类型大量出现,主要由槽齿类、恐龙类、似哺乳类等爬行类组成。三叠纪时期不仅出现了第一批真正的哺乳动物,还出现了第一批恐龙。恐龙类最早出现于晚三叠世,有两个主要类型:较古老的蜥臀类和较进化的鸟臀类。


合弓纲

水龙兽(Lystrosaurus)

水龙兽生活于二叠纪晚期到三叠纪早期,属于类哺乳爬行动物。水龙兽的头很大,面部显著向下折曲,头骨很高,鼻位置很靠上,脖子很短、身体呈桶状,已经呈现出若干哺乳动物的性状。水龙兽生活于湖泊池沼边缘,以植物为生。

20.jpg
水龙兽(Lystrosaurus)


三叉棕榈龙(Thrinaxodon)

三叉棕榈龙生活在古生代二叠纪末期和中生代三叠纪,是种小型齿兽类动物,体型跟今天猫差不多。三叉棕榈龙头骨相对较大,许多科学家认为其拥有胡须,并且浑身覆盖着皮毛,这些都是哺乳动物的特征。它们很可能是穴居动物,靠吃腐肉和昆虫维生。

三叉棕榈龙(Thrinaxodon)

肯氏兽(Kannemeyeria)

肯氏兽出现在三叠纪早期,属于二齿兽类,是当时非常有优势的大型植食性动物。肯氏兽身长大约3米,身体粗笨,头部硕大,具有喙状嘴,某些物种有长牙。它们的喙状嘴坚硬有力,下颚肌肉十分强壮,不但能将树叶和树根嚼碎,还能将树木连根拔起。因为肯氏兽的适应能力强,所以分布范围很广。


肯氏兽(Kannemeyeria)



犬颌兽(Cynognathus)

犬颌兽是早三叠纪的掠食者,是最大的犬齿兽类之一。犬颌兽身长1米,重约40千克。它们外貌有点像狗,体格强壮、性情活跃,喜欢肉食,尤其是腐肉。它们大大的脑袋,拥有着锋利的牙齿和强健的上下额,这使它具有惊人的攻击能力,犬颌兽可以猎杀二齿兽那样的中大型动物。

犬颌兽(Cynognathus)


恐齿龙兽(Dinodontosaurus)

恐齿龙兽生存于三叠纪中期,是当时很常见的二齿兽类。恐齿龙兽身长达到2.4米,属于大型植食动物,可能具有角质喙状嘴。

恐齿龙兽(Dinodontosaurus)



摩尔根兽(Morganucodon)

三叠纪时期的摩尔根兽,属于始兽亚纲、柱齿兽目,是最早的哺乳动物的代表。摩尔根兽体形娇小,纤细的下颌显然属于哺乳动物类型——由单一的齿骨组成,而不是像爬行动物那样由齿骨和关节骨等好几块骨骼组成。随后发展起来的整个哺乳动物大家族,都是在摩尔根兽这样的身体特征的基础上一步步分化、演变出来的。

摩尔根兽(Morganucodon)



蜥形纲

前棱蜥(Procolophon)

前棱蜥最早出现在三叠纪早期,是从无孔类的早期成员进化来的。前棱蜥身体呈蜥蜴状,头部呈三角形,颚和骨板也有许多列简单的牙齿,它们爬得很慢,很可能是陆生的植食性动物。

前棱蜥(Procolophon)


引鳄(Erythrosuchus)

引鳄是三叠纪早中期的最大型掠食动物,以其他爬行动物为食。引鳄很大但很笨拙,它的身长约5米,高度为2.1米,长着短而有力的四肢和一个大脑袋,具有多颗锐利、圆锥状牙齿。引鳄以四肢行走,捕猎时,它用强有力的上下颌咬住猎物,再用锋利牙齿把猎物撕碎。

引鳄(Erythrosuchus)



犄龙(Shringasaurus)

犄龙出现在三叠纪的早期,在分类上属于主龙型类爱珍多龙科,是当时最大的植食性动物之一。犄龙身长约4米,重达200千克,它们最显著的特征是有一对巨大的眶上角,类似于某些角龙,这种结构可能是战斗中的武器。

犄龙(Shringasaurus)



角鳄(Desmatosuchus)

角鳄生活在三叠纪中期和晚期,属于恩吐龙类中比较特殊的一类。体长约4米,体态笨重,头部及四肢短小,尾部较长,身上披有带角的甲胄,其肩背部突出似角的壳针长有45厘米。它们虽然与凶猛的植龙类是近亲,但叶状般的牙齿显示有鳄是植食性的爬行动物。

角鳄(Desmatosuchus)


兔鳄(Lagosuchus)

兔鳄出现在三叠纪中期,属于小型主龙类,可能是恐龙的祖先。兔鳄是兔子般大小的肉食性动物它们拥有高度发达的脚踝结构,因此可以双足直立行走。兔鳄不仅可以凭借速度优势追赶猎物,还能快速奔跑躲避猎食者。

兔鳄(Lagosuchus)


三棱龙(Trilophosaurus)

三棱龙生存于三叠纪晚期,属于双孔亚纲爬行动物,跟主龙类有接近亲缘关系。三棱龙外表类似蜥蜴,身长可达2.5米,头骨短而厚重,有宽广平坦的颊齿,表面锐利,可切断坚硬的植物。三棱龙可以爬到树上啃食树叶。

三棱龙(Trilophosaurus)


坚蜥(Aetosauria)

坚蜥又名恩吐龙,生存于晚三叠纪,属于主龙类演化分支,这种植食性动物在全球广泛分布。不同的坚蜥属体长从1米到5米不等。坚蜥的头部与巨大身体比起来是相当小的,头的前部平坦且呈钝状,类似猪的口鼻部。坚蜥肩膀上有大型针状物,可能是种防护结构。

坚蜥(Aetosauria)


波斯特鳄(Postosuchus)

波斯特鳄出现在晚三叠纪,它属于初龙类。波斯特鳄的身体粗壮,体长能达到6米左右。它们前肢长度大约是后肢长度的三分之一,这种结构常见于二足方式行走的爬行动物,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波斯特鳄应该是四足行走的动物 。波斯特鳄的背部披着厚重的鳞甲,从颈部上方一直延伸到尾巴,可以防御敌人。它体形不适合快速奔跑,因此经常藏匿在隐蔽处,偷袭猎杀其他动物。

波斯特鳄(Postosuchus)


孔耐蜥(Kuehneosaurus)

孔耐蜥又名滑翔蜥、孔耐龙、库恩奥龙,出现在晚三叠纪,它属于鳞龙形下纲。孔耐蜥大约72公分长,拥有从身体突出14.3公分长的肋骨 ,之间有皮膜连接,可能是用来在树间滑翔。一些科学家认为,孔耐蜥可能不是滑翔者,而是利用肋骨与皮膜在树间降落,飞行时的俯仰动作可由舌骨上的皮瓣来控制,如同现代的飞蜥。

孔耐蜥(Kuehneosaurus)


翼龙(Pterosauria)

翼龙又名翼手龙,出现于晚三叠纪,尽管与恐龙生存的时代相同,但翼龙并不是恐龙,而属于飞行爬行动物演化支。翼龙类是第一种飞行的脊椎动物,翼龙的翼是从位于身体侧面到四节翼指骨之间的皮肤膜衍生出来的。较早的物种有长而布满牙齿的颚部,以及长尾巴;较晚的物种有大幅缩短的尾巴,而且缺乏牙齿。翼龙类的体型有非常大的差距,有翼展仅25厘米的森林翼龙,亦有翼展超过11米的风神翼龙。翼龙为了适应飞行的需要,已经具有内热和体温恒定的生理机制,较高的新陈代谢水平,发达的神经系统以及高效率的循环和呼吸系统,成为一类最不像爬行动物的爬行动物。翼龙栖息于海边和湖边, 以鱼为食。

38.jpg
翼龙(Pterosauria)


始盗龙(Eoraptor)

始盗龙出现在三叠纪晚期,是已知恐龙中最原始的一种。始盗龙体长约1.5米,重量约10公斤。它们以后肢支撑身体行走,而前肢只是后肢长度的一半,每只手都有五指,其中最长的三根手指都有爪,推测是用来捕捉猎物。始盗龙的牙齿特征表明,它很有可能是荤素都吃的恐龙。

33.jpg
始盗龙(Eoraptor)


西里龙(Silesaurus)

西里龙生存于三叠纪晚期,它们也是恐龙的早期祖先。西里龙的身长接近2.3米,体型轻,适合奔跑,在机能上可以二足行走。西里龙是植食性动物,牙齿小、圆锥状、带有锯齿,齿骨前端没有牙齿,某些古动物学家因此认为西里龙具有喙状嘴。

34.jpg
西里龙(Silesaurus)


腔骨龙(Coelophysis)

腔骨龙又名虚形龙,它最早出现于三叠纪晚期,是已知最早的恐龙之一。腔骨龙体形纤细,约有2-3米长,它善于奔跑,以小型、类似蜥蜴的动物为食。腔骨龙可能是一种同类相食的动物。

35.jpg
腔骨龙(Coelophysis)


南十字龙(Staurikosaurus)

南十字龙最早出现于三叠纪晚期,属于小型的兽脚亚目恐龙,该物种被认为是最早的恐龙之一,侏罗纪和白垩纪的相当一部分食肉恐龙都由南十字龙进化而来。南十字龙的个头儿很小,身长约2米,体重30千克左右,前肢较短,后肢较长,长长的尾巴在快速行走和奔跑时能平衡身体。它是肉食性恐龙,长着一口小而弯曲的牙齿,喜欢以小型动物为食。

35-1.jpg
南十字龙(Staurikosaurus)


板龙(Plateosaurus)

板龙出现在三叠纪的晚期,它是目前发现的第一种巨型恐龙。板龙体长达到6-8米,身高3.6米,体重5吨左右,它用四肢爬行并寻觅地上的植物,但当需要时,也可以靠两只强壮的后腿直立起来,够到最高的树木的树梢觅食。板龙被认为属于植食性动物,但是好像也吃肉。

36.jpg
板龙(Plateosaurus)




大灭绝

三叠纪末期,大灭绝事件再次爆发。这次灭绝事件的原因还不清楚:可能是三叠纪中期盘古大陆开始分裂,导致了强烈的火山运动引发的;也可能是由于全球性的气候变冷或陨星袭击导致的。

大灭绝使得海洋生物摧毁惨重——大约22%的属和一半的种消失:牙形石灭绝;除鱼龙外所有的海生爬行动物消失;腕足动物、腹足动物和贝壳等无脊椎动物受到巨大冲击。

39.jpg

许多大型鳄类、大型两栖动物也在这次灭亡。似哺乳爬行动物的一支进化成最早的哺乳动物,在大灭绝中幸存下来,其余的则在三叠纪销声匿迹。

盛产于古生代的主要植物群(尤其是裸子植物)几乎全部灭绝,针叶类和苏铁等植物则幸存下来。

40.jpg

三叠纪末期,恐龙已经出现,但还处在边缘地位。这次灭绝事件中幸存的恐龙,迅速抢占了空缺出来的生态位,一跃成为地球霸主,开始了它们长达1亿多年的统治时期。

本文标题:三叠纪——龙之前夜 - 八卦谈
本文地址:www.ttdhp.com/article/34338.html

天天动画片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