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动画片 > 八卦谈 > 苏联t35坦克

苏联t35坦克

八卦谈 佚名 2024-03-09 16:55:41

相比雷诺坦克的可360度旋转的小炮塔,多炮塔坦克可以安装口径更大的火炮,攻击力更强。T35是多炮塔家族中体现“陆地巡洋舰”的典型车辆,它那庞大的车身和“五头六臂”、“四面开花”的形象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T-35作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苏联坦克工业快速发展的一种象征而载入史册让英法惊叹。它是世界上唯一量产的5炮塔重型坦克,但也证明了多炮塔坦克的机动性不可靠是一个失败的作品。T -35坦克和英国的“独立号”坦克一样,也有5个独立的炮塔,不过,这5个炮塔是分两层排列的.主炮塔在中央居上,装1门76.2毫米KT-28火炮,俯仰角-7°和+23°弹药总数96发,另有1挺7.62毫米机枪.下层是围绕主炮塔的两个小炮塔和两个机枪塔,成对角线布置;两个小炮塔位于主炮塔的右前方和左后方,2个机枪塔位于主炮塔左前方和右后方.这样的布置的好处是,火力配系和重量分布比较均衡。炮塔的转动机构采用机电三速传动,辅助手动传动也可于紧急时使用。不过除了主炮塔可以360度旋转外,其余4个炮塔只有165~235度的方向射界.也就是说,由于总体布置上的限制,不可能将五个炮塔的火力全部集中到一个方向上.2个小炮塔最初各装一门37毫米炮,1935年改为20K型45毫米火炮俯仰角-8°~+23°(弹药基数共226发)和一挺7.62毫米机枪;2个机枪塔上各装一挺7.62mm机枪.7.62毫米机枪弹药基数为10800发.全车共有11人,即车长(兼机枪手),3名炮长,3名装填手,2名机枪手,无线电员和驾驶员。Т-35的主炮和两座小型机枪炮塔具有较高的标准化水平。主武器瞄准系统利用了1930年望远镜后瞄准头和潜望镜后视仪PT-1обр.1932。1938年时,L-10坦克炮被提出用于主要炮塔武器,但ABTU的代表考虑到KT-28的威力足以击败敌人装甲车辆放弃了这一想法。

          

933年生产了10辆T-35,标准生产型直到1935年才开工,至1939年停产,总计生产了61辆。该坦克于1936年开始在苏军中列装。主要装备在独立第5重型坦克旅,该旅被指定参加一年一度的莫斯科阅兵。1940年6月,提出了是否将T-35从前线撤回的问题,可以选择将其转换为自行火炮或分配给各军事院校。苏军高层决定继续使用它们,所有的T-35重型坦克被编入第 8方面军的第 34 坦克师下属的第 67 和第 68 坦克团。苏德战争爆发时,T-35坦克部队被部署在西南方面军的防线,拉瓦罗斯卡亚筑垒地域阻击战后,苏军第34坦克师基本损失殆尽,仅存的几辆T-35也被送往后方,承担训练任务。战后统计第67和第68坦克团损失的T-35的90%不是由于敌人造成的,而是由于机械故障。最常见的故障原因是传动问题。T-35最后一次记录的行动发生在莫斯科战役。至少有一个被俘的T-35被运到德国库默斯多夫军事试验场进行评估。

   

         

其实要说T-35真有多拉胯也不至于,主要是在当时的年代背景来看,整出这么一款坦克也是没啥问题的,好多人可能会说这是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罪过,其实不然。尽管在当时,T-35项目和76.2毫米“通用火炮”都是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心目当中的宠儿。那是因为当时苏军确实需要一种能突破敌人坚固防御阵地,并且能够在敌人深远后方作战的坦克。这种要求是当时装备的-26和BT-2是远远不能实现的。所以说,T-35坦克的出现,与其说是盲目抄袭外国坦克的结果,不如说是基于现实的需要催生了这个项目。

T-35坦克用轧制钢板焊接而成,有些部位是铆接的,装甲厚度为11~35mm。车长9、72m,车宽3、20m,车高3、43m。驾驶室在前,战斗室在中。车上装备有71-TK-1式电台,车内通话器,手持式灭火器和烟雾释放装置等。动力装置为1台V型12缸水冷航空汽油机。传动装置为机械式,行动装置采用平衡式悬挂装置和小节距履带,每侧有8个小负重轮。

T-35坦克的原始样车于1932年7月在列宁格勒完成。光看参数和外观来说,至少都是世界顶尖水平,35毫米厚的装甲,安装有1门76毫米和2门37毫米火炮,再加上5挺机枪。这配置有几个国家顶得住。虽然这个大块头有50吨(和绿巨人相比也差不多吧),但是加上500马力的发动机,就能跑出30公里\小时的速度,持续作战能力达到了150公里。接下来如果它真的参加了实战,肯定会更早的暴露其外强中干的本质,便进入了紧张的测试实战环节,为量产做准备。

如果敌方只有步兵和骑兵,凭借这么多的小口径火炮,火力输出当然足够凶猛。对付固定式堡垒,76毫米坦克炮也能有效应对。这么庞大的坦克出现在战场上,吓也要把敌方士兵吓个半死,赢得战场主动权应该很容易。可战争发展的方向并没有向着T-35设想的方向前进,偏离方向的T-35不但没能如设想那样成为战场上的霸主,反而成了一个巨大的累赘。 

      

1933年生产了10辆T-35,标准生产型直到1935年才开工,至1939年停产,总计生产了61辆。该坦克于1936年开始在苏军中列装。主要装备在独立第5重型坦克旅,该旅被指定参加一年一度的莫斯科阅兵。苏德战争爆发时,T-35坦克部队被部署在西南方面军的防线,但在德空军的猛烈轰炸下损失惨重。后来,少量用于莫斯科保卫战。到1941年底,剩余的T-35坦克全部退出现役。原来T-35的炮塔虽然多,却每门火炮都不强,在应对敌方稍厚一点的坦克装甲时就显得有心无力。多炮塔叠加在一起反而相互影响视界,并且每个炮塔采取独立设计,使得内部空间非常狭窄。别看T-35整体重量高达50多吨,炮塔占用了太多重量,真正用于防护的装甲没多少:其车体最厚处才30毫米,最薄处仅10毫米,炮塔厚度也只有20毫米,这种防护能力还不如德军的3号中型坦克。并且T-35最大机动速度仅30公里每小时,越野性能极差,不能原地转向,稍大一点的坑渠都过不去。

35重型坦克是苏联以伏罗希洛夫元帅的名字命名的N174机器制造厂设计的,1933年由哈尔科夫蒸汽机车制造厂批量生产,1936年开始在苏联红军中列装,1939年停产。总计生产了六十余 一时之间,T-35成了苏联军事工业的骄傲。德、法、英等军事强国都非常推崇,将其作为多炮塔坦克的标准,纷纷仿效。   不过,“三头六臂”的T-35并不是战场上的骄子。它装甲太薄,机动力太差,火炮也不够有力,既无法摧毁敌军的新型坦克,又承受不住反坦克武器的攻击。
  

而且它人高马大,倒成了战场上最好的活靶子。说到底,T-35只是作为步兵支援武器而设计生产的,根本不是单炮塔专用坦克的对手,苏德战争爆发后没多久便被消灭殆尽。“三头六臂”的“陆地巡洋舰”最终成了中看不中用的摆设,只能在博物馆里了却余生,任人凭吊。辆。

  • 匹配权重:1.0

  • 炮塔转速:13.4度/秒

  • 仰角度:-5/25度

  • 装填速度:5.2秒

  • 武器方案:1

  • 车体装甲:30/20/20毫米

  • 炮塔装甲:20/20/20毫米

  • 穿甲威力:25/21/19毫米

  • 对应距离:100/500/1000米

  • 最大速度与爬坡角度:33千米/小时;31度

  • 战场辨识度:194%

  • 武器:76毫米KT-28坦克炮×1;45毫米20-K反坦克炮×2;7.62毫米DT机枪×5

T-35坦克的动力装置为一台368千瓦(500马力)的航空水冷汽油机。传动装置为机械式,行动装置采用平衡式悬挂装置和小节距履带,每侧有8个小直径负重轮。坦克的最大速度为3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150千米。其装甲厚度达10~30毫米。   p; T-35坦克的生产总数为60(61)辆,卫国战争初期,T-35坦克作为特种装备服役于预备役坦克团,参加了莫斯科战役,其庞大的体型倒把纳粹吓了一跳。
  但T-35实在是样子货,设计严重脱离战场实际,体型过于巨大但装甲过于薄弱(正面最大只有35mm),很容易就被德国坦克击穿。第 8方面军的48辆在战斗的第一个月就大部损失,7辆战损,其余的因机械事故来不及修理而被遗弃,莫斯科战役后,T-35销声匿迹,也意味着多炮塔坦克的没落。
  T-35坦克虽然火力强大,但机动性差、防护性差的弱点也十分突出。   T-35装备部队后,它极差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被大量揭示出来了 。例如, 一位 T-35坦克的指挥员作了如下的报告:“

坦克仅仅能过去一个 17度的斜坡。它甚至不能穿越一个大水坑。

        以多角度射击的活动堡垒,可以在错综复杂的战壕战中驰骋,带领步兵缓缓推进。
  T-35的火力显的相当庞大但分散,主炮塔装一门短身管的76。2mm炮,外加两个45mm炮塔和两个机枪炮塔,以及另外三挺机枪,可谓“三头六臂”。    在 1930 年 12 月, 苏军承担了开发新型突击重型坦克的编号T-30工作 ,这个工作在最高苏维埃和火炮部门的设计局的将军们的签字以后便开始。
       第一种方案是装配了一门76mm炮和5挺机关枪50吨的车型。然而,因为如此缺乏经验而影响了设计的完成 - 甚至连图案都难以如期绘制!终于在 1932 年初,第一个图案和一个木制的原型被制作出来了,但是 T-30 工程却由于在它的开发期间出现的设计问题而被迫取消了(它的传动问题令它跑得慢的几乎不能容忍) 。
  另外的尝试也因为有了太多严重的问题并且也被放弃。但是一位外国的专家却得到了这个工程。在 1930 年 3 月,由工程师爱德华·格罗特领导的德国人的一个小组到达了 苏联 。这个组被分到在列宁格勒的“布尔什维克”设计局编号 AVO-5 专属的工厂。
  AVO-5 已经在 TG-1 工程上开始工作了。根据我理解, TG-1的设计仅仅是打算教苏维埃工程师怎么开发重车辆, 它并没作为完整功能的生产车辆被生产。在 1931 年 8 月,当 TG-1 被完成并且测试时德国工程师正在来苏联的途中。随后设计局AVO-5便被重组。
  新设计局接到由最高苏维埃发出的一条指令:“由 1932 年 8 月 1 日,必须基于 TG-1型开发并且制造一种新型重型坦克,并定型为“ T-35 ”的指示”。在 1932 年 2 月 28 日, G。G Bokis ( UMM RKKA 的副首领 ) 正在报导中提到:“在 T-35 上的工作已经展开了,并且应该准时被完成。
  ”    

在 1932 年 8 月 20 日, T-35-1的第一个原型被完成了, 并且在 9 月 1 日, 它被显示到最高苏维埃的一个特殊的委员会上。坦克在委员会的所有的成员中得到了一个印象。外表上, T-35 看起来像极了英国的 A1E1 “独立”5型战车坦克。
  许多人相信 T-35是它得复制版本。然而, 没有档案记录能证实如此的推测,我们没有权利怀疑苏联开发者,但问题仍然是公开的。设计中应当装配有一门火力强大的76。2 mmPS-3坦克炮和一挺DT机关枪,但是因为 PS-3 的缺乏,一门威力小的火炮被用来替代PS-3,后来,仍然是因为PS-3s的缺乏,并且开发出了性能优良的76。
  2 mm KT 坦克炮,终于替代了ps-3的位子 。     T-35-1 的传动装置是从研制TG-1的经验中被开发出来的。它由汽油引擎,主要的齿轮离合器等组成的。驾驶一辆有很好设计灵魂系统的坦克是相当容易的。     在 1932 的秋天进行了的测试中揭示了一些缺点。
  但是,因为大量生产,在 T-35-1 上的所有的工作被取消了,并且该车辆作为研究被送到了列宁格勒,作为坦克军团的训练坦克。 在 1933 年 2 月,在 T-35-2 上的新工作开始了。在 T-35-2 上装有新的 M-17 坦克引擎,新的炮塔,并且改进了的传动装置被安装。
  所有的其他的部分与在 T-35-1 上一样。这辆坦克也打算装配76。2 mmPS-3炮。车辆在 1933 年 4 月被完成, 并且在 5 月 1 日, 当 T-35-1 在莫斯科的游行上被展示出时,它也在列宁格勒的军事游行上被展示。T-35-1 和 T-35-2 是原型。
  几乎同时, 第一种生产型 T-35A , 正在从这些原型的使用经验中被开发。在 1933 年 5 月,苏维埃政府在 KhPZ 工厂制订了大量生产的计划。所有的设计文件和 T-35-2 原型被送来这里。   T-35A 又有了许多改进, 它把它与它的前辈区分开来了。
  新车辆有了一个更长的底盘,更小的车体,改进的装甲,并且还又一些另外的改变。实质上,它是一种新车辆,每 T-35 是唯一的, 次要的改进在每辆坦克都被做。   根据生产计划,所有的工厂应该在 1933 年 6 月启动了制造, 但是由于未预见到的问题,他们才从1933 年 8 月开始。
  

最后的组装在 1933 年 10 月 18 日开始了,并且在 11 月 1 日被完成。   第一生产 T-35A 在 1934 年 5 月 1 日在莫斯科的在游行上被展示。按照1933 年 10 月 25 日的一份政府的订单, KhPZ工厂不得不在 1934 年 1 月 1 日前完成 5 辆 T-35A 坦克和一个 T-35B ( 装一台 M-34 引擎 ) ,但是直到那天仅仅有一辆坦克被完成。
  并且 T-35B 的制造甚至没启动。T-35B 工程以后便被放弃了。   T-35A 的生产是极其昂贵的:一辆花费 525,000 卢布-可以制造9辆BT-5 轻型坦克。这是它的制造被取消的原因。   根据 1934 的计划, KhPZ 不得不生产 10 车辆 ( T-35A ) 。
  在生产期间,工厂做了一些变化以节省生产费用。然而, 工厂工程师遇到了许多问题。例如,坦克的履带太容易断裂,并且 M-17 引擎经常使过热。   在 1937年, T-35 的 底盘,方向离合器,驱动器柄,坦克油被改进。另外, 引擎在车辆内被安装。
  由于这些变化, T-35 的可靠性极大地增强了。   然而, T-35 的装甲防护完全不符合现代战争的要求, 但是因为车辆已经是太重了,再增加它的装甲,是不现实的。   在 1937年, KhPZ 开始了一个将T-35的炮塔改造成圆锥形的计划。
  新坦克的生产在 1938年末开始了。根据 Khpz 的记录,总数为5 辆T-35被进行了改造。全部的生产了包括1辆T-35-1 ,1辆 T-35-2 ,和61辆生产型。T-35 是在世界的唯一的生产的5炮塔坦克。 -35 的布局为多炮塔车辆中最佳的。
  5座炮塔分两层,上层安装了一门76。2 mm坦克炮,下层两门45 mm炮和两挺机枪炮塔被对角分布。然而, 如此的布局则导致了过度的车辆高度 ( 大约 3。5 米 ) 并且降低了它的在战场上的灵活性。   操纵这么多武器,人少自然忙不过来,T-35的乘员达到了11名。
  多炮塔的T-35的出现,曾震惊了各国坦克生产界,导致各国纷纷效仿。   另外, T-35 它的引擎和传动有着许多的问题。不幸地,这些缺点并没被消除。T-35 视觉上的巨大的尺寸给人震惊, 然而它的内部的空间却很狭窄。炮塔之间并没与彼此相连。
  坦克内部的可见性是很差的, 特别是从驾使员的位置 ( 他只能笔直向前看 ) 。然而, 最大的问题是乘员的出入,因为乘员仅能从炮塔顶部的舱口进出,使自己不得不在敌人的火力下面在 4 米的高度暴露自己。

        下面是一份关于调整了的过桥的指令被邮寄到第三重型坦克装甲旅司令部的关于T-35过桥调整的指示: 1 。
  对于单个跨度衔接的桥梁- 仅仅一车辆一次; 2。 对于多跨度衔接的桥梁- 若干车辆同时,但是注意在它们之间要保持50 米的距离; 3。 在所有的情况中,坦克的速度应该不超过 15 km/h 。    但T-35坦克的缺点是明显的,苏联似乎也意识到这一点,只是把T-35作为对红色苏联强大战车生产能力的证明。
  T-35坦克的产量包括改进型只有61辆。 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之前, T-35 没参加过任何军事冲突。任何提及关于在T-35参加了苏芬战争的资料都是假的。   在 1940 年 6 月 27 日, 在莫斯科召开了一场会议,他们讨论在红军部队中的装甲车辆的问题。
  在争论期间,有关 T-35 的一个问题产生了。一些官员认为所有的 T-35 应该被改造为重型自行火炮 ( 象 SU-14 一样 ), 其它人则想要把所有的 T-35 转给军事学院。有趣的是几乎没人提起将他们作为第一线的作战坦克使用。 然而, 由于红军部队的坦克力量的迅速重组,并且新的机械化的军团的形成, “这些坦克应该被用在前线”,这个决定被执行。
  

所有的T-35车辆被编入第 8方面军的第 34 坦克军下属的第 67 和第 68 坦克团。    卫国战争初期,T-35坦克作为特种装备服役于预备役坦克团,参加了莫斯科战役,其庞大的体型倒把纳粹吓了一跳。但T-35实在是样子货,设计严重脱离战场实际,体型过于巨大但装甲过于薄弱(正面最大只有35mm),很容易就被德国坦克击穿。
  

第 8方面军的48辆在战斗的第一个月就大部损失,7辆战损,其余的因机械事故来不及修理而被遗弃,莫斯科战役后,T-35销声匿迹,也意味着多炮塔坦克的没落。   1938年根据斯大林的要求,苏联工程师曾被要求设计一种超级重型多炮塔坦克以取代T-35,编号T-39,它被设计成重95顿,装备一门152毫米,一门107毫米榴弹炮,一门45毫米机炮,它必须用2台共计1200马力发动机驱动,但是这个设计也随着T-35的实战经历而被取消。

一战结束后,军事强国纷纷开始致力于坦克的发展。为了提升坦克战斗力,很多武器专家都认为应该将坦克武器系统设计成多炮管或多炮塔的形式,因为他们认为多一门炮就多一份火力。

  

最早的多炮塔坦克是法国的Char FCM2C坦克,后来苏联也开始研究多炮塔坦克,到了1933年苏联在设计出多炮塔的T28坦克后更是推出了5炮塔的T35坦克。这些看似如地上堡垒一般,被传的神乎其神的重型坦克却在二战这场实战检验中纷纷吃了败仗。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因为炮塔过多,重量过重,导致机动力下降,结果不仅在战略层面上无法像德国坦克那样快速机动实施“闪击战”,而且在战术层面上也因为机动能力不足而很容易被敌人坦克击中;二是虽然炮塔数量很多,但是实际在与其他坦克对决时,往往只有一个方向上的1到2门火炮可以发挥作用;三是炮塔数量过多,不仅需要大量人员操作,而且操作人员之间无法配合、指挥员难以有效指挥;四是机械故障率很高。据说苏联战损的T-35坦克并非是被敌人击毁,而是自己因为机械故障而“趴窝”。所以经历了二战,多炮塔的坦克武器系统设计被人们彻底PASS。


  

  目前幸存于世的T-35只有一辆,陈列于俄罗斯库宾卡坦克博物馆。

本文标题:苏联t35坦克 - 八卦谈
本文地址:www.ttdhp.com/article/50596.html

天天动画片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扫码关注我们