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动画片 > 八卦谈 > 美利坚的崛起:美墨战争

美利坚的崛起:美墨战争

八卦谈 佚名 2024-01-16 00:31:06


一、天定命运论与扩张主义思想的泛滥


“自由是美国人判断和界定个人和民族的第一概念”

——埃里克·方纳


从立国开始,对于自由的追求和对于权力的警惕一直根植于美利坚的民族精神之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以杰斐逊为首的美国制度设计者们更倾向于削弱中央政府的权力,而将其分散于各州和立法机构之中。然而,这一精神却在当初尚属弱小的美国产生了根本性的矛盾——身处由欧洲主导的权利斗争漩涡之中,美国人极力标榜的“新世界”(与欧洲的旧世界相对)需要接受统一的联邦政府的领导,更需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的保卫。在这种状况下,美国的政策制定的矛盾性自然不可避免——他们一方面以“自由避难所”自居,无限贬低欧洲人的专制统治;而在另一方面,却不得不效仿欧洲各国的政治制度扩大政府和总统的权力,通过不断扩张自身的力量来保卫自己。这一点在外交政策上体现的最为明显,即美国独特的,权衡了自由与权力的“扩张性外交政策”。


那么,什么叫做扩张性外交政策?为何在自由与权力的权衡中,美国会采取扩张性的外交政策?从美国的历史来看,美利坚民族就是一个扩张的民族,其扩张意识起源于清教徒宿命论发展而成的“天赋使命观”,简单来说就是美国作为上帝选择的国家,有责任把世界从苦海中拯救出来,肩负起人类社会发展的使命。这种天赋使命观在农业社会中或许并不具有现实的扩张性,但在美国工商业的发展下,英国思想家洛克的“自然权利”学说逐渐影响到了整个美国社会,美国人逐渐形成了共识:国内的繁荣的社会安定需要积极的帝国扩张,在这一背景下,“天定命运论”成为了美国扩张主义思想泛滥和推动美墨战争的直接推手。


1845年7月,约翰·奥沙利文在其一手创立的《美国杂志与民主评论》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兼并》的文章,首次使用了“天定命运”一词,文章的主旨就是在呼吁美国政府吞并德克萨斯,认为这不仅是德克萨斯的愿望,更是“我们的天定命运”,更加直白的讲,“(美国应该)扩展到上帝为我们逐年倍增的几百万人口的自由发展而分配的大陆”。1845年12月,奥沙利文再次在自己创办的报纸《纽约早间新闻》上发表了一篇敦促美国占据俄勒冈的文章,再次诠释了何谓天定命运:“美国拥有整个俄勒冈的所有权”,“此种所有权凭借的是我们的天定命运,即扩展和拥有整个大陆”,“这块大陆是上帝赐予我们的,将在此进行伟大的自由实践和发展委托给我们的联邦自治政府”。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奥沙利文的“天定命运论”迅速在美国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在扩张主义者看来,这一理论能够在规避战争的前提下吸引更多信徒。这听起来颇为矛盾,但在事实上,“天定命运论”并非是一种强权理论——它并不强调武力夺取土地,而是凭借天命自身的力量,无需军队介入这些土地即可自动的归于美国。甚至哪怕没有美国政府的引导,只要盎格鲁·撒克逊人移民到新的土地上,他们就会建立起民主政府并寻求加入美国(这一构想在美墨战争,以及美国后续的扩张中得到了实践)。在奥沙利文的预言中,俄勒冈、加利福尼亚甚至整个加拿大都会遵循这种模式加入美国。为了获得对外扩张的正当性,扩张主义者们迅速的在 “天定命运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再生”理论,即“使大陆上的落后民族获得新生是美国的责任和义务”,而且这种行为不同于欧洲为了统治而占据土地,仅仅是为了将人民从专制的统治者中拯救出来,并分享美国人对于和平与自由的向往。正如当时的杂志编辑在评价美墨战争时所说的:“墨西哥人已经习惯了被征服,我们的胜利给被征服者带来了自由、安全和繁荣。我们的使命是解放和提升,而不是奴役和贬低。事实上,对于从未品尝过自由滋味的墨西哥民众而言,空谈国家的丧失是虚幻的”。

         

经典图片《美利坚向前进》图片中象征美国的女子带着文明的光芒与拓荒者共同前进,而印第安人和野生动物则窜逃进前方的黑暗中


尽管扩张主义者们在美国国内的讨论中占据了上风,但他们并非没有敌手,有反对派议员质疑,扩张主义引发的战争可能会给美国国内的自由带来损害和威胁。扩张主义者反驳说:扩张是自由的保证,必须依靠无休止的行动,美国才能维护自由,“一个被动的美国将停滞不前,最终与欧洲一样,人口密集,社会弊病丛生”。另一些反对派则认为美国最终会重蹈古罗马帝国因扩张而衰亡的命运,但被反击以“美国有一种扩张的特殊能力,一种其他政府从未有过的天赋才能”,“她的命运得天独厚,那里没有出现暴君、卖国贼的危险,也不会有其他时代有过的使自由人民受害的无意义战争”。事实上,这些关于扩张主义本身的质疑根本无法动摇他们的根基,唯一遏制战争的可能性,反而是北方废奴主义者们对于南方奴隶主们的警惕,他们认为通过扩张而获得的美国领土会因为其奴隶制度而打击自由事业,但在美墨战争期间,由于越来越多人开始相信墨西哥领土不适合于发展奴隶制度,这一争端最终趋于平和。最终,反对派们只能通过几句不痛不痒的抗议来表达态度,正如一位辉格党议员所说:“侵略性的扩张质疑只会破坏共和美德,因为它能摧毁所有的法律、秩序和宪法本身。”就结果而言,在扩张主义者的鼓吹之下,德克萨斯州的独立与合并成为了美墨战争的导火索。

         

二、美国吞并德克萨斯州与正式宣战


“这是一场一个强国对一个弱国发起的从未有过的最不公平的战争之一。”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兰特


美国人对于德克萨斯州的野心由来已久,1821年墨西哥独立后,德克萨斯从西班牙殖民地转变为墨西哥北部的一个省。德克萨斯州气候温和、水源充足,是北美地区不可多得的优秀牧场,石油和多种矿物资源的发现更是引起了美国的注意。在西班牙殖民时期,美国人就利用1803年路易斯安那购买案后边界尚未划定的机会,占领了德克萨斯州的部分土地,1806-1819年,美国多次利用墨西哥人进行独立战争的机会派兵入侵德克萨斯州,但均告失败。1821年以后,新成立的墨西哥政府无力控制遥远的北疆,美国人奥斯汀趁机购买了德克萨斯约65000英亩土地,并以极低的价格出售给美国移民。十年之后,来到墨西哥的白人已经超过了3万。对于纷涌而来的美国移民,墨西哥政府一面畏惧于美国的国家实力,不愿与其正面抗衡;一面又颇为感激美国在其独立过程中给予的支持,这种矛盾心理最终导致政府限制移民的法令流于表面,涌入德克萨斯州的美国移民最终在数量和其行为上均趋于失控,成为了独立存在的一股社会力量。

德克萨斯共和国的国旗


相比较于墨西哥政府的唯唯诺诺,美国政府对于德克萨斯的态度就毫不掩饰了,1825年,美国国务卿亨利·克莱提出要以分期付款的方式修改美墨国境线,后又再次提出用5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德克萨斯州。在几种方案均遭到墨西哥政府拒绝后,美国决定采取武力手段吞并德克萨斯州。从1832年开始,美国总统杰斐逊派遣豪斯顿(Houston)上校前往德克萨斯策划美国移民的叛乱,并运送了大量的金钱、武器来对美国移民进行军事训练。1835年,豪斯顿利用墨西哥政府的内部混乱趁机发动叛乱,于1836年3月1日成立德克萨斯共和国,由于国旗上只有一颗星,也被称作孤星共和国。1835年底,墨西哥派遣6000人的军队平叛(有趣的是,这支部队的指挥者就是后来的墨西哥统治者圣安纳),叛乱者们不堪一击,只能在草草建立国家后向美国求援,1836年4月,墨西哥军队被击败,刚刚成立的德克萨斯独立共和国随即向美国提出了加入的申请。在英法两国的斡旋下,墨西哥最终以“德克萨斯不得并入其他国家”为底线承认其独立,并威胁说如果德克萨斯并入美国,墨西哥将向美国宣战。那么面对国际的调停和墨西哥的战争威胁,美国的态度又如何呢?美国总统波尔克告诉大家,德克萨斯仅仅是开胃小菜,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已经得陇望蜀,做好了武装吞并加利福尼亚的准备。


詹姆斯·波尔克,美利坚合众国第11任总统,早在选举之时就以其奇迹般的获选而被称为黑马总统,由于其坚定奉行安德鲁·杰克逊的政策与主张,也被称为“小核桃树”(因其作战风格如核桃树般刚硬顽强得名)。上任后,波尔克就提出了他的四大目标:降低关税、建立独立财政系统、解决俄勒冈边境问题和吞并加利福尼亚。应该来说,这四大目标无论哪一个都难以在短短的四年任期内实现(上台时波尔克承诺不会追求连任),但出乎意料的是,波尔克在任期内完成了他所有的竞选承诺,成为了美国历史上公认的、最有效率的总统,其在总统任内共获得了整整1,204,740平方英里的土地。应该来说,波尔克的上台与其能准确把握美国扩张主义思潮的脉搏直接相关,在两党其他候选人因南北奴隶制问题而对吞并德克萨斯犹豫不决时,波尔克通过鼓吹扩张主义一举获得总统大权,并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四大竞选目标中的三个,现在,是时候完成承诺,来解决加利福尼亚问题了。

图示为美国总统詹姆斯·波尔克


对于美国兼并德克萨斯的行为,墨西哥除了采取断交的方式表达抗议也别无他法。事实上,早在1842年,美国海军司令官托马斯·琼斯就因为误判美墨开战而直接派遣部队占领了加利福尼亚,墨西哥军队无力抵抗,只能在澄清误会后放任对方军队离开。对于波尔克来说,他需要的是发动战争的正当性,简单来说,就是诱使墨西哥开出第一枪来平息美国内部是否发动战争的争吵。在德克萨斯尚未并入美国前,波尔克就尝试通过挑起德克萨斯与墨西哥的争端来发动战争,但这一建议被军队否决。1846年1月,波尔克再次命令扎克里·泰勒将军率领一支军队驻扎在墨西哥北部,试图激怒墨西哥军队来发起进攻,果然在隐忍了一段时间以后,一支墨西哥小队终于发起行动,于4月25日跨过格兰德河,袭击了一支美国巡逻队,造成16人伤亡。波尔克大喜过望,立刻向国会宣读战争咨文(波尔克甚至直接绕开了国会向对方宣战,这一举措从此成为惯例):“墨西哥在一再威胁之后已经越过了合众国边界,侵入了我们的领土,把美国人的鲜血洒在了美国的土地上。”5月13日,美国正式向墨西哥宣战,战争随之打响。应该来说,波尔克找的战争借口十分成功,这一举动有力的调动了美国人的爱国情感,美国人通过参军和捐钱的方式踊跃参与战争。但这一举动也引起了北方各州议员的激烈反对(因为波尔克是南方蓄奴州代表,正如前文所说,一直都有声音认为波尔克发动战争是为了扩张南方奴隶制领土),例如著名的亚伯拉罕·林肯在国会痛斥总统:“这场战争的血正向上帝控诉他。”正因如此,这场由波尔克主导发动的战争也被称为“波尔克先生的战争”。


注1:墨西哥对于美国宣战的时间争议较大,部分学者认为,墨西哥从未向美国宣战。

注2:另一个有趣的细节是,波尔克起草战争咨文的时间远早于墨西哥开出第一枪的时间,事实上,他本来的宣战理由是墨西哥拒绝了美国“用领土换赔款”的请求,这的确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三、混乱的墨西哥政局与其战前准备


指责我们不公平的对待墨西哥的人是不可原谅的,因为墨西哥人民在其历史上第一次朝一个伟大的、尊贵的、真正自治的共和民族迈进。

——摩斯·比奇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大致梳理了美国对于战争的态度和波尔克一步步蚕食墨西哥的计划,那么它的对手墨西哥为何一言不发,一退再退被动挨打呢?一直以来,人们都觉得墨西哥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动挨打,从而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事实上,现有的研究表明,墨西哥可能也在策划通过一场与美国的战争来解决内部和外部问题,至少面对美国的挑战,墨西哥人仍然保留着几分战胜对手的信心。

在战争中统率墨西哥军队的圣安纳


独立后的墨西哥领导人面对的是一个充斥着民族矛盾与种族矛盾的混乱社会。经历了300年的西班牙殖民统治,墨西哥内部形成了三层金字塔形社会:金字塔的顶端是来自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人,他们占据了墨西哥所有行政、军队、法庭和教会的高级职位;金字塔的中坚力量是在殖民地出生的白人,他们控制了墨西哥的经济命脉,也握有一定的权力;金字塔的最低端自然是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种人,他们在种植园和矿场中充当劳动力。这种经典的考迪罗式统治方式严重影响了墨西哥的发展,使其在独立后经济依然单一,并完全依赖于欧美发达国家。为了解决这些矛盾,独立后的墨西哥政客们分为两派,一派是奉行“伊瓜拉计划”的保守派,这一计划试图团结大多数力量,在不改变社会结构的基础上保证墨西哥的独立,建立君主制国家;另一派被称为自由主义派,他们希望在墨西哥推行共和制,通过经济改革和政治民主化的方式对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也有学者称为集权派和联邦派)1821年,墨西哥成立执政委员会,以伊图尔维德为首的派别先发制人,于1822年通过叛乱的方式登上皇帝宝座,但仅在11个月后就被共和派推翻,于1824年成立联邦共和国。共和国的成立没能稳定局势,反而激化了墨西哥国内的矛盾,保守派和自由派轮番通过政变和暗杀的方式把控朝政。据统计,在1824-1848年期间,墨西哥至少发生了250次军事政变,更换了31个总统,在美墨战争时期的1841-1848年更是每四个月就要更换一任总统。在这种情况下,混乱的墨西哥上层政府更本无法有效管理加利福尼亚地区,甚至在墨西哥首都与蒙特雷之间都没有交通线,整个加利福尼亚地区处于无政府的混乱状态。1832年,出身于自由派的圣安纳成为墨西哥总统,但他联合保守派,成为终身总统并解散了议会,开始了自己大刀阔斧的改革。事实上,圣安纳对于美国移民的敌视态度也是德克萨斯州民众独立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德克萨斯州独立之后,圣安纳亲自率兵平叛,但被美军击败成了俘虏,在签订条约后被放回。

图示红色部分是墨西哥有独立倾向的区域


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墨西哥政府也在通过鼓吹民族主义的方式来弥合墨西哥内部的矛盾。在他们看来,此时与美国开战拥有天时优势:美英正因俄勒冈问题纷争不断,法国也表示支持墨西哥保家卫国的行动;更何况美国军队劳师远征,自己本来就具备地势之利。从战前军队数量来看,墨西哥拥有五倍于美国的常备部队,作战能力也未必输于对手。事实上,当时的外国观察家们还在嘲笑美国1812年出征加拿大的失败,认为这支军队是一支“未经训练的民团”、“只能欺负一下印第安人”,墨西哥统治者圣安纳吹嘘说:“如果有必要的话,我会把我的旗帜挂在华盛顿的国会。”从表面上看,墨西哥确实有其吹嘘的资本,其在开战前拥有3.2万名士兵,而美国仅拥有正规军8600人,以短期招募的6-12个月志愿兵为主要兵源。另外,美国的运输和医疗条件极差,据统计,美国伤员的死亡率约为10%,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因为缺少卫生设备和医疗救护人员。但从战争的实际进展情况看,美军的实力要远远超过缺乏训练,士气涣散的墨西哥军队。


四、美墨战争第一阶段:在墨西哥北部的战斗


“泰勒将军并非总是在势均力敌或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下进行战斗,然而他从未被打败过,也从未退却过。泰勒将军的战役并非以光辉的军事部署著称,而是在所有经过冷静而可靠的判断表明他将要征服对手的情况下进行的,他总不理会自己可能会失败。”

——亚伯拉罕·林肯


根据美国政府的战争计划,美军会兵分三路入侵墨西哥,其中海军负责封锁港口、占领圣佛朗西斯科湾,陆军则兵分两路占领加利福尼亚和首府墨西哥城。由于国内对于战争的反对声音此起彼伏,波尔克总统希望通过占领对方首都,逼迫谈判的方式快速结束战争。而以辉格党人为首的反对派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们一方面反对战争,另一方面却极力推举己方阵营的高级将领扎卡里·泰勒和温菲尔德·斯科特将军进入前线指挥部队。因为根据美国传统,在战争中立下战功的将军有很大可能继任美国总统。

加利福尼亚共和国的旗帜:熊旗


在墨西哥的北部,斯蒂芬·卡尼上校率领的陆军与约翰·斯洛特率领的海军计划共同夺取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地区。从1846年6月开始,卡尼部约1700人的远征军南渡沙漠向新墨西哥出发,8月15日,这支部队越过了海拔8000余米的拉顿山口,到达拉斯维加斯,此处的4000余墨西哥守军一触即溃。8月18日,卡尼占领新墨西哥总府圣菲,并发布公告称新墨西哥即将并入美国。在卡尼的组织下,当地居民进行选举并成立了新的民主政府,由美军委任总督。随后,卡尼派遣小股部队前去接收其他城市。但早在卡尼的部队到达加利福尼亚之前,这里就已经归属美国了,原来波尔克故技重施,派遣美军上尉弗里蒙特在加利福尼亚地区策划叛乱,他们散布谣言说墨西哥政府即将对美国移民采取强制措施,借此煽动移民叛乱。1846年6月10日,一批美国移民发动叛乱,并于14日成立了加利福尼亚共和国,因为他们的旗帜是白底灰色的熊旗,因此也被称为“熊旗共和国”。美国太平洋分舰队在宣战后立即派遣军队,与弗里蒙特的骑兵共同占领了加利福尼亚北部。面对叛军和美军部队的夹击,墨西哥军队只能缓缓撤退。1846年8月13日,美军进入洛杉矶,并于17日正式宣布加利福尼亚并入美利坚合众国,由弗里蒙特担任军事总督。总体来说,美军对于墨西哥北部地区的占领是非常顺利的,墨西哥军队根本未能形成有效抵抗,但在美军占领过后的9月末,墨西哥上尉弗洛里斯带领军民在洛杉矶、圣迭戈等地接连发动起义,大片土地重新回到墨西哥的掌控之中,直到第二年的1月中旬,起义才被彻底镇压,残余的墨西哥部队向美军投降。

第12届美国总统扎里斯·泰勒


而在主战场上,扎卡里·泰勒将军早在宣战前就渡过了格兰德河。4月15日,美墨军队正式交火,5月8日,双方展开大规模交战,美方死伤64人,墨方损失300-400人。第二天,双方再次在马塔莫罗斯城以北的防御阵地上交火,泰勒率领1700余人击溃了墨西哥5700人的部队,墨方死伤过千。从这一点上看,泰勒辉煌的战绩也是促成美国在几天后向墨西哥宣战的重要原因之一。5月18日,泰勒占领了马塔莫罗斯城,将部队从5000人扩军到1.45万人。7月14日,美军先头部队抵达墨西哥城北部,8月19日,泰勒带领8000名士兵将墨西哥军队在蒙特雷团团包围,墨军在坚持一周后向美军投降。此时,泰勒已经具备了攻下首都墨西哥城的条件,但波尔克总统却阻止了美军的继续进军,命令他们原地休整。从表面上看,波尔克作出决策的原因是美国政府此时正在组织与墨西哥的谈判,不应继续交战,但实际上,波尔克更希望自己钦定的将领温菲尔德·斯科特取得战争胜利——二者虽然都为辉格党人,但斯科特即使获胜也很难赢得总统选举。(也有学者认为是波尔克考虑到占领区叛乱不断,直袭首都存在风险而下令泰勒停兵)但泰勒在休整8个星期之后感受到了不对,领兵约5000人(包括一部分德克萨斯州的志愿兵)向前进军。1846年12月29日,泰勒占领维多利亚城,随后遭遇了圣安纳率领的墨西哥主力军队约2万人。圣安纳鉴于上次的被俘虏的教训,不敢冒然发动攻击,直到第二年的2月22日,才向对方发起进攻。此时泰勒的部队早已沿着圣路易斯-波多西公路一线海拔6000米的谷地修建好了防御工事,在两天的激战后,双方不分胜负,各自领兵撤退。虽然双方都宣布自己获胜,但美军死伤746人,仅为墨西哥军队的一半。自此,美军结束了在墨西哥北部的战斗。泰勒回国后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并于1848年美国大选时凭借其赫赫战功成功登上总统宝座。

         

注:比起泰勒,同为辉格党人的斯科特因其在性格上过于直率,得罪了很多政客,因此波尔克认为他哪怕成为党内唯一候选人也无法赢得选举。事实上,波尔克总统的眼光的确很准,在泰勒之后竞选总统的斯科特被他的下属,黑马皮尔斯意外击败,无缘总统宝座。


五:美墨战争第二阶段:斯科特的两栖作战与攻占墨西哥城


“任何试图阻止美国夺取墨西哥的努力都像试图阻挡尼加拉瓜大瀑布的急流那样徒劳无效。”

——民主党议员卡斯


无论泰勒的归国是否是波尔克总统的阴谋,从结果来看,美国的临场换将是一次极为成功的战术调整,因为接替泰勒的人,叫做温菲尔德·斯科特。


温菲尔德·斯科特(Winfield Scott),美国二战前最有影响力的军事将领,也是美国历史上在职时间最长的将军。1786年6月13日,他出生于弗吉尼亚州的家族庄园内,1812年,斯科特加入了攻击加拿大的美国军队,但在接下来的军事行动中屡遭失败。在军队中,斯科特开始反思,为什么美国军队的战斗力始终不高,终于,他发现了症结——美军部队中存在大量缺乏训练的民兵,并且其军事将领的任免更看重交情而非能力。1814年3月,晋升为准将的斯科特建立了一套自己随后沿用二十余年的掌军方式——通过复古而严厉的循环训练来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在随后的战斗中,斯科特部屡立战功,获得了美国民间和军界的一致尊重,他将自己的训练方式与欧洲相结合,编写了美国军队的第一本标准训练手册,从1841年开始,斯科特担任美国陆军司令,直到二十年后的南北战争时期才选择退役。而1847年美墨战争中的两栖登陆作战,则是他先进战术思想的体现。事实上,哪怕是在斯科特退役后,他为美国内战制定的“蟒蛇计划”依然被林肯和格兰特所采纳,最终为北方带来了胜利。


1847年初,墨西哥在8个月的战争中失去了北部三分之一的领土,这使得保守派政府被愤怒的民众所推翻,圣安纳再次被国会推举为新总统,抵抗美国的侵略。在分析局势后,斯科特认为需要至少4000名正规军人和1万名志愿军官兵才能逼迫墨西哥讲和,于是在波尔克总统的支持下,他抽调走了泰勒手下所有的正规军,将维拉克鲁斯定为了登陆点,通过这座海边要塞,美军可以沿着一条陆路直抵墨西哥城。1847年2月21日,斯科特集结了1万名士兵和舰队,打算沿海路直接攻下维拉克鲁斯。但在军中却流传起了部队从海路进军无法取胜的流言,在海军将领的劝告下,斯科特决定改用两栖登陆的方式。3月9日,斯科特发动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两栖作战,部队采用斯科特定制的波浪艇进行登陆,墨西哥军队完全没有抵抗,美军仅用5个小时就将上万名士兵送上海岸。在随后的两周间,美军建立了滩头阵地,墨西哥军队在美军海上和陆上的双重封锁下投降。3月29日,美军正式占领维拉克鲁斯。随后,斯科特率领部队沿着公路向墨西哥城进发,在距离海岸线90公里的山谷遇到了驻守在此的圣安纳部队1.2万余人。4月18日,斯科特从左翼绕开墨军阵地,仅用三个小时就击溃了墨西哥军队,墨军损失1000人,被俘3000人,美军仅损失431人。在击溃了圣安纳后,前往墨西哥城的道路已然畅通,但在此时,美国军队中约3700名士兵已经服役期满,厌倦战争的他们不愿继续服役,于是斯科特只能暂时休整,直到8月初才将军队扩充到1万余人。此时,圣安纳已经集结了超过3万人的部队,沿墨西哥城一周修建了坚固的工事。面对敌人坚固的阵地,斯科特决定破釜沉舟,在断绝补给的情况下沿小路绕到了墨西哥城东南,向墨军发起进攻。8月19日-22日,双方展开激烈交战,美军损失超过1000人,墨军则伤亡7000余人,圣安纳只能推入城中固守。

图为8月20日丘鲁武斯科战役示意图


随后,双方再次开展谈判,9月6日,认识到墨西哥人在利用休战时期恢复元气的斯科特决议率部队攻城。9月13日,斯科特在城南发动佯攻,而以主力进攻墨西哥城西的陆军军事学院查普尔特佩克堡垒(Chapultepec Castle),布拉沃将军带领832名士兵在此英勇抵抗,以自身接近全军覆没的代价换取了美军862人的伤亡。在战争的最后,六名青年学生拒绝撤退,并与美军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根据当地传说,为了避免国旗被抢走,最后一名学生裹着国旗从城墙上一跃而下。后人为这六人树碑,以纪念他们保家卫国的英勇行为。在墨西哥军民的顽强抵抗和疾病的流行之下,美军仅剩下不足7000名士兵,但墨西哥城内的自由派认为比起美国的军队,圣安纳的掌权更令人恐惧,于是主动放弃了大部分墨西哥城的防御。在内外交困之下,圣安纳只能在9月14日逃离墨西哥城,剩余的官员在最高法院院长的带领下向美军求和。10月7日,圣安纳被墨西哥政府解除了一切职务,并被赶出了墨西哥。至此,美墨战争基本结束,双方进入了谈判拉锯阶段。

图为墨西哥青年英雄纪念碑


在美国正式宣战之前,美墨之间已经就购买土地和赔偿金问题展开了多轮外交活动,随着美军在战斗中不断扩大优势和墨西哥军队的溃败,墨西哥方面的筹码也越来越少,到了1847年1月,墨西哥政府已经同意以1500万美元的代价出售加利福尼亚地区。1847年春,波尔克总统委任尼古拉斯·特里斯作为谈判特使前往墨西哥谈判,美国提出的要求是以1800万美元(包括300万美国移民的赔偿费)的代价购买加利福尼亚和新墨西哥地区,将格兰德河作为墨西哥与德克萨斯的边界。5月6日,特里斯乘船到达维拉克鲁斯,向斯科特转交了美国政府的信件,但由于二人之间的冲突(斯科特认为结束战争和签订协议是他而非使者的职责),直到一个月后这封信才被递交给了墨方。在圣安纳的最后抵抗中,双方的谈判屡次以失败告终。即使在破城后,墨方也因为自身政权更替的混乱而无法找到合适的政府代理人。1848年1月2日,最后的谈判终于开始,尽管墨西哥方面以历史地图集和居民组成作为筹码试图留住圣迭戈等地,但在美军势如破竹的军事胜利面前,弱国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权利。1848年2月2日,墨西哥政府最终全盘同意了美方的要求,将总面积达2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美国(占当时墨西哥领土的一半还多),在供奉有墨西哥守护神瓜达卢佩的村庄伊达尔戈,美墨两国签订了《瓜达卢佩-伊达尔戈》条约,从此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正式成为美国领土。1848年8月2日,最后一批美军从维拉克鲁斯撤离。

图绘内容为温菲尔德·斯科特进军墨西哥城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谈判的最终成果,波尔克十分懊悔,他认为这份协议不过是美军占领对方首都前的“初级版本”,早在1847年10月4日,他就打算召回特里斯。但斯科特认为:如果此时不缔结条约的话,墨西哥会因陷入无政府状态而阻碍美军的撤退,因此才与特里斯重归于好,并促成了条约的签订。波尔克在日记中写道:“如果现在签约的话,我会提出更多的领土要求”。

图为《瓜达卢佩-伊达尔戈》条约的副本封面

六、美墨战争总结


“加利福尼亚的矿藏对世界市场上的资本起了推动作用,使整个美国在西海岸和亚洲东海岸都欣欣向荣,使加利福尼亚和所有受到加利福尼亚影响的国家形成新的销售市场…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发现使美国的繁荣达到了顶点。”

——卡尔·马克思


纵观整场美墨战争,美军共死亡1.3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死于疾病,此外有4100人受伤,近1万人在战场中失踪或逃跑,美国军费总开支约1亿美元。在美国历次战争的伤亡人数之中,美墨战争付出的代价最少,但其收获,尤其是在国土方面却最多。通过这次战争,美国从墨西哥手中夺取了1,204,740平方英里的领土,使其领土增加了整整一倍。更为关键的,是蕴藏在其中的石油、天然气、铜矿等资源,这为后来美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波尔克总统在1847年度咨文中说:“如果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置于美国政府的管辖下,其资源——矿产、农业、制造业和商业——将迅速的发展起来。”1848年8月19日,《纽约先驱报》报道了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的消息,这成为了美国淘金热和西进运动的直接推动力。

美国历次战争伤亡统计图


在政治上,美墨战争成为了激化南北矛盾的导火索之一。早在战前,美国南部的奴隶主们就毫不掩饰对于战争的支持,他们希望通过领土扩张来扩展奴隶制,进而维护其政治地位。主张废奴的辉格党人自然通过各种方式来阻止奴隶制度在德克萨斯和加利福尼亚的扩张。1846年8月4日,宾夕法尼亚议员威尔莫特提出了著名的“但书”:“作为一个明确而基本的条件,美国由于美墨之间谈判的任何条约和由总统经国会拨款从墨西哥取得的任何领土,除非被正式判定有罪的罪犯外,无论是奴隶制度抑或强迫劳役,都不许存在于上述领土的任何地方。”在经过波尔克总统和国会议员的反复争吵后,但书最终被搁置。直到1854年,民主党人道格拉斯向参议院提交了一份议案,要求在新领土上是否实行奴隶制的问题,应由居住在领土上的人民通过他们的代表去解决。这份《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在美国国内引起了三个月的大讨论,最终导致了共和党的诞生和美国内战的爆发。


而在军事上,这场美墨战争更是成为了美国军事史上的诸多第一:第一次在国外大规模作战;第一次在城市进行巷战;第一次两栖作战;第一次在敌国建立政府。另一方面,美墨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职业化的战争,它向美国乃至于世界证明了,一支受到严格训练的正规军队比民兵的战斗力强的多。同时,这场战争为美国培养了大量的军事将领,后来南北战争中的军事领袖们大多在这场战争中有所发挥。

白色所示区域为墨西哥在《瓜达卢佩-伊达尔戈》条约中失去的领土


而对于墨西哥来说,这场战争的后果就极为悲惨了。墨西哥军队从直接阵亡人数上来看与美军不相上下,但其在战争中溃逃和失踪士兵的数量基本无从统计。战争和瘟疫夺走了成千上万墨西哥民众的生命(在这其中,美军败坏的军纪产生了很大影响,乃至于斯科特上任后连续发布命令约束美军士兵)。墨西哥国内主要城市的工厂和基础设施都被夷为平地。大量墨西哥人选择移民美国来躲避战乱混乱的政治环境,在美墨战争后的二十年时间内,墨西哥在美国的移民人数从8万增加到43.6万。同时,这场战争加剧了墨西哥国内政治局势的动荡,在战争中,大量的保守派贵族和天主教僧侣竭诚欢迎美军的到来,新墨西哥城的沦陷,与这些上层人士的通敌有着直接关系,这直接导致了战后自由派在墨西哥的势力水涨船高,得以进行激烈的改革运动。总结而言,在这样一场战争之后,墨西哥失去了半数以上的国土,整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进程被拦腰截断,直到19世纪下半叶才开始缓慢恢复。这就是战争带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苦难。

         


本文标题:美利坚的崛起:美墨战争 - 八卦谈
本文地址:www.ttdhp.com/article/45952.html

天天动画片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